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长身管新式火器——快枪,可投射可肉搏!

15世纪中叶到17世纪,火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持续性扩散和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军事革命和社会变革。在大发展的年代,不同国度的军人、手工艺人、科学家的奇思妙想、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新的制作工艺,也回传到火器的诞生地——中国。 这就使得明代中后期的火器,无论是品类和样式上都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同时也诞生了快枪、三眼铳、鸟铳、佛郎机等一系列长身管的新式火器。今天要说的就是这其中的新式火器——快枪!

明朝长身管新式火器——快枪,可投射可肉搏!

快枪是明代中后期的单兵火枪,属于火门枪,用药线引燃火药。它由铳身、枪头与木柄两部分组成,步兵、骑兵都有装备,守城时所用数量较多。这种火枪并非一种规格,中间曾被抗倭名将戚继光改进过一次。此后戚继光所改快枪取代旧式快枪装备于明军中,这种新式快枪可投射可肉搏,是明代火器一物多用的典型。

明朝长身管新式火器——快枪,可投射可肉搏!

有人认为快枪出现在嘉靖年间(公元1522 -公元1566年),因为现存明代兵书多数把快枪与鸟铳、佛狼机、子母炮等火器并列。比如《皇明经世文编》卷二百五十九《唐顺之所奏条陈蓟镇练兵事宜疏》称:“国初止有神机火枪种,天助圣明,除凶灭虏;而佛狼机、子母炮、快枪、鸟嘴铳,皆出嘉靖间。”

但事实并非如此,快枪的出现要比唐顺之所说的年代早得多。据《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三《军器军装二火器》记载,兵仗局曾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造快枪、飞枪筒两种火器。虽然没有说明具体数量,但也证明最晚于弘治十三年快枪便已出现并被应用于军中。加上中间的正德皇帝,快枪实际出现的年代要比唐顺之所说的嘉靖年早了两代。

明朝长身管新式火器——快枪,可投射可肉搏!

从制造工艺上讲,快枪的枪管与三眼铳、鸟铳是相同的,都属于锻铁卷制。工艺为先把生铁炼熟,之后锻打成一块铁片,捶打后把铁片卷成筒状,卷的时候要严丝合缝、各无漏隙。卷好后再用钢钻车磨,必要使枪膛光滑圆直,枪膛内底径与口径大小一致。在枪膛最底部用钢钻钻出火门,位置与枪膛底径垂直,门口大小适宜。而所使用铅弹也要圆滑,直径与铳口内径大小相同,这样才会使火药燃烧强劲,铅子发而有力。从形制和工艺上说,三种火器使用的枪管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后期工艺和具体装备略有不同。三种火器中,快枪结构最为简单,就是铳身后接上一根圆直木柄,铳口处备一个可拆卸的锋利枪头。

明朝长身管新式火器——快枪,可投射可肉搏!

旧式快枪铳身长1尺3寸,约416厘米;枪膛长1尺,约32厘米。后来戚继光认为旧式快枪“身短体薄”,且“柄短赘重,将欲兼持战器,则不能两负,将只持此器,则近身无可恃者”,于是将快枪铳管改为2尺长,约64厘米,并把木柄改为5尺长,约160厘米。这样除去快枪铳尾与木柄连接处,快枪全长为6尺5寸,约208厘米。其所用铅弹重3 ~ 4钱,约11.1 ~ 14.8克,用火药5钱,约18.5克。每名快枪土兵备铅子300个,火药9斤6两。除此外,快枪手亦装备明盔1顶,甲1副,鞓带1条,快枪1杆,搠杖1根,锥1把,剪1把,药袋1个,药管30个,药线筒1个,药线500根,硫黄蘸2头,铅子袋1个,火绳3根,锋利腰刀1把,每局铅子模1副,火镰石1副,椰瓢1个。

明朝长身管新式火器——快枪,可投射可肉搏!

快枪在点放时,先把铳柄夹在左臂腋下,士兵半蹲把快枪枪柄架放在左膝上,这样可以防止快枪头重脚轻、摇摆不定,之后用右手点燃火线放铳,也可以站立点放。快枪的打靶距离与鸟铳相当,比三眼铳远,为100步。士兵的考核方式是个人技艺考核,这种考核考验的是士兵个人的技巧是否纯熟巧练。具体为每个快枪手发给9发铅弹,在100步的距离上打靶,井按中靶次数进行考核。而明军射远考核共分九个等级,分别为上等三则:上上、上中、上下;中等三则:中上、中中、中下;下等三则:下上、下中、下下。其中,“九中者,准超等。八中者,准上上等。七中者,准上中等。六中者,准上下等。五中者,准中上等。四中、三中者,准中中等。二中者,准中下等。一中者,准下上等。不中者,准下中等。不知者,准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