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道」有多深?大道無形,大道無邊,道外有道

人類之所以偉大是在於其思想和文化,而思想和文化的載體就是語言、文字和書籍,社會

知識浩瀚無邊,各類知識縱橫交織,深沉而又繁雜,世人總想覽閱一部即全面又淵博,即有道理而又深入人心的著作,還真有!它就是中國兩千多年前老子的著作《道德經》。堪稱中國文化系統裡曠世亙古的精彩傳奇。

林語堂先生評價《道德經》說:“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閃耀”。魯迅先生這樣評價:“不讀《道德經》就不知道中國文化,不知道人生真諦”。郭沫若先生說:“《道德經》即是政治哲學著作,也是一部兵書”。德國總理施羅德:“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道德經》的“道”有多深?大道無形,大道無邊,道外有道

《道德經》對於本人來說,甚愛讀,讀不懂、悟不透也還是愛讀,因為它押韻易讀,朗朗上口,不過書讀百遍其意自顯,老子的“道”太深奧了,深奧得連他自己都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潦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所以《道德經》的道是無形大道、無邊大道、道外還有道,所以讀《道德經》必須要用心悟讀。

《道德經》融合了儒學之道,在前秦時代百家爭鳴,文化燦爛,老子之所以寫出這部著作,最主要的就是他精通百家學問,百家裡面對後世影響較為深遠得還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裡面也有“道”的解讀和表達,儒學創始人孔子所說的“道 ”,就是他的後人子思所著的“中庸之道”,強調的是人生修為以及對待世間一切事物的處理方法,“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道德經》的“道”有多深?大道無形,大道無邊,道外有道

百家爭鳴的發端和主流也就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兩家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文化先驅,同在一個時代,又有著同道的思想,故此才有了孔子問道,孔子說:“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答:“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不難發現老子的道法自然,對孔子的禮、義之道是有重要影響和啟迪。

到了宋代於是就有了儒學的昇華,明理學也就是道學,把“道”的概念昇華為“理”,因此宋代明理學也稱為“道學”。一直被後人認為是中國古代最為完備的儒家思想理論體系。宋明理學的“理”是指事物發展的規律,是產生世界萬物精神的本源。孟子認為理是人心具有的道德觀念,在《善性篇》中提出了“道、理也”的觀點。

《道德經》的“道”有多深?大道無形,大道無邊,道外有道

宋明兩代的“心學”又把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融為一體,提出了 “心即理”和“心外無理”的觀點,進而成就了心學一脈。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理者氣之理”的學說,認為“理”,指“天地萬物已然之條理”,即自然規律。也兼容釋、道兩家的哲學思想,以“理”為“道”。奠定了官方哲學的社會地位地位,對後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道德經》是哲學之道,追溯到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始終都是各個思想流派間相互交流和借鑑的過程,在不同的學派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作為哲學概念的“道”,就是如此。《道德經》作為中國古典哲學就是老子所說一個字“道”,“道”的哲學概念形成以後,就成為了中國古典哲學的重要範疇。用一個“道”字來概括了世界的本源和規律。

《道德經》的“道”有多深?大道無形,大道無邊,道外有道

《道德經》有融合之道,釋家佛教是本外來文化,但在中國因它與儒家和道家的融合,故此到至今仍然深入人心,佛家同樣講“道”,其含義是“中道”,是佛家追求的最高真理。道教之道,是以道家之“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尊祖為“天師”。稱道家創始人老子為“太上老君”,道教的經典包括《道德經》、《莊子》及《太上感應篇》,道教的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物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它也遵從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道家思想。

《道德經》是思維之道。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經歷了“百家爭鳴”、“儒道三玄”、“宋明理學”、“中西融合”等發展階段,如今形成儒、道、釋相輔相成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集體潛意識。中國文化的精髓之處就在於融合性強,即不丟失自己的文化,而能融合眾家文化,取長補短,中西結合,今天在經濟、科技各領域的發展,也就是在於思想上的包容性和融合性,“西學東用”也產生了重要的成果。

《道德經》的“道”有多深?大道無形,大道無邊,道外有道

對中國傳統的解讀,是要一定漢文化的基本功,近代西方國家正是因為缺乏這點,所以沒辦法理解,對於中華傳統文化來說,哪怕再厲害的翻譯,如果沒有系統的理解和學習它,是很難準確翻譯出中國古文化著作的,所以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思維是受很大的侷限性,中國人的邏輯思維和評價標準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象《道德經》這部著作,對於西方人不太深入瞭解中國哲學和社會科學特殊演繹路徑,所以他們總喜歡“妄言”中國沒有哲學。

總而言之,先秦時代的儒學到宋明理學,以及道家的哲學觀,深遠的影響著後世兩千多年,後人不斷深化、拓展和提升著中國哲學體系的緯度和高度,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不斷彰顯出其偉大的社會價值。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民族之幸,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強盛的思想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