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真实的农民起义和小说《水浒传》里的农民起义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墨云说历史


要想了解北宋末年这两场起义,和《水浒传》中的起义有什么异同,就要先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这两场起义。

先说宋江的梁山起义。


宋江,方腊起义,和王安石变法失败,当时的地主官僚们,对百姓的剥削加重有关。

宋徽宗时期,政权操纵在蔡京、童贯、梁师成等人手里,他们结党营私,荼毒百姓,让百姓的生活极度困苦。

宋江的起义,是在京东西路的郓洲西南的梁山泊。

梁山泊是黄河泛滥,河水注入河泊,使河面扩大到了八百多里形成的。

这里的居民,都是老实巴交的渔民、农民,他们祖祖辈辈的在这里生活。宋徽宗时期,官府看到梁山泊有利可图,就强迫收归‘公有’。渔民和农民为了自保,与北宋官府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梁山起义的故事,在宋朝的时候,就有流传,但是和宋江无关。

政和年间,在河北、山东地区,形成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可能是宋江的队伍曾经在山东活动,因此后来的文学作品,就把宋江起义,和梁山泊的农民起义,联系到了一起。

当时宋江起义声势浩大,“横行河朔,转掠十郡”,使几万宋军不敢接近。

宣和元年,宋军的起义队伍活跃于京东西路。第二年,向东,流动到了京东东路。

方勺《泊宅篇》中写道:“京东贼宋江等入青、齐、单、濮间”。

宋徽宗派曾孝蕴做青州知州,蒸压宋江起义。不久宋江的军队就从青州一带南下到忻州,同忻州知州将园的武装激战。

宣和三年转战淮南,史书上称宋江为‘淮南盗’,后来又转向沐阳,与县蔚王师心率领的军队交锋。

宋江起义向南发展的时候,方腊在南方起义。

方腊的起义军在安徽、浙江地区。起义原因也是官府盘剥太重,农民没法活导致的。

方腊是安徽人,在浙江的大地主方有常家当佣人。

宣和二年十月,方腊杀了方有常一家,在青溪县发动了武装起义。

当年十一月自称‘圣公’,年号‘永乐’,仅仅永乐三个月,就占领了五十二个县。

由于起义军没有建立根据地,只夺取了州县城池,力量放散。北宋冲动十五万大军,以重点兵力袭击分散的起义军,力量对比悬殊,起义军战败。

宋徽宗多次想诏安方腊,但是都被方腊拒绝。

第二年四月,方腊和家属以及手下将领三十多人被俘,宋军在当地进行了清洗,方腊被押回京城砍头。

方腊被俘的同年五月,宋徽宗就下令给当时镇压方腊起义班师回朝的折可存,要他带领队伍继续去捉拿宋江。

陕西谷县出土的折可存墓志上写着:‘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这说明,宋江是在方腊之后被抓的。

《水浒传》大家都看过,和历史发生的事儿完全不同,历史上的宋江和《水浒传》中的宋江不能混为一谈。


没眼皮的蚊子


文|邬斯大人

字|2100字,阅读用时6分钟


《水浒传》是一部以英雄人物为主体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艺术价值远高于历史价值。

历史小说有别于真实历史,缘于生活,高于生活,《水浒传》对于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刻画和真实历史中的农民起义是有着很大出入的。毕竟它是小说,所以主观创作的成分远高于客观记述的成分,小说重在刻画人物,历史重在记录史实,所以千万不可将小说和历史混为一谈。

如果你是从小说的角度去阅读、研究这部名著,那么你没必要去对它的历史方面的真实性过分苛责,如果你想了解北宋末年真实的农民起义,最合适的还是去阅读史书,例如《宋史》,用历史的真实、严谨去要求小说,这显然是有些过分、苛刻的。小说是作者的主观思考和创作为主,历史则是以史官的客观记述为主,两者无论是出发点还是主体、作用亦或是其价值都是有着巨大不同的。

《水浒传》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宋朝黑暗统治,接受招安后为宋朝出战征讨方腊,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热情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那么《水浒传》所描述的梁山农民起义和真实的相关历史有哪些异同呢?

其一,小说刻画和真实事件的相同点

1.史上确有宋江起义,并非作者个人杜撰

宋朝立国300余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很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非常小规模的一次。北宋末期 ,朝政腐败,朝廷对外媾和,对内欺压,老百姓赋税沉重,所以爆发了很多农民起义。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严格来说只是小规模的民变,相比于王小波起义、方腊起义,简直就是不能再小的小儿科。

关于宋江起义, 《宋史·徽宗纪》、《宋史·张叔夜传》、《宋史·侯蒙传》等官方史书都有记载,所以真实性毋庸置疑。

2.整个起义的结果一样,都是招安

无论是《水浒传》中的故事结局,还是北宋徽宗时期的真实历史,宋江等人确实在最后是选择了投降招安。

3.最终命运都很悲惨,几无善终

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梁山好汉在接受招安后,出兵征讨方腊 ,死伤过半,幸存下来的回到开封虽然很多都被封了官,但仅有的幸存者最终也没能善终,宋江、卢俊义都是被奸臣设计毒害。

历史上的宋江等人在同官军的作战中惨遭失败,被迫投降,关于宋江等人之死,没有真实的资料可以借鉴,流传下来的多是野史演义,很难辩其真假,但在蔡京主政的朝廷,他们的结局也绝对好不到哪去。

4.时代背景相同,都是在北宋末年

《水浒传》所刻画的起义背景是北宋末年的梁山起义,虽然没有说明的每一样十分详细,但真实的宋江起义是在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所以小说所描绘的故事背景和真实历史上的事件时间基本吻合,没有什么明显出入。


其二,小说与真实历史的不同之处

1.起义规模相差甚远,小说过分夸大、渲染

施耐庵是非常同情宋江等人的农民起义的,所以他在写这部小说时将梁山起义的人数做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放大,实际起步只有36人,相比与其他农民起义人数,似乎都不值一提。但是小说里面的梁山起义有将108人,再加上他们手下的士兵、农民已有数万人。

2.真实的梁山好汉起义队伍实力很一般,

《水浒传》中将梁山好汉刻画的非常细致,各个都实力不凡,108将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套独门绝技,在与官军的作战中也胜多败少,但是真实的历史中,不仅没有108将,而且仅有的核心成员也没有到各个实力非凡的地步。

真实的宋江起义只有两年时间左右,被宋将张叔夜一次就击败了,而且仅用了招募来的近千名死士,所以由此可见,宋江的部队应该也只有几千人的兵力。至于小说中那就很夸张了,宋朝用了好多年才平定。所以真实的宋江军队实力根本没有小说中那么描绘的那么夸张 真的很一般,比起王小波、方腊基本就是渣渣。

3.真实的梁山起义,部众多是农民并非小说中的中下层社会精英,只是民变

真实的宋江起义起步只有36人,这从规模上就达不到农民起义的要求,同时在发动起义后,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了,即使后来聚集了一帮人,也只有数千之众。相比与中国古代其他的农民起义,梁山起义确实是小巫见大巫,只是一次较为普通的民变 。

4.现实中的梁山好汉比小说中的更有骨气,战败被俘而非主动接受招安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率部36人在梁山起义,并吸纳了数千农民加入起义,转战山东,攻陷十余州县城池,朝廷招安,未果。宣和三年,宋江在海州(江苏连云港)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战败被俘。

但是《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是朝廷招安时主动投降的,而非战败做了俘虏,所以真实的梁山好汉比小说中的更凶悍,更有骨气。

5.小说中宋江率部攻辽获胜使其称臣,征讨方腊也获胜,纯属作者个人杜撰,并非真事

北宋时期,宋军不是辽军的对手,宋朝被辽打的根本抬不起头,所以宋江攻辽且获胜只是作者自己的幻想而已。即使在辽国灭亡的头一年,童贯率领15万宋军北伐,却依旧被3万多辽军打得一败涂地。

宋江确实参与了征讨南方方腊的战役,但却不是主力,宋江那点人马根本不是一方诸侯的方腊的对手,塞牙缝都不够。平定方腊起义的主要是宋朝的官军,参与平叛的主要将领主要是宋将王禀、韩世忠、辛兴宗。

所以宋江领导的部队当时只是普通的参与者,他的实力给方腊提鞋都不配,更别提有能力平定方腊起义。

作为名著小说,《水浒传》的价值主要是它的文学、艺术价值,至于历史价值则是次要的,所以希望通过它来了解真实历史显然是不合适的,“三分历史、七分创作”或许最能定义它。


邬斯大人



1、共同点



北宋王朝末年极其腐朽、黑暗的统治,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日益众多的农民破家荡产,“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蔡京等人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民众未来活命,不得已发动起义。


公元1120年,方腊在睦州青溪县发动起义,在起义的头三个月内,陆续攻占睦(今浙江建德东)、歙(今安徽歙县)、杭、婺(今浙江金华)、衢(今浙江衢县)、处(今浙江丽水西北)等六州五十多县。各地响应起义的,有苏州石生,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陆行儿。


1121年正月,童贯率15万人南下,一路攻城略地,攻破歙州、睦州、青溪等地,起义军被动退回帮源峒,官兵发动总攻起义中7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力竭被俘,同年八月英勇就义。


宋江起义发生在公元1119年,人数只有几千人,远远不及方腊,在方腊战死前后,宋江等36名头领就接受了招安。


2、不同点



宋江根本没有征讨过方腊,他的实力也远远不仅方腊,方腊有8-9万人,宋江只有几千人而已。宋江也没有征伐过辽国,这是施耐庵自己的想象而已。水浒传里面有一些内容是不真实的。


还有宋江根本没有那么多部下,没有什么108将,也没有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等,他手下也就36名头领而已,最后也是全部接受招安。


我是勃勃,一个喜欢看历史,思考历史的人,如果你也喜欢听历史故事,请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快乐听故事!

职业减肥营养师


首先,“农民起义”就是个错误的概念和称呼。所谓的“农民起义”既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也没有切实有效政策和策略。大多数的“农民起义”都是烧杀劫掠,祸害一方,比官府豪强还坏。李自成初起时还可称个“义”字,进北京后连崇祯都不如;洪秀全进天京,荒唐透顶。所以,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比如:方腊、宋江等,都只能称之为“暴乱”,不能称为“起义”。这些货色揭竿而起,称王称帝,自顾享乐。对人民对社会毫无裨益,对生产力只有破坏,怎能称为“起义”?



金洲91437526


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创作,带有作者的某种主观性,目的性。也有一些美化的成分。

相同点,一个是事实,一个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艺术创作(至于几分是实,几分是虚就不得而知了)大致事件的脉络部分还是比较清晰,有一致性的!

还有就是不管是真实的农民起义还是小说里的起义。必须都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旗号,那就是替天行道,吊民伐罪等等借口。

而不同点在于,一个是事实,而事实一般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事实都相对比较单一,而且谁也不知道具体细节是什么。而小说就不一样,尤其是水浒传,它来源于民间的一些传说,还有民间说书先生讲的故事画本,还有杂剧等等杂糅在一起形成的。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发展都是经过人们不断地想象与琢磨,反复加工而成的。

真实的起义也许没有那么正义,可能是非常血腥残暴的。小说的起义则明显正义了许多,参杂了作者的主观意识。而至今我们看水浒传都是说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揭露了北宋末年统治者的昏庸官逼民反,最终聚众起义并以失败告终的悲情故事!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古楼残卷


当时农民起义真实的情况是,北宋末年统治阶层极为腐朽,宗徽宗玩花石写书画,长期不理朝政,一些逢迎取巧之徒摇身成为国家重臣,深得皇帝宠信。蔡京、童贯等人专门哄皇上开心,他们祸乱朝纲、贪污侈靡,家中珍宝金币堆积如山,可百姓却穷困潦倒,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119年宋江带领36人在河北起义,专门打击惩罚贪官污吏。宗王朝曾下诏对宋江起义军招安,但起义军并没有像《水浒传》中所说投降后去征讨方腊。实际上到最后宋江发展到数百人,与东南爆发的方腊起义军相呼应,对宋王朝最终灭亡起了巨大作用。另外,方腊的起义军初期就有千余人,后来发展到近万人,从攻占青溪、睦州的建德、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一直到打下杭州,这是宋江队伍没法相比的。


作家恩出


首先要说的是,讲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事,我们要能正视并且能做到客观研究,不应黑化,从秦始皇建立统一王朝开始起,就有陈胜吴广,直到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农民起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王朝的更新换代多少有着农民起义的推动作用,历史从来都是踩着刀尖前进的。由于在古代,农民多数是没有文化的,他们的起义最终往往会被统治者利用,最后组建了新的王朝。

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大多数农民起义,在后来修史中,一定是被加以篡改的,因为任何统治阶级都不希望在自己统治的王朝内部发生农民起义,但是,农民起义被扭曲,被黑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久而久之,他让一个民族失去了反抗外来入侵势力,反抗暴政的血性。

现在正式回答啊这个问题:

共同点:

1:官逼民反:古代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天灾人祸很容易导致农民起义,因为冷兵器的时代,随便就能揭竿而起,不管是北宋年间,还是《水浒传》里的农民起义,都是在无法生活的情况下,被逐步逼上了绝路,为了获取生存发展权,导致发生了农民起义。

2: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很明显:农民起义多是自发产生,聚众而起,由小股汇聚成大的起义集团,因此他们缺乏明显的政治意图,这也和他们起义的时候,因为缺吃少穿,或者被逼无奈,而向统治阶层或者非同义阶层的势力发动进攻,因而他们大多数的想法是想通过起义获取一种生存东西,所以容易被利用,容易被招安,那就容易被消灭。

北宋农民起义的大多数被消灭,《水浒传》则被招安后基本杀掉。

3:农民起义的危害,冲击社会生产力:不管什么样的起义,都是血腥和残酷的,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大多数农民起义者都没有好下场。因而,他们更是不计一切手段的。在封建社会,我们要知道,地主阶层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他们无疑会对这种先进的生产力造成严重的冲击。

两者的危害都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比较大的危害。

4:农民起义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因为每个统治阶级都想维护本身代表的阶级利益,不想让农民起义发生,造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后果。所以,每次农民起义后,统治阶级会反思,会通过一些社会制度或者是社会法律来约束统治阶级的不法行为,甚至是颁布一些好的政策,还有的提高生产工具,因而推动了社会发展。

不管是任何的农民起义,一定会引起统治阶级的警惕和反思,毫无疑问。有些农民起义甚至组建了新的王朝,两汉,明朝等等,这些王朝都总结了一定的历史教训,因而提高了生产力。

不同点:

1:代表利益不同:不管如何,历史和小说绝对不能相比,作为真实的农民起义,我们均无法获知当时的具体情况,但是《水浒传》仅仅是一部小说,其实在封建王朝下,每个王朝发展的越快,越容易形成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财富和土地都会越来越集中,这是不可避免的,没有正义是非。

《水浒传》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农民起义,因为他所描写的主要领导者是宋江,说白了,宋江所代表的仍然是社会精英人士中的一份子,他并不想起义,也没有起义的必要。这一点和北宋的农民起义完全不同,从他们后面受政府招安后,去攻打农民起义就可以看出来。

2:背景不同:《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为施耐庵,他曾就职于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中,后来辞官不做,当时元末时候的农民起义军就是互相进攻,这可能是后期宋江招安后镇压其他农民起义军的创作灵感,我想施耐庵的书可能是对当时这些红巾军起义结局的一种猜测。而北宋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真实的大背景中,北宋当时虽然已经极其腐败,但是对付农民起义仍然是绰绰有余,北宋的农民起义几乎全部被镇压而失败。

最后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整个《水浒传》都是一部抗争史。社会的发展,很大一部分都归功于抗争者,没有抗争,就没有进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政策和法令几乎在每次农民起义后都会更新,这种更新正是社会制度的越来越完善的基础。

但是,我们又不的不面临起义后冲击的烂摊子。


网文写手于小于


《水浒传》里的农民起义,写得是一些绿林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杀官造反,替天行道,救民水火,代表老百姓反抗宋朝黑暗统治的正义形象。

北宋末年真实的农民起义,水浒中的宋江之流,是流窜数省的巨寇,规模很小,最终被一州知州千人兵力剿灭。

真正影响力和规模较大的只有方腊起义,叛军数量几万,攻陷州府数路,最终被童贯带领大军剿灭。


70后大叔讲历史


共同点是官府黑暗 不同的是真实的穷苦大众造反是没有活路和方腊为首起义军裏协 而水浒則是一群逃犯恶霸聚集地


迷路的顽童


相同点是人物基本没错,有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不同的是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并没有那么强大,且方腊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并不是被宋江等人所镇压的。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是被童贯等所率领的精兵镇压的。方腊所率领的农民起义虽说被镇压了,但是此时的大宋江山也已是风中残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