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的“後浪”演講,講給青年人,卻是更多中年人瘋狂轉發?

01

青年節的早上,我的朋友圈就被B站的後浪演講刷屏了~~

看來,B站精心準備的這一次演講,算是大獲成功了。畢竟,地球人都知道,B站現在是,全宇宙青少年聚集最多和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

在青年節這一天,B站如果不對自己站內的主要用戶,發表點什麼,表達點什麼,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內容自然是激情澎湃,充滿著前浪對後浪,慷慨的鼓勵。這和早年小品裡的那個“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段子一比,B站的情懷和格局,一下子就高出了N個段位。

不過,我觀察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發現轉發多是中年人。

我又向05後的兒子打聽了一下,“後浪”演講,同學轉發的多不多?

兒子翻開朋友圈看了一下,回覆:“並沒看到多少同學轉發。”

僅僅是再次分享這一個動作,就能看出,真正在B站裡活躍的青年們,大多是,看時也很激動,但看完後,該忙啥就忙啥去了。

也沒有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形成二次轉發狂潮。

《新京報》快評對此很是犀利:“演講者的本意,是駁斥那種“一代不如一代”的陋見,認為這代年輕人生逢盛世,且擁有了選擇自由,他們“心裡有火,眼裡有光”,這令人羨慕也讓人滿懷感激。

但簡單的“討好”,並不見得會打動年輕人。一位年輕朋友的看法能夠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見:“爹味十足”。表現得過於向年輕人獻媚,反而和年輕人有了隔閡。”

為什麼只把中年人看成嚴肅的父輩?又為什麼會把中年人的鼓勵看作討好?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是怎麼想呢?

這種現象倒挺有意思,還真值得思考和探討一下。這樣的演講,似乎更多映射出一種中年人自己的心態。

以至於和青年人講話時,或多或少會夾帶著一點自己的私貨。

這種私貨本身,又有點中年人,面對自己已經失去的青春,自帶一份或多或少的遺憾。

02

實際上,沒有誰的青春是永恆的。

我到現在都記得,自己大學畢業就業時,就職時的第一家單位。

第一天上班,一位當時已經超過40歲的大姐看著我,就用無比羨慕的語氣說:“多好啊,20多歲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紀。一看著你,我就覺得自己老了。”

我記得很清楚,自己當時是這樣回覆她的。

“我並沒覺得,年輕並不是什麼特別的資本,實際上每個人都年輕過。我倒覺得人到了年紀大一些時,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恰恰是我現在最缺的。”

當時那位大姐聽起來,蠻驚訝我的回答。現在回想起來,我都覺得那時的自己,顯得有點“假老練”。

如今,一晃十多年過去了,我也成了人們口中傳說的“前浪”。

因平時從事自媒體寫作,認識的很多筆友,都是非常年輕的人。

的確,很多95後的青年作者,會讓人感受到年輕真好,有大把的時間去廣泛閱讀以及深入的思考。

但同時也有70後的作者,同樣繼續在這個戰場上,和時代一起共振。

他們努力的樣子,對生活的熱愛、過人的見識以及駕馭文字的深度,看起來同樣美好可敬。

對於寫作者本身來說,拿出好的作品,就值得尊重。其實這點最無關乎年齡,只在於寫作的誠意和內容的吸引力。

一個人的生理年齡固然重要,但心理年齡更重要。

年輕意味著未來的無限可能,意味著面對挫折,修復力更強的一種可能。

但這僅僅是一種可能而已。

畢竟,簡單用生理年齡來區分人的價值,是一個用單一維度固化思維,去思考問題的方式。

正因為個體差異,才決定了有些人不管歲月如何流逝,總會用自己的方式,處在青年時代的那種激情,而有些人還在20歲,思維卻已經死了……

我又想起了新冠疫情期間,一些國外醫院,因為搶救醫療設備有限,不得不對60、70多歲的老年患者,拔掉了呼吸機。以便把有限的醫療資源,給那些更年輕的病患使用。

尤其是看到視頻裡,做出這個艱難選擇的年輕醫生自己也在哭泣……

年齡,真的只是衡量人的價值大小的唯一尺度嗎?一旦形成這樣的共識,反而不會激發出整體的活力,還會讓年輕人的活力消失的更快。

要知道,年輕只是今天的年輕,後浪身後還有後浪。

如果僅以一個固定的生理年齡單一維度去量化人的價值,其實還是習慣了用外在眼光去評判,自己或許根本不瞭解的對方。

03

水的流動難道僅靠後浪嗎?

其實未必見得。如果後浪撲過來時,僅那一瞬間夠有力,卻缺乏持久的耐力,那歸於平靜時,後浪瞬間也就變成了前浪。

面對廣闊的人生,後浪自己要保持持續的活力,才能讓未來自己成為的那個前浪,變得與眾不同。

而前浪和後浪的融合,才會是更美更大的浪。

作為一名閱讀愛好者,我的人生體會,閱讀不同的書,其實就是一個穿越不同年齡段的過程。

每一本書帶來的獨特場景,都有著不同年紀作者的個性化烙印,在每本書裡收穫哪怕一點點,都能增加自己對無法抵達的年齡層的理解。

理解代表著融合,代表著協作。

一個真正有活力的社會狀態,應該是各年齡層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只有彼此在這個過程中深度融合,才能結合自身的優勢,去創造一個全新的超越自己年齡的新世界。

最終受益的,才會是任何年齡段的人。

而真正死在沙灘上的前浪,是早已經放棄自我成長的那朵浪,真無所謂前浪與後浪之分。

願你,永遠是那個保持初心,從未放棄自我成長的浪花。

無畏風浪,更無懼後浪以及後浪的後浪。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4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