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丑书大行其道,有人认为书法需要传承而不是创新,你怎么看?

散文视界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家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辉煌,必须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内在关系,以敬畏、崇尚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的书法经典和书法大家,一定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再谈创新。

那么,书法学习需要继承的优秀传统主要有以下六点:

1、锲而不舍的精神。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王羲之“俱变古形”,释智永颓笔成冢,欧阳询驻马观碑,米南宫集古成家等等,这些故事在书界和民间广泛流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艺术家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日积月累,才能登上艺术高峰。

2、尚德修身的理念。书法史上既有“统绪”承传,也有“散僧入圣”;既有帖学帖派,也有碑学碑派;既有庙堂书法典丽雅正的传统,也有山野气息的浪漫主义传统;甚至有“以头濡墨”、“束茅代笔”的另类书家,但书法史对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都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形成了多元共存、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

3、艺无止境的追求。历代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的命题、新的概念,不断开辟新的审美境界。东晋王献之草书对其父王羲之的突破。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宋代书法以“开新”为旗帜,如苏轼所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然而却包孕着继承的内核;元代书法以“复古”为号召,骨子里却体现了创新的精神。创新而不离继承,继承更为了创新,继承和创新的高度结合,正是书法传统的精髓所在。

5、完备成熟的技法。任何一门艺术,凡能传之久远者,必给后人留下了登堂入室的门径,这便是其完善的技法体系。书法艺术经过数千年的经营构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开放式的技法体系。这些技法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是历代书家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书法艺术规律,今天仍然有效而管用。无论是用笔、结体、章法还是用纸、用墨、行款、幅式,前人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对于今天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可宝贵的财富。

今人学书,不必自己去从头摸索用笔结体的方法,通过临帖和学习前人的论述,继承前辈成功的经验,不但省却很多时间和精力,还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6、取法自然的神韵。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个体性。时代的因素为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背景和条件,但最终的成就要靠个体的努力来实现。纵观书法史,凡是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都是高峰林立的时期,而每座高峰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完整的技法体系、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王羲之作为书法史上万众仰望的艺术高峰,以其精深的技法体系和高逸的格调神韵,成为百代追摹的楷范。

没有继承的创新为无源之水,必然走入丑书邪路死胡同。

没有创新的继承为师古不化,仍然不失复古传统书法美。


德高望輕


我觉得“书法需要传承而不是创新”这句话太片面,我们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强调传承而否定创新,或者只要创新不要传承,都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1、书法是一门需要传承的艺术。我们该传承的,一是用毛笔书写的技法,就像中国人吃饭得掌握如何使用筷子一样。二是掌握书法的规则。王羲之和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字体尽管带有个性化特点,但其中蕴含了共同的书法规则和艺术规律,这需要传承者苦练并感悟。三是书法中反映的做人道理。所谓字如其人,小小方块字,个中大道理,或飘逸,或俊美,或沉稳,或厚重,其中体现的既是书法之道,也是做人之道。

2、书法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的艺术。书法艺术传承至今,是历代书法家个人不断创新的结果。一代代书法家在揣摩前人书法规则的基础上,又通过自身努力去不断探寻前人和他人所不曾感悟过的艺术真谛。当今时代需要书法家创作出更多大众所认可和喜爱,能为人带来艺术享受的精品力作。

3、对丑书需要一分为二看。对于其中在一定规则基础上,属于个人创新和探索的创作者要允许其尝试,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对于那些沽名钓誉,毫无章法的乱涂鸦,对于那些滥竽充数,毫无底线的伪书法家们要予以批判,不能让他们污染社会环境。当然,对于丑书的大行其道,社会和人民大众自有评判标准,当有些作品不为大众所接受,就不会有市场,其结果有二,那些不学无术的丑书者在热闹一阵后必被市场所抛弃,而那些真正的创新者在发现丑书的探索不被社会和市场认可后,也会重新回归正确之道。





海会居士


诸位朋友们好!我是杨志勇!

丑书是一个新名词,其实书法里本没有美书、丑书之说。书法中讲布局谋篇(指章法),线条质感,神采气韵等等…

我们现在说的丑书,主要指那些胡写乱画,随意涂鸦。不懂章法,密密麻麻。如蚁乱窜,似蟹横爬。见墨猪摇晃,忽春蚓横斜。远看如乱草荒芜,近视则一片乱麻。纯粹不成面目,皆是一群蠢呆痴傻…

造成这个原因很多,一是不想下功夫,自诩创新,糊涂乱抹,欺世盗名。另一种是想自成一格,求野求怪,最终走火入魔,不可救药!

现在人心浮躁,不能静心精研。急功近利,欲望无边。形成这种状态,也是让一些名人带坏了。比如文艺界、商业界这些大佬们,随意画一道符,就能买百把万。真正写书法的,皓首穷经,磨穿铁砚,却只能跟板桥先生一样,窗外梅花当早餐。说到伤心处,双泪落君前…

所以人们拼命买名,四处奔走,浮夸之风油然而起,艺术水平自然下降。故有人呼喊,书法只需传承不要创新。其实那根本不是创新,那是亵渎。

真正的创新,是扎根在传统上,溶铸百家,自出机杼。浑厚雄健,意度不凡,墨香袅袅,传承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