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唐顺之打消对名节的顾虑,踏上抗倭之路?

唐顺之是明朝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民族英雄,曾经亲自率官兵在海上击败倭寇,是一位抗倭英雄。明朝嘉靖年间的抗倭斗争,成就了许多之前仕途不如意的人,这其中最闪耀的莫过于戚继光和俞大猷,他们两人堪称抗倭双壁,并称为"俞龙戚虎"。除了这两人,还有一位抗倭英雄,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他却是当时对倭作战中战绩极为突出的一个。

第一,唐顺之出山是为了重登仕途,继续自己的仕宦之路。

李开先在《荆川唐都御史传》中云:"第言行止非人所能,听其自至而已。两次复书,总是愧护。……其意必以为年且长矣,不际此一出,后恐无时。"可见李开先认为唐顺之之所以不顾时议出山,是因担心如拒绝赵文华的援引,恐怕日后没有机会再次步入仕途。

第二,唐顺之受严嵩的胁迫,不得不出山。

《唐顺之与明代抗倭斗争》一文认为"严嵩的威逼,使唐顺之感到极大的压力。顺之经过一番犹豫推托,最终于嘉靖三十七年再度出山,赴京述职"。

第三,唐顺之出山之举是受"亢奋"情绪的导引,是对自我压抑的一种反抗。

《关于唐顺之晚岁之出》一文认为:"自虐式的修炼与无视'公论'的一'出'之间,无疑有某种联系;后者被作为了对压抑(包括自我压抑)的不自觉的反抗,也未可知。出山后短暂的军旅生活中表现出的亢奋(病态的激情)也可为佐证。"

严嵩的威逼应对唐顺之的出山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能成为决定唐顺之出山的关键因由。如果是被迫出山,那么出山后的唐顺之定然会表现出颓丧和压抑的情绪。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唐顺之在出山之后,特别是在抗倭战场上的整体情绪是昂扬积极的。

"我们并不否认促使一个人做出重要人生选择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一位"行峻志刚"的士人而言,他人生道路的选择往往并不由情势利害所决定,而主要是出之于自身人格及相应人生价值观的导引,这正是士人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特殊精神所在。

当我们追寻历史上一些优秀士人独特人生选择原因时,往往会发现这些选择背后隐伏着强大的人格支撑,尽管他们的行为也许在世人眼中有些不合时宜。如文天祥"死忠"的人生选择背后是对"正气"人格的坚守,于谦"粉身碎骨"的人生选择源于他对"清白"人格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