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略谈(十四)冉闵的荣耀战绩史,以及与慕容恪的生死决战

上篇讲述了在暴君石虎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皇位自相残杀,冉闵趁乱掌握朝政,后来杀石鉴,于公元350年二月在邺城自立为帝,建立冉魏政权。新兴王石祗听说石鉴已死,于是同年3月在襄国称帝,改年号为永宁。冉闵、石祗交战多次,互有胜负。公元351年石袛派遣大将刘显率领七万大军进攻邺城,被冉闵杀的大败,斩首三万余,刘显兵败回去后,杀了石袛自己当了皇帝,然后接着跟冉闵打。直到公元352年,冉闵攻克襄国,将刘显和赵国文武大臣斩尽杀绝,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琨逃到晋朝被斩首示众,至此,羯族石家一门彻底灭绝,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在“

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三)”里都有详细讲述。

冉魏是北方“五胡十六国”乱世时期少数几个由汉人建立的国家,虽然存在时间很短(才两年多),但是他的一生也很传奇,下面简单说一下他的情况 :

公元309年,乞活军在黎阳的一支在与匈奴汉国军队的交战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殁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良(冉闵之父),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汉赵军队英勇战斗。公元310年,石勒(此时是汉政权前赵大将)攻打河内郡,石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冉良)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后来石勒建立羯族后赵国,成功击败陈午,俘获冉良(冉闵之父)。当时冉良十二岁,石勒命石虎收他为养子,并改名为石瞻。冉良勇猛多力,攻战无敌。历任左积射将军,封西华侯。 公元327年,冉良在和匈奴前赵的战斗中战死。冉良死后,留下年幼的冉闵,他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冉闵年幼时就果断敏锐,冉闵成年后,身高八尺,骁勇善战,勇力过人,多计谋。 授任建节将军,改封修成侯,任北中郎将、游击将军。公元333年,石勒死,其位由儿子石弘继承。翌年,石虎(石勒堂侄)废杀石弘,自立为王。335年,其首都由襄国(河北邢台)迁至邺(安阳邯郸交界) 石虎在位期间,极其残暴。

公元338年,石虎在昌黎之战中大败,后赵各路军队都弃甲溃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他以此三千骑兵夜破燕军大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燕军首三万,一战成名。此战挽救了石虎的十几万大军的存亡,战后被提拔为北中郎将。咸康五年(后赵建武五年,339年)八月,东晋征西将军庾亮以为石勒刚死,后赵国内不稳,想出兵后赵,收复失地,结果被后赵打的打败,冉闵也参与了这次战斗。

↑————这些在《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一)石虎穷兵黩武耗尽国力,严刑苛政猛于"虎"》的篇中有详细讲述。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后来冉闵还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有内迁的丁零,乌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在战斗中屡立奇功。一直到公元349年正月,戍凉州东宫卫梁犊等造反,结果被冉闵打败,其威望更高,胡、汉各族宿将无不畏惧他。公元349年四月,石虎死后,冉闵拥护石遵称帝,石氏宗室为争皇位相互残杀,并且皆欲除掉汉族冉闵,后来冉闵帮助石鉴夺得帝位,一度掌握朝政大权。石鉴几次想谋害冉闵都未得逞,后来冉闵杀石鉴,自行称帝,建立冉魏。公元350年,在得知石鉴被杀,石虎另一儿子石祗在襄国称帝,两人交战多次,互有胜败。后来石袛派遣大将刘显率领七万大军进攻邺城,被冉闵杀的大败,斩首三万余,刘显兵败回去后,杀了石袛自己当了皇帝,然后接着跟冉闵打,大有一副不共戴天之势。直到公元352年,冉闵攻克襄国,将刘显和赵国文武大臣斩尽杀绝,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琨逃到晋朝被斩首示众,至此,羯族石家一门彻底灭绝,退出了历史舞台。

——(详细过程在《五胡十六国略谈(十三)中有详细讲述)。

冉闵于公元350年称帝,这一年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之前的篇章里主要讲述的都是冉闵称帝前参加的几次战斗(而上面说的“昌黎之战”是他的“成名战”,有着特殊的意义),下面来讲一下进入公元350年后一直到他兵败被杀这段时期经历的战事 :

公元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攻打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一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350年,石虎庶子石祗于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胡人将官纷纷响应。350年1月,后赵汝阴王琨及张举、王朗率军七万伐冉闵,冉闵率骑兵千馀与战于城北,大破之,石琨等大败而去)

(2)再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350年6月,六月,石琨又率大军10万进据邯郸,后赵镇南将军刘国自繁阳会之,冉闵又率军大破之,死者万余人,刘国还繁阳;八月,后赵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集中约30万主力于昌城,将攻冉闵,冉闵率军反击,战于苍亭,后赵军全军覆灭。)

(3)三战以万人斩胡首四万——(351年,石祗部下刘显在阳平之战中为冉闵击败,被杀三万多人,被迫投降冉闵,并回军杀死石祗,从而后赵灭亡。七月刘显又背叛冉闵,自称皇帝,并率军攻冉闵,为冉闵所败;)(4)四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5)五战又以步兵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352年四月 ,冉闵与前燕将领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大战十来回,连战连捷)

(6)应该说“第六战”是第五战的继续,在十战十捷后,他与慕容恪的迎来了最终的“生死决战”。

五、六两战会留在文末详细讲述一下。

除了第六战外,其余其他几番大战,都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羯族的主力军被消灭,石氏一门更是退出历史舞台。历史记载,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武力威胁,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不得不退出中土,各自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从此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不同民族的野蛮胡族也相互进攻对方,掠杀对方,抢食粮食,甚至以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

冉闵与慕容恪的生死决战

公元352年四月,前燕王慕容俊已攻下幽、蓟二州,侵占土地已达到冀州。冉闵带领骑兵抵抗他,当时冉闵因邺城乏粮,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后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外出寻粮,结果与前燕将领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被他的14万大军(大部分是骑兵)包围。冉闵的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对他说:“鲜卑悍勇,近来连战连捷,士气正旺,而我军刚刚经历大战,需要时间来休整,不如暂避其锋芒,待其士气低落、后勤补给不足时再行出击。”可是暴脾气的冉闵怎么能够听进去这种露怯的言论,一意孤行,带领主力部队迎战燕军。

其实,冉闵与慕容恪的第一次交战是发生在公元338年五月,也就是上面所说冉闵的“成名战”。遥想十四年前,当时慕容恪是为了慕容家的存亡而战,冉闵还是石虎的干儿子,现在正好反转,慕容恪为了慕容家的兴复扩张、进取中原而战,冉闵则是为了魏国、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光流转,因果轮回。这一战将是决定两国命运的一战,将是决定北方胡汉两族命运的一战,更是两位绝世名将使劲浑身解数的巅峰一战,这一战不容有失。慕容恪还没完全摆开阵势,冉闵就迫不及待地率领亲兵一拥而上,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一矛一戟,连钩带刺,只听见人仰马翻,燕国将士纷纷避让不及,冉闵予取予求,如入无人之境,士气顿时倍增,一时间竟然把燕军战线搅得人仰马翻,燕军纷纷溃散。慕容恪暂时对冉闵的勇猛无可奈何,只得下令后撤,择日再战。接连历经十战,冉闵均发挥神勇,令燕军将士束手无策,连败燕军十次,虽未伤及主力,但是冉闵勇猛无敌的形象却给燕军将士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冉闵以一万敌燕军14万,而且十战连捷,可以想象冉闵的战斗力该是多么强悍,燕军想印象不深刻都不行。后来慕容恪利用人数优势想到了一个擒获

冉闵的绝招——铁甲连环马。慕容恪的“铁甲连环马”是精选五千善于射箭的鲜卑勇士,人马都披上重甲,刀砍不透,箭射不穿,同时用铁链把马匹都连起来,结成方阵,守卫中军,以防止冉闵冲破中军大帐。这样的连环马方阵就是那个年代的坦克装甲部队,既能够整体推进,又能够分裂切割,就像是神一样的存在。慕容恪这个“铁甲连环马”用意: 就是想办法吸引冉闵来攻击中军,然后用“连环马”和人数优势进行合围,一举将冉闵拿下。

慕容恪

于是,第十一次大战开始了。这注定是一次名垂青史之战!两军列好阵势,慕容恪把“铁甲连环马”藏在在普通骑兵和步兵之后、中军帅旗之前,然后故意亮出帅旗大纛(“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冉闵远观慕容恪阵势,忽然间眼前一亮,看到了慕容恪随风飘扬的帅旗,心头大喜,求胜心切,果然中计。他挑选精兵劲旅随自己冲击慕容恪,一行气势汹汹,直扑慕容恪“中军大帐”而去,慕容恪指挥步兵和普通骑兵向两翼撤退,冉闵一看,以为燕军不堪一击,于是便加速催马向前,没过多久,看到慕容恪帅旗下有一彪人马,黑压压的一片,根本看不清兵士和战马的样子,不管冉闵如何前进冲刺,这彪人马就是徐徐向自己靠近,冉闵也不管不顾地全力冲刺。刚一交锋,“铁甲连环马”军对冉闵形成合围,冉闵的矛戟刺在连环马甲士的身上根本不起作用,纵然冉闵勇猛,但始终冲不出连环马的包围圈。这时冉闵猛然醒悟,这一切看似不堪一击地表演都是阴谋,目的就是吸引自己前来送死。冉闵果断调转马头回头撤退,这时左右翼早就形成合围之势,冉闵的队伍被连环马军分割成若干小方阵,四周还有步军和骑兵的合围,魏军已是瓮中之鳖、插翅难飞。冉闵拼尽全力,奋千钧之力、逞不世之勇,竟然单人独骑冲出了连环马阵的包围圈,当然这其中也多亏了胯下的千里良驹——朱龙马,和身边忠心耿耿的亲随。冉闵在乱军中硬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一路往南绝尘而去,慕容恪立刻调动轻骑火速追击,自然不能放虎归山,冉闵胯下的朱龙马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冉闵数年来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皆仰仗朱龙马的脚力,然而这一次,朱龙马在连环马阵前消耗了过多的气力,疾驰二十多里后轰然倒毙。

于是不可一世、勇猛无双的天王冉闵被燕国追兵所擒,成了慕容恪的俘虏。慕容恪二话没说,命人将冉闵押送至燕王慕容俊处,慕容俊看着眼前曾经不可一世的天王冉闵,破口大骂:“贼奴才你怎么敢称帝?”冉闵倒也是条汉子,仍然不卑不亢:“

你们这些人面兽心、狼子野心的胡人都敢称王称帝,我堂堂汉人英雄为何不能称帝?”慕容俊大怒,命人鞭打冉闵三百鞭子,然后押送至龙城在祖父慕容廆(读“伟”)和父亲慕容皝(读“晃”)墓前祭告。————(慕容廆、慕容皝、慕容俊是一门三杰,都是前燕明君,到慕容俊时,前燕疆域最广,实力最强,这些会在后面的“篇章”里再讲)。

四月二十五日,慕容俊派遣慕容评率众围攻邺城。刘宁及其弟刘崇率领三千胡骑逃向晋阳,苏亥丢弃常山逃往新兴。邺城城中饥荒,人吃人,石虎时的宫人几乎被吃尽。冉智年龄尚幼,蒋干派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归顺东晋,并到东晋请求援军。东晋濮阳太守戴施自仓垣出发,到棘津,制止住刘猹,不让他继续前进,向他索要传国玺。刘猗随派缪嵩返回邺城报告,蒋干沉吟未决,戴施便率领一百余名壮士进入邺城,协助镇守三台,骗蒋干说:"姑且拿出玺来交给我。眼下凶寇在外,道路不通,不敢去送信。如果得玺,我会驰马去禀告天子。天子听说玺已在我这里,相信你绝对忠诚,一定会派出足够的军粮来接济你们。"蒋干信以为真,便拿出玺交给戴施。戴施宣称派督护何融去迎接军粮,私下命令何融怀揣玺印送往京师。长水校尉马愿、龙骧将军田香打开城门向慕容评投降。戴施、蒋干用绳索悬垂着下了城墙,逃向仓垣。慕容评把冉闵的妻子董氏、太子冉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中书监聂熊、司隶校尉籍罴、中书令李垣及诸王公卿士遣送到蓟城。中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自杀。慕容俊谎称董氏得到传国印玺,并献给了他,因此赐董太后号为“奉玺君”,赐封冉智以海宾侯爵位。任命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命令慕容评镇守邺城。五月初三日(352年6月1日),慕容俊将冉闵被送到龙城祭告祖父和父亲后,并在遏陉山将其斩杀。

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冉闵死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纷纷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冉魏降将黄门侍郎宋斌等人谋划尊奉冉智为主造反,事情败露全被杀死。

自此,由刘渊建立的汉国,以及刘曜即位后改国号“汉”为“赵”的前赵,石勒的后赵,以及后赵大将冉闵发动政变建立的冉魏政权被彻底消灭,汉国刘氏一脉、后赵石氏一脉,魏国冉氏一脉退出历史舞台。而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替代后赵从此成为北方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慕容俊统治下的前燕,进入全盛阶段,疆域在北方政权中也最辽阔,与南方的东晋和关中的前秦“三足鼎立”。

前燕盛时有今北京、河北、山东和山西、河南、安徽、江 苏、辽宁的一部分,西接前秦,与东晋以淮水为界。其疆域“南至汝颖,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与关中的前秦平分黄河流域。幽州,治蓟,统6郡,其中4郡11县在今北京市境:燕郡,治蓟,所领15县中之7县,蓟、军都、昌平、广阳、潞、安乐、狐奴;渔阳郡,所领之1县,渔阳;范阳郡,治琢,其所领8县中之2县,良乡、长乡北部;上谷郡,治沮阳,其所领2县中1县,居庸。

关于前燕的崛起以后会专门讲述。下面继续说一下冉魏,算是收一个尾: 由于冉魏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在史书上把冉闵大骂一顿,而后代又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所以,某些有偏见的史学家据此强调冉闵的杀胡的残暴,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背景和原因,故此说他的“屠胡令”是种族灭绝,太不人道,给予的多是负面的评价,也有人说他是“名族”英雄,因汉人在北方各国普遍待遇是“二等公民”,受尽胡人的欺辱、压迫,冉闵能振臂一呼站出来反抗胡人的统治,并且杀胡人替汉人出气了,值得称赞,是个英雄。

关于冉闵最终的失败原因,以及个人功绩和评价将在下篇里专门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