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從來不打蜀國?

陳坐光

諸葛亮死於234年,司馬懿死於17年之後。那麼為何諸葛亮死後的17年時間內司馬懿沒有趁機去攻打蜀漢呢?石頭就來說說看。

一、魏明帝不同意。五丈原後,司馬懿升任太尉,成為三公之一,位高權重。即便如此,司馬懿也不能獨斷專行,他還是要聽曹叡的。其實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曾上書魏明帝請求趁此機會進攻蜀漢,卻遭到了魏明帝的拒絕。


二、曹叡為何會拒絕司馬懿的請求?一來,當時孫權寇邊,合肥壓力巨大,曹叡不能兩頭兼顧。二來,諸葛亮雖死,但蜀漢實力尚存,不是輕易能夠拿下的。三來,司馬懿已經升任太尉,功勳卓著,要是再讓司馬懿進攻蜀漢立下大功,曹叡恐難以制衡。估計司馬懿後來也清楚這層意思,故而此次被曹叡拒絕後,就再也沒有提過蜀漢的事情。

三、司馬懿很忙。諸葛亮死了,孫權也無功而返,並不代表著曹魏就沒事做了。此時,盤踞在遼東的公孫淵叛亂了。237年,公孫淵背叛曹魏,自立為燕王,北結鮮卑,南聯東吳,擁兵十萬,騷擾曹魏北疆,曹叡不得不召回司馬懿來討伐公孫淵。238年,司馬懿發兵遠征遼東,經過艱苦的攻堅戰,司馬懿平定遼東,誅滅公孫淵。


本來曹叡計劃讓司馬懿再去西北對抗蜀漢,沒想到曹叡突然病重。239年,曹叡駕崩,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成為託孤大臣後,司馬懿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與曹爽的鬥爭中,因此就顧不上西北的蜀漢了。249年,司馬懿終於熬出了頭,把曹爽黨羽一網打盡,獨掌大權。掌權後的司馬懿也沒有閒下來,於251年平定了太尉王凌的淮南叛亂。之後不久,司馬懿去世,終年73歲。


石頭有話說

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司馬懿被魏明帝召見,司馬懿為何嚇出冷汗》:

公元234年諸葛亮再度北伐,可是這一次卻成為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由於司馬懿早有準備,加上諸葛亮軍務沉重,終於諸葛亮病倒在了五丈原。而諸葛亮這一病就在也沒有起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同司馬懿的決戰中,司馬懿笑到了最後。並且蜀國這個時候虛弱不堪,面臨這樣的重大損失,蜀漢簡直是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但是這時候司馬懿卻沒有發兵趁機入蜀。

諸葛亮司馬懿

其實諸葛亮病逝之後,蜀漢人心惶惶,這個時候正是攻打蜀漢的最好時機,但是司馬懿卻選擇了撤兵。這背後自然是有考量的,因為畢竟涉及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一旦司馬懿發兵蜀漢,拿下來了會被懷疑有野心,拿不下來也會被問罪。而造成這種困境的根本就是諸葛亮病逝了,司馬懿的作用被大大的降低了,所以司馬懿選擇撤兵,不過這也會被懷疑,只是過失可能會小點。

而司馬懿撤兵之後,魏明帝還是單獨召見了司馬懿,當時司馬懿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司馬懿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十分害怕魏明帝抓住了自己的把柄。這場召見司馬懿的顧慮是十分多的,畢竟魏明帝要殺司馬懿,只是需要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不過司馬懿處理的比較好,從其撤兵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當時撤兵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魏明帝

司馬懿當年空城計的時候,其實司馬懿應該也是知道的,畢竟當時已經有人提出帶兩千兵士去打探究竟,但是司馬懿馬上回絕了。因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尤其是司馬懿。如果當時司馬懿捉了諸葛亮的話,那麼司馬懿註定不可能再有執掌大軍的機會,朝廷不會讓司馬懿有討伐蜀漢的機會,更會就此讓司馬懿離開兵權,所以孔明在,司馬懿的價值才能體現。

司馬懿

所以諸葛亮死後,面對魏明帝曹叡的單獨召見,司馬懿緊張不已。當北問及為何撤兵時,司馬懿立刻解釋為蜀漢根基尚在,而且蜀漢易守難攻,恐怕會空耗國力。其實當時司馬懿明白自己可以滅蜀,但是這樣做的話是魏明帝所不願意看到的,蜀漢真讓司馬懿拿下來了,那麼要麼司馬懿自立於蜀漢,要麼交給曹魏,然後自己等待被罷免兵權,當一個沒有空有虛名的侯爺。

曹操司馬懿

三國最後能夠歸晉,少不了司馬家的隱忍,司馬懿此人雄才偉略,但是卻一直沒有暴露出一點野心。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懿一直隱藏自己的才能,一直等到曹操去世,司馬懿才開始展現自己的能力。等到曹魏內部混亂時,司馬懿便立刻出手,一次便把曹魏那一幫人給收拾乾淨了,從此司馬懿開始了把持朝政,這種人實在是可怕。


小司馬遷論史

司馬懿肯定是想攻打蜀國的,只是老天給不了他更多的時間了,不過攻蜀,他的後人幫他做到了。為什麼司馬懿在世的時候一直不打蜀國呢?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下面我來向大家揭秘這其中的緣故。

其一:蜀國實力尚存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重要的時間點

  1.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2. 251年,司馬懿病逝於洛陽;

  3. 253年,費禕被刺身亡,姜維開始獨掌兵權,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北伐;

從這三個時間點我們可以看出,自諸葛亮死後,一直到司馬懿病逝,蜀國沒有再對魏國進行大舉進攻,而在這一時期,蜀主劉禪開始正式掌權,蜀國內政穩定,沒有什麼動亂。劉禪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種荒淫無能之主,這個在諸葛亮死後能穩定蜀國朝政30餘年而沒有內亂髮生足見其之高明,反觀魏吳兩國,後期內亂不斷。劉禪當政期間,任用了一批賢才,像蔣琬,費禕,姜維等等。所以即使在諸葛死後,蜀國實力也依然不可小覷,內有賢臣外有良將,加之蜀地易守難攻,蜀國一直是固守狀態,所以司馬懿在諸葛死後乃至之後多年也不敢貿然伐蜀。

其二:司馬懿無暇顧及蜀國

237年,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叛亂,自立為燕王,侵擾魏國北方。238年魏明帝曹睿命司馬懿率兵討伐,這場戰爭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由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由於主幼臣強,曹魏和司馬氏的內鬥也由此開始,而這場內鬥一直延續到249年曹爽被誅殺而告終。起初曹爽為排擠司馬懿,向天子進言任司馬懿為大司馬,後任命為沒有實權的太傅,此間,司馬懿一直隱忍。到241年,孫權率軍伐魏,司馬懿自請出兵討伐吳軍,到243年九月,徹底將吳軍逼退。而此時司馬懿也不再是當初那個無一實權的司馬懿了,其後司馬懿廣招天下人才於其門下,像有名的鄧艾,鍾會,王基等等。逐漸開始培養自己的力量與曹氏抗衡,而此時曹氏家族主要是曹爽當權,244年,曹爽想立威名出兵伐蜀,後被蜀將王平大敗,其後曹爽更是專權跋扈,其行為違背了顧命大臣應有的本分,也使得曹魏國力衰退,逐漸更多的朝中大臣開始倒向了司馬懿這邊,而幼主曹芳只能看著這兩個顧命大臣內鬥而毫無辦法。終於在249年,趁著曹爽兄弟陪曹芳去高平陵掃墓,一舉將曹爽及其黨羽捉拿,後滅曹爽三族。曹爽死後,曹魏宗族勢力被司馬懿架空,251年正月,曹爽舊部王凌反叛,後被司馬懿誅滅,同年司馬懿也病逝於洛陽。而此後,其子司馬昭繼承了其父之位,司馬氏也成了曹魏真正的主人,獨攬大權,魏帝也成了傀儡。所以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根本無暇顧及蜀國,先平內亂,曹睿死後,陷入了與曹爽及背後的整個曹氏宗族的內鬥之中,雙方明爭暗鬥數十年,最終司馬氏贏得了勝利,而此後不到一年司馬懿便病逝,所以他一直未能伐滅蜀國!


司馬懿不是不想打蜀國,掌握魏國實權後怎會不想一統天下?只是上天不能再給他歲月了,不過其後人完成了他的志願,統一天下,建立了晉朝,結束了近50年戰亂四起的局面,也算是功德圓滿吧!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哦!


靈魂的感觸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司馬懿確實沒有再攻打蜀國。這裡面其實還要說明一點,那就是諸葛亮沒死的時候,司馬懿也沒有主動攻打過蜀漢,每次都是諸葛亮打來,司馬懿被迫應戰,抵擋諸葛亮。而這個問題建立的基礎就是,原本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更加應該趁虛而入攻打蜀漢,為何卻始終沒有呢?我認為這裡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以攻為守的策略確實起到了效果。諸葛亮在蜀漢國力衰微的情況下,六出祁山,攻打魏國,雖然說的是要克復中原,恢復大漢。但是,實際上諸葛亮心裡清楚,國力差距,蜀漢是不可能滅掉魏國的,而之所以堅持攻打,那是以攻為守,以進攻讓魏國害怕,讓其不敢輕易動蜀漢。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每次諸葛亮來,魏國那是如臨大敵,曹叡都非常害怕。而諸葛亮死了,對於曹叡來說,那是鬆了一口氣,慶幸還來不及,更不敢去攻打了。因此,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也沒有機會去攻打。


第二,曹叡在時,司馬懿無能為力。對於司馬懿領軍,曹氏家族一直很是防範,尤其是皇帝曹叡,還有曹爽等親貴,時刻防範司馬懿。在諸葛亮攻打時,用司馬懿那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諸葛亮死後,對於曹叡來說,那就高枕無憂,因此不會讓司馬懿繼續建立功勳,繼續領軍。所以,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就被剝奪了軍權,所以當時即便是司馬懿有建功立業,攻打蜀國的意圖。曹叡和魏國朝廷也是不會允許的,司馬懿有這心都無能為力了。

第三,曹叡死後,無暇他顧。而曹叡駕崩後,司馬懿開始密謀奪權,在進行政治鬥爭。先是裝病幹掉了曹爽,接著不斷率軍平定各地的叛亂,還要在朝廷殺害異己,可謂是忙得很。對於此時的司馬懿來說,穩定內部,坐穩江山,掌握權力是最重要的。因此,這一時期,司馬懿不但無暇攻打蜀漢,連東吳都沒主動招惹。把主要經歷都放在消滅反對者,扶持自己兩個兒子上面。以此鞏固司馬家的政權,為兒子奪位創造條件。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自古都是攘外先安內。在司馬家族徹底掌握政權後,就立刻開始了攻打蜀國。所以,題目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並不是因為不敢,而是不能。


歷史真相背後

不是不打,是沒時間得打

首先,我要列出幾個關鍵的時間點: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去世,八歲的曹芳239年繼位,司馬懿249年獨攬大權,251年去世,中間隔了15年,其中有兩個時間段,都讓司馬懿脫不開身。

公元234—239年

諸葛亮死後,應該是攻打蜀國最好的時機,可是為何司馬懿不打呢?

一個是蜀國還有費禕、姜維等大將支撐,實力尚存,蜀國不好打,公元235年,馬岱經常騷擾魏國邊境,司馬懿需要鎮壓。

其二,魏國本身也有戰爭需要解決,公孫度佔據遼東,對抗魏國,公元237年魏明帝派司馬懿前去鎮壓,司馬懿也脫不開身。

公元239—249年

這十年是魏國內部政治鬥爭的時間,公元239年八歲的曹芳繼位,魏明帝託孤給了曹爽和司馬懿等四個人,但是曹爽排擠司馬懿,司馬懿是個沒有實權的太傅。

公元241年,東吳趁著魏國內亂,兵分四路伐魏,司馬懿忙著對付東吳了,無暇顧及蜀國,直到公元243年才擊退吳軍。

公元244年,曹爽進一步獨掌大權,他提出伐蜀,司馬懿認為現在還不能打,但是曹爽不聽,結果大敗而歸。

公元245—249年,是曹爽囂張,司馬懿沒落的四年,司馬懿徹底回家養老了,但是卻暗中培養勢力,隱忍而發,最終在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滅曹爽集團,奪得大權。

公元249—251年,司馬懿都在剪去曹氏的羽翼,為子孫篡位做準備,那時的他都70歲了,年老體衰,滅蜀的願望只能交給自己的子孫了,而司馬懿本人也在公元251年去世。

通過這幾個時間點可以看出,諸葛亮死後十幾年裡,司馬懿的時間都被排的滿滿的,沒有多餘精力花在伐蜀上,雖然他在有生之年沒能滅蜀,但是他的兒子司馬昭做到了。


逸聞軼事

先說說劉備的陣營體系

成員 徐州邦 荊州邦 川蜀邦 漢中幫 西涼邦 蠻夷邦……

這樣列舉出來大家不難看出整個組成在劉備死後都是各自獨立

核心劉備死了諸葛接下來後 各種原因發動北伐才使得這個體系繼續維持 凡事都親力親為

諸葛也死了蜀漢還有誰有能力接此重任

新人姜維起步晚已經沒機會了

此時的蜀漢已是囊中物 無需多慮

諸葛剛死司馬懿這個時候去伐蜀可能會出現變數

所以戰略重點並沒有吞併蜀漢


點線面體維空

記得好幾年前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節目,是講空城計的。大概意思就是,其實空城計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演的一齣戲,因為曹操本來就不夠信任司馬懿,但繼續用他的原因就是想有人能對付諸葛亮。司馬懿很清楚,蜀國一被滅掉,第一個死的就是他。而諸葛亮也能猜到他的想法,所以故意放過諸葛亮。而吳國,對司馬懿來說滅掉並不難。

純屬個人觀點,望嘴下留情。


努力ing的付付

蒼茫大地認為原因如下:

一、孔明雖死,但仍給蜀國留下了強大的領導班子,整體還相當團結。


孔明死於五丈原後,發生了點不該發生的故事。狂傲的魏延和器小(魏延死後,楊儀朝死了的魏延腦袋還要踢幾腳、加以嘲笑這一細節可證明)的楊儀槓上了,作為北伐副總司令的魏延還想繼承病逝的總司令遺志,繼續北伐,不願意因人廢事,目中唯有丞相的魏延更不願意替長史、平時交惡的楊儀斷後,和楊儀衝突的後果很嚴重,楊儀請旨後魏延部歸順大部隊,魏延幾乎成了孤家寡人,後被馬岱斬殺。楊儀回成都後,並沒能上丞相或大將軍位,只擔任了空殼的中軍師,發牢騷後被費禕告發,被廢為庶人,後被迫自殺。

但總體還算平穩過度,蔣琬上大將軍位,費禕、姜維均受到重用。蜀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尚無懈可擊。

二、蜀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運糧相當困難。

李白有詩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即是明證。魏國要想進攻,只有鑽蜀國的控制。後來鍾會、鄧艾伐蜀都是鑽了姜維窮兵黷武,蜀國軍民面有菜色,加之死太監黃皓專權挑撥,劉禪姜維君臣猜忌的空子。

三、蔣琬、費禕執政時代,已部分修改了孔明對外政策,以攻為守其意在守,以修養生息為主。

蔣琬、費禕時代,兩位文武全才的統帥深知:蜀要吞魏幾乎已無可能,伐魏是進攻性防禦,所以進攻的規模、頻率下降。姜維在延熙十年升衛將軍,與費禕同掌尚書檯事務,但姜維每次想大舉興兵,費禕經常制止,給老薑的兵馬不逾一萬,直到十六年,費禕大將軍因麻痺被魏國詐降將領刺殺身亡,姜維執掌兵權,情況才有轉變。尤其是延熙十九年,姜升大將軍後。

四、劉備死前託孤,標誌蜀國孔明時代的到來,孔明死時,魏國司馬懿時代遠未到來。

司馬懿在孔明死時,在魏國仍沒能自立門戶。曹真死後,曹爽還曾經給他個太師銜,把他架空而供奉起來,當時曹家(包括夏侯氏)宗族勢力仍在,要不是曹爽剛愎自用、驕橫跋扈,弄得魏國天怒人怨,皮厚心不黑,臨危又遲疑不決,司馬懿的腦袋是否保得住也是個問題。

五、司馬懿作為穩健的軍事家,他深知孫子“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精髓,而到仲達去世,蜀國沒有給他留下進攻的最佳時機。

綜合上述,司馬懿伐蜀如“挾太山以超北海",非不想,誠不能也。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最強大的敵人已經過世,打與不打對他而言已經不重要了。對此他反而覺得內心更空虛寂寞。沒有對手就等於沒有棋手也就沒有了戰爭,至於其它收場子的事情留給他的後人去做比較妥當,自己還留個美名遠揚。


心寬而大雲中之靜也678

首先,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本來就像趁勢攻打蜀漢,不過沒有得到皇帝的允許。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蜀漢將領楊儀、魏延在撤軍後爭權,楊儀殺死魏延。司馬懿想乘機攻蜀,魏明帝曹叡未準,此事只能作罷。對於魏明帝曹叡來說,雖然在防禦諸葛亮上重用司馬懿,但是,對於不是曹氏宗族的司馬氏,魏國皇帝還是有所防備的。由此,在諸葛亮的威脅消除後,魏明帝曹叡等曹氏宗族顯然不希望司馬懿通過進攻蜀漢來進一步擴大勢力。

同時,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這也導致司馬懿無暇進攻蜀漢。就外患來說,早在公元233年,也即諸葛亮生前,東吳孫權與蜀相諸葛亮共謀,約定共同舉兵伐魏。公元236年,諸葛亮去世後,東吳孫權北伐曹魏,派遣右都督陸遜與中司馬諸葛瑾攻襄陽。在此之後,東吳陸遜、諸葛恪等人也都有進攻魏國之舉,這促使魏國不敢輕易調集重兵進攻蜀漢。並且,對於司馬懿來說,除了成功阻止諸葛亮的北伐外,平定遼東也是其一大戰績。

早在東漢末年,公孫度據有遼東,這個割據勢力對曹魏一直時叛時降,是魏國在北伐的一大威脅。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公孫淵繼為遼東太守後,對魏更加不遜。魏明帝震怒,派荊州刺史毌丘儉出任幽州刺史,時遼水大漲,毌丘儉不利而還。到了公元237年,公孫淵公然反叛魏國,自立為燕王,而且派遣使者聯繫孫權,希望一起來進攻魏國。在此背景下,魏明帝只能派遣司馬懿來平定遼東,後者採用聲東擊西之計,輕鬆擊敗了公孫淵,徹底解決了遼東問題。

最後,另一方面,就內憂來說,司馬氏和曹氏的爭權,促使司馬懿更加沒有時間對蜀國用兵了。公元239年,新皇帝曹芳即位,曹爽為了排擠司馬懿,推動朝廷任命司馬懿為沒有實權的太傅。公元249年,司馬懿絕地反擊,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成功誅滅曹爽,並掌握了魏國大權。公元251年9月7日,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由此,總的來說,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忙於內憂外患,沒有很好的時機來進攻蜀漢。

文/情懷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