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倫勃朗和梵高,還有誰畫了“慘不忍睹”的人體?

陳了P

我不知道題主出的這道題目,是站在感官之上,還是靈魂深處?是以俗世人的心態去觀賞藝術,還是以對生命及藝術的傳承與延展觀念去觀賞藝術,進行藝術審美的考量。

如果站在感官之上,以膚淺的視覺去關照他倆的繪畫作品,你會發現他們所說的“慘不忍睹”,也許就是倫勃朗肖像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王公貴族及市井人物,而沒有現代影視作品中所謂的帥哥靚女,看起來順眼養眼;梵高的人物,大多是農村婦女的形象,健康但不唯美。這就是題主所認為的“慘不忍睹”嗎?

倫勃朗作品

如果用心及靈魂去欣賞,你會發現倫勃朗的繪畫,充滿了深沉的生命色彩,將人類的情感和生命意識,完全賦予筆觸流動之下,使色彩的張力所體現的寧謐與深邃,透過了人的本體,畫出了人的生命,人的靈魂,使繪畫對象通過畫面人物神情的張力,不斷外延到悠遠深邃的繪畫空間。因之他的畫,體現出人物在空間的不斷伸展、深入之美,好像畫透了背景,延伸到另外的空間。而梵高畫面所體現的生命色彩,使他對人體的解析,充滿了熱情和飽滿的情緒,而後期印象的手法,更是對人物靈魂的把控,通過筆觸的延展,表現出一種無法形容的生命之美及印象的真實。因之,他們才成為一代大師,流芳千古。而當代畫家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所以,我以為,凡是西方傳世之作及藝術家個體,能被後世認可,那就是他們對藝術獨到的認知和藝術審美獨特的見解所衍生出的藝術形式而呈現的作品,是沒有慘不忍睹的。它們都是畫家的生命之作,是畫家靈魂所生髮出的生命律動。如今題主以這樣的提問彰顯自己,我不知這是他的“無知”呢還是“認為自己非常不一般”呢?


昊愚堂夜畫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幅基蘭達約的作品《祖孫肖像》,爺爺“慘不忍睹”的大鼻頭讓人印象深刻。。。

這幅木板油畫《祖孫肖像》現存於盧浮宮德農側翼二層,完成於1490年前後。

畫面上,身著紅衣的爺爺面朝小孫子,眼神中裝滿了慈愛,似乎想要傳達些什麼。頭戴小紅帽的小朋友則倚靠著祖父,不可思議地仰視著祖父長著大疙瘩的鼻子,似乎想要問:“爺爺,您的鼻子怎麼了,怎麼會這樣呢?”

據一些藝術史專家考證,這幅肖像畫是老人臨終前向基蘭達約訂製的作品。老人去世後,基蘭達約完成了這幅祖孫紀念畫。老人鼻子上長的大疙瘩,暗示著老人生了怪病,不久於人世。

再仔細看這幅畫,窗外遠處的山巒和近處的風景,雖有早期風景畫寫生的韻味,但一遠一近的處理,如同彼岸和此岸,令人動容。

多米尼哥·基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1449-1494)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畫派畫家,他的名字被文藝復興時期頻出的巨匠光環掩蓋了400多年,直到19世紀才重新被髮掘。

基蘭達約的名氣不大,但他的學生你一定聽說過——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琪羅。

基蘭達約一生生活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在那裡開繪畫工作室,為羅馬教廷繪製壁畫,幾乎承包了佛羅倫薩所有的公共壁畫。基蘭達約也繪畫過壁畫《最後的晚餐》,也非常精美,有很多人都認為與達芬奇那幅不相上下。

基蘭達約在肖像畫中會對人物特徵、衣服,乃至小飾品進行細緻的描繪。至今仍有多幅基蘭達約的名作流傳於世,而其中最為獨特、感情最為充沛的就屬這幅長著大疙瘩鼻頭的《祖孫肖像》。

如果有機會去盧浮宮,不妨找來看看哦。


畫家王衍成

雖然不太明白題主所指的“慘不忍睹”的人體究竟指什麼,以及為什麼用倫勃朗和梵高做例子……

不過在人體造型上,的確有那麼一位值得推薦的文藝復興時期的非典型畫家,據說這位畫家有幸與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交流,又傳說他還在堪與米氏比肩的雙子星威尼斯人提香的畫室裡學習過,他的作品與文藝復興的主流繪畫有非常大的區別,但卻依舊憑藉其藝術在世時活得小有名氣,在其身歿後的幾百年,作品又被現代藝術重新發掘,奉為經典,“現代性”跨越了時空。

這位藝術家既是埃爾·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本名多米尼克斯·希奧托科普羅斯,出生於希臘克里特島。但他的求學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則是在意大利度過的,因此也會有不少言論提到他與彼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關係,但格列柯的稱呼是畫家抵達西班牙並在那發揚了他的藝術精神之後所獲得的。以今天掌握的資料來看,格列柯的職業生涯可以說也是在西班牙開始的,從記錄觀察,當時他並沒能在意大利逗留時獲得足夠有分量的訂單——也許是因為在群星璀璨的意大利,他難以獲得關注,也許是別的原因,他的繪畫在西班牙開始。格列柯在西班牙獲得了一定的名聲,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不缺訂單(雖然晚年陷入了財務危機),但也不屬於彼時最受關注的畫家(格列柯亦曾企圖向王室靠攏,但失敗了),因此在過世後很快被世人所忘記,值到十九世紀的畫家們再次將其捧上高位。

先看看格列柯的一些作品:


大致瀏覽下格列柯的作品,我們能觀察到和其餘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截然不同的氣質!回顧下米開朗基羅和提香含人體的作品:

上圖是提香的維納斯,下圖是米開朗基羅的人體素描,透過這些圖像我們能夠重新把握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對理想人體的追求,彼時很多藝術家都致力於完美人體的研究和刻畫,米氏便是解剖學的一把好手。而反觀格列柯的畫作,雖然能看出來研習過解剖學的痕跡,但拉長的人身、變形的四肢(以及時不時非常跳脫的色彩)實際上都與當時主流的文藝復興美學觀念相悖,但藝術家相對獨特的藝術風格卻在大陸的另一端迎合了大眾對宗教神性的嚮往,卻也是因為作品的奇詭氣質,讓其很快被遺忘又終被重新發掘。


透明流動虛無

在斯普蘭格和霍爾奇厄斯的色情幻像和魯本斯的出色的動物般豐滿的身體之後,這種被北方畫派奉為裸像始祖的猥瑣的人體,似乎不再可能成為美術題材了。但是到了大約1631年,這種風格又出現了。在兩幅女性裸像版畫中,作者毫不掩飾的描繪了可憐、乾癟的人體,其作法可謂空前絕後,這就是當時還很年輕,並以描繪乞丐和表現力的頭部而聞名的荷蘭人倫勃朗。


究竟是什麼促使他將人體表現的如此醜陋不堪呢?首先,這無疑是出於一種憤怒的誠實,雖然倫勃朗願意採用任何手法來提高自己的創作技巧,但他不能接受與自己的觀察不相符的藝術程式,而這裡最令他無法容忍的就是當時歐洲乃至荷蘭美術界所熱衷的刻意修飾的裸像作品,也許是為了抗議,倫勃朗才有意找來想象中最難看的人體,並將其無吸引力的特徵一覽無餘。在阿姆斯特丹,像他筆下的那些大腹翩翩的年輕姑娘可謂鳳毛麟角,而他畫中《坐在土地上的女人》看上去還不到30歲,我們幾乎不能正視她,而這也許正是倫勃朗的用意所在。

19世紀後期,還有兩幅令人難忘的悲慘的裸像,最突出的就是梵高的《悲傷》,他畫中的裸體人物簡直慘不忍睹,但作為最真實的藝術,還要數羅丹的《老娼婦》,他比倫勃朗的版畫走得更遠,倫勃朗畫的老婦人雖然不雅,但是仍然健壯有力,而羅丹的雕像則表現出了一個精血耗盡、風燭殘年的活骷髏。


藝滴設計

下面的內容,

可能會引起一部分人的不舒服,

也可能會讓你分分鐘質疑“藝術美”這種東西。

來,

培根,

瞭解一下——

培根《自畫像》

這裡我們聊到的培根,

不是說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的那個培根,

更不是肉肉界的培根,

而是英國20世紀初的畫家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是一個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人

所以他的心內中擁有很多創傷,

這種創傷也正是那個時代社會共同的情感。

由於長期經受歐戰中人民的痛苦形象的折磨

在他作品中出現一些怪誕的、充滿痙攣和恐怖的人物形象

他們不是精神性格被扭曲了,

就是長期被囚禁在陰森的牢房裡的單個人物——

這是一種幻滅的、獸性的恐怖感情,

反映了當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危機。

從這些作品中,

我們能感受到人早已經被異化、變得慘不忍睹面目全非,

通過兩張圖的對比我們也能感受出來,

左邊是經典的巴洛克主義維拉斯貴支的《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

右面是經過培根改造過的。

畫家就是有這種能力,

讓美的東西變得面目全非。

從培根的畫中,

我們能依稀認出都是人體和人臉,

但是這是完全扭曲的像被揉碎了一樣。

這些都是畸形和病態的主題

而培根最擅長運用多變的技法以有力筆觸表現人物形象的孤獨、野蠻、恐怖、憤怒和興奮

培根告訴我們,

藝術不止“美”這一面,

真正的勇士,

敢於直面淋漓的獻血。



art張小玉

還有誰畫了“慘不忍睹”的人體?我嘗試著意會下這問題應該是想說誰的人體創作不太符合古典審美的規範與標準吧?如果是這樣那就太多了,樣式也很多,主要集中在文藝復興以後的西方繪畫與雕塑。古典美的根基是以古希臘、羅馬的雕塑和文藝復興的繪畫與雕塑。



具象、優雅、典雅、均衡、協調、和諧、自然、莊重、等符合“典型性”美的形式與意涵就是古典美的範疇,法國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將這種“典型美”與“標準美”的演繹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相對於這種典型美而言自進入十七世紀人們的審美更加傾向於真實和有趣味。

“美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種性質,它只存於觀者的內心,不同的人的心靈會體驗出不同的美。你覺得醜,他人就會覺得美。”――休謨

十八世紀的畫家對人體的描述更加的自由和浪漫,各種表達花樣翻新和層出不窮。


安格爾――《土耳其浴女》


馬奈――《奧林匹亞》

印象派的人體已經逐漸脫離出了對客觀真實的表達,更加富有東方平面裝飾感和對光色的追逐。


雷諾阿的人體更加的自由浪漫充滿肉感,人體已經徹底從室內走到了充滿光色的自然中了。

康德認為審美“無功利性和無厲害性”。審美愉悅區別於感官快感與道德快感而相對存在。

接下來逐漸進入所謂“慘不忍睹”的人體作品介紹中,美的標準和概念逐漸被解構和形式上的純粹化傾向,在不同層面的各種表現形同絢爛的萬花筒。

高更的人體充滿了原始的神秘感,生殖和創造總是緊密相連,這力量源於神秘的“不可言說”之震撼。

“美學不是別的,而是應用生理學。”――尼采

希勒的人體富有衝動的緊張感,神經質的刻骨三分的線條是愛與欲的交織,如他所言:這個過程象是進入了N次的高潮……。


勞特累克對聲馬犬色的意猶未盡地描述是對“別樣人生”的另一種客觀,冷眼旁觀對舞女、妓女的再創作用盡了畫家一生的才華。

勞特累克的人體寫生。

畢加索晚年的類似塗鴉的線描讓人體充滿了赤裸的慾望,不得不說大師在某方面的能力之旺盛的確異於常人。人是一個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弗洛伊德

畫家盧西恩·佛洛伊德不折不扣的在畫面上執行了其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思想,本能是解釋與支配人類一切活動的潛在意識。

達利――《戰爭的預感》

支離破碎的夢境照進了現實,感官和直覺的宣洩預示著戰爭的到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人類灑落了一地的心靈肢體,超現實主義對人體的描述總是難麼的“不堪入目”。

我所能想到的令我們在哲學審美以及藝術方面有關於認識上的缺失太多了,這樣或那樣的不堪之代表作也多如牛毛,一本書都不能夠詳盡,這裡大概說說希望能讓大傢伙有個基本印象罷了,回頭再一起學習和詳述吧。


疾飛昏鴉

說起人體繪畫,第一反應就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孫子盧西安弗洛伊德了。第一次看他的畫就覺得深得其祖父真傳,臃腫的體態下暴露著的是一種骯髒且自然的東西,利比多的湧現像分子和遺傳一樣不可或缺。其實單單身為畫家的他,也在英國抱有寫實派巨匠的地位。這兩個人真是透透的。



長眠於此者長於此逃離

不太清楚“慘不忍睹”的人體繪畫具體指向,但通過提問所涉的梵高,我只能憑藉對梵高繪畫的一些特點,理解“慘不忍睹”的人體或許是指一些有鮮明的色塊,和跳躍的線條,來表達作者的創造“激情和狂熱情緒”,以至於用“自我”來倒替客觀實體,甚至誇張到歪曲對象而失去真實物象的程度之繪畫。若是這樣,我覺著在人體繪畫給人以“慘不忍睹”傾向或衝擊的,還有比倫勃朗、梵高更不拘泥於客觀對象,而有過之無不及的“野獸派”畫家,其代表人物有馬蒂斯和“立體派”畫家畢加索,以及“未來派和表現派”的馬利奈蒂、波菊尼、巴拉等畫家。






畢加索作品


臨淵羨魚看光景

我理解題主所說的“慘不忍睹”指的應該是畫的從大眾審美角度講比較難接受。

首先說一下倫勃朗。

從來沒覺得倫勃朗畫的人物慘不忍睹。因為作為弗蘭德斯畫家,倫勃朗可是個寫實派啊。而且倫勃朗是給人家畫肖像畫和群體畫起家的,不但很少畫宗教畫和神話人物,甚至,很少畫裸替。都是能僱得起他的衣冠楚楚的有錢人,怎麼可能慘不忍睹。

再說梵高。

從題主角度,可能會覺得印象派的梵高畫的挺難看的。這個可以理解。從印象派開始,人們脫離了最後一個儘可能畫得像的新古典時代,開始跑偏走野路子。或者說這些已經技藝精湛的畫家,覺得規規矩矩畫畫無法表達他們沒心澎湃和浪漫的思想,伴隨著王權的崩潰,他們不必再迎合統治階級,開始隨心所欲的作畫。

現在開始回答你的問題,像你認為的這種“慘不忍睹”到底還有哪些。

高更

畢加索

盧梭

愛德華蒙克

從19世紀末至今,這一個趨勢一直在發展,畫人不像人的簡直不勝枚舉。

如果要是往回追溯,也有一段時間是畫人不像人的。那就是中世紀的歐洲作品。因為那個時候所有的宗教畫都是一個範式,非常刻板非常醜,而且也基本沒有人畫除了宗教人物以外的畫。我們還是來感受一下。

好了就到這吧,我已經被醜哭了,去睡個覺壓壓驚。。。。。。。。


旅讀歐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