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中,为何要记载司马懿的两次梦境,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都说:人生如梦!但这四个字,对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来言,却并非充满了悲凉和恍然感,而是真实反映出了他的人生轨迹。

司马懿本是书生,年轻时虽没有诸葛亮那般“卧龙”声名远播,却也算是一方才俊。如诸葛亮一样,司马懿也有一位出道很早的大哥,叫司马朗。在小时候就号称神童,名声很响,似乎比司马懿更有出息。

但崔琰却不这么认为,对司马朗说:“你弟弟司马懿才是真正的大才,聪明、敏锐,看问题很深远,性格又刚毅果断,你比不过他。”所以崔琰算是司马懿的第一位知音。

正因有了崔琰的这句评价,司马懿被曹操两次征辟。在公元201年,司马懿终于来到了曹操身边,由此开始了跟曹魏长达50年之久的恩怨纠葛!

一、曹操的三马同槽之梦

《晋书》:(曹操)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曹操晚年,经常梦见三匹马在同一槽内吃食。这让曹操即恐惧又厌恶。因为“槽”者,曹也!不正是代表着曹魏基业吗?却被三匹马一起吃,能长久得了才怪。

所以曹操就认定了司马懿父子,迟早有一天要夺了曹魏天下。可曹丕却由于跟司马懿关系很铁,总是保全,因此曹操未能杀掉司马懿。

曹操此梦很著名,因为事后应验了!但实则却反应了曹操对司马懿的束手无策——更准确的说是对“门阀士族”的束手无策。因为曹操从司空到丞相最终封魏王,是伴随着杀戮而来。尤其是封魏王前后,先逼死荀彧后冤杀崔琰。

而荀彧和崔琰,正是当时曹魏集团中,两大门阀士族的代表人物。他们之所以阻击曹操,一是不认可曹操“宦官之后”的出身,二则是曹操,自始至终都没有给予他们想要的利益。

因此,曹操这个梦显然是压力导致。在崔琰和荀彧死后,只有司马懿最有潜力,接过门阀士族的“领头羊”这地位。这才是曹操“三马同槽”之梦的真实面目,并非是由于司马懿能忍,会装。所谓阶层从来都是决定自己屁股坐在哪儿,自古使然。

二、司马懿的第一个梦境:曹叡的“枕膝之梦”

《晋书》:帝至襄平,梦天子枕其膝,曰:“视吾面。”俯视有异于常,心恶之。

这个梦是司马懿破辽东时,他自己做的。梦境很好玩,他梦到皇帝曹叡枕着自己的膝盖,说:“司马懿,看着我双眼!”司马懿急忙低头看去,感觉曹叡的模样跟平时不一样,这很让司马懿讨厌!

司马懿的这个梦境,事后应验了两点。

第一:曹叡不久后就死了,他成了托孤之臣。所以他梦境中曹叡的模样,其实就是一种将死的模样。

其二:司马懿从征讨辽东这一刻起,开始产生了谋反之心!因为他是“心恶之”,讨厌皇上,就代表着司马懿厌烦了曹魏!

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二点,司马炎开始产生反心了。因为司马懿已经事实上,成为了门阀士族的领头羊。且曹真死了,诸葛亮死了,唯一还能压制司马懿的,仅剩下了曹叡。

所谓,梦由心生,司马懿的这个梦境,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是一个妥妥的谋反之梦!

三、司马懿的第二个梦境:贾逵、王凌的“索命之梦”

《晋书》: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

司马懿这第二个梦境,是发生在“高平陵之变”,他夺了曹魏大权,诛杀曹爽等三族,灭掉王凌之后。他梦到了贾逵、王凌,在梦对自己进行各种报复或恐吓,让他既害怕,又担心。果然两个月后,司马懿死了。

贾逵,跟司马懿有过同等遭遇。被曹休恩将仇报过,但贾逵却至死不改其忠心。虽他儿子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弑杀曹髦的罪魁祸首,但贾逵对曹魏的忠心,却谁都知道,根本不容怀疑。

王凌是三国初期,司徒王允的侄子,由于反对司马懿夺了曹魏大权而起兵,却被司马懿击败了并被杀掉,夷了三族。

因此司马懿这第二个梦境,反应的是他内心的纠结和恐惧。对于司马懿来言,在很长时间内,根本没有谋反之心,却随着第一个梦境为起点,他最终夺了曹魏大权。这就注定了司马懿,从此再也无法揭掉身上的“奸臣”标签。

因此,他死前这才梦到了曹魏两大忠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这个梦已经证明了,司马懿夺曹魏大权,虽貌似强悍,但却是心虚异常,因而成了“索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