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很多天才都抑鬱自殺?

做事就得硬


好吧,聽老麥與諸位一起說說那些不科學的事情。其實這個命題有點問題,並不是說很多天才抑鬱然後自己走向生命終結,每天這個世界有很多的人都走向了生命終結,只不過因為有的人是名人,就被放大,所以給人一種錯覺。

而在這諸多的了結自己生命之前,很多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表象,那就是抑鬱,或是精神分裂,那麼,為什麼?


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這是科學解釋下的“抑鬱”,只解釋出了病症,沒有解釋根源,也就是“為什麼”?如果繼續科普的話,會發現關於“生物因素之遺傳”以及“個人心理變化因素”。咱們拋開這個關於遺傳的生物因素,專司討論“個人是哪裡變化”吧。

在說到抑鬱,我們首先會想到的對立面,那就是“樂觀”,老麥很多時候很多地方說過,樂觀是一種場能,這種場能會讓人變得更具有生命力,所以是一種正能量;當樂觀不在,諸多的負場能就會浮現出來,影響著這個人,這些負場能來自哪裡?


累世的冤親債主、前世今生的因緣果報、以及在不斷追求中的“貪嗔痴(或者說道家所言的“三尸神”)”這些都會在一個人樂觀不再的時候,趁機衝出重圍,來影響著你,到最後左右著你。記著,是“左右著你”,或者說是“控制著你”。


當這些負場能真正控制了你,那平日的諸多美好在你的心中可能變的毫無價值;那一切關於美好的追求,在你心中可能變得毫無意義;你周邊的一切,讓你覺得那是一種“罪惡”,你覺得一切變的那麼虛偽,那麼骯髒,那麼毫無意義,於是你想找尋一種解脫,而這些負場能也在逐漸引導你走向這種所謂的“解脫”。卻不知,這一解脫卻讓你步入到了另一個更加殘酷的世界——從六道輪迴的角度來說,自sha的人,是不能步入輪迴的。

好好珍惜吧,不管生活讓你如何的過,是風光不再,還是真愛難尋,是慾望不止,還是絕望無助,換一個角度,其實很多的不美好,也會有美好的一方面。珍惜吧,你的生活!



老麥說說


海明威用雙管獵槍頂在眉心開槍自殺,梵高更為慘烈,生前將一隻耳朵割下,再用拿畫筆的手扣動扳機,被折磨了兩天才離世...很多名人的悲慘結局,也彷彿在告訴我們,他們的壓力與精神世界的矛盾衝突在一直並行著...

類似的還有夢露、海子、柴可夫斯基等人,其實我們從後期可以得知他們是身患抑鬱症,但不僅僅是抑鬱症,而是相伴有更多的併發症,相繼抑鬱、輕躁狂、躁狂、混合發作,因此我們把這類綜合症狀稱為“雙相”。

雙相障礙主要就是指臨床表現既有躁狂或輕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心境障礙: 躁狂發作時就會呈現情感高漲、言語增多、活動過度的行為,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幻覺、妄想、緊張性軀體症狀。而抑鬱發作時,則會伴隨情緒低落、思維緩慢、活動減少 的表現。

而此類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嚴重慢性精神疾病,在高峰時期也就是人生創造力最高的階段,則是此類疾病的高發階段,這樣就合理解決了為何名人們在巔峰時都會抑鬱伴隨狂躁的行為發生。

很多人會問,那為什麼他們不去看醫生?

首先,雙相屬於高複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及低診斷率和低治療率的疾病。其中,超過90%的患者病情反覆發作;25%-50%的患者曾有過自殺行為,有11%-19%的患者自殺身亡。60%以上的雙相障礙患者存在的共患病,如焦慮障礙、衝動控制障礙等,也給醫生的診斷造成了很多幹擾,這再60/70年代基本很難識別。

這種病症最複雜的就在於,雙相障礙患者如果只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會誘發其躁狂發作或抑鬱躁狂快速循環發作,並增加發作頻率,使病情朝著複雜化的方向發展。

這就是當年為何梵高、海明威自殺的成因,希望這些內容能給你些許啟發,如果對焦慮、成癮、抑鬱、雙相、人格障礙等科普及心理引導技術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霖士心理” 。最近也在舉辦官方的抽獎活動,希望幸運的你可以收穫新年的祝福,贏得解壓工具禮包...


霖士心理


說到天才的抑鬱,就不由得會想到海明威和梵高,還記得我的心理學老師曾跟我們講過一個故事,說梵高的就《向日葵》應該是那種金黃金黃顏色的,可我們一般人卻看不出來,因為這幅畫需要人在抑鬱狀態中才能發現。雖然感到很神奇,同時,也有些為他們感到一種莫名的傷感了。

為什麼他們會抑鬱自殺,我首先想到的是他們對完美的追求,導致他們對自身的苛求,那種無法突破的自我封閉讓自己陷入一種絕望的狀態吧。我想到張國榮的自殺,他在《霸王別姬》裡所飾演的虞姬成為一個時代影人的經典形象。據說突破自我的瓶頸和他內在的那份苛求讓他內心非常的糾結,甚至在否定自我。我想到崔永元的抑鬱,同樣存在這樣的誘因。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實話實說》風靡一時,可時間一長,他事業的瓶頸不能滿足更進一步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後來他也宣稱自己得了抑鬱。幸虧他的自我調整,才使他走出抑鬱的困境。

我們說天才都是孤傲的,高處不勝寒,也許我們一般人真的難以去窺探他們思維的境界了。雖然這份孤獨和驕傲,讓他們在事業上有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樣,也正因為這份孤獨和驕傲,使他們難以從高處走下來,曲高和寡。而我們常說抑鬱在於心理、社會和環境的交互作用。而他們心理上的情緒沒有得到及時的宣洩,社會的期待和環境的各種眼光帶來巨大的壓力,我想這些都是常人難以承受之重了。更別說,尤其是自己給自己予以太多的心理負擔了。

祝願離開的天才都一路走好,也希望我們身邊的天才更懂得愛護自己。


鵜鶘心理


你提到天才,除了梵高(自殺存疑)外,海明威,還有很多其他人類的佼佼者,傑克倫敦,川端康成,海子,都在某專業擁有超越常人的能力,卻都選擇了自殺。



\n

原因,簡單卻沉重。

\n

這樣的人,可以歸納得到以下特點:

\n

他們,有著常人不能理解的強烈個性,激烈的表達,在這種把創作當做終極使命的人生裡,常處於忘我的燃燒的狀態,簡直到了以自己生命為代價的地步,看看海明威那強硬又飽含激情的文字,看看梵高那燃燒明豔的色彩。



\n

他們,強烈的孤獨感伴隨一生,少有知己,少有理解,總是經歷著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人際關係,而少有溫暖的庸常環繞,因此憤世嫉俗,海明威,這個在他書中體現為果決又睿智的硬漢形象,在現實中卻酗酒,打架,放蕩不羈,為什麼呢,因為殘酷庸碌的現實和內心的反差太大,所以,把放縱作為自己對抗冷酷現實的武器。

\n

他們,有著單純的頭腦,輕信,率真,常會遭到欺騙,欺凌,背叛,比如梵高在生命最後的階段,曾飽受村中少年集體的嘲諷,捉弄。

\n

他們,日常生活技能處理能力差,在俗世生活裡常常因為無法應付各種雞零狗碎,體驗到強烈的挫敗感。

\n

他們,對極端感情的體驗異常深刻,無論痛苦,還是快樂,體悟都比常人要強烈。心理的痛苦無法發洩時,不惜以自殘傷害自己,以肉體的痛苦來轉移,肉體之痛似乎比心理的痛苦更易承擔。梵高在好友高更無情地離去後,發瘋般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n

唉~

\n

他們這一群,燦爛的才華註定是上天給予的祝福,同時亦是一種詛咒。

\n

他們,因著高於世人的智慧,讓他們站到了不勝寒的高處,看到深淵般宇宙的更深處,而深淵也看向他們。

\n

從深處傳來溫柔的低語:來嗎?這裡是靈魂的歸宿,沒有苦惱,只有安寧,永恆,與創世主同享榮光。

\n

仰望星空,他們,平靜地回應:我來了…


寂寞的人有福了


我是趙曉薇,資深心理學愛好者,一直用筆名marsbelle闖江湖。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成為心理諮詢師,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華大心理陪你助人自助!


你好!關於為什麼很多天才都抑鬱自殺,這個問題有兩個點可以提煉。第一點是為什麼很多天才都抑鬱了,第二點是為什麼抑鬱就自殺了。


一、 為什麼很多天才都抑鬱了

天才也是凡人,會經歷世間的苦難。很多抑鬱了的天才往往都和他們人生經歷大有關係。尤其早期的經歷會讓他們承受更多早年記憶的壓力。加之他們獨特的視角和性格,會讓他們以另一方面去看待人生和人性。


海明威和梵高自殺時的所處的人社會地位是不同的。海明威已經在有生之年獲得了很多人的尊敬,他的書影響了很多人,海明威在獲獎演說中曾這樣敘述自己的心情:“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須面對永恆,否則每天都會走下坡路。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寫完一本書只是標誌著他要寫出更高水平的書的開始。”,而如何化為永恆,就是死亡。也許你不能理解,但是對於一個對自己不斷要求和無法滿足的人,所謂最好的作品,可能會隨著時運和靈感的缺失而將矛盾的感覺更加強烈。一個對自己極度要求嚴格的作家,想要創造出超越之前作品的文學作品,他必然是在跟自己較勁。於是他患上了很嚴重的抑鬱症,在鑽自己的牛角尖。當然據瞭解,海明威的父親、妹妹、弟弟,都患有抑鬱症,也就是說抑鬱也許是存在他們家的基因裡面。

梵高自殺時與海明威又是不同的人生處境。其實梵高更接近雙向情感障礙,也就是躁抑症。當他情感高漲迸發的時候,他曾把自己的耳朵割下送給了心愛的姑娘。父親一開始希望他子承父業,但是梵高缺為了自己的自由四處遊走,在那次割耳朵後,他被送進了精神病院,父親對他失望。他的弟弟負責照顧他,梵高的弟弟提奧是很喜歡梵高的,當時提奧也有家庭,他得了一個兒子,把哥哥接來一起同住,支持他的畫業。梵高始終是一個流浪無歸屬感的人,他渴望自由,渴望愛,熱愛那些美好的事物,但這一切都抵擋不住他的孤獨。他自殺了,在抑鬱的狀態下。


為什麼天才會抑鬱,跟他的人生經歷、家族遺傳、更重要的是自我認知都是有關係的。


二、 為什麼抑鬱會導致自殺

第一點, 抑鬱的人會有一種思維反芻(rumination),按照貝克的認知錯誤就是個人化和誇大話。“為什麼如此糟糕的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是我”,反覆的思考和體會這種悲傷和憤怒的感受讓他們陷入一種循環模式中。

第二點, 抑鬱的人的社會支持背景。那些真正自殺了的人,他們的社會支持佔很大部分。他們內心難以找到歸屬感,就算是家人在身邊,看到一蹶不振的他,也會內心有些失望和悲涼。而抑鬱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很孤獨,缺少一種溫暖的支持氛圍。

第三點, 可能有“自殺基因”?

前面說過,海明威家族裡自殺的很多。這也許是潛移默化地地影響。

當一個人和你說他想自殺時,你千萬別以為他不會真的自殺。溫暖而關懷地活在這個世間,我們都是孤獨的,因此我們都不孤獨。


趙曉薇,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本碩都是心理學專業。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精神動力學取向。兼職占星師,個人公眾號“AstroPsyvivi”。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題主這個“很多天才自殺”的看法,估計很多人都有。很多人知道梵高切了自己的耳朵,知道畢加索是潮流教父,年紀輕輕就超級富裕的人卻比較少,和這個看法是一個道理——自殺這件事,本身就更容易給人留下印象,其實沒有自殺的天才也相當多。


而題主指的“天才”,從梵高和海明威這樣的例子來看,大概可以理解為是創造了別人無法創造的事物的人,也就是“創造力極強”的人。而所謂“抑鬱自殺”,大概是指他們因為各種心理疾病,所以去自殺了。


(條紋衫的潮流就是畢加索帶起的喲。)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創造力強的人,為什麼更容易因為心理或精神疾病自殺?

想知道這個問題答案的人可不少,研究也是層出不窮,探討的過程可算是跌宕起伏,劇情峰迴路轉。


  •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創造力強的人,自殺率真的更高嗎?

早期研究裡,最為權威的一個來自ONS,他們研究了英國各個行業人員從2011年到2015年之間的自殺率,發現這個回答的問題是肯定的。

從事藝術類行業的人,自殺率是其他行業的平均自殺率的4倍;從事文化、媒體和體育行業的人,自殺率高20%。

而藝術家之中這個數字也是相當驚人,男性藝術家的自殺率是其他人的兩倍,女藝術家的自殺率則是其他人的四倍之多。


  • 不過很快問題來了,這些人都是因為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而自殺的嗎?

最簡單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藝術創作者很多都會靠各種精神性藥物(你懂的)來刺激自己的創作,無論哪個行業的任何人,恐怕都經不住這些藥物的摧殘。

雖然這個研究看出了自殺率,卻沒看到背後的原因。

當然,馬上有人去研究自殺率提升背後的原因,而凱·雷德菲爾德和幾位學者得出的結論,是許多名人,尤其是藝術家,生活更為艱苦(例如不被社會所接受,家庭不完整,身體有殘疾等等),而他們也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但是這個研究並沒有得到認可,他們找的對象相當有限,結果也十分主觀,並且根本沒有臨床研究證明背後真正的聯繫。

反觀身邊創造力強的人,其實他們本身就會參與到更多創造性活動當中(例如寫作、需要創作的社團、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而他們的心智會更加明朗開闊,離心理疾病更遠。

瑞典一個長達40年,對象多達120萬人的研究更是一把實錘:科學和藝術界的人,患上心理疾病的概率並不比別人高。


  • 難道天才和心理疾病引發的自殺之間,真的沒有關係嗎?

這就要提到瑞典這個實驗裡的一個意外發現:精神分裂患者的直系家屬,進入創造性行業的概率竟然比別人要高許多?難道是他們遺傳了什麼優化改良版的精神分裂症嗎?

他們比別人多出來的,是一個叫“精神分裂病徵”的東西,和精神分裂症並不一樣。

精神分裂病徵有好有壞,它可以使人降低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界限,更容易想到事物之間的關係(舉個不太合適的例子:柯南就很容易把看起來毫無關聯的線索連在一起,從而破案),但是它也會讓人產生認識混亂,感受不到社交的樂趣。

不過這個研究,也就走到這一步而已。


直到學者竹內光和安德魯斯·芬克的實驗。

竹內光的研究,是目前為止最為直接的一個:觀察人進行創造性活動的時候,大腦內部的變化,研究對象全都沒有精神病史,他們在實驗過程中需要就某個物件想出新的用法,想象一段不存在的經歷等等。

而實驗對象進行創造性活動時,大腦裡最活躍的地方叫楔前葉。

一個人無所事事,胡思亂想的時候,最活躍的就是這個地方。它和人類的自我認知,自我形象和記憶的回溯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繫。

而當我們無法抑制這個區域的活動時,人的聯想力就會大大提升。如果你的女朋友在閒著的時候,突然覺得你今天下午有兩個小時沒有找她聊天這件事,和兩個月前你提起的一個女同事有關聯,那楔前葉就可以背上這個鍋了。

而安德魯斯的研究,則進一步證明了楔前葉的活動與創造力有著直接關係。

在大家都經歷著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有的人卻能夠比別人想到更多新的點子,“腦補”到更多的東西,就是因為楔前葉的活動讓我們接收到了更多的信息,聯想到更多原本不存在的東西。


而這又涉及了一個有人想故意患上的病——低潛在抑制。

當我們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時候,楔前葉的活躍度降低,我們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就會降低,這就是潛在抑制。例如你在打遊戲的時候,老媽不拔掉你的電腦電源線,你都不知道她剛剛一直在叫你吃飯一樣。

低潛在抑制,就如同貓咪永遠對周圍環境的任何一個小小的聲響作出反應一樣。患有這個病的人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度相當高,而且無論是多麼熟悉的事物,在他們眼裡都是新奇的,這也讓他們更容易有新的想法和創造。

雪莉·卡爾森曾經研究過哈佛的一批研究生,發現裡面的“天才學霸”們,患上這個病的幾率竟然是別人的7倍。

不過對於大腦處理信息能力跟不上的人來說,低潛在抑制只會讓大腦過載,身邊的每一絲風吹草動都湧入大腦,久而久之就會讓人精神崩潰,這也就是繞了一個大大大大大彎之後,人們發現的“天才”和“抑鬱自殺”之間的關係——信息量太大,hold不住了!


手望Sowarm


到底是什麼精神造就了天才呢?

天才是天生具備某些能力的人,但實際上,很多被稱之為天才的名人當中,他們並不是天生擅長繪畫、音樂、寫作等等,他們也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去達成的,即使真的天生具備一些能力,沒有意志力的維持也是很難達成的。


但是,只有行動力與天賦也是不夠的,一個人能夠在某個領域達到頂尖,其人格中一定存在某些較為偏執的特質,也正是因為近乎偏執的堅持、行動和思維能力,才讓他們能夠在這個行業達到頂尖。就像是一些哲學界、文學界的人,他們可能會為了爭執某些理論的正確性而做出較為極端的傷己或者傷人的行為。

偏執的人格特徵會帶來好處,同時,也有可能造成一些人格上的缺陷,例如:容易陷入思維的死循環,所以,這類人容易將自己逼入絕境而無法自拔。

天才中有很多人格都是偏執狂型的,但是,偏執狂不一定是天才哦!

在近代,喬布斯可以稱之為商業奇才,但是,他的性格就是典型的偏執型,這種偏執讓其家人以及身邊的人都難以忍受,雖然他沒有讓自己走上絕路,但是,這種情緒異常不穩定的偏執對其健康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ps.關於梵高,在很多記載中,他可能具有精神類的疾病,他的自殺行為並不能和其他的人相提並論,這已經是一種十分病態的人格狀態了。

作品是他們的靈魂

同時,他們之所以被稱之為天才,是因為在特定的時代他們具備一些其他人並不具備的的能力;這種特殊的能力並不一定只是創造作品的能力,也表現在他們特別的思維、對於人生、世界的思考等。但是,無論是梵高還是海明威,在一定時間段內,他們的作品並不是一鳴驚人,而是經歷了很多不被人認可的階段。

這些文學家、藝術家都經歷了不被人認可—開始被人認可—一鳴驚人—靈感枯竭,這樣的一個大致的階段也通常代表著幾個心理過程。無論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人還是一個擁有所有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心理需求,那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按照馬斯洛的心理需求層次理論,這是人們最高層次的心理需求,滿足與不滿足對於自我認同感的影響是很深的。對於這些天才來說,他們的作品就是自我認同感的很大來源。所以,他們的心理狀態也經歷了痛苦的堅持階段—得到了一定的外界認可—充分的自我實現—到無法持續性的恐慌。

文學、藝術是自我的輸出

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它們都存在於現實與虛幻之間,創造出的作品看似和自己無關,實際上,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他們對於自我的輸出。所以,他們也很容易將現實的自我與虛幻的自我不自然的聯繫起來,所以,他們很容易陷入一種極端的自我中無法自拔,他們的世界中可能只有自己或者只有自己理想中的場景,但無論是哪一種,都很難得到外界大多數人的認同,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他們也很難尋求到一份像普通人一樣的友情或者愛情。

但是,由於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自我封閉也就代表著脫離了社會,這對於心理健康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長久的不和社會接觸就較為容易出現神經症性的心理問題或者其他問題,如抑鬱症等。

我個人的一些理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心理博學社


那些天才重度抑鬱想自殺並不是自私,也並不是沒有愛心,而是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都達到極限的無奈之舉!

只有真正經歷過重度抑鬱的深淵又從其中爬出來的人才能告訴你那是怎麼樣的一個生命進入極限的體驗,正常人永遠也無法用文字和語言描述出那種感覺!

身體激素水平的變化,大腦多巴胺的波動都會同時讓你體驗到那種生不如死的感覺,而且是持續體驗這種生不如死的感覺無法自拔!

那是一個階段性的思想的變幻莫測,整天整月整年的一種陷入自我思想內心世界的糾結與掙扎,排斥來自於周圍親人好友的所謂幫助,過著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生活,並且習以為常。

但是內心總有一股微小的正能量在拉著他繼續像常人一樣生活,很痛苦也要堅持下去,因為極限過去後面就會有方法的,我會告訴大家怎麼做,嘿嘿,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記住哦!



璽如說


不同於常人,天才的思想是一個加速的過程,常人的思想已然經常處在時代的前列了,現實滿足不了思想的事情經常發生,,更別說思想一直處在加速狀態的天才,現實可以說被遠遠的甩在了後面。(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常人的思想雖然有時候超前,但並不是常態,偶爾為之的發揮是常人的狀態,更多的情況下常人還是與現實同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天才可就不一般了,天才的思想經常不在線,看著是個人,在他們心裡可能想的都是神的事,思想無法與現實契合,或者很少與現實契合,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想的需要,現實常無法滿足。

這種狀態一天兩天對人的影響還不大,如果長此以往,非傻即癲,在常人看來叫做不務正業,進而與社會脫節,愈脫節則思想越空靈,到最後完全陷入自我的世界,忘記了自我人的一面,忘記了如何與人相處。


這種狀態其實讓人很無奈,如何解脫呢?在類似的人心目中死並不是最可怕的,恰恰相反,成為了他們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在常人看來極端,在他們看來卻最奏效。

1961年《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的雙管獵槍、1966年著名作家老舍投太明湖、1972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含煤氣、1989年詩人海子臥軌,不一而足,都是文藝界的大佬,天才式的人物,卻都選擇了死亡。

天才多抑鬱,也許這就是他們靈感的來源,天才最終自殺,也許是追求極致靈感的必然步驟!


歷史三日談


抑鬱的本質是什麼?

概括來講就是自己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認為自己不能面對他人和社會。

而這種感受主要是主觀的,甚至是歪曲的,與客觀現實極不相符。

所以,抑鬱和外在成就沒有必然聯繫。功成名就的天才們會抑鬱,凡夫俗子也會抑鬱。

對於天才來說,如果對自己要求過於嚴苛,那麼一旦有一丁點不如意,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然後感覺無顏面對外界;相反,哪怕一個一事無成的人,如果他對自己持包容態度,就不會揹負沉重的壓力,永遠都能敞開懷抱面對整個世界。

事實上,那些容易患上抑鬱的天才,往往是扭曲的天才。

受成長環境和自我認知的影響,他們一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

他們對自己要求嚴苛,不允許有絲毫犯錯的餘地,一定要保持別人眼中的優秀形象,為此,他們比一般人都要努力。別說本身就天賦異稟,即使資質平平,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也會遠比一般人優秀。

在這些人的思想裡,一定要是一個完美的自己才會被外界接納,也才會被自己接納。只要稍微有些瑕疵,在他們內心裡就如同地震,讓自己手足無措。

然而,人性本來就有追求自由的一面,無論有多大的意志力,這股力量只能被壓抑,不能被消滅,它們隨時都可能從心底跳出來作鬥爭。

因此,當一個人的時候,一方面,他們相信要保持別人眼中完美的自己才能被接受,另一方面,內心也渴望自由,活出自己。這兩種力量相互交戰,此起彼伏。

於是,他們感到心累,感到孤獨,感到無助。在這兩股力量的推動下,他們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使自己得到徹底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