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大家赵孟頫的家里,还藏着一位“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的娇妻,她是谁?

尹访玉

“翰墨词章,不学而能”是赵孟頫对其爱妻管道升的评价,出自赵孟頫为其夫人管道升写的墓志铭“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工,扉一不备;翰墨辞章,不学而能”。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一字瑶姬,浙江德清茅山(今干山镇茅山村)人,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幼习书画,笃信佛法,精于诗词,善画竹梅兰,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延佑四年(1317),封魏国夫人。存世有《水竹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等。

管道升像

元代书画大咖赵孟頫,贵为皇族,但生不逢时,出生于赵宋皇朝摇摇欲坠的年代,又年少丧父。据传,赵孟頫虽天生聪慧,好学上进,诗书画印皆精,但亦或受皇朝更替等影响,已是“吴兴八俊”且才名昭彰的他,虽早已过婚娶之年,也常有登门说媒,可被一概拒之。直到一日看了城郊瞻佛寺墙壁上女子画的《修竹图》,气韵生动,秀雅超俗,打听才知为德清茅山管伸次女管道升所画,心生仰慕,很想一睹芳容,便写了幅字,托友人送于管府并说想换管道升一墨竹图。管伸甚是惊喜,便让管道升精心绘制墨竹图送予赵孟頫。聪明伶俐、才貌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熟的管道升听人说过赵孟頫,钦佩其学识品德,只恨无缘相见。赵孟頫收到管道升墨竹图后,反复观赏,爱不释手,怦然心动,字斟句酌为图作赋并转交管伸。管父看出了赵孟頫的心意,以答谢赠字为由宴请赵孟頫,席间管道升为赵孟頫斟茶倒酒,彼此倾慕,宴后赵孟頫托媒人前往提亲。

具体什么时候赵孟頫娶管道升,史料没见详细记载,但赵孟頫《管公楼孝思道院记》云:“吾妻仲姬......至元廿六年归于我。”至元廿六年即公元1289年,就一年赵孟頫36岁,管道升28岁,这对艺术同道的超级“剩男”“剩女”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千古姻缘。

管道升《墨竹图》

赵孟頫与管道升婚后,无论是为官还是闲居,管道升都是赵孟頫感情的慰藉和人生的同道,不仅是生活上的贤内助,也是艺术创作上的得力助手。夫唱妇随,携手在诗坛画苑中游艺,留下许多感人佳话,着实令人羡慕。但到了晚年,赵孟頫才情盖世,地位高升,仰慕一青楼女子,又嫌夫人老了,想纳为妾,可是又不敢对管道升明言。于是就写了“我为学士,尔是夫人。豈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尔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的纸条托丫鬟转交,岂料管道昇见了这条子,却不动声色,顺手也回一首意味深长、热情如火的《我侬词》作答,词曰:“尔侬我侬,忒也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掺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赵孟頫收到字条后,甚为惭愧,长叹一声“有妻若此,夫复何求”,遂打消了纳妾念头,乖乖在家陪妻了。

管道升《竹石图》


静心处世

中国史上最浪漫最脍炙人口的情话可能是这一段。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俩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而说起这段话是谁对谁说的大家可能有点陌生,就是赵孟頫“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的娇妻管道升对自己的夫君说的。

至于上面那首脍炙人口的词,当时赵孟頫和管道升已经结为夫妻二十多年,感情一直很好,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纳妾也是比较平常的事情,更何况赵孟頫的官做的不小,赵孟頫有几次几次暗暗的透露出想要纳妾的意思。有一次在酒席间又当着一众朋友说起这件事。

管道升心中十分酸楚,就提笔写下来“拿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然后,将咱们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写完,管道升亲自把这页小词送到了赵孟頫的书房里。

赵孟頫读了这首词之后懊悔不已,叹一声:“有妻若此,夫复何求”,二人便再无间隙。

管夫人五月十日去世,三个月后赵孟頫写下了这篇绝美的《洛神赋》。洛神赋据说是曹植为自己故去的梦中情人甄氏写的。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感人至深。越是长大才越明白人生在世找到灵魂伴侣的难度,很多时候很多人选择从大城市回家去,其实不是没有钱,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法找到给自己在人生路上加油打气的伴侣,大家也都远远低估了孤独的摧毁能力,2018年刚刚开始,也希望大家在今年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Soulmate,携手漫漫人生路~


南妹妹

管道升啊。

管道升,南宋著名才女。

世人常常把她和李清照并提,不过,李清照擅长于文字,而管道升擅长于书画。

有多擅长?

——她的《水竹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她的《竹石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能进入“故宫博物馆”的,都不是一般艺术作品。

题名是“仲姬戏笔”。

仲姬,是管道升的字。

顺便说一句,尽管她的词没有书画作品那样著名,但也清新、有志,不落俗套。

其一:

“遥想山堂数树梅。凌寒玉蕊发南枝。山月照,晓风吹。只为清香苦欲归。”

其二:

“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回去霅溪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

下为管道升《烟雨丛竹图》

中国古代历史上,颇有几对珠联璧合的佳偶。

李清照和赵明诚是一对,管道升和赵孟頫又是一对。

心灵相投、才华匹配的夫妻,往往各自拥有独立的人格,又能相得益彰。

犹如舒婷写的《致橡树》——

不是凌霄花一般攀援着你,也不像痴情的鸟儿一味赞颂着你,而是作为一棵高大的红棉,和你并肩站立。

管道升和赵孟頫,的确是这样一对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婚姻中真正拥有“爱情”与“相知”的夫妻。

但是,那仍然是古代。

纳妾,是社会常态,与爱情无关。

即使与李清照相爱相知甚深的赵明诚,也在后期纳了两个妾。李清照内心的痛苦,都在一些忧伤的词中呈现。

而赵孟頫,也曾经动过纳妾的念头,幸运的是,被管道升以十分聪慧的方式阻击了。

这个方式,被写到了古籍中,成为一段著名的文学典故——

在管道升和赵孟頫纷纷步入中年后,五十余岁的赵孟頫见身边的同僚们纷纷纳妾,也不甘寂寞。

但他不好意思向妻子明说,于是写了一首词:

“我为学士,你做夫人,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这意思是:王献之,有桃叶、桃根这两个小妾,苏轼也有朝云、暮云这两个小妾。我呢,再多娶几个小妾也不过分。你呢,已年过四旬,反正谁也动摇不了你原配正房的位置,就别管太多了。

在古代,四十多岁的女人,就是奶奶辈,可以含饴弄孙了。

可这是管道升啊!

据传,她28岁才出嫁。在14岁就能当妈的古代,这绝对是顶级黄金剩女!可是在遇到赵孟頫之前,管道升一点也不着急,她只想找一个合适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屈从于社会主流舆论?

于是,管道升写了一首词回复,这首词的名字,叫《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首词很浅白,却充满了炽热的深情。

而赵孟頫得词之后,也只好打消了纳妾的念头——无论是被感动,还是出于无奈,都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妻子的在乎和尊重,否则搬出夫权强行纳妾,管道升最多一怒之下离婚(南宋可以离婚),又还能怎样呢?

1318年(延祐五年),管道升脚气病复发,经赵孟頫多次上书请求,才于次年四月,方得准送夫人南归。

同年五月十日(5月29日),管道升病逝于山东临清的舟中。

在她去世后,赵孟頫亲笔撰写了《魏国夫人管氏墓志》,文中充满了深切怀念和沉痛悼挽,不仅是对爱妻,也是对一个知己,一个良师益友,一个与自己高度匹敌的书画大师。

四年后,赵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岁。九月十日,与管道升合葬于湖州德清县东衡山南麓。


豹小白的杂货铺

赵孟頫(1254—1322年)亦作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在南宋时期,二十岁的赵孟頫调任真州司户参军。进入元朝后,经人举荐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谥号文敏。赵孟頫在三十六岁时,在湖州与管道升完婚,并同还大都。管道升字仲姬,浙江德清人,一说华亭(今上海青浦)人。根据她死后葬于德清,故可推断她应为德清人。管仲姬是元代书法家、画家、诗人。因管仲姬系赵孟頫之夫人,故被封为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后封魏国夫人。

水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管道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画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她为淑璋画的《墨竹图》卷,笔法尖劲,画风颇似赵孟頫。元仁宗曾将赵孟頫、管道升和其子赵雍三人的作品装裱在一起,说:“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管道升亦善书法,书风亦似赵孟頫,妩媚隽俏,委婉舒畅。由于赵孟頫、管道升夫妇书风极似,故赵孟頫曾为管道升代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管道升《致三总管札》第一行及末行均署名“道升”,但明显看出是误书“孟頫”,后又改为“道升”。管道升虽贵为朝廷命妇,但她仍写出“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南望吴兴路四千,几时闲去云水边?名与利,付之天,笑把渔竿上画船”。反映出管道升淡薄名利,向往闲逸。

烟雨丛竹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文字记载管道升“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由上述得知管道升确精翰墨,通词章,但“不学而能”便太过夸张了!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


文物鉴定专家邢捷

《亮剑》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这些年水平很高的战争年代的电视剧了,里面很多片段已经成为了许多网友的表情包。

还记得田雨和李云龙结婚的时候,田雨写的什么吗?当然是《我侬词》。这首词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创作的作品。

之前我在今日头条问答上写过常见的只知道上半句,不知道下半句的词句,这首词我就写上去了,但,我并没有说这首词后面的故事。

男主人公叫赵孟頫,稍微学过书法,对书法知识有所了解,都知道赵孟頫自成一派,书法号称“赵体”,和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齐名。他绘画方面虽不及他的书法有名,但也绝对是古典绘画方面大师级别的人物。不信可以看看。

赵孟頫这样的人,放在现在绝对是高富帅加富n代(赵匡胤十一世孙)。哦,还是一个文艺青年。这样的男人绝对值得女人嫁。

至于管道升也是书香门第,诗书画都精通。也算是一个文艺女青年了,而且后来可以看出来,她应该还是挺能干的家庭主妇。

两个人不是一见如故,而是在相识以后,慢慢相知,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结合。28岁的管道升嫁给了赵孟頫,这在当时绝对是晚婚了。

人到中年,有了所谓“七年之痒”,管道升天天操持家务,脸上多了几分皱纹,如花似玉的气质美女敌不过时间,所以,赵孟頫心思也活了,又有了打算。比如找个小妾。

赵孟頫也不明说,先旁敲侧击谈王献之的桃叶,苏轼的朝云,然后说管夫人年过四十,最后明说要娶小妾。

管管也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没有抱怨,而是很有处理家庭矛盾的经验,写下了《我侬词》(其实是元曲)。

《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多情,情多处热似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稍微解释一下,侬在字典里,有你的意思,也有我的意思。

写完以后,赵孟頫也丢掉了找小妾的念头。这告诉我们对于家庭和感情,需要一点点智慧。

回到开头田雨写给李云龙这个《我侬词》,考虑到小说后面李云龙的故事,这就颇有寓意了。


半卷

元代女书画家管道升(1262-1319),是大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的妻子。她字仲姬,一字瑶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干山乡)人,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元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东衡里戏台山(今洛舍乡东衡村)。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负盛名,世称管夫人。

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至大元年于碧浪湖舟中所作《水竹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有其大德六年所作《鱼篮观音图》轴。其《墨竹图》用笔尖劲,密叶处有赵孟頫加笔,款落“仲姬画与淑琼”,辑于《中国绘画史图录》。其传世作品还有《秋深帖》、《烟雨丛竹图》、《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

管道升28岁时嫁与赵孟頫。二人生活了二十余载时,赵孟頫有了纳妾的想法,又不好意思和妻子管道升直接说,逐写了纸条留与妻子管道升:

“我为学士,尔(你)做夫人,岂不闻白(居易)学士有小蛮、樊素,陶学士有桃叶、挑根,苏(轼)学士有朝云、暮云,我娶几个秦妇、赵女、吴姬、楚云,又有何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病奄奄、清瞿瞿,脸上添了皱纹,为何只管占住玉堂春?”

面对丈夫的纳妾选择,管道升——这位素质非凡的才女没有哭闹,针对丈夫的曲子,写下了著名的、流芳百世的《我侬词》相劝: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一看夫人写的《我侬词》,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很受感动,倍觉惭愧。于是,彻底打消了纳妾的念头,从此再没有提过此事。

赵孟頫在管道升病逝三年后辞世,与管道升留下了百年万世恩爱之好。


管道升作品《烟雨丛竹图》卷,纸本,水墨,纵23.1厘米,横113.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画中竹子用中锋淡墨为之,竹叶均向上趯,笔墨淡雅,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巧妙,款署:“至大元年春三月廿又五日,为楚国夫人作于碧浪湖舟中。吴兴管道昇。”


管道升的《水竹图》,立轴,纸本,墨笔,纵87.1厘米,横28.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中写修竹两竿,奇石玲珑,新篁丛生。修竹高低有致,一作浓写,一作淡绘,墨色变化丰富,竹叶下笔略带藏锋,撇出先重后轻,叶尖笔锋突出,较为尖利。奇石略以淡墨勾绘,以皴笔点苔加以渲染,有清新湿润之感。画面疏秀空灵,韵味悠长。

管道升的书法《秋深帖》,纸本,册页 ,纵26.9cm,横53.3cm,18行。释文:“道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兹有蜜果四盝,糖霜饼四包,郎君鲞廿尾,烛百条拜纳,聊见微意,辱略物领,诚感当何如。未会晤间,冀对时珍爱,官人不别作书,附此致意,三总管想即日安胜,郎娘悉佳。不宣,九月廿日,道升跪复。”


季涛谈收藏与投资

姓管氏,字仲姬,吴兴人也。

至元廿六年,这位在元朝28岁的大龄剩女管道升嫁给了已经36岁的赵孟頫。

管道升能诗、能书、能画、能刺绣,据说长相也十分清秀美丽,可谓是那个时代的全能型“女神”。

流传至今的管道升诗也有很多:《觐中宫命为写梅称旨且命题之》,《自题墨竹》、《自题在紫竹庵图》、《自题竹石》、《渔父词》、《寄子昂君墨竹》、《题画》等等。

如《寄子昂君墨竹》:

“夫君去日竹初栽,竹子成林君未来。玉貌一衰难在好,不如花落又花开。”

此诗看似写夫君和竹子,其实也表达了人生易老,美人迟暮的伤感。从她存世的诗可见她是一位极其有才华,有品位,有追求的人。

在赵孟頫出仕前夕,有缘与未来的岳父管伸相遇,管伸十分欣赏他,便将待字闺中的大龄女仲姬嫁与他。二人一见钟情,学问才情相匹配,且都喜欢绘事,可以说是喜遇知音。后来赵孟頫荣升一品大员之后,管道升也获封为魏国夫人。

同为才子才女夫妻结合,赵孟頫与管道升,就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在诗坛画苑中,互相帮助,相守一生。在赵孟頫并不平坦的一生中,管道升成为了他羁旅之中最好的知音与陪伴。


民国画事

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不仅自己在书画方面有着绝世的成就,家里还藏着一位同样在书法方面有着很高造诣的娇妻,她就是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管道升。

管道升是一位“翰墨词章,不学而能”的才女,天生才资过人,聪明慧敏,性情开朗,仪雅多姿。26岁与赵孟頫相识并嫁于他。家有娇妻如此,赵孟頫与妻子二人自是如胶似漆。这两位旷世才人在一起,一生中都相互学习,钻研书画之道。

管道升的书牍行楷风格与赵孟頫相似,赵孟頫在画中崇尚的“古意论”和“书画本来同”的韵味在管道升的书画作品中也都能看到。他们二人的作品都兼有诗、书、印之美,相得益彰。他们二人还共同是中峰明本和尚的弟子,书法中都透露着佛家修行的心性。赵孟頫的《千字文》卷中,就有一部分是管道升的书作。这是元仁宗取了管道升、赵孟頫和他们孩子赵雍的书法,用玉轴精装盖上御印制作而成的卷轴。

赵孟頫擅长山水画,管道升也善画墨竹梅兰和山水。这其中管道升最擅长画竹,且笔意清绝。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秋深帖》等。管道升死后赵孟頫为她亲笔撰写了《魏国夫人管氏墓志》,其中充满了赵孟頫对其妻的深切怀念和沉痛悼挽。


新氧生活

管道升!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书法家之一。管道升(公元一二六二年——公元一三一九年)。字仲姬,吴兴人。她的远祖是齐国鼎鼎大名的管仲,后来,管仲的子孙避难来到吴兴,于是便就成了吴兴人。管道升也和历史上的蔡文姬、薛涛、李清照一样,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诗词、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但从成就来看,她的书法更要胜过她在诗词、绘画上的成就。

延佑四年(1317)封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殊有才略,聪明过人。翰墨、辞章无所不通,为元代著名女诗人。虔信佛法,手书《金刚经》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

元仁宗(爱育黎袚力八达)命书《千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池收藏。又命孟頫以妻之体为六卷,子雍,亦书一卷,且曰:"今后世知我朝有善书妇人,且一家皆能书,亦奇事也。"书牍行楷,与孟頫殆不可辨同异,卫夫人之后无与俦者。明《张丑管见》云:"仲姬作草书得章帝、索靖、皇象遗意。"手写《璇玑图诗》,五色相间,笔法工绝。善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是其始创,为后人模范。亦工山水、佛像。

曾画《悬崖朱竹》一柱,杨廉夫为之诗。又有《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于湖州瞻佛寺画《竹石图》粉壁一堵;高约丈余,广有一丈五六尺。画土坡上一巨石,作飞白,勾皱法,只有数笔画识。石之前后齐右有数竿修竹,高有三四尺,是为晴竹,亭亭如生,使人望去清风徐来,寒气袭骨。抑且用笔熟脱,纵横苍秀,绝无妇人女子之态,堪称古今奇画,堪称"神品"。

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至大元年(1308)于碧浪湖舟中所作《水竹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有其大德六年(1302)所作《鱼篮观音图》轴。其《墨竹图》用笔尖劲,密叶处有赵孟頫加笔,款落"仲姬画与淑琼",辑于《中国绘画史图录》。又通女红,尤精刺绣。广东番禺叶玉甫藏其自绣作《十八应真图》一册,中有元高僧中锋明本题跋。林纾《跋王砚田画卷》:" 惠卿偕其德配 万柳,夫人筑楼南湖,终日餐咽山光,长斋读画,几於管夫人之从松雪,无有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