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杨秀清胜过了活着的陈玉成

如果硬要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也许俺会憋半天,然后说:都发生在太平天国吧?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杨秀清胜过了活着的陈玉成

不过现在呢,如果把目光定格在发起人身上,再找相似处就容易多了。因为无论就韦昌辉,还是苗沛霖,都可以说,他们发动了一次相对于敌对方领袖的斩首行动。

然而,韦昌辉杀了杨秀清,自己弄得灰头土脸,最终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而苗沛霖呢,他发起的斩首行动却颇为成功,不但擒获了敌方主帅陈玉成,还把他麾下的三千精兵收为己用。

为何这两人发动同一类型的事件,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天京之变。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杨秀清胜过了活着的陈玉成

洪秀全韦昌辉联合起来,斩首杨秀清后,他们勾勒的种种蓝图,必然没有在强敌环伺的境况下,设计一场那么大规模的,连他们自己都无法控制的屠杀。他们理想的状态,自然是兵不血刃的接管原属于东王的势力。“主”还是洪秀全,不过换了个军师而已。

然而,他们并不是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东王府的人在杨秀清死后与之的互动如何呢?

作为东王旧部,其实有两个选择,第一种,在四敌环伺的情况下,基于太平天国的利益,他们应该放下仇恨,接受杨秀清已经死亡的现实。然而,这随之会面对另一个现实,就是,他们将逐渐远离权利中枢,因为,以杨秀清为中心的权利分配格局将不复存在。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杨秀清胜过了活着的陈玉成

《贼情汇纂》记载,“杨贼信任之 ,同恶相济 ,凡有机密事 ,皆引谦芳及李寿春计议 ,权势在韦石二贼之上,伪侯相之侧目。”这样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

与大局有利,与小集团利益不符,东殿人马怎么做的呢?自然是神马大局,神马强敌环伺,那都统统是浮云。他们高举着为东王复仇的大旗,以傅学贤为首,“自峨嵋岭扎营至虎贲仓”与天王北王的军队斗了个旗鼓相当,内讧愈演愈烈,大屠杀终于不可避免的蔓延开来。

民国时期,说起1856年那场太平天国内部的大悲剧,一般以“内讧”称之。建国后才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用了“天京之变”、“天京事变”的。显而易见,用“内讧”定义更为准确。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杨秀清胜过了活着的陈玉成

随后,我们再看看陈玉成走寿州。

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庐州陷落,陈玉成率三千精兵走寿州投苗沛霖,英王入城,部下扎营寿州城外。两日后,苗沛霖的侄子苗景开发动奇袭,趁夜色抓住陈玉成,随后连夜送往颍州江口集苗沛霖的大营。第二天,陈玉成部下余安定出马,去寿州城外说合,终于说得三千精兵投效。于是,苗沛霖兵不血刃,接管了原属于陈玉成的人马。

按照传统忠孝节义的理论,这三千精兵该如何做呢?自然是冲冠一怒为蓝颜,豁出去不要命,也要抢回领导陈玉成。事实上,陈玉成的友军和其他部下也尝试了这种做法,张洛行、江台凌,马融和都齐集江口集外,准备营救英王。

然而,此时的英王已经不再是三河大捷中的英王,也不是二破江南大营中的英王。他的势力衰弱的厉害,与其跟着这样一个英王辗转征战,还不如就干脆投了苗,也算有了容身之所。神马义气,神马忠心,神马英王是一手提拔他们的领导,那都统统化为了浮云。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杨秀清胜过了活着的陈玉成

所以说,斩首行动及其后续计划能否成功,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韦昌辉+洪秀全pk杨秀清残部,实力并不占优势,所以斩首行动虽然成功了,后果却一发而不可收拾。而陈玉成pk苗沛霖,显然陈已成丧家之犬,于是,本该他最忠心的部下便集体转投了苗。

文章最后,放一个关于苗沛霖之死的彩蛋:

薛福成《庸庵续编》:“亲兵三千人相与谋曰:“我辈故英王旧部也。苗先生肆其诈慝,诱杀我英王,复以威劫我,使为之用,是苗先生乃吾仇也。我辈何苦为之尽力,卒令自就死地。孰与报仇雪耻,以邀爵赏而纾死乎?”一夕,沛霖登营墙,有所指挥,亲兵二人掖以赴之外,挺矛春之。”

pk部下的忠心,死去的杨秀清胜过了活着的陈玉成

然而,细细思量,却不禁冷笑了。

先不考证这个记载是否靠谱。因为苗的死法有n种之多。姑且假定它为真实的吧,却更令人齿冷心寒。

这三千亲兵是为了英王杀的苗沛霖吗?他们如果真的心系英王,那么,英王在颍州江口集被囚之时,他们在哪里?英王娘被胜保奸占时,他们又在哪里?

主帅被抓,军心涣散,是苗沛霖收留了他们,不管如何,他们毕竟接受了这个现实。而苗沛霖也顶住了朝廷的压力,并未在几道圣旨批示要这三千人性命的当口把他们交出去或杀掉。这其中,自有利用的意思,但不管怎么说,苗沛霖也算于他们有活命之恩。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当苗沛霖事业节节高升之时,他们为之效死力。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几年之后,苗沛霖反清不利,情势困窘,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了。于是,他们突然想起了旧主陈玉成,对英王的忠义也就在新主人落魄的时节出现了。

这不是落井下石又是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