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后燕之所以短短二十四年就亡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慕容氏的内斗。慕容垂年轻的时候还没什么。等到他年纪大了,太子慕容宝开始接手朝政时,形势就逐渐开始变得严峻了

关于这件事情,慕容垂的皇后段元妃曾经劝过他,废掉太子慕容宝,另立他人。

面对妻子的提议,慕容垂只用一句话就把她打发了。

"汝欲使我为晋献公乎?"

晋献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他对宠妃骊姬偏听偏信,不仅疏远其他儿子,还想废掉太子申生,立她的儿子做太子,导致晋国的公子们人人自危,国家也陷入了内乱。

你想让我当晋献公吗?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骊姬之乱

言外之意即,如果慕容垂听了段元妃的话,重立太子,那么他就是晋献公,而段元妃则是骊姬。

听到这话的段元妃很伤心。她伤心,不是因为夫君的不信任,而是因为夫君将她比作祸国殃民的骊姬。

出去之后,她告诉自己的妹妹,"太子不令,群下所知,而主上比吾为骊戎之女,何其苦哉!主上百年之后,太子必亡社稷"

既然慕容垂提到了晋献公,我们就来看一看,慕容垂和段元妃,到底是不是十六国时期的晋献公和骊姬?

一、段元妃其人

段氏,字元妃,伪右光禄大夫仪之女也。少而婉慧,有志操。

垂之称燕王,纳元妃为继室,遂有殊宠。

垂既僭位,拜为皇后。

她与慕容垂的原配成昭皇后不仅同出自鲜卑段氏,还是亲姑侄。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亲属关系图

二、段元妃提议另立太子的原因

据《晋书》记载,慕容宝"少轻果无志操,好人佞己"。也就是说,他是个言而无信、没有志向、喜欢别人逢迎自己的人。

等到被立为太子后,他又自降身份,讨好父亲慕容垂身边的人,以求获得良好的声誉("曲事垂左右小臣,以求美誉")

房玄龄等人对他的评价则是:"宝以浮誉获升,峻文御俗,萧墙内愤,勍敌外陵,虽毒不被物而恶足自剿"

这样的一个人,在太平时候做皇帝,其实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也捅不出来多大的篓子。

但是将来要被交到他手上的后燕,可不是个太平国家。

当时的后燕,内忧外患一个不缺。需要的不是一个平庸的继承人,而是有能力平衡各方解决问题的人。

于内,慕容宝的叔叔慕容德,弟弟慕容农、慕容隆、慕容麟、堂兄弟慕容楷、慕容绍等人,都曾为了后燕统一北方出生入死,上阵杀敌。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参合陂之战地图

如果慕容宝有能力驾驭诸人,倒还罢了。而在别人的眼里,慕容宝资质平庸,之所以成功上位,就是靠讨好别人得来的。但凡是有些能力的人,哪一个愿意屈服在这样的人之下?

于外,则是参合陂之战中后燕的失败。

最初,后燕和北魏的关系还可以,慕容垂甚至出兵帮过北魏好几次。等到北魏渐渐强大后,不仅想独立,还想称霸北方,这就和后燕的目标一致了。

北方只有一个,当然也就只能有一个霸主。两国从此反目成仇,刀剑相向。

决定性的战斗就是参合陂之战。这一战奠定了北魏统一北方的基础,也加速了后燕的灭亡。

段元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向慕容垂谏言的。

太子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陛下托之以大业,妾未见克昌之美。辽西、高阳二王,陛下儿之贤者,宜择一以树之。赵王麟奸诈负气,常有轻太子之心,陛下一旦不讳,必有难作。

需要注意的是,段元妃并不是反对慕容宝做皇帝,而是反对他做乱世帝王。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成哀皇后段元妃

毕竟段元妃自己也说了,太子为人温文,优柔寡断,虽然不是平定乱世的料子,但做个承平年间的仁君还是有希望的。

三、慕容垂为什么没有废除慕容宝

上面说的都是段元妃废太子的理由。

现在我们就来分析分析慕容垂不废太子的理由。

1.成昭皇后的加持

前文提到过,慕容宝的母亲是成昭皇后段氏,即先段后。

她活着时,慕容垂还在嫡兄慕容俊手里讨生活。这位皇后"才高性烈",与慕容俊的妻子可足浑氏交恶。同时,因为父亲偏宠慕容垂,慕容俊向来看弟弟也不顺眼。这对夫妻的枪口就对准了慕容垂夫妇。

中常侍涅皓因希旨告段氏及吴国典书令辽东高弼为巫蛊,欲以连污垂。

段氏及弼志气确然,终无挠辞。

垂愍之,私使人谓段氏曰:"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段氏叹曰:"吾岂爱死者耶!若自诬以恶逆,上辱祖宗,下累于王,固不为也!"

最终,先段后屈死狱中,慕容垂则幸免于难。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成昭皇后

没过多久,慕容垂就娶了她的妹妹为妻。可足浑氏心里不痛快,就逼着慕容垂废黜继室,把自己的妹妹长安君嫁给了他。

垂不悦,由是益恶之。

慕容垂称帝后,追封先段后为成昭皇后,"以景昭可足浑后倾覆社稷,追废之"

不管怎么说,先段后归根到底是为了慕容垂死的。对于自己的这位原配,他或多或少都是有感情的。因此对慕容宝爱屋及乌,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这里顺便提一下慕容令。

成昭皇后有两个儿子,慕容令和慕容宝。

而慕容垂的继承人最初并不是慕容宝,是嫡长子慕容令。

慕容令少有才华,经常为父亲出谋划策。慕容还在前燕时,因为功高震主,十分忧虑。慕容令就劝他效仿周公,去龙城避祸。龙城之行失败,他又建议父亲投靠前秦。

主上暗弱,委任太傅,一旦祸发,疾于骇机。今欲保族全身,不失大义,莫若逃之龙城,逊辞谢罪,以待主上之察,若周公之居东,庶几可以感寤而得还,此幸之大者也。如其不然,则内抚燕、代,外怀群夷,守肥如之险以自保,亦其次也。

本欲保东都以自全,今事已泄,谋不及设。秦主方招延英杰,不如往归之。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慕容令

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苻坚的赏识和关中人民的仰慕。

坚复爱世子令及慕容楷之才,皆厚礼之,赏赐巨万,每进见,属目观之。关中士民素闻垂父子名,皆向慕之。

前秦丞相王猛觉得慕容垂不可靠,却找不到机会向他下手,于是设"金刀计"陷害慕容令,以求除掉慕容垂。结果,和成昭皇后的事情一样,慕容垂又逃过一劫,慕容令则被弟弟慕容麟出卖,英年早逝。

太子之位这才到了慕容宝的手里。

对于慕容宝来说,有这样的母亲和兄长,也不知道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2.慕容会的加持

据史书记载,慕容宝的庶子慕容会

"多材艺,有雄略",深得慕容垂的器重。

慕容宝出征北魏的时候,慕容垂"使会代摄宫事,总录、礼遇一同太子,所以见定旨也"

后来,慕容宝北伐失败,慕容垂只好亲自上阵。走之前,"复使会镇幽州,委以东北之重,高选僚属以崇威望"

就在慕容垂临终前,都没有忘记留下遗命,让慕容宝立慕容会做太子。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晋武帝司马炎

这样的做法在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将皇位传给司马衷,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让孙子司马遹顺利继承皇位。

当然,慕容宝本人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段元妃说他做不了乱世之君,却有机会做承平之君,这真的不是恭维。比起晋惠帝司马衷,慕容宝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史书就评价他"及为太子,砥砺自修,敦崇儒学,工谈论,善属文","垂之朝士翕然称之,垂亦以为克保家业,甚贤之"

面对这样一个儿子,慕容垂哪里狠得下心废黜他。

四、关于慕容氏的内斗

后燕皇族虽然人才济济,但真正给慕容宝添堵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至于添堵的资格,则是慕容垂和慕容宝亲手给的。

1.慕容麟

上文所说龙城之行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慕容麟的告密。慕容令之所以早早去世,除了王猛的陷害,也离不开他的告密。慕容垂知道后,"杀其母,然犹不忍杀之,置之外舍,希得侍见"

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慕容麟永远是个小透明。

但实际上,慕容麟除了告密之外,还是很有实力的。

垂杀苻飞龙,麟屡进策启发垂意,于是奇之,宠待同于诸子,署为抚军将军。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慕容麟

之后,他屡立战功,名声大振,进一步得到了慕容垂的信任和重用。

慕容宝是太子时尚且不能压制慕容麟,更不要说当了皇帝之后了。

2.慕容会

他本来是慕容宝的加分项,但是慕容宝硬生生把他改成了减分项,还亲手逼得儿子造反。

慕容垂死前,千叮咛万嘱咐,说一定要立慕容会做太子。等到慕容宝继位,转身就立了慕容策。

垂疾笃,遗言命宝以会为嗣;而宝爱少子濮阳公策,意不在会。乙亥,立妃段氏为皇后,策为皇太子,会、盛皆进爵为王。策年十一,素蠢弱;会闻之,心愠怼。

父子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一再升级。慕容宝怀疑慕容会有二心,身边的人也劝他铲除后患。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慕容会

慕容会知道后,越来越害怕,最终公然造反。

会遣使请诛左右佞臣,并求为太子;宝不许。会尽收乘舆器服,以后宫分给将帅,署置百官,自称皇太子、录尚书事,引兵向龙城,以讨慕舆腾为名。丙子,顿兵城下。

宝临西门,会乘马遥与宝语,宝责让之。会命军士向宝大噪以耀威,城中将士皆愤怒,向暮出战,大破之,会兵死伤太半,走还营。

侍御郎高云夜帅敢死士百馀人袭会军,会众皆溃。会将十馀骑奔中山,开封公详杀之。宝杀会母及其三子。

3.慕容盛

他是慕容宝的庶长子,"少沈敏,多谋略,骁勇刚毅,有伯父全(即慕容令)之风烈"。还得到过祖父慕容垂的赞赏,"昔魏武抚明帝之首,遂乃侯之,祖之爱孙,有自来矣"

对于被祖父更加看重的弟弟慕容会,他是很不服气的。

长乐公盛与会同年,耻为之下,乃与赵王麟共劝宝立策,宝从之。

慕容盛并没有怎么掺和内斗,相反,他还救了后燕。但是考虑到他为了一己私欲,劝说父亲慕容宝不立慕容会做太子,这个堵添得还挺大。

他想学诸葛亮,为燕国鞠躬尽瘁,因不愿废除无能的太子,国破家亡

慕容盛

4.段元妃

成哀皇后其实很倒霉。她唯一和内斗沾边的,就是劝慕容垂另立太子。也就是因为这件事,她被逼自杀。

史书对段元妃的评价是"少而婉慧",证明她应该是个聪明人。作为一个有脑子的人,她总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告诉慕容垂,你儿子慕容宝太差了,赶紧换人,不然就等着被灭吧;慕容麟也不是个好人,一旦陛下驾崩,他必然会为难太子。

但是,慕容宝和慕容麟早早地就知道了。这其中的缘由,怎么想都有慕容垂的手笔吧。

宝及麟闻之,深以为恨。及垂死,宝嗣位,使麟谓元妃曰:"后常谓主上不能嗣守大业,今竟能否?宜早自裁,以全段宗。"元妃怒曰:"汝兄弟尚逼杀母,况能保守先业乎?吾岂惜死,念国亡不久耳。"遂自杀。

宝议以元妃谋废嫡统,无母后之道,不宜成丧,群下咸以为然。中书令眭飏于朝曰:"子无废母之义,汉世安思阎后亲废顺帝,犹得配享太庙,况先后暧昧之言虚实尚未可知,宜依阎后故事。"宝从之,乃成丧。追尊曰"成哀皇后"。

慕容垂不相信段元妃,历史相信。

她自杀后不久,"麟果作乱,宝亦被杀"

虽然段元妃和骊姬的情况有些相似,都是夫君年迈,儿子年幼。可她不是骊姬,她的谏言真的是为后燕的江山着想,而不是让自己年幼的儿子继位。

毕竟,以她的聪明,总该知道,在乱世中,孤儿寡母哪有那么容易活下去。

慕容垂也不是晋献公,做不出杀掉其他公子、逼死亲儿子的事。但后燕灭亡,慕容垂身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一生努力复兴燕国,却被这样葬送,实在可惜。

《晋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

《晋书·卷一百二十三·载记第二十四》

《魏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北史·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十六国春秋·后燕录》

《资治通鉴·晋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