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从来不打蜀国?

陈坐光

诸葛亮死于234年,司马懿死于17年之后。那么为何诸葛亮死后的17年时间内司马懿没有趁机去攻打蜀汉呢?石头就来说说看。

一、魏明帝不同意。五丈原后,司马懿升任太尉,成为三公之一,位高权重。即便如此,司马懿也不能独断专行,他还是要听曹叡的。其实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曾上书魏明帝请求趁此机会进攻蜀汉,却遭到了魏明帝的拒绝。


二、曹叡为何会拒绝司马懿的请求?一来,当时孙权寇边,合肥压力巨大,曹叡不能两头兼顾。二来,诸葛亮虽死,但蜀汉实力尚存,不是轻易能够拿下的。三来,司马懿已经升任太尉,功勋卓著,要是再让司马懿进攻蜀汉立下大功,曹叡恐难以制衡。估计司马懿后来也清楚这层意思,故而此次被曹叡拒绝后,就再也没有提过蜀汉的事情。

三、司马懿很忙。诸葛亮死了,孙权也无功而返,并不代表着曹魏就没事做了。此时,盘踞在辽东的公孙渊叛乱了。237年,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北结鲜卑,南联东吴,拥兵十万,骚扰曹魏北疆,曹叡不得不召回司马懿来讨伐公孙渊。238年,司马懿发兵远征辽东,经过艰苦的攻坚战,司马懿平定辽东,诛灭公孙渊。


本来曹叡计划让司马懿再去西北对抗蜀汉,没想到曹叡突然病重。239年,曹叡驾崩,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成为托孤大臣后,司马懿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与曹爽的斗争中,因此就顾不上西北的蜀汉了。249年,司马懿终于熬出了头,把曹爽党羽一网打尽,独掌大权。掌权后的司马懿也没有闲下来,于251年平定了太尉王凌的淮南叛乱。之后不久,司马懿去世,终年73岁。


石头有话说

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司马懿被魏明帝召见,司马懿为何吓出冷汗》: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度北伐,可是这一次却成为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由于司马懿早有准备,加上诸葛亮军务沉重,终于诸葛亮病倒在了五丈原。而诸葛亮这一病就在也没有起来,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同司马懿的决战中,司马懿笑到了最后。并且蜀国这个时候虚弱不堪,面临这样的重大损失,蜀汉简直是到了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是这时候司马懿却没有发兵趁机入蜀。

诸葛亮司马懿

其实诸葛亮病逝之后,蜀汉人心惶惶,这个时候正是攻打蜀汉的最好时机,但是司马懿却选择了撤兵。这背后自然是有考量的,因为毕竟涉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旦司马懿发兵蜀汉,拿下来了会被怀疑有野心,拿不下来也会被问罪。而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就是诸葛亮病逝了,司马懿的作用被大大的降低了,所以司马懿选择撤兵,不过这也会被怀疑,只是过失可能会小点。

而司马懿撤兵之后,魏明帝还是单独召见了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司马懿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十分害怕魏明帝抓住了自己的把柄。这场召见司马懿的顾虑是十分多的,毕竟魏明帝要杀司马懿,只是需要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不过司马懿处理的比较好,从其撤兵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撤兵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魏明帝

司马懿当年空城计的时候,其实司马懿应该也是知道的,毕竟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带两千兵士去打探究竟,但是司马懿马上回绝了。因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尤其是司马懿。如果当时司马懿捉了诸葛亮的话,那么司马懿注定不可能再有执掌大军的机会,朝廷不会让司马懿有讨伐蜀汉的机会,更会就此让司马懿离开兵权,所以孔明在,司马懿的价值才能体现。

司马懿

所以诸葛亮死后,面对魏明帝曹叡的单独召见,司马懿紧张不已。当北问及为何撤兵时,司马懿立刻解释为蜀汉根基尚在,而且蜀汉易守难攻,恐怕会空耗国力。其实当时司马懿明白自己可以灭蜀,但是这样做的话是魏明帝所不愿意看到的,蜀汉真让司马懿拿下来了,那么要么司马懿自立于蜀汉,要么交给曹魏,然后自己等待被罢免兵权,当一个没有空有虚名的侯爷。

曹操司马懿

三国最后能够归晋,少不了司马家的隐忍,司马懿此人雄才伟略,但是却一直没有暴露出一点野心。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一直隐藏自己的才能,一直等到曹操去世,司马懿才开始展现自己的能力。等到曹魏内部混乱时,司马懿便立刻出手,一次便把曹魏那一帮人给收拾干净了,从此司马懿开始了把持朝政,这种人实在是可怕。


小司马迁论史

司马懿肯定是想攻打蜀国的,只是老天给不了他更多的时间了,不过攻蜀,他的后人帮他做到了。为什么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一直不打蜀国呢?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下面我来向大家揭秘这其中的缘故。

其一:蜀国实力尚存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1.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2. 251年,司马懿病逝于洛阳;

  3. 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开始独掌兵权,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北伐;

从这三个时间点我们可以看出,自诸葛亮死后,一直到司马懿病逝,蜀国没有再对魏国进行大举进攻,而在这一时期,蜀主刘禅开始正式掌权,蜀国内政稳定,没有什么动乱。刘禅不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种荒淫无能之主,这个在诸葛亮死后能稳定蜀国朝政30余年而没有内乱发生足见其之高明,反观魏吴两国,后期内乱不断。刘禅当政期间,任用了一批贤才,像蒋琬,费祎,姜维等等。所以即使在诸葛死后,蜀国实力也依然不可小觑,内有贤臣外有良将,加之蜀地易守难攻,蜀国一直是固守状态,所以司马懿在诸葛死后乃至之后多年也不敢贸然伐蜀。

其二:司马懿无暇顾及蜀国

237年,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叛乱,自立为燕王,侵扰魏国北方。238年魏明帝曹睿命司马懿率兵讨伐,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由于主幼臣强,曹魏和司马氏的内斗也由此开始,而这场内斗一直延续到249年曹爽被诛杀而告终。起初曹爽为排挤司马懿,向天子进言任司马懿为大司马,后任命为没有实权的太傅,此间,司马懿一直隐忍。到241年,孙权率军伐魏,司马懿自请出兵讨伐吴军,到243年九月,彻底将吴军逼退。而此时司马懿也不再是当初那个无一实权的司马懿了,其后司马懿广招天下人才于其门下,像有名的邓艾,钟会,王基等等。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力量与曹氏抗衡,而此时曹氏家族主要是曹爽当权,244年,曹爽想立威名出兵伐蜀,后被蜀将王平大败,其后曹爽更是专权跋扈,其行为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也使得曹魏国力衰退,逐渐更多的朝中大臣开始倒向了司马懿这边,而幼主曹芳只能看着这两个顾命大臣内斗而毫无办法。终于在249年,趁着曹爽兄弟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墓,一举将曹爽及其党羽捉拿,后灭曹爽三族。曹爽死后,曹魏宗族势力被司马懿架空,251年正月,曹爽旧部王凌反叛,后被司马懿诛灭,同年司马懿也病逝于洛阳。而此后,其子司马昭继承了其父之位,司马氏也成了曹魏真正的主人,独揽大权,魏帝也成了傀儡。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根本无暇顾及蜀国,先平内乱,曹睿死后,陷入了与曹爽及背后的整个曹氏宗族的内斗之中,双方明争暗斗数十年,最终司马氏赢得了胜利,而此后不到一年司马懿便病逝,所以他一直未能伐灭蜀国!


司马懿不是不想打蜀国,掌握魏国实权后怎会不想一统天下?只是上天不能再给他岁月了,不过其后人完成了他的志愿,统一天下,建立了晋朝,结束了近50年战乱四起的局面,也算是功德圆满吧!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哦!


灵魂的感触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司马懿确实没有再攻打蜀国。这里面其实还要说明一点,那就是诸葛亮没死的时候,司马懿也没有主动攻打过蜀汉,每次都是诸葛亮打来,司马懿被迫应战,抵挡诸葛亮。而这个问题建立的基础就是,原本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更加应该趁虚而入攻打蜀汉,为何却始终没有呢?我认为这里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策略确实起到了效果。诸葛亮在蜀汉国力衰微的情况下,六出祁山,攻打魏国,虽然说的是要克复中原,恢复大汉。但是,实际上诸葛亮心里清楚,国力差距,蜀汉是不可能灭掉魏国的,而之所以坚持攻打,那是以攻为守,以进攻让魏国害怕,让其不敢轻易动蜀汉。事实证明也正是如此,每次诸葛亮来,魏国那是如临大敌,曹叡都非常害怕。而诸葛亮死了,对于曹叡来说,那是松了一口气,庆幸还来不及,更不敢去攻打了。因此,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没有机会去攻打。


第二,曹叡在时,司马懿无能为力。对于司马懿领军,曹氏家族一直很是防范,尤其是皇帝曹叡,还有曹爽等亲贵,时刻防范司马懿。在诸葛亮攻打时,用司马懿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诸葛亮死后,对于曹叡来说,那就高枕无忧,因此不会让司马懿继续建立功勋,继续领军。所以,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就被剥夺了军权,所以当时即便是司马懿有建功立业,攻打蜀国的意图。曹叡和魏国朝廷也是不会允许的,司马懿有这心都无能为力了。

第三,曹叡死后,无暇他顾。而曹叡驾崩后,司马懿开始密谋夺权,在进行政治斗争。先是装病干掉了曹爽,接着不断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还要在朝廷杀害异己,可谓是忙得很。对于此时的司马懿来说,稳定内部,坐稳江山,掌握权力是最重要的。因此,这一时期,司马懿不但无暇攻打蜀汉,连东吴都没主动招惹。把主要经历都放在消灭反对者,扶持自己两个儿子上面。以此巩固司马家的政权,为儿子夺位创造条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自古都是攘外先安内。在司马家族彻底掌握政权后,就立刻开始了攻打蜀国。所以,题目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不攻打蜀汉,并不是因为不敢,而是不能。


历史真相背后

不是不打,是没时间得打

首先,我要列出几个关键的时间点: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八岁的曹芳239年继位,司马懿249年独揽大权,251年去世,中间隔了15年,其中有两个时间段,都让司马懿脱不开身。

公元234—239年

诸葛亮死后,应该是攻打蜀国最好的时机,可是为何司马懿不打呢?

一个是蜀国还有费祎、姜维等大将支撑,实力尚存,蜀国不好打,公元235年,马岱经常骚扰魏国边境,司马懿需要镇压。

其二,魏国本身也有战争需要解决,公孙度占据辽东,对抗魏国,公元237年魏明帝派司马懿前去镇压,司马懿也脱不开身。

公元239—249年

这十年是魏国内部政治斗争的时间,公元239年八岁的曹芳继位,魏明帝托孤给了曹爽和司马懿等四个人,但是曹爽排挤司马懿,司马懿是个没有实权的太傅。

公元241年,东吴趁着魏国内乱,兵分四路伐魏,司马懿忙着对付东吴了,无暇顾及蜀国,直到公元243年才击退吴军。

公元244年,曹爽进一步独掌大权,他提出伐蜀,司马懿认为现在还不能打,但是曹爽不听,结果大败而归。

公元245—249年,是曹爽嚣张,司马懿没落的四年,司马懿彻底回家养老了,但是却暗中培养势力,隐忍而发,最终在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诛灭曹爽集团,夺得大权。

公元249—251年,司马懿都在剪去曹氏的羽翼,为子孙篡位做准备,那时的他都70岁了,年老体衰,灭蜀的愿望只能交给自己的子孙了,而司马懿本人也在公元251年去世。

通过这几个时间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十几年里,司马懿的时间都被排的满满的,没有多余精力花在伐蜀上,虽然他在有生之年没能灭蜀,但是他的儿子司马昭做到了。


逸闻轶事

先说说刘备的阵营体系

成员 徐州邦 荆州邦 川蜀邦 汉中帮 西凉邦 蛮夷邦……

这样列举出来大家不难看出整个组成在刘备死后都是各自独立

核心刘备死了诸葛接下来后 各种原因发动北伐才使得这个体系继续维持 凡事都亲力亲为

诸葛也死了蜀汉还有谁有能力接此重任

新人姜维起步晚已经没机会了

此时的蜀汉已是囊中物 无需多虑

诸葛刚死司马懿这个时候去伐蜀可能会出现变数

所以战略重点并没有吞并蜀汉


点线面体维空

记得好几年前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节目,是讲空城计的。大概意思就是,其实空城计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演的一出戏,因为曹操本来就不够信任司马懿,但继续用他的原因就是想有人能对付诸葛亮。司马懿很清楚,蜀国一被灭掉,第一个死的就是他。而诸葛亮也能猜到他的想法,所以故意放过诸葛亮。而吴国,对司马懿来说灭掉并不难。

纯属个人观点,望嘴下留情。


努力ing的付付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

一、孔明虽死,但仍给蜀国留下了强大的领导班子,整体还相当团结。


孔明死于五丈原后,发生了点不该发生的故事。狂傲的魏延和器小(魏延死后,杨仪朝死了的魏延脑袋还要踢几脚、加以嘲笑这一细节可证明)的杨仪杠上了,作为北伐副总司令的魏延还想继承病逝的总司令遗志,继续北伐,不愿意因人废事,目中唯有丞相的魏延更不愿意替长史、平时交恶的杨仪断后,和杨仪冲突的后果很严重,杨仪请旨后魏延部归顺大部队,魏延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后被马岱斩杀。杨仪回成都后,并没能上丞相或大将军位,只担任了空壳的中军师,发牢骚后被费祎告发,被废为庶人,后被迫自杀。

但总体还算平稳过度,蒋琬上大将军位,费祎、姜维均受到重用。蜀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尚无懈可击。

二、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运粮相当困难。

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是明证。魏国要想进攻,只有钻蜀国的控制。后来钟会、邓艾伐蜀都是钻了姜维穷兵黩武,蜀国军民面有菜色,加之死太监黄皓专权挑拨,刘禅姜维君臣猜忌的空子。

三、蒋琬、费祎执政时代,已部分修改了孔明对外政策,以攻为守其意在守,以修养生息为主。

蒋琬、费祎时代,两位文武全才的统帅深知:蜀要吞魏几乎已无可能,伐魏是进攻性防御,所以进攻的规模、频率下降。姜维在延熙十年升卫将军,与费祎同掌尚书台事务,但姜维每次想大举兴兵,费祎经常制止,给老姜的兵马不逾一万,直到十六年,费祎大将军因麻痹被魏国诈降将领刺杀身亡,姜维执掌兵权,情况才有转变。尤其是延熙十九年,姜升大将军后。

四、刘备死前托孤,标志蜀国孔明时代的到来,孔明死时,魏国司马懿时代远未到来。

司马懿在孔明死时,在魏国仍没能自立门户。曹真死后,曹爽还曾经给他个太师衔,把他架空而供奉起来,当时曹家(包括夏侯氏)宗族势力仍在,要不是曹爽刚愎自用、骄横跋扈,弄得魏国天怒人怨,皮厚心不黑,临危又迟疑不决,司马懿的脑袋是否保得住也是个问题。

五、司马懿作为稳健的军事家,他深知孙子“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精髓,而到仲达去世,蜀国没有给他留下进攻的最佳时机。

综合上述,司马懿伐蜀如“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想,诚不能也。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最强大的敌人已经过世,打与不打对他而言已经不重要了。对此他反而觉得内心更空虚寂寞。没有对手就等于没有棋手也就没有了战争,至于其它收场子的事情留给他的后人去做比较妥当,自己还留个美名远扬。


心宽而大云中之静也678

首先,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本来就像趁势攻打蜀汉,不过没有得到皇帝的允许。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汉将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魏明帝曹叡未准,此事只能作罢。对于魏明帝曹叡来说,虽然在防御诸葛亮上重用司马懿,但是,对于不是曹氏宗族的司马氏,魏国皇帝还是有所防备的。由此,在诸葛亮的威胁消除后,魏明帝曹叡等曹氏宗族显然不希望司马懿通过进攻蜀汉来进一步扩大势力。

同时,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也导致司马懿无暇进攻蜀汉。就外患来说,早在公元233年,也即诸葛亮生前,东吴孙权与蜀相诸葛亮共谋,约定共同举兵伐魏。公元236年,诸葛亮去世后,东吴孙权北伐曹魏,派遣右都督陆逊与中司马诸葛瑾攻襄阳。在此之后,东吴陆逊、诸葛恪等人也都有进攻魏国之举,这促使魏国不敢轻易调集重兵进攻蜀汉。并且,对于司马懿来说,除了成功阻止诸葛亮的北伐外,平定辽东也是其一大战绩。

早在东汉末年,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一直时叛时降,是魏国在北伐的一大威胁。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魏明帝震怒,派荆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时辽水大涨,毌丘俭不利而还。到了公元237年,公孙渊公然反叛魏国,自立为燕王,而且派遣使者联系孙权,希望一起来进攻魏国。在此背景下,魏明帝只能派遣司马懿来平定辽东,后者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轻松击败了公孙渊,彻底解决了辽东问题。

最后,另一方面,就内忧来说,司马氏和曹氏的争权,促使司马懿更加没有时间对蜀国用兵了。公元239年,新皇帝曹芳即位,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推动朝廷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公元249年,司马懿绝地反击,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成功诛灭曹爽,并掌握了魏国大权。公元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由此,总的来说,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忙于内忧外患,没有很好的时机来进攻蜀汉。

文/情怀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