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鎮解密: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

西安市長安區除了“韋曲鎮”,名氣最大的要數“郭杜鎮”,自從西部大學城從在郭杜拔地而起,郭杜就成為明星“小城鎮”,引得聯合國書文報道,長安區政府西遷韋郭之間,郭杜鎮更是聲名鵲起。郭杜鎮地理位置絕佳,地處古代兩條官馬大道十字交匯處,所以建鎮較早,歷史悠久,

清末民初更是名列“長安區八大古鎮”之一

西安古鎮解密: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

【長安區】

現在的郭杜鎮南邊為郭南村,鎮北為郭北村。郭北村有8個村民小組,村民近三千人,郭南村有5個村民小組,村民近二千人。關於郭杜鎮的由來,有好幾種說法。最為傳統的說法是第一種,第二種說法也有些根據,第三種說法只見於傳說不見於史端。

西安古鎮解密: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

【郭杜鎮】

西安古鎮解密: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

【杜城村】

第二種說法:郭杜鎮和東北角的杜城有關。杜城村現在隸屬雁塔區電子城街道,在郭杜東北數里。史載:周武王伐紂滅商,唐堯後裔被改封於陶唐舊地唐,即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國。周成王八年,唐國追隨殷紂王兒子武庚叛亂。周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消滅了唐國,將唐國臣民作為俘虜遷回國都鎬京周邊(今杜城),更國名為唐杜國。到了周宣王的時後,宣王召唐杜國君杜恆到王室做官,封為“伯”爵,稱“杜伯”,史始稱唐杜國為“杜伯國”。杜伯被殺,兒子隰叔逃往晉國(原唐國故地)。周平王元年將周都城由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洛陽),後將杜伯國封地賜於秦國。秦國居於今甘肅天水和陝西寶雞風翔雍城一帶無力顧轄,杜伯國杜氏後裔重新聚集乘勢逐漸壯大,在今南到終南山,西至灃鎬,北到渭水,東至滻灞河一帶三建立起一個獨立國家唐杜國(又稱蕩杜),其國都名曰“杜京”。清嘉慶《長安縣誌》記載:“明代因其地在古杜京附近設鎮,遂名古杜鎮,後易名郭杜鎮。”

西安古鎮解密: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

【郭杜十字】

第三種說和郭杜鎮交通有關。郭杜鎮大十字東西路叫“韋鬥路”直通周戶寶雞,南北路叫“西灃路”,本地人叫“西萬路”,原是通往蜀地的“子午古道”,這裡是長安南去交通要道,郭杜為傳統古集鎮,異常繁華富裕。民國時期,南山匪患橫生,經常來此地劫貨殺人,所以周邊稱此地為“割頭鎮”,後轉原音為郭杜鎮。這種傳說有些欠妥,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先有郭杜鎮,後來被人戲稱為“割頭鎮”。

西安古鎮解密: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

【郭北村】

郭杜此地人文璀璨,鎮北有文字起源的“倉頡造字臺”,鎮北有秦晉大戰的“杜回墓”,東南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三害冢”,還有郭子儀和安祿山叛軍大戰的“香積寺”。

郭杜之所以人文歷史如此久遠,皆因從古到今此地皆是文化興盛之地。郭杜鎮這地方靠近灃河,從周邊的龍山文化遺址來看,古人已經開始在灃河兩岸活動,早在堯帝時就曾經光臨過此地(昆明池),大禹又治理過灃河,足見此地歷史之久遠。

周朝時期郭杜這一片叫“畢原”,清嘉慶年間張聰賢主編的《長安縣誌·山川》記:“畢原自神禾原至第五橋,西至宮張村,南至仁村。原脈本神禾餘支。《括地誌》《元和縣誌》均稱,畢原在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史書記載: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都埋葬在畢原。

現在說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墓,都說在咸陽周陵原上,咸陽是周文王兒子畢公高的封地,稱“畢國”,咸陽原也被稱作“畢原”,實際上這是自擺烏龍。經考古推斷周陵原上的周文王墓應該是“秦惠文王墓”、周武王墓應該是“秦秦悼武王墓”。

《竹書紀年》註釋中記:“周文王葬於畢,畢西於豐三十里。”《帝陵史話》說:“畢在豐鎬東南”《尚書》的註釋記:“畢,文王墓,近鎬也。”《史記》記載:“周公葬畢,畢在鎬東南杜中。”依次可見,周文王、周文王、周公埋葬的“畢原”應該是郭杜一代,而不是咸陽的畢原。因歷史久遠,西周葬俗又不封不樹,所以文武周公墓至今也未能發現,但是關於西周王陵的傳說在此地經久不衰。

西安古鎮解密: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

郭杜這片地方秦漢時期是皇家上林苑,隋唐宋時期為長安縣義陽鄉佈政裡和華林鄉居安裡,明朝時期為善政鄉祝賀裡和華林鄉杜永裡、張杜裡。

清朝時期長安縣將鄉、裡制改為鄉、厫制,長安縣城外設18廒轄797村5峪口。清朝嘉慶《長安縣誌》記載:郭杜廒。

到了清朝末年長安縣縣令翁檉修修訂《咸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長安縣設18厫,西南鄉設6廒,其中有郭杜廒。郭杜廒在縣西南30裡,有郭杜鎮。分7保障,統36村,廒在居安坊。全廒處潏水、滈水、昆明池間。神禾原東自黃良廒,由西至香積寺潏、滈二水會流處而絕。畢原自神禾原至第五橋西,至宮張村,又南至仁村。潏水東自郭杜廒流入,經溫國堡西,又南流至香積寺西南,與滈水匯合。滈水自黃良廒流入,經香積寺西南。潏水自東北來匯之,為東交河,又西為西交河,合流西入乾河、黃良兩廒間。(豐鎬遺子-張新武/書文於2013年4月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