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怕了,这三种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伤疤!

微博看到一则新闻,差点把肺都气炸了。


江苏宿迁七岁的小女孩,因为给弟弟买了10块钱的零食,就被父亲暴打一顿。



父亲几次将女儿单腿提起甩在地上,还用拖把对女儿进行雨点般的暴击,弟弟站在一旁吓得瑟瑟发抖。


想想就可怕!


幼小的孩子,每天对着一个情绪不稳定的父亲,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胆战心惊。这份恐惧深入骨髓与他们如影随形,即便长大,也丝毫不会变少。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请不要做这几种父母,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痛苦。


01

情绪化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噩梦


在知乎上看到一条提问:“有一个脾气暴躁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很多网友给出了类似的答案:


我格外害怕有一天会成为跟她一样的人。


每一次她发脾气,都坚定了我经济独立之后搬出去的决心。


我觉得我们一家人的幸福,有一大半都被妈妈的暴躁毁了。


话语没有了温度,家变成了想要逃离的牢笼,而妈妈则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演员陈乔恩谈起脾气暴躁的妈妈时,几度忍不住哽咽,现场都感觉出那份恐慌。



她用“魔鬼的声音”、“好可怕”来形容妈妈。


她说自己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话,怕妈妈随时打她,宁愿去鬼屋,也不愿意回家。


长大后,虽然她事业比较成功,但是性格孤僻,有社交恐惧症,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


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心灵造成的创伤,虽然看不见,却一辈子难以愈合。


研究证明,父母脾气暴躁,孩子长大后,要么也脾气暴躁,要么会极度自卑。


活在情绪化父母阴影里的孩子,终身很难感受到爱和幸福,有且只有伤和眼泪。


02

打压式父母,让孩子一生痛苦


《少年说》里,初中女孩上台吐槽妈妈,能不能不要总是批评她。



妈妈总是拿她跟其他人比,即便她成绩提高了,妈妈也只会说:“你们班是不是都考得这么好”。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能捧着,要压着,不然容易骄傲。所以遇到问题不管对错,先打压孩子再说。


孩子一直被负面信息包裹着,就像一粒种子见不到一丝阳光,再顽强的生命力,也长不出健康的秧苗。


日剧《坡道上的家》的女主角里沙子,从小无论做得多么出色,妈妈都会用言语打压她。


她做家务、考大学、结婚、买房……没有一件事让妈妈觉得满意。


当她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自己考上东京大学,得来的却是冷嘲热讽:“不要以为考上东京的大学就觉得自己厉害”。


当她婚姻不幸要离婚时,妈妈更是语出惊人:“我早就猜到你会这样!”



在打压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习惯先否定自己。


周围人斥责和贬低她,她只会觉得是自己的不对,工作中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有了孩子,也觉得自己当不了一个好妈妈。


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连幸福都不敢追求的人,生活对他来说,就是痛苦的煎熬,没有一点希望。


心理学作家武志红说,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考官,可多少父母想过,你们到底在扮演什么样的考官呢?是鼓励认可孩子的好考官,还是苛刻挑剔永远不会认可孩子的坏考官?


孩子要经过多少次不被认可,才会连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


父母若是长期扮演孩子的差评师,只会把孩子朝着差评的方向越推越远,直到彻底成为父母嘴里的那种人。



03

不懂尊重的父母,

让孩子一生失去自我


心理学家李雪在她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位来访者说,他小时候特别喜欢打篮球,每次打完都感觉畅快淋漓。


他把这种感觉跟爸爸分享,爸爸却说:“打篮球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


听完之后,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塞了心口。


李雪说: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只看到孩子的功能价值,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的内心也感受不到爱,他能体会到的只是一份恒久的孤寂。


孩子打篮球只是因为喜欢,不为其他。而爸爸只是站在成人世界,以家长的角色看到了打篮球带来的好处,并未和孩子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也从未尊重体会过孩子内心的感受。


那一瞬间,孩子觉得自己的喜欢不那么重要了,就连自己都不那么重要了。


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己的想法,并非孩子的感受。


电影《狗十三》里也有这样的情节。



李玩从小喝牛奶就吐,家里人却总逼她喝牛奶,因为“喝牛奶对身体好”。


李玩想加入物理兴趣班,父亲却粗暴地给她报了英语班,原因是她英语成绩不好。


她养的狗把弟弟吓哭了,爸爸坚决把狗送去狗肉店,无视她声嘶力竭的哀求。


影片的最后,她终于变成了乖巧懂事,没有棱角的“大人”。


然而“一部分的她”却死了,她已经不敢表达情绪,也不敢表达爱了。


很多父母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对于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他们往往并不重视。


父母把孩子“修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去倾听孩子痛苦的呐喊。制造出来的孩子也只是“标准化产品”,失去了灵魂。


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在寻找真正的自己,但很多孩子却早早被扼杀在童年。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决定他的一生。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有所期待,有的希望孩子永远健康快乐,有的希望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能让父母可以依靠。


真正明智的父母既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要求和建议,也懂得尊重孩子的天赋、个性和喜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引导孩子成长为理想的样子。

~~~~~~分割线~~~~~

贾人说,请父母多一些爱和耐心,多一些沟通和鼓励,放下家长的权威身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活出自己本应有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