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默君带心上人见父母,却被妹妹横刀夺爱,母亲:这门婚事我准了

古代并没有自由恋爱的说法,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对方家庭提了亲,并且父母同意了,那么这门婚事也就准了,年轻人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自主。

清末民初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年代,一方面作为封建残余的包办婚姻尚且盛行,一方面自由恋爱的风气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看上去颇为奇特的现象,却无意间导致了民国大才女张默君在婚姻上的挫折。

张默君出生于光绪九年(1883年),父亲张伯纯是清朝举人,曾帮作为两江总督的湖南老乡曾国荃办理两江学务,在戊戌变法期间又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学堂、报刊,辛亥革命以后则成了临时大总统的秘书;母亲何懿生也自幼熟读经典,通晓诗词歌赋,被人们誉为“海内女师”。

在这样的家学渊源下,张默君从小便接受教育,有着浓烈的报国情怀。190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上海务本女学毕业,就读期间,她与鉴湖女侠秋瑾等人来往密切,共同进行革命活动,此后担任江苏粹敏女学教务长,又增设中学,创办小学,开设报刊,大力发展教育,以图启发民智。

辛亥革命以后,张默君结识了年轻有为的军官蒋作宾,两人都有着共同的报国情怀,同样通晓诗词歌赋,于是感情迅速升温,由普通朋友成为了

挚友。在张默君看来,自己与蒋作宾正在进行“自由恋爱”,尽管彼此都没有挑明,但是感情的变化却是两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

现代年轻人的自由恋爱会按照基本套路循序渐进,在最初的相识之后,便会通过交流来确定自己是否对对方有好感,同时也确定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好感,随后就是进行约会,一起吃饭看电影之类的,然后就是见家长,在对彼此家庭都满意之后,就可以正式谈婚论嫁了。

当年张默君她们那个时代也是如此,在与蒋作宾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她就开始带心上人回家去见父母了。不过当时尽管思潮已经放开,但女孩子心中还是有很多矜持,她并没有给父母介绍说这是自己的意中人,而仅仅说蒋作宾是自己的好朋友,认为父母肯定能够懂得自己作为女儿家的那点小心思。

放在今天来讲,女儿突然领着一个男生回来,还说那是自己的“好朋友”,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下意识认定那是自己的潜在女婿。但张默君所处的时代比较特别,那正是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过渡融合阶段,保守的特别保守,开明的特别开明,以至于张默君的母亲何懿生很快就认可了作为女儿好友的蒋作宾,完全没往其它的方向上去想。

蒋作宾来到张家,张默君的家人们纷纷出来招待,结果就在这次招待上,张默君的三妹张淑嘉对风度翩翩的蒋作宾一见倾心,而蒋作宾对清秀可人的张淑嘉也心生情愫,两人彼此一见钟情。

张淑嘉当即对母亲提出要与蒋作宾交往,何懿生眼见女儿与蒋作宾情投意合,自然也就没有不允许的道理,直接表示:“这门婚事我准了!”于是张淑嘉与蒋作宾开始谈起了恋爱,没多久就结婚了。

面对横刀夺爱的妹妹,张默君心中大怒,但却又没有什么办法,毕竟自己一开始并没有说出蒋作宾是自己的意中人,仅仅说他是自己的好友,因此也没什么理由去怪罪任何人,只是就此发誓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再嫁人。

张默君以及蒋作宾共同的同事邵元冲,得知蒋作宾与张淑嘉订婚以后,心中却是大喜过望,原来他早已爱上了张默君,只是因为张默君与邵元冲交往颇为亲密,所以一直不敢向前追求,因此在得知蒋作宾订婚后便勇敢地向张默君发起了追求,一追就是13年。

1924年9月,40岁的张默君与34岁的邵云冲在上海结婚,她终于走完了那坎坷的情路,有了甜蜜的归宿。

参考资料:《风云淑女张默君》、《张默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