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是哪一年被廢除?

好酷龍仔

科舉制是在1905年被廢除的,它曾經是我國古代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隋朝形成,唐朝完善,到清末廢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因此也有必要說一下為什麼清政府要廢除科舉。

科舉制的出現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九品中正制世家貴族壟斷朝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局面,將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為廣大讀書人打開了步入仕途的大門。從此,“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了讀書人的一種可能。統治階層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統治基礎,同樣,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也大大激發了讀書人對前途的自信和激情,給整個社會帶來了革新的氣象和創造精神。經過宋明的發展完善,科舉制不斷規範、定型,大量的知識分子通過科舉實現了經世治國的理想。據不完全統計,在科舉制推行的一千三百多年來,進士總數接近十萬人,舉人、秀才以百萬記。

當然,科舉制的影響不只侷限於中國,對中國周邊的朝鮮、越南、日本,甚至對19世紀英國的文官制度也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然而,運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雖然滿足了封建王朝統治的人才需求,卻也埋下了隱患和危機。

首先,就科舉制本身而言,發展到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內容和方式越來越僵化,八股文便是最突出的表現。八股取士的弊端不必多言,人的創造性與活力被束縛,也預示著科舉制再難發揮出它的優越性。再者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國門被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開始認識到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距,近代化的進程開始之後,洋務興起,西學傳播,學習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更是當時救國的仁人志士的普遍共識。而科舉制推行之下的中國大批知識分子大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願意從事學術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願從事國計民生有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研究。同時,士人進入政治,掌控政治也推動了知識分子與統治者合流,削弱其獨立意識和批判意識,逐漸淪為封建統治者的附庸,喪失了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這樣看,在中國近代社會風雲變化之際,科舉制的廢除似乎已成必然。

而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對於科舉制的評價實則也是對中國古代制度和思想的反思,最為客觀的角度是,我們既要認識到,科舉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的公平,構築了中國古代“超穩定”的政治結構,保證了幾千年中國文明連續不斷。另一方面,農耕文明發達的中國注重經驗而少批判,注重技藝而少科學,這樣的民族特性很大程度上與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培養出的社會認識是密不可分的。


國家人文歷史

科舉考試在隋朝開始,歷經一千多年,為當年的歷代朝廷選拔了大量的人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成熟的人才 選拔制度,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弊病也出現了,比如科舉舞弊,任人唯親等等,使得科舉制度以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形成,科舉被徹底拋棄。



特別是滿清末年,各地民不聊生,太平天國等人的起義,世界列強的入侵,使得科舉制度受到最大的衝擊,一些民間英雄為了自保,紛紛拉起隊伍,成為滿清統治者最可靠的力量,例如曾國潘,左宗棠等人。



到了滿清末年,迫於無奈,滿清自保都難,於是科舉制度也就自動取消了。


張思遠33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袁項城、張之洞等人聯名清廷,請廢科舉舊制,大力興辦新式學校。清廷已無力維護這項已延用了一千三百年的正統制度,只能下旨廢除。甲辰恩科會試已然成了科舉制絕唱,劉春霖也成為了科舉史上最後的狀元。

科舉制廢除之後清廷在世人心中之唯一念向已蕩然無存,數年之後武昌的一聲槍響即將這個老朽不堪的政權送上了黃泉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