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根筋一条路走到黑的名臣

一提到范仲淹,就会眼前闪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形象来。老态龙钟,说话四平八稳,活脱脱一个糟老头子的形象,被人坑,被人踢出朝廷,一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嘛,天下不开心了,不快乐了,就自己立马摆出苦瓜脸的丧表情。其实范仲淹这么苦哈哈,那也不怪他。

是因为:

1岁丧父
2岁母亲改嫁
26岁苦读中进士
51岁戍边西北
55岁变法失败被贬
63岁病逝在调任路上
......

这么多的打击,很难让人这么乐天,范仲淹一直这么坦然面对,那也不容易了。出生后刚过完人生第一个生日,父亲就猝死在工作岗位上了。不好意思,老爹长什么样子,范仲淹恐怕一辈子不晓得喽。那时候没有照片,也没啥画像,只能通过母亲的描述进行脑补。



范墉一生为官清廉,留下的遗产连回家车票都买不起。谢氏拿着官府救济款雇了辆马车,抱着范仲淹回到老家。

在丈夫的追悼会上,这位年轻的寡妇除了悲伤,还得面对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以后的日子可咋过?

范仲淹认为很简单:只要给口奶吃就行。

第二年,谢氏改嫁了。

相比贞洁烈妇的荣誉证书,还是儿子的生活保障更重要。于是,她抱着范仲淹这个拖油瓶嫁到朱家。

吃了朱家的饭,范仲淹就得给朱文瀚当儿子,他被改名为朱说。幸运的是,母亲和继父一直替他保守这个秘密。

范仲淹从小到大,一直以为自己是朱家子弟。

他刚到入学年龄,母亲就给他找了家寄宿学校——醴泉寺。教养和知识定能改变命运。在惟有读书高的宋朝,想要当官,只有这么一条细细的孔道可以走,读书,四书五经,酸的掉牙的东西,就要读透,这才会带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晨钟暮鼓,小范的学习劲头比上班的和尚还敬业。只有周末放假才能回家,还要给母亲汇报学习成果。

看着儿子日渐博学坚毅,谢氏越来越觉得欣慰。这么平淡的日子,一过就是15年。醴泉寺的方丈都换了好几个,范仲淹还在埋头苦读。

他读遍长山县所有的藏书,却是考不下功名。

该来的还是要来的,某一天,范仲淹与朱家的堂兄弟们起了冲突,他们都骂范仲淹就是捡来的野种,范仲淹长着黑人问号脸,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

年近半百的谢氏看着儿子,平静地说出所有故事。

范仲淹羞愤难当,他以为的岁月静好,全靠母亲在负重前行。

过完年,范仲淹毅然告别母亲,发誓出人头地后接她享福。谢氏不舍的说:去活出自己的人生吧,我相信我儿子肯定行。

临走时,范仲淹没有再拿朱家一分一毫。这一年,范仲淹22岁。

范仲淹来到应天书院(南都学舍)求学,参加科考是唯一的出路。

他靠勤工俭学度日,每天早上起来熬点粥,等凉透了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几根咸菜,连瓶老干妈都舍不得买。

大冬天看书犯困了,哗哗的往脸上泼冷水(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

有一次,宋真宗来书院视察工作,全校师生跟疯了似的争相围观。只有范仲淹趴坐位上苦读。

同学:皇帝来了,你都不出去看看?
范仲淹:不着急,总有一天他要单独接见我。

苦读五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当上掌管讼狱的九品小官,他将母亲接来赡养。



回首过往,虽然自己的生活很清苦,但朱文瀚对他们娘两有恩情。他以朱说的名字中举,也算让朱家的祖坟冒了点青烟。

27岁中进士,算是人中之龙,可以光宗耀祖了。考进士多难啊,有的人考一辈子就是考不上。

他的志向可比鸿鹄,他的理想是要经世济国,匡扶社稷。在宋朝,文人多,武人比较受鄙视的,但小范不这么想,他非常喜欢军事。尽管本身才华不错,词赋样样精通,但心里还是偏向于舞刀弄枪。

而当他初步达到这个目标的边缘时,他已经五十二岁了,起因便是来自仁宗朝的西北武事。

仁宗康定元年三月,经韩琦带头及众朝臣举荐,五十二岁的范仲淹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不久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一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对付西夏。

西夏党项人长于机动,弱于攻城,堡寨战法在短时间里有效的压制了其发展。然而党项人并不是简单的货色,他们也是有着非常强的思考能力的。经过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一代的蛰伏,党项人在战法上已然有新的发展。

既然攻不下山寨,那就避而不攻,专门针对暴露于野外的资源。等到宋军主动出击后,再通过高机动以优势兵力合围。

康定元年正月,宋军名将刘平,便是因轻敌冒进,中了李元昊的合围,在三川口惨败,兵败被俘。

韩琦和范仲淹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赶赴的陕西。

而在当时对陕西地方的守御问题上,韩琦和范仲淹亦可说颇为相知。虽临大败,但二人都能沉住气,整治边军,增拓财源并免除地方的苛捐杂税以安定人心。

然而仁宗皇帝却无法接受三川口的惨败,他自康定元年年初自年尾,五次下诏询问攻守之策,并直接催问何时开战。在这个节骨眼下,韩琦没有稳住,被仁宗的意志左右,被逼得走上了冒进的主战路线。

而范仲淹也正是在此时,表现出了他坚若磐石的心智。面对皇帝的压力,范仲淹始终坚持反对的态度。并在奏折中言明,若是在当季度出兵,士兵们将会面临“雨雪大寒”的考验。物资粮草难以运输,西夏军有骑兵优势,机动力强,随时能切断宋军后勤,并予以围追堵截。除此之外,范仲淹认为对当时的西夏,采取怀柔的应对方针。只有等到适合出兵的季节,再贼马瘦人饥,其势易制,又可扰其耕种,纵无大获,亦不至有它虞。

这份奏折终于点醒了仁宗,但是却没有避免之后惨剧的发生。

在奏折上交之前,西夏军已于庆历元年二月,由李元昊亲自率军十万进攻渭州。其时距离三川口不过一年时间,韩琦在仓促之下派遣大将任福以一万八千人前去御敌。任福本是西境名将,曾在白豹寨以阵亡一人的轻微损失大败西夏军。此番出战之初,便又在张家堡小胜敌军,于是任福便泛起了轻视西夏军之心。虽然韩琦出兵前曾再三叮嘱其不可轻敌冒进,但是和刘平一样,宋时武人过于轻佻重利的习性还是让他失去了理智。竟然全军轻装追至好水川,结果又被李元昊以优势兵力来了个合围,阵亡六千余人,任福父子及一干西军精锐将佐尽数战死。

此次大败中,范仲淹虽然没有冒进派兵而保全了一路兵马,但也跟着韩琦一起遭到了降级,韩琦改知秦州,范仲淹改知庆州,依旧共守西陲。

从人情来讲,范仲淹受韩琦推荐,却按兵不动,坐视其兵败,确实不够意思。事实上这也造成双方派系间的隔阂,以致在后来的水洛城事件上爆发。但是韩琦却难得的心胸开阔,从现实状况出发,信服了范仲淹的做法。从而最终让二人和手下的派系还是联合到了一起。

韩范二人先是提议为了针对李元昊围而不攻的机动战法,西军除了要继续堡寨战法之外,更要建立起一支野战军来回巡视于境内。待得敌军深入,野战军伏于山间,以期和寨内军队前后夹击。从而弥补国境线过长,军力过于分散和机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针对之后的西北大爆兵,解决后勤运输问题。范仲淹还亲自带头开展屯田,从根本上解决前线的粮食问题。可以说是为之后神哲徽三朝对夏的战略反攻,打下了基础。

同时,为了弥补三川口,好水川及后来的定川寨三战造成的西军军官层的严重损失,范仲淹大力提拔新锐将佐担任要职,组建新的西军将官团队。

如狄青,种世衡,张亢,王信,刘拯,范恪,孙用,张忠,周美,赵明等,都是当时被范仲淹提拔,或在其麾下担任要职的名将。

其中狄青和种世衡名声在外,自不必说,王信和范恪二人俱以勇武著称,最后更是都做到了三衙管军。

在此过程中,宋朝也终于通过韩范等人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及局部战役的弥补上,终于回归了对于西夏在战略上的压制。

而在原州之战中,西夏军又被知州景泰击败,本质上粉碎了直捣关中的意图。与北宋的开战既无法开拓疆土,还要面对贸易停止的经济问题。于是在窘迫的处境下,于庆历四年,李元昊被迫去除帝号,重新称臣。

虽然这个结果仍然差强人意,但范仲淹至少稳定了局势,并在实践上给出了战略反攻的方案。而他组建的新的班底,也为未来的反攻打下了基础。



范仲淹在军事方面挺能干的,在文治方面也不含糊。

西北战局安稳后,大臣们联合举荐范仲淹当副宰相。老板答应的很爽快,内忧外患的大宋急需发展转型。

看到仁宗饥渴的双眼,范仲淹生出一个更大的梦想。他总结近30年工作经验,提交《答手诏条陈十事》。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这些药方看的仁宗两眼冒火:干!加班干!

改革就是饭碗再分配,从富人碗里给穷人匀口饭。范仲淹是活动负责人,专注于砸人家饭碗。

明黜陟:绩效考核,让尸餐素位的官员滚蛋。
抑侥幸:严控权贵二代特权,减少世袭福利。
......

大刀向利益既得者的头上砍去。

庆历新政才实施一年,权贵们的早餐就缩减为八菜一汤。他们感觉没法活了,就雇水军抨击新政。

要破坏一件事,先弄倒负责人。

要弄倒一个人,先抢占道德点。

范仲淹的势力比皇帝还大
听说后宫都有范仲淹的相好
从月球往地球看,光能看到范党们搞事情
......

宋仁宗真的很“仁”,在新老势力间认真活稀泥。范仲淹主动撤退了,变法团队全部调离京城。

没有皇帝的支持,新政寥寥收场。


1046年,范仲淹外放邓州。他创办花洲书院,下班了就过去讲学。看着台下一双双稚嫩的双眼,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老友滕子京被贬巴陵,将岳阳楼改建成5A级景区。范仲淹这辈子都没去过,却不妨碍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调到杭州时,已经60岁了。他变卖家产购置千亩田地送给范氏族人,用来资助家族的贫困户。

1052年,朝廷通知范仲淹去颍州上任。他那时的身体状况很不好,秦岭一白偶尔会来冲点土蜂蜜水。

不愿耽搁时间,范仲淹强撑着带病上路,走到徐州时与世长辞,终年63岁。

范仲淹不是一个完人,但他看透了这个世界,还依然要努力将它变得更美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