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圍爐夜話,顧名思義就是大冷天的,圍著爐子聊聊天,談談話,說說人生理想和人生百態,或者是就某一話題展開討論之類的活動,類似現在的《圓桌派》那樣的綜藝節目。

《圍爐夜話》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處世三大奇書,是清代王永彬所創的儒家通俗書籍。王永彬通過虛擬出的一個冬天擁著火爐,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使圍爐夜話這本書的語言親切、自然、易讀,並由於其獨到見解,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這本書以安身立業為總大綱,以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不同的方面為分綱,闡述了立德、立功、立言都要以立業為根本的深刻含義。由於這本書一共二二一則,所以不能全部呈現,只能從中甄選十之一二,今天我們就來品讀其中的經典處事智慧。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

【解析】教導晚輩要從幼年時開始,應當培養他們正直、寬大、無所隱藏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思想,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

【辯證法讀解】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往往取決於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取決於童年的習慣和教養。因此,抓好孩子的教育,必須從小時候開始,從小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光明磊落的人格,鍛造一種正直寬大的胸懷,如此這般,等他長大以後,無論在何種境況,也總能保持一種雍容大度的氣質,充滿無比的自信。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不斷增強自身修養,不斷地反省自己,砥礪自己,提高自己的品格和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向上的生命力。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2、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解析】既安穩又妥當的言語,經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驚奇的話,所以喜歡聽這種話的人並不多。一個人能安守本分,不企求越過本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夠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辯證法讀解】講話並不是表演,因為講話最重要的是平實與可靠。但是平實與可靠的話就像土地一般,不會引人注目。不過,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踩著它,否則就會跌倒。吸引人的話,往往新奇、誇張,讓人驚奇、讚歎,但是,這話未必可靠。就像空中樓閣,看來迷人卻無法上去;或像沙堡,看來實在,一腳踩下卻陷入坑中。可是一般人都喜歡聽虛妄的話,而不喜歡聽平實的話,因為平實的話往往缺乏刺激。

人生在世都希望過得快活。很多人總以為要有高樓的大廈、香車美人,才算快活,因此違法犯紀,使得原本快活的生活,變得不快活。即使沒有做出違法的事,但是心中的妄求無數,也把原本可以快活的心境弄得疲憊不堪。如果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一步一步提升生活的品質和生命的境界,那才是既穩妥又快活的法門。因為,沒有妄自菲薄的想法去擾亂生活,便不會做出任何逾越法紀的事,讓本人及自己的親人受苦,可惜很多人並不會如此想。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3、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解析】最好以嚴格的態度教導小孩子,因為小孩心思頑皮毛躁,不能定下心來,嚴格的態度可以壓抑他們浮動的心,使他們安靜地學習。對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謹慎的心待他,因為小人心思邪典,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想保有我們對他的尊重,而放棄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謹慎的態度和他相處,至少不會蒙受其害,所以說,謹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辯證法讀解】小孩子的心性總是頑皮的,若不以嚴肅的態度教導他,他會以為你和他玩,不會認真去學習,也不會將所學記在心裡。所以教導孩子態度是嚴肅,讓他感受到認真的心情,才會安安靜靜地好好讀書。

對待小人千萬不可用鄙視的態度,因為小人的心思已經邪僻,再受人輕視,他就更有理由去做邪曲的事了。倒不如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為了想保有別人對他的尊重,不再做出受人輕視的事。一個人會做出受人輕視的事,必然是他先看輕了自己。如果因為我們對他的重視,而喚起他的自尊心,那麼,他就不會再做出讓自己和別人輕視的事情了。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4、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恆業,而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

【解析】長於維持生計的人,並不是有什麼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紀無論大小,事情無分內外,每個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恆地將分內的事完成,這樣做雖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卻能在穩定中成長。長於辦理事務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與不可行處加以判斷,訂立一個辦理的規則和程序,而且,並不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辯證法讀解】所謂善謀生者,不一定是善於積聚財富的人,因為,要維持一家的生計,最重要的是要有恆業。任何事情,無分大小,只要有恆心,總能由小大到,逐步擴展,走向充裕。總不至於像一些投機者,今日做這,明日做那。今朝窮奢極侈,明朝露宿街頭,就不能稱為“善謀生者”了。此外,一家之中無論長幼,都要勤勞工作,不可有怠惰吃食之人,否則,為之者寡,食之者眾,縱有家產也維持不久,這也不是善謀生者。

通常,一件事務要處理得當,一定要就事務的本身加以分析,從事物的開始、中間到結束,都要有一個可循的脈絡,訂下進度章程,以及必須依循的規則,如此才能將事情處理得完善。尤其不可抱著自私自利的態度,否則便會失之主觀,因人害事。不但事情無法做好,自己也可能毫無好處,這就不是“善處事者”。善處事者,必能公正無私,就事論事,因此處處都能為事情的本身著想,自然能圓滿地處事了。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5、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學業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解析】得到不該得的名聲和利益,當初以為是幸運,終究會成為災害。最難以忍耐的貧窮和困厄,若能咬緊牙關忍耐度過,最後一定會苦盡甘來。人的資質高低,在於對任何事是否盡心而有信用,並不在於善用機變與心思巧妙。讀書讀得好的人,也不僅在於文章美妙,而主要在於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辯證法讀解】一個人能成名,必定有其過人之處,即便沒有,也有獲得美名的長處;一個人能獲利,必然是他曾付出血汗與努力,否則他憑什麼得到利益。古人說名副其實,是沒錯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擔當他擁有的名聲的優點,日久天長,終會被人識破。原本覺得他是個天才,後來擦辭職到是個膿包;原以為他是個善良的人,沒想到竟是個騙子。這個時候,美名也變成了臭名。

人處困窮,固然難耐,然而古來偉人初處困窮最後能夠發達的原因,多是因為能耐過這段困窮的日子。因為困窮時,最能砥礪一個人的志節。人天性的資質不同,機智巧妙的人不見得天資就高。因為機智巧妙的人如果心懷不軌,反倒成為社會的禍害,比如秦檜、賈似道這樣的,那又有什麼好處呢?不如那些愚鈍一些卻能忠厚待人的人,這些人多少能為社會增加些好處,由這點來看,這些人的資質反而較前者為高。同樣的,讀書讀得好的,並不見得就是那些文章寫得好的人,因為讀書的學做人的道理,有些人文章雖美,品德卻很差,又怎麼能算是個讀書人呢?不如那麼書雖讀得不多,卻通曉人情事理的人。當然,若能兩者兼得,那是最好不過了。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6、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解析】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遺留給子孫許多的德澤;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遺留給子孫的只是禍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為子孫留些後福,這才是為子孫著想最長遠的打算。賢能又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容易使他不求上進而耽於享樂;愚笨卻有許多金錢,這些金錢只有讓他增加更多的過失。由此可知將金錢留給子孫,不論子孫賢或不賢,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辯證法讀解】若是不從因果報應來論子孫的禍福,而從社會的立場來看,凡是多做善事的人家,必為許多人所感激,子孫即使遭受困難,人們也會樂意幫助他。反之,多行惡事的人家,怨恨他的人必然很多,子孫將來遭人迫害的可能性甚大,更別談困難時有人幫助了。其實為福為害,亦賴教育,積善人家教導子孫以善,子孫必然多正直,發達自可預期。積惡之家教子孫以惡,子孫必多邪曲,其傾敗自然也可以預知。

賢能的人而有許多金錢,容易受物質的迷惑,以致耽於逸樂,意氣消沉。愚昧的人有了金錢,更容易去從事非法的勾當,甚至危害大眾,倒不如錢少一些,才沒有力量犯什麼大過失。由此可知,遺留財富給子孫,無論子孫賢與不賢,都是有害而無益,倒不如留德給子孫,設想更為周到。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7、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貧賤,但能忠厚老成,所行無一毫苟且處,便為鄉黨仰望之人。

【解析】讀書不無天賦的資質高或是低,只要能夠用功,不斷地學習,遇有疑難之處肯向人請教,任何事都把它想個透徹為什麼會如此,終有一天能夠通曉書中的道理,無所滯礙。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怕自己出身貧窮低微的家庭,只要為人忠實敦厚,做事穩重踏實,所行所為沒有一絲隨便或違背道義之處,便足以為家鄉的父老所看重,而成為眾人的榜樣。

【辯證法讀解】不論天賦的資質如何,若依照學習的理論來說,人的腦筋要不斷加以刺激運用,便會逐漸變得聰明起來。不斷學習便是一種不斷的刺激。此外,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遇到疑難處,更要不恥下問,否則,將成為全盤瞭解問題的障礙。同時,也要多多思考,試著自己解決問題,長此以往,自然有一天能把所讀過的書融會貫通而運用自如了。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在社會上做人,最重要的是誠實穩重,不該做的事不做。正直做人,樂於助人,自然為鄰里所器重,又何必管出身高低呢?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8、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奸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解析】有權有勢的人,雖然在至親好友的面前,也要賣弄他的權勢作威作福,哪裡知道權勢是不長久的?就像煙散雲消一般容易。奸險邪惡之徒,即使在太平無事的日子裡,也會為非作歹一番,哪裡曉得天地間終是有鬼神在暗中默察的?邪惡的行為終歸要失敗。

【辯證法讀解】至親好友,原本是每個人最親近的人,君子若得志,必然對自己的親戚好友全力給予幫助,使自己所關心的人,也能過很好的生活;小人則不然。小人一旦得勢,首先感受到他囂張氣焰的,就是他的這些至親好友,或頤指氣使,或施小惠而辱其人格,這都是小人得勢的醜態。卻不知這樣的權勢通常不長久,任何事到了頂峰之後,接著必定走下坡,何況是權勢落在一個沒有仁義道德小人手中呢?那更是如煙散雲消,瞬間不見蹤影。到那時,連最親近的人都要唾棄他了,真的是自作自受。所以,人面臨權勢時,要謙虛忌盈,行善保福。奸惡邪曲之輩,不但在亂世乘勢作亂,就算在清明太平的日子裡,也會無端地做些危害他人的事,不但不容於國法人情,天地也不會任憑他們顛倒是非,擾亂生民。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9、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汙,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解析】一個人的志氣不能不高,如果志氣不高,就容易為不良的環境所影響,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那麼便會捨棄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遙遠不可達的目標,很難有什麼成就。

【辯證法讀解】一個人的志氣不高,就沒有一定的目標,也沒有一定的原則可堅守,更不可能有為有守。如果置身於良好的環境,也許能水漲船高不至於一事無成。但是,若處在惡劣的環境,也不可能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般潔身自愛,終歸是個不肖之徒。志氣高的人便不如此,有一定想要達成的事,也有絕對不能去做的事。好的環境,他乘勢飛揚,不好的環境,也能潔身自好,總不會失去他的人格,被環境牽著鼻子走。

一個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因為人心是永遠不能滿足的。野心太大,容易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事實上,人的生命短暫,每個人所能完成的事十分有限,一旦超過自己的能力所及,便可能到老一無所成。畢竟,最遠的路,也要從身旁的路徑走起。倒不如量力而成,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反而能實現理想,否則,心野,有什麼事做得成呢?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0、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於父母;創業還須深慮,恐貽害於子孫。

【解析】一個人潔身自愛而不敢胡作非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為,會使父母蒙羞。開始創立事業時,更要深思熟慮,仔細選擇,以免將來危害子孫。

【辯證法讀解】歷史上的漢奸走狗,社會上的擾亂分子,以及素行不良的人,這些人在為非作歹的時候,並沒有顧念到生養他的父母會因他們的行為而蒙羞。話說回來,如果他們有一些孝心的話,就不會做出這種事了。有孝心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潔身自好的,以免讓父母愧對世人。

一個人在開創事業時,尤其要仔細地考慮過,惟恐從事了不好的職業,會危及自己的孫子。譬如,那些開設酒吧、舞廳甚至娼館的人,子孫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成了此輩中人。這是為害了子孫。我們常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無論男女都怕入錯行。為了使我們的下一代更健康,不妨從我們這一代做起,大家從事健康的工作,造就一個風清氣正、銳意進取的社會。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1、天地無窮期,生命則有窮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貴有定數,學問則無定數,求一分,便得一分。

【解析】天地永遠存在,無窮無盡,然而人的生命卻很有限,只要逝去一天,生命就短少一天。人的榮華富貴乃命運註定,然而學問知識則不是如此,只要用功一分,知識便增長一分。

【辯證法讀解】人的生命並不像天地那麼長久無盡,所以,不能浪費生命。如何善用有限的生命,便是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千萬不要彷徨蹉跎或是渾噩度日。要知生命過一日,便是少一日。“所謂一朝臨鏡,白髮蒼蒼,這種感受,何其蒼涼,又包含多少追悔的無奈?人最好是能每日反省自己所思所行,到底獲得了多少,又有多少時間是荒廢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有了這種痛切的反省,相信就不會虛度時光了。

人生的富貴與否,也許前有定數,然而那根本不重要。富貴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的,但是,一個人的學問和人格卻操之在己身,多學一分,知識便多增長一分。何況,富貴無常,得失難以預料;只要我們能抱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學問就永遠是人類無盡的寶藏。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2、氣性不和平,則文章事功,俱無足取;語言多矯飾,則人品心術,盡屬可疑。

【解析】 如果一個人不能平心靜氣地處世待人,那麼,就可以斷定他在學問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麼值得效法之處。一個人的言語如果虛偽不實,那麼,無論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現得多崇高,一樣令人懷疑。

【辯證法讀解】我們常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脾氣性情如果不平和,言論尖酸刻薄、潑辣惡毒,或是莽撞粗鄙,他的文章一定也充滿著這些邪惡之氣,沒有開闊平和的氣象,就沒有什麼可讀性可言。因為一個人的文章、行事,正是他本質的顯現,如果這些雜氣不去除,其文章、事業必然帶著這種氣性,讀之學之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所謂有諸中,形於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正是崇高人格的反映。

想知道一件事或是一個人是否值得相信,只要看它表現出來的是否合乎應有的本質。一個信口雌黃的人,要說他的人格品性崇高,心境多恬淡,那都是不可信的。因為人品崇高,心境淡泊的人不可能隨口造謠,也不會誇大其辭。判斷人大致可以用這個觀點去看,就可以識破許多欺世盜名之輩。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3、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解析】把聰明用錯了地方,不如一輩子謹守愚拙,至少不會出錯。隨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閉門讀書。

【辯證法讀解】聰明當然很好,若是運用得當,不僅可以造一已之福,也可以造大眾之福。但是,如果聰明的人心術不正,將聰明用在不正當之處,不僅使自己遭到禍害,也會害眾人。還有一種人,自以為聰明而不知努力,聰明就成了好吃懶做的藉口。就造成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局面。因此,那些樸拙老實的人反而可愛多了,他們默默地苦幹,堅忍謙虛,不投機取巧,不譁眾取寵,一生平平凡凡,卻也踏踏實實。

古人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由此可知朋友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一些品格低劣、不能互相勉勵的酒肉朋友,和這些人交往,把時間浪費在交際應酬上,倒不如關起門來讀好書。因為,一本好書即不會讓人同流合汙,又能夠怡情養性、增進知識,讀到心靈共鳴處,那份快樂並不亞於交到一個知心好友。良書益友,同樣令人可喜,不過,如果不用心選擇,就很右能變成壞書濫友了。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4、士必以詩書為性命,人須從孝悌立根基。

【解析】讀書人必須以 書作為安身立命的根本;為人要從孝悌上立下基礎。

【辯證法讀解】如果一個人只有知識,雖能有益社會,畢竟也缺乏生活情趣;只擁有情趣而知識不足,則無法服務社會,知識和情趣以並重為佳。《詩經》是生活的記載,《書經》是歷史的記錄,前者屬生活的情趣,後者為知識的累積,所以,古人將《詩》、《書》列於經書之道,視為必讀的課業。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人性本善,無邪即是善。安身立命之本在於揚善棄惡,《詩》既無邪,《書》亦無邪,故能成為讀書人處世的根本。

孝是順事父母,悌是友于兄弟。能順事父母則為人必不致違法犯紀,重恩而不背信;能友于兄弟,則為人必善與人處,重義而不忘本。孝子推廣則為敬事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廣則為愛護一切可愛者。做人由最基本的孝悌做起,自然能逐漸推廣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5、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良心,則其去禽獸不遠矣。聖賢教人,總是一條正路;若舍此正路,則常行荊棘中矣。


【解析】人生於天地之間,都有天賦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獸無異。聖賢教導眾人,總會指出一條平坦的大道,如果放棄這條路,就會走在困難的境地中。

【辯證法讀解】孟子說人性本著,並指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這些都不須向外求取,而是本來就有的,所謂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禽獸是無惻隱、無羞惡、無恭敬、無是非的,如果一個人無惻隱、羞惡、恭敬、是非這四種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獸沒有兩樣。

聖賢教導了我們很多事情,以仁、義、禮、智、信之五點來說,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如果依著這五點去做,必然事事順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違背了這些原則,必定處處碰壁,招人唾棄,有如走在荊棘中,不但會把自己刺傷,而且可能無路可走。這是因為聖賢憑其智慧的觀照所發出的言論,無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確、最無損的運轉原則。捨去這些原則,就如無輪而欲推車一般困難。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6、人得一知己,須對知己而無慚;士既多讀書,必求讀書而有用。

【解析】人難得一個知己,在面對知己時應該毫無可慚愧之處;讀書人既然讀了很多書,總要將學問用之於世,才不枉然。

【辯證法讀解】人生難得一個知己,伯牙碎琴,部是偶然。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是一張琴,雖然粗糙精緻各不相同,然而無論是下里巴人或是陽春白雪,總會有人聽它。

能得知己是幸運的,許多事不必說他就知道,他嫻熟你心靈的每一根弦和音性,在你彈出第一個音符時,他已能知道全部。然而,他的心靈曲調你否也能完全契合呢?你是否會突然彈出俚曲巷詞,使得一直以為你是陽春白雪的他感到難堪呢?知己的目的在使彼此的心靈相互提升,使彼此的生命互相成長,要像花樹的攀條對望,而不要像荊棘的利刺相插,這樣才是無愧於心。

人為什麼要讀書?讀書固然是一種快樂,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利用它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而用則要用得其所,若是用之不當,反倒不如毫無學問來得乾淨。若是已讀書,而又有一份耿直的心,則應力求貢獻社會,否則棄置不用實在可惜!社會能夠進步,最重要的就在人盡其才。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7、求備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心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處境,不可用之以讀書。

【解析】追求完備的想法,可以用在自身的修養上,卻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滿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對環境的適應上,卻不可以用在讀書求知上。

【辯證法讀解】追求完備要看面對的事物而定。就像種花,如果種的花是蘭花,當然要求它長得愈美愈佳;若是罌粟,又豈能要它長得太好?物質的需求是永不會滿足的,只要過得去也就可以了,慾望本身是一個無底深淵,絕不可能將它填滿。至於個人心性的修養,雖然也無止境的,然而較之物質的追求,一個是走入深淵,漸失光明;一個則要攀登高山,迎向旭日。心性的和悅是長久的,而慾望的刺激的短暫的,究竟何者當追求,何者不宜太過,是十分明顯的事。人之歡喜畢竟在心而不在物。

相同的,知足之心亦當善於運用,在不好的、惡劣的環境中,要常感滿足,如此可以避免怨天尤人,使心境保持平和,在平和中求進步,而不致於失偏激。但是在求學問的進步上,卻永遠不可知足。若是太過知足,便無法在知識和智慧上求上進,那麼在能力和生命的境界上,都無法做更大的發揮和突破。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8、為善之端無盡,只講一讓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解析】行善的方法是無窮盡的,只要能講一個“讓”字,人人都可以做得到。處世的道理何止千百,只要做到一個“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整頓起來。

【辯證法讀解】讓可以由兩個層面來說,一個是不爭,另一個是能捨。能做到不爭便不會去與人計較,更不會為了名利而做出不善的事。不爭雖是消極的不為惡,若是人人都能做到,天下便不可少去很多不好的事。能不爭之後,更要積極的“能捨”,能捨得財物去助人,能捨得知識去教人,能捨得自己的生命去盡忠,能捨得自己的享受去服務人群。因此,為善的重點在一個讓字,能讓則百善皆可做得。

敬也可以由三方面來說,一是對人敬,二是對事敬,三是對己敬。對人敬則和氣自生,不與人爭,而且能相處愉快。對事敬則能盡心盡力,謹慎行事,而不會有虧職守。對己敬則不會做出不敬之事,有虧自己的人格,更會要求自己在道德學問上有所精進,絕不許有一點自我的浪費。因此,處世之道雖多,能做到一個敬字,也就能使事事不差,都上軌道了。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19、富不肯讀書,貴不肯積德,錯過可惜也;少不肯事長,愚不肯親賢,不祥莫大焉!

【解析】 在富有的時候不肯好好讀書,在顯貴的時候不能積下德業,錯過了這富貴可為之時實在可惜。年少的時候不肯敬奉長輩,愚昧卻又不肯向賢人請教,這是最不吉的預兆!

【辯證法讀解】富有的時候最能提供良好的讀書環境,且不必為生讓操心;顯達的時候正是可以憑著地位和力量去,造福社會。然而卻不知道把握時機去讀書,去積德,一旦這些良機消逝了,再想全心讀書,多積功德,已是困難重重。所以,人要懂得掌握時機,更要懂得在此種時機中做有意義的事。

少年人不肯敬奉父母,甚至忤逆長上;愚昧的人不肯向賢者請教,而剛愎自用,這兩者都是極危險的事。因為少年人往往無知,憑其血氣之勇行事,若無長輩在一旁敦促,極可能誤入歧途,自毀其前程。無知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難以估計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摔下去的頂多是自己;若是盲人開機車,白日闖鬧市,那害死的人就不少了。有些災害的起因其實就是愚昧,歷史上多見例證,造成的災害和禍患更是無可彌補。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20、錢能福人,亦能禍人,有錢者不可不知;藥能生人,亦能殺人,用藥者不可不慎。

【解析】錢能為人造福,也能帶來禍害,有錢的人一定要明瞭這一點。藥能夠救人,也能夠殺人,用藥的人不能不謹慎。

【辯證法讀解】錢是一種力量,力量本身並無善惡,就看人如何去用它。用之得當便是善,用之不當便是惡;用之為善便是福,用之為惡便是禍。有錢的人如果將他的錢用來造福人群,那便是眾人之福;若是用來為非作歹,就會害了自己。能明瞭這一點,有錢之人更應該謹慎地去使用他的錢,倘不能為眾人之福,至少也不要為一己之禍。

藥是用來治病的,有疾固然應當投醫,無病也不應該亂用藥物。藥要對症,一種藥治一種病,如果將治香港腳的藥用來醫頭痛,自然要失靈了。用藥也要適量,任何一種藥不適量都會有害。微量的砒霜可以治病,過量就會致命,即使是普通的藥,使用過量也會造成機能上的損害。

豈只藥是如此?任何一種政策乃至於制度也是如此,都不能矯枉過正。宋鑑於前代以武亡國而重文輕武,終至軍事力量薄弱而亡國,便是過量的例子。用藥不可不慎,這不僅是對醫病而言,也是針對一切事情而發。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21、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神閒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幹大事的本領。

【解析】廣博地去吸收學問維持志向的堅定,切實向人請教,並仔細地思考,這是追求學問的重要功夫;心神安祥,氣不浮躁,擁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氣,這是做大事所須具備的主要能力。

【辯證法讀解】求學之道首在一個勤字,但是也要懂得方法。也就是要廣博地吸收知識,否則無以見天地遼闊;要篤定志向,否則無法專精;遇到困惑要向人請教,否則無法通達;此外還要時常細心地思考,才能使學問進步。收放心雖然指的是收回放逸的本心,是仁義之學,然而這些方法也通用於追求一切的學問,並不限於道德修養方面。

幹大事必須具有定力。不慌亂,不急躁,在心平氣閒中,將一切事物看清楚之後才計劃、行動。這種定力同時也能給予周圍的人安全感和信心。做大事亦需要深廣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氣,若是沒有深廣的智慧必會臨事不決,或行事有誤;若無沉毅的勇氣,則會當為而不敢也,或是為而躁進,這些都是做大事所不容許發生的。只有具備神閒氣靜,智深勇沉的條件,方能稱得上具有幹大事的本領,否則能力上不足以堪當大任,即使有機會,也可能壞事的。

這樣一部經典奇書,竟蘊藏如此博大的經典處事之道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更多內容,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