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围炉夜话,顾名思义就是大冷天的,围着炉子聊聊天,谈谈话,说说人生理想和人生百态,或者是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之类的活动,类似现在的《圆桌派》那样的综艺节目。

《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是清代王永彬所创的儒家通俗书籍。王永彬通过虚拟出的一个冬天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围炉夜话这本书的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本书以安身立业为总大纲,以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不同的方面为分纲,阐述了立德、立功、立言都要以立业为根本的深刻含义。由于这本书一共二二一则,所以不能全部呈现,只能从中甄选十之一二,今天我们就来品读其中的经典处事智慧。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

【解析】教导晚辈要从幼年时开始,应当培养他们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思想,不能没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砺的修养。

【辩证法读解】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取决于童年的习惯和教养。因此,抓好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时候开始,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光明磊落的人格,锻造一种正直宽大的胸怀,如此这般,等他长大以后,无论在何种境况,也总能保持一种雍容大度的气质,充满无比的自信。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不断增强自身修养,不断地反省自己,砥砺自己,提高自己的品格和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向上的生命力。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2、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解析】既安稳又妥当的言语,经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惊奇的话,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并不多。一个人能安守本分,不企求越过本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够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辩证法读解】讲话并不是表演,因为讲话最重要的是平实与可靠。但是平实与可靠的话就像土地一般,不会引人注目。不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踩着它,否则就会跌倒。吸引人的话,往往新奇、夸张,让人惊奇、赞叹,但是,这话未必可靠。就像空中楼阁,看来迷人却无法上去;或像沙堡,看来实在,一脚踩下却陷入坑中。可是一般人都喜欢听虚妄的话,而不喜欢听平实的话,因为平实的话往往缺乏刺激。

人生在世都希望过得快活。很多人总以为要有高楼的大厦、香车美人,才算快活,因此违法犯纪,使得原本快活的生活,变得不快活。即使没有做出违法的事,但是心中的妄求无数,也把原本可以快活的心境弄得疲惫不堪。如果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一步一步提升生活的品质和生命的境界,那才是既稳妥又快活的法门。因为,没有妄自菲薄的想法去扰乱生活,便不会做出任何逾越法纪的事,让本人及自己的亲人受苦,可惜很多人并不会如此想。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3、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解析】最好以严格的态度教导小孩子,因为小孩心思顽皮毛躁,不能定下心来,严格的态度可以压抑他们浮动的心,使他们安静地学习。对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待他,因为小人心思邪典,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许他会想保有我们对他的尊重,而放弃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谨慎的态度和他相处,至少不会蒙受其害,所以说,谨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辩证法读解】小孩子的心性总是顽皮的,若不以严肃的态度教导他,他会以为你和他玩,不会认真去学习,也不会将所学记在心里。所以教导孩子态度是严肃,让他感受到认真的心情,才会安安静静地好好读书。

对待小人千万不可用鄙视的态度,因为小人的心思已经邪僻,再受人轻视,他就更有理由去做邪曲的事了。倒不如尊重他的人格,也许,他会为了想保有别人对他的尊重,不再做出受人轻视的事。一个人会做出受人轻视的事,必然是他先看轻了自己。如果因为我们对他的重视,而唤起他的自尊心,那么,他就不会再做出让自己和别人轻视的事情了。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4、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解析】长于维持生计的人,并不是有什么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纪无论大小,事情无分内外,每个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恒地将分内的事完成,这样做虽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却能在稳定中成长。长于办理事务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与不可行处加以判断,订立一个办理的规则和程序,而且,并不一定要对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辩证法读解】所谓善谋生者,不一定是善于积聚财富的人,因为,要维持一家的生计,最重要的是要有恒业。任何事情,无分大小,只要有恒心,总能由小大到,逐步扩展,走向充裕。总不至于像一些投机者,今日做这,明日做那。今朝穷奢极侈,明朝露宿街头,就不能称为“善谋生者”了。此外,一家之中无论长幼,都要勤劳工作,不可有怠惰吃食之人,否则,为之者寡,食之者众,纵有家产也维持不久,这也不是善谋生者。

通常,一件事务要处理得当,一定要就事务的本身加以分析,从事物的开始、中间到结束,都要有一个可循的脉络,订下进度章程,以及必须依循的规则,如此才能将事情处理得完善。尤其不可抱着自私自利的态度,否则便会失之主观,因人害事。不但事情无法做好,自己也可能毫无好处,这就不是“善处事者”。善处事者,必能公正无私,就事论事,因此处处都能为事情的本身着想,自然能圆满地处事了。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5、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解析】得到不该得的名声和利益,当初以为是幸运,终究会成为灾害。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厄,若能咬紧牙关忍耐度过,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任何事是否尽心而有信用,并不在于善用机变与心思巧妙。读书读得好的人,也不仅在于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辩证法读解】一个人能成名,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即便没有,也有获得美名的长处;一个人能获利,必然是他曾付出血汗与努力,否则他凭什么得到利益。古人说名副其实,是没错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担当他拥有的名声的优点,日久天长,终会被人识破。原本觉得他是个天才,后来擦辞职到是个脓包;原以为他是个善良的人,没想到竟是个骗子。这个时候,美名也变成了臭名。

人处困穷,固然难耐,然而古来伟人初处困穷最后能够发达的原因,多是因为能耐过这段困穷的日子。因为困穷时,最能砥砺一个人的志节。人天性的资质不同,机智巧妙的人不见得天资就高。因为机智巧妙的人如果心怀不轨,反倒成为社会的祸害,比如秦桧、贾似道这样的,那又有什么好处呢?不如那些愚钝一些却能忠厚待人的人,这些人多少能为社会增加些好处,由这点来看,这些人的资质反而较前者为高。同样的,读书读得好的,并不见得就是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因为读书的学做人的道理,有些人文章虽美,品德却很差,又怎么能算是个读书人呢?不如那么书虽读得不多,却通晓人情事理的人。当然,若能两者兼得,那是最好不过了。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6、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解析】凡是做很多好事的人家,必然遗留给子孙许多的德泽;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留些后福,这才是为子孙着想最长远的打算。贤能又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容易使他不求上进而耽于享乐;愚笨却有许多金钱,这些金钱只有让他增加更多的过失。由此可知将金钱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辩证法读解】若是不从因果报应来论子孙的祸福,而从社会的立场来看,凡是多做善事的人家,必为许多人所感激,子孙即使遭受困难,人们也会乐意帮助他。反之,多行恶事的人家,怨恨他的人必然很多,子孙将来遭人迫害的可能性甚大,更别谈困难时有人帮助了。其实为福为害,亦赖教育,积善人家教导子孙以善,子孙必然多正直,发达自可预期。积恶之家教子孙以恶,子孙必多邪曲,其倾败自然也可以预知。

贤能的人而有许多金钱,容易受物质的迷惑,以致耽于逸乐,意气消沉。愚昧的人有了金钱,更容易去从事非法的勾当,甚至危害大众,倒不如钱少一些,才没有力量犯什么大过失。由此可知,遗留财富给子孙,无论子孙贤与不贤,都是有害而无益,倒不如留德给子孙,设想更为周到。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7、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乡党仰望之人。

【解析】读书不无天赋的资质高或是低,只要能够用功,不断地学习,遇有疑难之处肯向人请教,任何事都把它想个透彻为什么会如此,终有一天能够通晓书中的道理,无所滞碍。在社会上立身处世,不怕自己出身贫穷低微的家庭,只要为人忠实敦厚,做事稳重踏实,所行所为没有一丝随便或违背道义之处,便足以为家乡的父老所看重,而成为众人的榜样。

【辩证法读解】不论天赋的资质如何,若依照学习的理论来说,人的脑筋要不断加以刺激运用,便会逐渐变得聪明起来。不断学习便是一种不断的刺激。此外,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遇到疑难处,更要不耻下问,否则,将成为全盘了解问题的障碍。同时,也要多多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长此以往,自然有一天能把所读过的书融会贯通而运用自如了。所谓英雄不怕出身低,在社会上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稳重,不该做的事不做。正直做人,乐于助人,自然为邻里所器重,又何必管出身高低呢?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8、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

【解析】有权有势的人,虽然在至亲好友的面前,也要卖弄他的权势作威作福,哪里知道权势是不长久的?就像烟散云消一般容易。奸险邪恶之徒,即使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也会为非作歹一番,哪里晓得天地间终是有鬼神在暗中默察的?邪恶的行为终归要失败。

【辩证法读解】至亲好友,原本是每个人最亲近的人,君子若得志,必然对自己的亲戚好友全力给予帮助,使自己所关心的人,也能过很好的生活;小人则不然。小人一旦得势,首先感受到他嚣张气焰的,就是他的这些至亲好友,或颐指气使,或施小惠而辱其人格,这都是小人得势的丑态。却不知这样的权势通常不长久,任何事到了顶峰之后,接着必定走下坡,何况是权势落在一个没有仁义道德小人手中呢?那更是如烟散云消,瞬间不见踪影。到那时,连最亲近的人都要唾弃他了,真的是自作自受。所以,人面临权势时,要谦虚忌盈,行善保福。奸恶邪曲之辈,不但在乱世乘势作乱,就算在清明太平的日子里,也会无端地做些危害他人的事,不但不容于国法人情,天地也不会任凭他们颠倒是非,扰乱生民。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9、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解析】一个人的志气不能不高,如果志气不高,就容易为不良的环境所影响,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一个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那么便会舍弃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遥远不可达的目标,很难有什么成就。

【辩证法读解】一个人的志气不高,就没有一定的目标,也没有一定的原则可坚守,更不可能有为有守。如果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也许能水涨船高不至于一事无成。但是,若处在恶劣的环境,也不可能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般洁身自爱,终归是个不肖之徒。志气高的人便不如此,有一定想要达成的事,也有绝对不能去做的事。好的环境,他乘势飞扬,不好的环境,也能洁身自好,总不会失去他的人格,被环境牵着鼻子走。

一个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因为人心是永远不能满足的。野心太大,容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事实上,人的生命短暂,每个人所能完成的事十分有限,一旦超过自己的能力所及,便可能到老一无所成。毕竟,最远的路,也要从身旁的路径走起。倒不如量力而成,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反而能实现理想,否则,心野,有什么事做得成呢?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0、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于父母;创业还须深虑,恐贻害于子孙。

【解析】一个人洁身自爱而不敢胡作非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为,会使父母蒙羞。开始创立事业时,更要深思熟虑,仔细选择,以免将来危害子孙。

【辩证法读解】历史上的汉奸走狗,社会上的扰乱分子,以及素行不良的人,这些人在为非作歹的时候,并没有顾念到生养他的父母会因他们的行为而蒙羞。话说回来,如果他们有一些孝心的话,就不会做出这种事了。有孝心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洁身自好的,以免让父母愧对世人。

一个人在开创事业时,尤其要仔细地考虑过,惟恐从事了不好的职业,会危及自己的孙子。譬如,那些开设酒吧、舞厅甚至娼馆的人,子孙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成了此辈中人。这是为害了子孙。我们常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无论男女都怕入错行。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健康,不妨从我们这一代做起,大家从事健康的工作,造就一个风清气正、锐意进取的社会。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1、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

【解析】天地永远存在,无穷无尽,然而人的生命却很有限,只要逝去一天,生命就短少一天。人的荣华富贵乃命运注定,然而学问知识则不是如此,只要用功一分,知识便增长一分。

【辩证法读解】人的生命并不像天地那么长久无尽,所以,不能浪费生命。如何善用有限的生命,便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千万不要彷徨蹉跎或是浑噩度日。要知生命过一日,便是少一日。“所谓一朝临镜,白发苍苍,这种感受,何其苍凉,又包含多少追悔的无奈?人最好是能每日反省自己所思所行,到底获得了多少,又有多少时间是荒废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有了这种痛切的反省,相信就不会虚度时光了。

人生的富贵与否,也许前有定数,然而那根本不重要。富贵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的,但是,一个人的学问和人格却操之在己身,多学一分,知识便多增长一分。何况,富贵无常,得失难以预料;只要我们能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学问就永远是人类无尽的宝藏。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2、气性不和平,则文章事功,俱无足取;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解析】 如果一个人不能平心静气地处世待人,那么,就可以断定他在学问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么值得效法之处。一个人的言语如果虚伪不实,那么,无论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现得多崇高,一样令人怀疑。

【辩证法读解】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脾气性情如果不平和,言论尖酸刻薄、泼辣恶毒,或是莽撞粗鄙,他的文章一定也充满着这些邪恶之气,没有开阔平和的气象,就没有什么可读性可言。因为一个人的文章、行事,正是他本质的显现,如果这些杂气不去除,其文章、事业必然带着这种气性,读之学之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所谓有诸中,形于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正是崇高人格的反映。

想知道一件事或是一个人是否值得相信,只要看它表现出来的是否合乎应有的本质。一个信口雌黄的人,要说他的人格品性崇高,心境多恬淡,那都是不可信的。因为人品崇高,心境淡泊的人不可能随口造谣,也不会夸大其辞。判断人大致可以用这个观点去看,就可以识破许多欺世盗名之辈。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3、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解析】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不如一辈子谨守愚拙,至少不会出错。随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闭门读书。

【辩证法读解】聪明当然很好,若是运用得当,不仅可以造一已之福,也可以造大众之福。但是,如果聪明的人心术不正,将聪明用在不正当之处,不仅使自己遭到祸害,也会害众人。还有一种人,自以为聪明而不知努力,聪明就成了好吃懒做的借口。就造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局面。因此,那些朴拙老实的人反而可爱多了,他们默默地苦干,坚忍谦虚,不投机取巧,不哗众取宠,一生平平凡凡,却也踏踏实实。

古人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由此可知朋友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一些品格低劣、不能互相勉励的酒肉朋友,和这些人交往,把时间浪费在交际应酬上,倒不如关起门来读好书。因为,一本好书即不会让人同流合污,又能够怡情养性、增进知识,读到心灵共鸣处,那份快乐并不亚于交到一个知心好友。良书益友,同样令人可喜,不过,如果不用心选择,就很右能变成坏书滥友了。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4、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

【解析】读书人必须以 书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人要从孝悌上立下基础。

【辩证法读解】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虽能有益社会,毕竟也缺乏生活情趣;只拥有情趣而知识不足,则无法服务社会,知识和情趣以并重为佳。《诗经》是生活的记载,《书经》是历史的记录,前者属生活的情趣,后者为知识的累积,所以,古人将《诗》、《书》列于经书之道,视为必读的课业。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人性本善,无邪即是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扬善弃恶,《诗》既无邪,《书》亦无邪,故能成为读书人处世的根本。

孝是顺事父母,悌是友于兄弟。能顺事父母则为人必不致违法犯纪,重恩而不背信;能友于兄弟,则为人必善与人处,重义而不忘本。孝子推广则为敬事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广则为爱护一切可爱者。做人由最基本的孝悌做起,自然能逐渐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5、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中矣。


【解析】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有天赋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兽无异。圣贤教导众人,总会指出一条平坦的大道,如果放弃这条路,就会走在困难的境地中。

【辩证法读解】孟子说人性本着,并指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都不须向外求取,而是本来就有的,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禽兽是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的,如果一个人无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种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兽没有两样。

圣贤教导了我们很多事情,以仁、义、礼、智、信之五点来说,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依着这五点去做,必然事事顺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必定处处碰壁,招人唾弃,有如走在荆棘中,不但会把自己刺伤,而且可能无路可走。这是因为圣贤凭其智慧的观照所发出的言论,无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确、最无损的运转原则。舍去这些原则,就如无轮而欲推车一般困难。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6、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解析】人难得一个知己,在面对知己时应该毫无可惭愧之处;读书人既然读了很多书,总要将学问用之于世,才不枉然。

【辩证法读解】人生难得一个知己,伯牙碎琴,部是偶然。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张琴,虽然粗糙精致各不相同,然而无论是下里巴人或是阳春白雪,总会有人听它。

能得知己是幸运的,许多事不必说他就知道,他娴熟你心灵的每一根弦和音性,在你弹出第一个音符时,他已能知道全部。然而,他的心灵曲调你否也能完全契合呢?你是否会突然弹出俚曲巷词,使得一直以为你是阳春白雪的他感到难堪呢?知己的目的在使彼此的心灵相互提升,使彼此的生命互相成长,要像花树的攀条对望,而不要像荆棘的利刺相插,这样才是无愧于心。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固然是一种快乐,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它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而用则要用得其所,若是用之不当,反倒不如毫无学问来得干净。若是已读书,而又有一份耿直的心,则应力求贡献社会,否则弃置不用实在可惜!社会能够进步,最重要的就在人尽其才。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7、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心接物;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解析】追求完备的想法,可以用在自身的修养上,却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容易满足的心理,可以用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却不可以用在读书求知上。

【辩证法读解】追求完备要看面对的事物而定。就像种花,如果种的花是兰花,当然要求它长得愈美愈佳;若是罂粟,又岂能要它长得太好?物质的需求是永不会满足的,只要过得去也就可以了,欲望本身是一个无底深渊,绝不可能将它填满。至于个人心性的修养,虽然也无止境的,然而较之物质的追求,一个是走入深渊,渐失光明;一个则要攀登高山,迎向旭日。心性的和悦是长久的,而欲望的刺激的短暂的,究竟何者当追求,何者不宜太过,是十分明显的事。人之欢喜毕竟在心而不在物。

相同的,知足之心亦当善于运用,在不好的、恶劣的环境中,要常感满足,如此可以避免怨天尤人,使心境保持平和,在平和中求进步,而不致于失偏激。但是在求学问的进步上,却永远不可知足。若是太过知足,便无法在知识和智慧上求上进,那么在能力和生命的境界上,都无法做更大的发挥和突破。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8、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解析】行善的方法是无穷尽的,只要能讲一个“让”字,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处世的道理何止千百,只要做到一个“敬”字,就能使所有的事情整顿起来。

【辩证法读解】让可以由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不争,另一个是能舍。能做到不争便不会去与人计较,更不会为了名利而做出不善的事。不争虽是消极的不为恶,若是人人都能做到,天下便不可少去很多不好的事。能不争之后,更要积极的“能舍”,能舍得财物去助人,能舍得知识去教人,能舍得自己的生命去尽忠,能舍得自己的享受去服务人群。因此,为善的重点在一个让字,能让则百善皆可做得。

敬也可以由三方面来说,一是对人敬,二是对事敬,三是对己敬。对人敬则和气自生,不与人争,而且能相处愉快。对事敬则能尽心尽力,谨慎行事,而不会有亏职守。对己敬则不会做出不敬之事,有亏自己的人格,更会要求自己在道德学问上有所精进,绝不许有一点自我的浪费。因此,处世之道虽多,能做到一个敬字,也就能使事事不差,都上轨道了。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19、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解析】 在富有的时候不肯好好读书,在显贵的时候不能积下德业,错过了这富贵可为之时实在可惜。年少的时候不肯敬奉长辈,愚昧却又不肯向贤人请教,这是最不吉的预兆!

【辩证法读解】富有的时候最能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且不必为生让操心;显达的时候正是可以凭着地位和力量去,造福社会。然而却不知道把握时机去读书,去积德,一旦这些良机消逝了,再想全心读书,多积功德,已是困难重重。所以,人要懂得掌握时机,更要懂得在此种时机中做有意义的事。

少年人不肯敬奉父母,甚至忤逆长上;愚昧的人不肯向贤者请教,而刚愎自用,这两者都是极危险的事。因为少年人往往无知,凭其血气之勇行事,若无长辈在一旁敦促,极可能误入歧途,自毁其前程。无知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计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摔下去的顶多是自己;若是盲人开机车,白日闯闹市,那害死的人就不少了。有些灾害的起因其实就是愚昧,历史上多见例证,造成的灾害和祸患更是无可弥补。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20、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解析】钱能为人造福,也能带来祸害,有钱的人一定要明了这一点。药能够救人,也能够杀人,用药的人不能不谨慎。

【辩证法读解】钱是一种力量,力量本身并无善恶,就看人如何去用它。用之得当便是善,用之不当便是恶;用之为善便是福,用之为恶便是祸。有钱的人如果将他的钱用来造福人群,那便是众人之福;若是用来为非作歹,就会害了自己。能明了这一点,有钱之人更应该谨慎地去使用他的钱,倘不能为众人之福,至少也不要为一己之祸。

药是用来治病的,有疾固然应当投医,无病也不应该乱用药物。药要对症,一种药治一种病,如果将治香港脚的药用来医头痛,自然要失灵了。用药也要适量,任何一种药不适量都会有害。微量的砒霜可以治病,过量就会致命,即使是普通的药,使用过量也会造成机能上的损害。

岂只药是如此?任何一种政策乃至于制度也是如此,都不能矫枉过正。宋鉴于前代以武亡国而重文轻武,终至军事力量薄弱而亡国,便是过量的例子。用药不可不慎,这不仅是对医病而言,也是针对一切事情而发。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21、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解析】广博地去吸收学问维持志向的坚定,切实向人请教,并仔细地思考,这是追求学问的重要功夫;心神安祥,气不浮躁,拥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这是做大事所须具备的主要能力。

【辩证法读解】求学之道首在一个勤字,但是也要懂得方法。也就是要广博地吸收知识,否则无以见天地辽阔;要笃定志向,否则无法专精;遇到困惑要向人请教,否则无法通达;此外还要时常细心地思考,才能使学问进步。收放心虽然指的是收回放逸的本心,是仁义之学,然而这些方法也通用于追求一切的学问,并不限于道德修养方面。

干大事必须具有定力。不慌乱,不急躁,在心平气闲中,将一切事物看清楚之后才计划、行动。这种定力同时也能给予周围的人安全感和信心。做大事亦需要深广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若是没有深广的智慧必会临事不决,或行事有误;若无沉毅的勇气,则会当为而不敢也,或是为而躁进,这些都是做大事所不容许发生的。只有具备神闲气静,智深勇沉的条件,方能称得上具有干大事的本领,否则能力上不足以堪当大任,即使有机会,也可能坏事的。

这样一部经典奇书,竟蕴藏如此博大的经典处事之道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