相知最多有多深?一本哲學啟蒙書

我們生活於世界之中。

我們也生活於哲學之中。

用生活的方式學哲學。

用哲學的語言說生活。

這是一本寫給青少年和哲學愛好者的哲學啟蒙書。正文由34篇文章組成,每篇文章討論一個問題,用哲學的方式思考現實、思考人生,拉近哲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讓讀者感受到思的快樂和哲學的魅力。

相知最多有多深?一本哲学启蒙书

涉及的哲學家有:海德格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叔本華、黑格爾、蘇格拉底、培根、尼采、弗洛伊德、榮格、馬爾庫塞、福柯、康德、波普爾、胡塞爾、薩特、伽達默爾、維特根斯坦、德里達、羅素……

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認為,不思考的豬是最快樂的。可是,人類做不到,人類不得不思考。這是人類的宿命。

一、相知最多有多深?

相知最多有多深?一本哲学启蒙书

魯迅先生當年曾轉增清代金石篆刻家何溱的一副對聯給翟秋白: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知己”就是理解自己的人,“同懷”指志趣相投。這副對聯不僅表明魯迅與翟秋白之間至深至濃的情感和友誼,還道出了魯迅的一種人生觀。

由此可見,被人理解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多麼難得、多麼重要!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上流行一句話:理解萬歲!

“理解萬歲”恰恰反映了人們相互之間不被理解的痛苦和無奈,也反映了人們對於精神上被理解的渴望和追求。所有的人,從開蒙的兒童到耄耋老人,不僅希望能理解別人、理解世界,也希望別人理解自己。

相知最多有多深?一本哲学启蒙书

其實,理解也是個哲學問題。總的來說,理解主要發生在兩個領域中:一是人們日常的交往活動,一是面對文本的閱讀活動。一切交往活動,不管是有目的的交往,還是無目的的閒聊,沒有理解就無法進行。沒有理解,我們就無法合作和工作,也無法生存。

但是,人們交往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能相互理解的地方。很多我們認為已經理解的事物,別人對此仍然有不同的理解。人們在做出這些決定的時候,都是有根據的,而根據就是他對於生活的理解。

簡單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這種活法本身就是一種理解。由於人生的體驗不同,還有家庭、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即使在普通人之間,也不可能達到徹底的理解。

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人類應該怎麼辦?回答是:寬容。我們可以不理解別人,但是,我們要尊重別人,寬容別人。

理解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必需的生活方式,就像空氣、水和食物一樣,但同時也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困境。

二、為什麼人生有這麼多的煩惱?

相知最多有多深?一本哲学启蒙书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說:“煩”就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的本質。他說的這個“煩”,德文原文Sorge,英文譯為care,漢語也可以翻譯為“操心”。其實,煩就是操心。

我們每天從睜開眼睛,意識開始活動,到完全沉入夢鄉,一直都在操心。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海德格爾的話其實與馬克思的觀點相差不遠,都說明人是一種社會的存在物,都擺脫不掉社會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

人生的這種宿命,這種打不破的怪圈,源自什麼東西?哲學家自有哲學家的解釋。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總是有慾望,最基本的慾望是生理的慾望,飢餓要進食,寒冷要穿衣,從青春期開始人都有性的要求,也需要滿足。此外還有精神上的慾望,像名譽地位之類。一個慾望滿足了,又有新的慾望,慾望是始終存在、不可消除的。

相知最多有多深?一本哲学启蒙书

人只要活著就有慾望。這樣,人終其一生總是受到慾望的壓迫。

不過,叔本華認為,解除慾望的束縛還有兩條途徑,第一條是藝術。在藝術活動中,人們可以擺脫慾望的奴役。但這是暫時的。要永遠擺脫慾望的壓迫,只有第二條途徑:在佛教的涅槃中才能實現。

當我們預知到某種將要來臨的可怕事情時,就會產生害怕和恐懼的心理。而當我們預知到所籌劃的事情,在未來難以實現,就會產生焦慮。如果說恐懼和害怕源於陡然失落的當下,焦慮和畏難則源於對未來決心的放棄。

三、鐘錶為誰計時?

相知最多有多深?一本哲学启蒙书

人類為什麼要發明鐘錶之類的計時器?理由很簡單,因為用鐘錶來計時,可以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便利。

中國在遠古時代就將每晝夜分為12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大工業產生之前的自然農耕社會中,中國人通常是通過觀看太陽的位置、星宿的方向來判斷時辰。

鐘錶誕生並傳入中國之後,不僅替代了中國原有的計時單位,將12個時辰變為24小時,每小時60分,每分60秒,也使得計時更加精密、準確。生活的每一瞬間都能夠刻上時間的標記。

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加快,我們每天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無論是上課下課、上班下班、談判、出差、請客吃飯、購物、娛樂等,都要合理分割、分配時間,而這些都離不開鐘錶的指示。沒有鐘錶,我們將無所適從、一籌莫展。這種感受在暫時失去鐘錶的時候會更加強烈。

相知最多有多深?一本哲学启蒙书

那麼,鐘錶所計量的是什麼時間?或者說,鐘錶是為誰計時呢?

回答很肯定:為我們計時。準備地說,是為我計時。鐘錶所計量的只是我自己的時間,或者說與我相關的時間。

鐘錶所顯示的是我們生活的一種安排,或者說,是我們生活和生命時間表的外化。假如說,我們自己的生活本來就沒有一個日程表、時間表,我們還需要鐘錶為我們計時嗎?當然不需要。

由此可以判斷,一個人在生活中非常依賴鐘錶,表明他生命的時間表安排得非常緊湊和明晰。而一個對於鐘錶和時間無所謂的人,可能是一個懵懂、混沌之人,例如牙牙學語的稚童或渾渾噩噩的醉漢,至少也是一個散淡之人。

四、今天是什麼?

相知最多有多深?一本哲学启蒙书

帶著一種惡作劇的心態,我向周圍的人們發問。“不知道。”這個回應果然在我的意料之中。不知道很自然,因為這是個哲學問題。上初二的女兒說:今天不就是昨天的明天,明天的昨天?

人生是一個過程,就像一段路程,今天就是我們駐足的地方。正如古人送別的十里長亭,所駐足的每一亭就是今天。用英語的時態來解釋似乎更清楚:昨天是過去時,今天是進行時,明天是將來時。

要是我們有用不完的時間,今天還用著急做事嗎?理性告訴我們,由於人是必死的,生命是有限的,寸陰因此比寸金更寶貴。有些動物在將死之時似乎有所意識,這仍然不是對於自己必死的意識。

每一個能夠意識到自己必死的生物,都會產生時間的概念,都會說出昨天、今天、明天!今天的根本含義即在此。可見:理性覺悟生命的有限和長度。有限的生命意識與時間的觀念密切相關,今天則是時間觀念的產物。

一個人對於自己的出生是無法選擇的。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偶然的,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話說,是“被拋”(thrownness)到這個世界之中。可是,當每個人漸漸長大、成熟的時候,用哲學的語言說,就是具有了健全的理性的時候,我們總要對自己有所打算或設計。這個設計的目標,或者說理想,就是我們的將來,也就是我們的“明天”。

我們的今天就是為了實現這個“明天”在努力、奮鬥、拼搏。今天的意義在於指向明天。昨天是過去了的今天,今天是昨天的繼續。沒有一個明確的明天,今天就是無著落、空虛、無意義的。

簡言之,今天是理性的一種設置,今天是為明天而耕耘,也是對昨天耕耘的果實的享受。正如文章開頭女兒所說的:“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明天的昨天!”

以上內容摘自《今天是什麼?用哲學的語言說(第三版)》

識別二維碼一鍵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