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与前几次中东战争不同,它是由阿拉伯国家主动开战,并第一次显示出阿拉伯国家也具备从事现代战争的能力。其次,它是军事史上集结先进技术兵器最多、密度最大的大规模现代化战争,战争过程中并出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会战。在西奈战场一隅之地,埃以双方共投入1800辆坦克交战。在北线,以、叙两军也在一次会战中投入了1500辆坦克交战。在这两次坦克战中,坦克密度与坦克战规模、强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库尔斯克会战。后者在高潮时期也只有1200辆坦克同时投入同一战场。在战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如埃军用高压水龙冲刷以军驻守的沙堤,为进攻部队打开通路。以军在苏伊士运河安装油管,以古老的火攻阻止埃军渡河等。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但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最高成则是以军把内线机动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在第一阶段,以军在西、北两线同时遭遇突然袭击,陷入被动。但从第二阶段开始,以军稳定了战线、摸清了双方态势与阿方意图后,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战略优势和以军的高度机动能力,先集中主力于北线,在戈兰高地击败阿军中较弱的叙军。而后,以军挥师西指,集中兵力进攻埃军,并战而胜之。在内线机动过程中,以军在总体劣势中寻求一翼优势,避免两线平均用力,达成了对叙、埃各个击破的战略效果,保证了以军反败为胜,最终夺取战争胜利。

对一个恪守宗教法规的穆斯林来说,1973年10月6日是个很特殊的日子。按照穆斯林的宗教习俗,这一天正当穆斯林的斋月节。在斋月节,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应举行庄严的宗教仪式,白天不吃饭,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以表示对“阿拉”的忠诚。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对以色列人而言,10月6日也很特殊,因为这一天是犹太教的“赎罪日”。在这一天,犹太人要保持绝对休息状态,从日出到日落,必须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公务员也不进行公务活动。因此,这一天,以军大多数官兵都依宗教习惯留驻军营,前沿阵地上只留少数士兵看守。

但就是在这一天,驻守苏伊士运河西岸、“巴列夫防线”上的以色列军队遭到了埃及军队的突然进攻。进攻一开始,数百架埃军战斗机、轰炸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隆隆飞过运河,对以军阵地狂轰滥炸。以军猝不及防,被炸得人仰马翻。紧接着,埃军地面部队在飞机与防空导弹掩护下,乘大批两栖装甲车和橡皮舟,分别从坎塔腊、伊斯梅利亚、德维斯瓦、沙卢法和苏伊士城等渡河点同时强渡苏伊士运河。埃军前锋抵岸后,奋勇攀登河堤,以强大炮火摧毁以军前沿工事、火力点,并用爆破筒炸、用高压水龙冲,迅速在运河东岸以军精心修筑、设置有铁丝网和雷区、用以阻止埃军坦克冲击的沙堤上开辟出60多条通道。紧接着,埃军主力渡过苏伊士运河,楔入以军阵地,再分兵多路,向以军防线纵深卷击,围攻以军各据点。不到三天,埃军就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纵深10至15公里的以军阵地。被称为固若金汤的以军“巴列夫防线”被冲得七零八落,以军损失惨重。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就是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第一幕。

这次战争,是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苏丹等主要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巴勒斯坦失地,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对老对手以色列发动的一次主动进攻。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联军惨遭失败,丧失了大片土地。这被阿拉伯国家视为奇耻大辱。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尤其损失惨重,因而一心要以武力收复失地,报一箭之仇。经过多次较量,埃及深感阿拉伯国家在几次作战中败给以色列,败就败在武器、装备与人员素质不如人,因而不惜巨资,从苏联购进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并请来大批苏联顾问,对埃军官兵进行高强度与现代化战争的严格训练,以提高埃军官兵素质及使用现代化武器的能力。同时,埃及还向阿拉伯国家寻求援助。在埃及推动下,阿拉伯国家决定乘联合国召开23届年会之际,再次联合行动,以突然袭击手段向以色列发起全面进攻,消灭以色列,恢复阿拉伯人的民族权力。为争取对以战争胜利,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严密、细致的政治、外交与军事准备。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初,所有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共同商讨未来对以战争的战略。会后,埃及成立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4月,阿拉伯各国参谋长又在开罗举行会议,最终统一了对以作战的基本原则与作战思想。6月间,承担对以作战主要突击任务的阿拉伯前线国家叙利亚与埃及两国军政领导人频频互访,具体商定了两国对以联合行动的战略目标与作战方案:先把以色列赶出它所占领的部分阿拉伯领土,然后利用石油武器施加压力,迫使以色列撤回“六·五”战争前的边界。8月,埃、叙最后确定了两国从西、北两线对进,夹攻以色列的联合作战计划。

为争取更多的阿拉伯国家直接参加对以作战,埃及和叙利亚在加紧合作的同时,也致力于改善和发展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埃、叙还派遣外交官去欧洲,争取欧洲国家对埃、叙和阿拉伯国家对以作战的理解与支持。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在新一轮阿以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军队要战胜以色列军队、实现战争目标,关键是如何突破以军在西线沿苏伊士运河精心构筑的“巴列夫防线”和东线在戈兰高地上的防御工事。

所谓“巴列夫防线”,是以军沿苏伊士运河东岸修建的一条长123公里、以当时的以军参谋长巴列夫命名的战略防线。“巴列夫防线”的骨干工程是把原来沿苏伊士运河东岸的沙堤从6米加高到8.5米,并把沙堤面对运河的一面削成55度陡坡,再在坡上设置绵密的蛇腹形铁丝网和地雷区,并铺设通向运河的凝固汽油管,以备一旦开战,可在河面上燃起一道火障,阻止埃军渡河。在“巴列夫防线”上,以军还沿运河构筑了31个核心堡垒,形成交叉火力网。为扩大防御纵深,以军另在“巴列夫防线”以东的西奈半岛腹地,修建了秘密机场和若干个“霍克”防空导弹阵地。在北战场的戈兰高地,以军利用戈兰高地的天然屏障作用,构筑了由坚固支撑点、反坦克壕、地雷场组成的多道防线,并在纵深地区依托有利地形,构筑了若干反坦克阵地。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为开战时顺利摧毁“巴列夫防线”和以军在戈兰高地设置的障碍,埃、叙两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临战模拟训练。从1973年开始,为克服苏伊士运河障碍以及解决部队渡河后突破以军“巴列夫防线”的沿河沙堤、攻占以军防守严密的据点等战术问题,埃军在尼罗河支流选择了一处类似地形,模拟苏伊士运河和“巴列夫防线”进行实战演练。叙军则选择了与戈兰高地相似的地形,反复演练如何在山区为进攻部队开辟通道、如何强攻敌军据守的高山防线等战术科目。同时,埃、叙两国还加紧增购先进装备,在预设战场增建炮兵、导弹阵地,改造、扩建道路系统,修筑战斗工事,储备作战物资。叙利亚特别在前沿阵地上重新构筑了三道反坦克防线,包括设置大量混凝土反坦克障碍等,用以削弱以军坦克部队的机动优势。

此外,埃、叙军队还对进攻行动进行了出色的战略伪装,以求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目的。1972年底,埃及借防御以军进攻的名义,不惜耗资400万美元,在苏伊士运河西岸修建了一道巨大河堤,用来掩护炮兵和坦克的集结活动。埃及还从1973年初开始,秘密征召后备役人员服役,然后又大张旗鼓地公开复员,给以色列造成埃及不准备打仗的错觉。临战前两小时,埃及前线指挥部还制造一些“理由”,派遣一些士兵下苏伊士运河游泳,在沙滩上晾衣服,使前线保持一派“歌舞升平”、“运河无战事”的太平景象。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为保守秘密,确保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埃、叙还对备战活动采取了特别严密的保密措施。如埃及除了总统、国防部长等少数几个人外,其余的人对作战意图、计划皆一无所知。叙利亚也只有总统等十几个高级军、政人员了解这次战争的各种计划。在备战过程中,埃、叙都规定重要文件只能手抄或派专人传送,不得使用电话或无线电传送高级机密。作战命令直到在开战前6小时才下达到师一级、开战前3小时才下达到营一级。

1973年10月6日14时,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据守的“巴列夫防线”一处沙垒中,突然传出隆隆两声巨响。埃及蛙人前一天晚上乘黑夜潜过苏伊士运河、埋在以军阵地上的两个定时炸药包按预先设定的时间起爆,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幕。紧接着,埃、叙两军从西、北两线同时出击,对以军阵地突然发动了准备已久的全线进攻。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战争开始时,阿拉伯方面直接参战国除埃及、叙利亚外,还有伊拉克、利比亚、约旦、阿尔及利亚、苏丹、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国。阿拉伯联军计有52万人、4100辆坦克、1042架飞机、140艘战舰。以军共有11.5万人、1700辆坦克、360架飞机、40艘战舰。在数量上,阿军在人员、坦克、飞机、舰艇等方面,对以军分别享有4.5倍、2.5倍、3倍与3.5倍的优势。但以军在装备质量和人员素质、部队训练水平、协同、机动能力等方面对阿军仍占有很大优势。由于以军失去先手,战争开局显然对以军不利。

作为阿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和第四次中东战争的主要谋划者,埃军作战计划的第一步是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以军“巴列夫防线”,控制运河东岸;第二步是攻占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亚山口一线,保障运河东岸埃军新占阵地的安全,然后向纵深发展进攻。为此,埃军在苏伊士运河西岸集结了2个军团、9个师的地面部队,总兵力约12万人,分为南、北两路。北路第2军团共5个师担任战役主攻,南路第8军团4个师助攻。海、空军及各类特种兵负责掩护、协同地面部队突击。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战争一开始,西线埃军就出动了200多架飞机,分为多个战斗集群,分头扑向以军在西奈半岛的前线指挥部、炮兵阵地、部队集结地域、防空导弹系统、通讯雷达设施和机构、各交通枢纽、补给中心、油库等军事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与此同时,隐蔽在运河西岸沙垒后面的2000门埃军榴弹炮和重型迫击炮,也一齐开火,把无数复仇的大口径炮弹泼水般倾到在以军“巴列夫防线”的前沿工事及后方目标,把以军打得晕头转向。

为配合正面作战,埃军伞兵分成多路突击分队,分乘直升机在以军控制的西奈半岛纵深地区降落,到处破坏以军交通线、通讯和补给设施、捕捉以军零散人员。海军为牵制以军,封锁了蒂朗海峡和曼德海峡以及亚喀巴湾和红海出口,并在沙伊沙赫姆地区进行海上登陆作战,给以军后方制造恐慌,牵制以军主力。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当埃军在西线向以军发起攻击的同时,北线的叙利亚军队也向戈兰高地的以军阵地发起猛攻。叙军首先出动100架飞机对以军在戈兰高地的前沿指挥所、炮兵与导弹阵地、屯兵点、通讯雷达设施、各交通枢纽、补给中心、油库等军事目标,进行猛烈轰炸。1500门叙军大炮也瞄准以军阵地进行压制性射击。随后,叙军地面部队第一梯队三个师,在1000多辆坦克以及空军和地空导弹部队掩护下,分三路向戈兰高地以军阵地发起总攻。

在头三天,叙军进攻也很顺利。中路与南路是叙军主要突击方向。战斗第一天,叙军第9步兵师就突破了以军第188装甲旅的防线,攻占战略要地艾哈迈里亚,并利用夜暗频频发起攻击,把以军第188装甲旅围困在库奈特拉。随后,叙军出动二线坦克,与以军增援部队决战。叙以1500辆坦克来往冲撞,激战近48小时。以军第188装甲旅仅剩10余辆坦克逃生,其余悉数被歼。在混战中,叙军突破1967年停火线约75公里,进至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附近。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在北路,叙军的进攻目标是谢赫山、马萨达等地。叙军进攻部队首先出动推土坦克和架桥坦克,克制以军反坦克壕。又出动扫雷坦克,排除以军雷场。然后再以战斗坦克掩护步兵冲锋,对以军发起多轮攻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以色列方面经过第三次中东战争,侵占了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战略纵深得到扩大。在北面,以军因占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战略态势大为改善;在西南面,以军占领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战略纵深增大200公里以上;在东面,以军占领了约旦河西岸,战略纵深增大90公里以上。战略纵深的扩大,使以色列的战略由攻势转为守势,以保住其新获得的“战略边界”为目标。在这一防御型战略思想指导下,以军在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特别是沿苏伊士运河东岸修筑了“巴列夫防线”。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因战略上转向防御,以军产生了懒惰、麻痹倾向,战术上严重依赖防御工事,前沿驻兵不多。战争开始前,以军对阿拉拍联军的种种战备活动和进攻迹象一无所知。因此,在战争头三天,一向以枕戈待旦而著称的以色列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陷入被动。尽管如此,以军终究是一支反应敏捷、能征善战、战斗素质很高的军队。在最初的挫败、惊慌后,以军战线开始稳定下来,很快遏止了阿拉伯联军的攻势,并在防御中发现了埃、叙军队的弱点。从第四天开始,战局开始变化,以军开始摆脱被动局面。第四次中东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埃军初战得胜,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土地,达到了预期目的。而且,埃军经过三天的进攻战,也已疲劳。所以,从10月10日起,埃军调整部署,在西奈半岛停止进攻,重点转向巩固新占阵地,这使以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以军利用这一短暂的战斗间歇,调整战略,制订了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决心先集中主力于北线,解决叙利亚军队,然后回师西线,击败埃军,彻底扭转战局。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10月10日,以军在北线集中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由飞机掩护,对叙军发起主动进攻。以军突破叙军防线后,又采取正面突击与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分三路向叙军反击,很快突破叙军防线,解除了库奈特拉之围,救出了第188装甲旅残部。11日,以军继续向戈兰高地增兵,使北线以军达到22个旅,近10万人。以军坦克500辆,分多路向大马士革方向快速推进。12日,以军越过1967年停火线,深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地。叙军主力全部回撤至首都大马士革及其周围地域,沿公路两侧建立防御阵地,阻止以色列继续向大马士革推进,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困难境地。

当以军在北线集中主力反击叙军时,埃军为策应叙军,在西线发起了新攻势。10月14日,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发动第二轮全面进攻。埃军在对以军防线进行了持续90分钟的火力突击后,出动装甲师、机械化师的1000辆坦克,向以军发起突击,双方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展开了一次大规模坦克会战。埃军坦克第一次脱离防空网和反坦克防御系统,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阵地猛烈进攻。以军则利用埃军坦克部队脱离其防空网和反坦克阵地掩护之机,并利用各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集中一切能调动的部队,步、坦、炮协同,还出动飞机发射空地导弹,打击埃军坦克。在这次坦克会战中,以军共投入约800辆坦克。经过数小时激战,以军损失50辆坦克,却击毁了埃军200辆坦克。埃军因损失惨重,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此后,以军将作战重点移至西奈半岛,使西奈战线的以军迅速增至12个旅,并向西奈调去了大批飞机和坦克。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10月15日,西线以军开始向埃军全线反攻。第四次中东战争进入第三阶段。10月16日,以军3个旅向埃军发起了主力会战前的试探性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同时,以军根据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发现在大苦湖地区的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出现了约30公里宽的间隙,便抓住埃军在运河西岸兵力空虚之机,派精锐从埃军两个主力军团的结合部突入运河西岸,建立桥头堡,摧毁埃军防空导弹阵地,并迅速调集5个旅,组成突击兵团,在空军的支援下,源源不断地渡过运河。

以军进入苏伊士运河西岸埃军腹地后,不断扩大攻势,朝南、北方向卷击,猛攻埃军后方的公路、铁路和运河沿岸的交通网、埃军导弹基地、补给中心、雷达站等,并切断了运河东岸埃军第2、3军团的后路。东岸以军配合行动,发起攻势,使埃军第2、3军团腹背受敌,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

内线机动作战的经典-第四次中东战争

10月22日,正当作战双方相持不下时,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338号决议》,呼吁埃、以双方“就地停火”。埃、叙等虽表示接受停火,但以色列却继续发展攻势。23日凌晨,西线以军沙龙旅向阿塔卡地区猛攻。当日晚,以军占领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基本完成了对埃军第3军团的包围。在北线,以军于10月22日出动1个伞兵旅,夺取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老头山。叙军随后发动多次反击,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

为迫使以色列停火,在10月24日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埃及外长要求美、苏派军队监督中东停火。苏联为把军队开进中东地区,立即命令7个空降师进入戒备状态。美国则针锋相对,宣布全军进入紧急状态。苏美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但联合国安理会经过协调,通过了几内亚等八国提出的决议草案,决定成立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派往中东监督停火,美苏战争危机才告结束。

1973年10月24日,交战双方均表示接受停火,第四次中东战争方告结束。在这场历时18天的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联军损失8500人,装备损失包括2200辆坦克、450架飞机以及10艘战舰。以军损失2800人、装备损失包括850辆坦克、110架飞机、1艘战舰。双方战争消耗在50亿美元以上。领土方面各有得失。埃军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总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的领土则包括苏伊士运河西岸1900余平方公里的埃及领土和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领土。这次战争虽然表明以军总体上仍保持优势,但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能力有了质的升跃。以军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享有的绝对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