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六皇,未一统,为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弑六皇,未一统,为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天下纷争,风云变幻,大一统的王朝并不是一直存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战火纷飞,南北朝战事不断,仅北方就有五胡十六国之多,南方的东晋也是风雨飘摇,整个中华大地风起云涌,但凡是手中有点兵,似乎就敢称帝为尊,就在这样一个波谲云诡的形势下,有一位传奇人物应运而生,他在这乱世之中,杀掉整整六位君王,统一了半壁江山,堪称南朝第一帝。

北府兵与刘裕的渊源

中国古代的精锐作战部队,为人所知都有很多,大汉周亚夫有"细柳营";三国有"虎豹骑""白耳兵""陷阵营";南朝梁有白袍将军陈庆之"白袍军";再往后有大唐"玄甲军";大明"关宁铁骑"数之不尽,今天故事也是要从一支令时人闻风丧胆的精锐部队开始,这就是"北府兵"。

所谓"北府",是东晋时,称京师为"北府",而这只军队的创始人谢玄于东晋太元四年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这支军队由此得名"北府兵",并将这个名字留在了中国军队史上。

晋安帝元兴元年也就是402年,割据荆州,北府军将领刘牢之前往征讨,可是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计划没有变化快,刘牢之并没有像朝廷想象的一般歼灭叛乱,而是率领部下投降了桓玄,借助这支劲旅的支持,桓玄在这一年势如破竹,杀入建康。

人心难测,自古同患难易,共享乐却难得多,刘牢之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得到重用,而是遭到猜忌,桓玄开始削减刘牢之兵权,意图削弱北府兵势力,剪除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对此十分不满,企图聚集北府军势力奋起反抗,但在之前。刘牢之见风使舵投降桓玄使他大失人心,此时的北府兵在他的手下已然人心涣散,结果可想而知,起事不成,刘牢最终自缢而亡。沧海横流,风云变幻,这位曾经名震一时的北府军将领从此谢幕,新的英雄即将登场。

英雄从此起航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我们用这首辛弃疾的词作,作为这位传奇君王故事的开篇。从一位北府兵的下层军官,一路高歌,终为一代明君,横扫五胡,破除门阀制度,让我们来看刘裕刘寄奴如何书写自己的传奇一生。

在桓玄建国号为楚后的第二年,我们的主人公正式登场,曾经北府军的下级军官参军、现在的北府军领袖、未来的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义,聚集北府军残余势力一千七百余人,被推举为盟主,反攻桓玄。四个月之间,刘裕无往不利,一举荡平桓玄,迎回了晋安帝,从此成为东晋王朝的武力支柱,这往后,刘裕一路加封,元兴三年刘裕都督八州军事、任镇军将军、徐州刺史,总制百官行事,身居高位的刘裕并没有放纵懈怠,而是以身示范,以威严约束宫廷内外,百官皆恪尽职守,数日之内,朝纲为之一振。义熙元年,刘裕遣使入后秦,从姚兴手中收回淮北的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十二郡,一大片土地回归东晋。到义熙四年,已经被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万户的刘裕,接替王导之孙王谧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之职务并又获加封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兖二州刺史,接掌朝政,权倾朝野。

亲手埋葬南燕


弑六皇,未一统,为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刘裕此时的位置已经足够尊贵,他已经获得了无数人穷极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可他志向在于此却又不止于此,此时的刘裕已经准备好了亮出他的獠牙,第一个被刘裕拿来垫脚的,是南燕。

义熙五年,慕容超即位,为南燕新国主,他纵兵侵扰,肆虐淮北,济南太守、阳平太守均被俘虏,刘裕果断下令出兵,反击南燕。南燕人恃勇而骄,不把刘裕军放在眼中,慕容超拒绝了征虏将军公孙五楼"据险而守、坚壁清野、偷袭晋军粮道"的正确策略,而是派遣公孙五楼等人为前部,带领骑兵、步兵五万余人,进据临朐,自己带领骑兵断后。两军前锋在临朐城南相遇,恶战一场,晋军得胜,刘裕把战车四千辆分左右两翼,兵、车相间,骑兵靠后,列成阵势,乘胜追击,却遭遇慕容超精锐骑兵前后夹击,两军皆死战不退,战事一时间陷入僵局。

在这种胶着的局面下,假如你是指挥官,会如何指挥?可能一个小小的决策,就会决定你是失去身家性命,还是问鼎天下,相信十有八九的人都不能做出理智的决断,可这里的刘裕,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军事水平和战略意识,他参考了属下的建议,分兵绕道燕军之后,直接趁乱攻占了临朐,慕容超阵脚大乱,刘裕率兵追击,斩杀南燕将领十余名,将慕容超围困在广固城中。

胜利唾手可得的情况下,刘裕超乎常人的理智、冷静在此凸显出来,他并没有身先士卒强行攻城,而是围而不打,就地取粮以战养战,收买人心,招降纳叛,南燕军心动摇,慕容超走投无路,不得不求救于后秦,此时后秦也是战事吃紧,无暇顾及南燕,只得派出万余兵马援助,诈称十万大军整装待发,企图恐吓刘裕,为南燕拖延时间,可刘裕识破了后秦虚张声势之计策,并抓获了慕容超派出求救的的使臣,将他押到城下绕城而走,南燕军心大乱,最终南燕尚书献城纳降,刘裕将士攻入广固内城,慕容超企图突围,被晋军将士截获,后压赴建康斩首。

平叛卢循,半壁一统


弑六皇,未一统,为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攻灭南燕之后,正赶上岭南的卢循、起兵作乱,刘裕火速回兵,回防建康,卢循手握十万大军,而刘裕因为远征过后仓促回兵,部队伤病极多,建康城本身兵力又少之又少,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刘裕坚决不同意奉晋安帝放弃建康北上广陵,立志死战到底。

但刘裕绝非匹夫之勇,他以木石修筑障碍,阻断石头城及淮口,修复城池,修建堡垒,严防死守。卢循数次攻击都不能得手,反而死伤不少,又不能得到粮草军需,只好退兵江州,刘裕抓住机会,一路追杀,并且提前分兵抄了卢循老家番禺,失去根据地的卢循不久之后被刺史侵杀。

平定卢循之后,刘裕一鼓作气,接连平定刘毅、司马休之的反叛、攻灭谯蜀,在义熙十一年平定司马休之之后,整个南方所有割据势力,已经全部覆灭,东晋或者说刘裕的势力至此实现了半壁江山的一统。可能之前刘裕万户之封,都督八州已经骇人听闻了,可那时的刘裕,相比现在,却也是不值一提,已经成为东晋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注意这个说法,此时东晋是有名义上的皇帝的,可刘裕已经俨然是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了)的刘裕,现在的待遇已然比得上当年汉初第一功臣的萧何,是"、、",各类头衔不计其数,自己一人都督二十二州军事,无上荣耀。

剑指后秦,逐鹿天下


弑六皇,未一统,为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可就是这样,半壁江山、无上荣耀,还是不能满足他的雄心壮志,刘裕向北方的后秦亮出了屠刀,尚书左仆射刘穆之代替自己管理朝政,打理后方,筹措粮草,大将王镇恶、檀道济带领步兵延淮河向洛阳进发,自己统帅水军,顺黄河北上。

此时的后秦,早已没有了当年苻坚投鞭断流的强盛军事实力,姚泓也不复苻坚当年之勇,再加上刘裕恐怖的战斗力,后秦军队节节败退,无奈之下,只得向新崛起的北魏求救。当时北魏快速崛起,鲜卑人的势力已经拓展到了黄河北岸,拓跋嗣见后秦求援,便集中十万兵马,驻扎在黄河北岸,又派骑兵在河岸这边一路跟随,不断骚扰,遇到被风浪吹到这边的晋军一律擒杀,可当晋军上岸进攻时,魏军又快速退却,拒不交战,搞的晋军十分头疼,给行军增添了很大的困扰。

刘裕见此情形,安排丁旿和率领千余勇士百乘战车携带强弓硬弩登上北岸,摆开一个半圆形的阵势,两头紧紧靠着河岸,中间向外突出,阵中间埋伏着两千名士兵,当中的一辆兵车上高高地插着一根白羽毛,魏军三万骑兵围攻上来,晋军先是弓弩齐射,杀掉一批魏军,可魏军骑兵人多势众,冲锋不停,眼见就要冲破晋军阵势,只见晋军镇后,布置了千余支长矛,安装在大弓上,士兵们用铁锤敲动大弓,长矛飞射出去,魏军骑兵瞬间被串了人肉串,眨眼间杀掉数千北魏骑兵,魏军大乱,晋军趁势掩杀,大败北魏军,打通了黄河北进的通道,一路顺风,在潼关与王镇恶、檀道济合兵一处,势如破竹,攻下长安,至此后秦覆灭。

推行改革,革除弊政


弑六皇,未一统,为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后秦灭亡后,刘裕征求了部下意见,选择不再北进,留下部分文武,自己南归建康,可还没等喘口气,长安留守的文武之间内讧,互相攻杀,赫连勃勃又趁此机会进攻长安,刘裕只得再度统筹全局,长安转危为安,北方获得的土地暂时安定下来。

两年之后,刘裕进封宋王,一年之后,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

建国后,刘裕积极推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整顿户籍,厉行土断之法,降低农民的赋税,休养生息,规定政府所需的物资,派有关人员用钱从民间购买,不再像过去那样向农民征收,农民身上的负担减轻了下来。同一诏令还禁止向百姓征发车、牛,也"不得以官威假借"。这些举措都很大的照顾到了贫苦人民的情况,刘裕还规定不再收旧日欠交的租债,并适当减降市税。这些规定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阶级矛盾,对生产和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得国家逐渐从连年战争中恢复过来。

另外,在人才的选拔上,刘裕懂得"择优录用",破格起用人才,在门阀森严的晋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制度下,不可能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而刘裕做的决定破除这个桎梏,坚持唯才是举,选拔出了一批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平民人才。他的重臣刘穆之(当初代刘裕理政的那位),有"一日百函"的美称,虽只是小官吏出身,一切要务都交付给他,即帝位时还说:"穆之不死,当助我治天下。"又说:"穆之死,人轻易我。"可见刘裕对有才干的平民子弟也一视同仁,朱龄石、王镇恶的启用也都极富戏剧色彩,这样的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也注定了刘裕能够建立自己的一番事业。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对于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科举考试所坚持的原则,真是刘裕的"唯才是举"这样的思维,可见他的选拔策略的影响之大了。

出身苦寒的刘裕又下层百姓生活之苦,以身作侧,不喜奢华,宁州献琥珀枕,十分华丽,他听说琥珀能治枪伤,马上捣碎分发北伐将士。他保留了曾经用过的农具来教诲后代,使得奢靡之风不能在宫中盛行平日里清心寡欲,一心国事,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盛极而衰,英雄落幕

在位三年国力强盛起来,就在这一年,刘裕审时度势,认为出击北魏已经时机成熟,计划北伐,可惜患病,只得暂时作罢,短暂病愈后,刘裕再度身患重病,这次并没有奇迹发生,这位传奇的君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排了司空、傅亮、领军将军及护军将军四人为顾命大臣,辅助太子。在它看来这些人一定能辅佐太子,完成自己统一天下的志愿,于是黯然离去。

也许有万般不舍,舍不得家国臣民,舍不得自己的千军万马,舍不得锦绣江山,可刘裕,还是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步,至此画上了句号。

灭南燕这一战,刘裕扬名立万,这位伟大的帝王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家的一面,破城之后,因为广固拒不投降,他以此为借口大开杀戒,尽杀南燕鲜卑族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俗话说,"杀降不详",自古来,嗜杀成性,喜好杀戮之人不少,武安君白起坑杀失去反抗能力的赵军数十万,最后一代战神未得善终;大明开平王常遇春,骁勇善战,可喜好杀害俘虏,三十余岁就暴病身亡;也有并不喜好杀戮,但因为有杀降行为而一生不得封侯的飞将军李广。正应古语"善恶到头终有报"大概积下的业障,总会清算到自己的头上,刘裕在自己的王朝刚刚成立不久,正要一统天下之时,暴病身亡,恰如天边的流星,璀璨而又短暂,也许也是命运的一部分吧。

一路走来,从一个小小的下层军官,底层出身的年轻人,数十年来南征北战,灭南燕、破后秦,平定大小叛乱不计其数,打下半壁江山,傲视群雄,他本该成为又一位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君主,像汉高祖、明太祖一样,可却正在最辉煌的时候,正在向着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大步迈进之时,他的生命却戛然而止,后世儿孙也没能完成这个目标。遗憾太多,难以道尽,千秋功过,留给后人评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