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攻击性”的孩子 父母又觉得浑身不好了?

孩子玩具被“抢”了,却不知道“抢”回来。这个场景当爹妈的你熟悉吗?可能有些宝宝会暴力护住玩具,但也有很多宝宝会迅速的找到下一个兴趣点,然后那个玩具就被无情地抛弃了……

有些父母不爽的是孩子“不抢”(儿童的反应行为),有些父母不爽的是“从来不抢”(儿童的概率)。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孩子究竟要不要去“抢”?或者你打算怎么引导宝宝面对这个问题?


说实话,我没有太多的养育理论“傍身”(因为看的少)。我从工作角度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说一个公司运转的常规项目(儿童小区结伴玩耍)忽然遭遇到市场冲击(婴儿安全期已过,幼儿期开始出现小伙伴冲突)有了一个热点问题(抢玩具)需要你去迎上去解决执行人是一个新入职的应届业务小白兔(你的孩子)

你要如何生动、细致且符合小朋友意愿的告诉这个一脸懵逼的新人呢?

整理好事件背景(了解市场竞品和门槛)

我的孩子处在一个确实“不懂事”的阶段,你跟他讲大道理、梳理发生的事件经过几乎是鸡同鸭讲,所以不要讲大道理、不要谈心式对话、不要就事论事,

简单不粗暴是第一原则。

确定好这个阶段的特征(了解自身产品优势)

2 岁左右的孩子,“主人翁”意识已经基本树立、运动平衡力发育的已经非常好了,会用简单词语表达自己的心情或看到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在陪他运动或者玩语言游戏的时候,制造一个类似情境来观察他的反应?

在类似情境中,尽量手舞足蹈的表达给孩子看(产品冷启动创新)

接下来,我在和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比如模拟“小飞侠战队起飞降落”游戏的时候,忽然少给他一只或者在布阵好之后拿掉一只,然后观察他的反应。我发现孩子会犹豫几秒,然后试图从父母手里拿回那个本该放在战队里的飞机。

于是我明白,孩子是有“不舒服”情绪下的应激反应的(拿回来),那么导致他在小区不做这个动作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可能性是,他和这些小朋友不熟,他不确定对方是什么“角色”,不回应是在保护自己。

于是我又做了进一步的尝试,我开始用简单句告诉他楼下的小朋友是来自不同妈妈的宝宝,他们都没有恶意,抢你玩具是和你“互动”的一种方式,就像妈妈每天和你做游戏一样。(大概这样的中心意思,我持续性的每天说至少一遍)。

小宝宝需要反复灌输来加深记忆,他们维持对一件事情的深刻印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多次输入。

观察孩子再次融入集体时的变化(耐心的设置时长,效果跟踪)

第三步的教导持续了一周之后,我有意识地带孩子下楼时观察他的举动,首先孩子并不是物品,不会立竿见影,小朋友依然不会去抢别人的玩具,也不会去抢回自己的玩具。但是,孩子开始对小区各种玩乐设施放下了戒备心,并且愿意去主动和其他小朋友握手了。

小朋友的能量你永远不知道储存了多少。也许孩子需要的不是引导,只是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