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去哪了?

尹小昔


北宋灭亡之后,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去了哪里?下面来说说。

故事越来越完善

杨家将是从宋朝开始就有故事流传了,里面像是杨宗保、穆桂英等都是创作者虚构的人物。他们的故事经过一代代人的完善和宣扬,到清朝的时候已经颇有规模了。之后有了影视剧,就更有深入大家的脑海里面了。所以虽然杨家将里面有些人物有历史原型,但是总体来说历史并不是我们如今看到的作品那样。

鲜有传世家族

杨家将的故事是北宋初年,而不是北宋末年。比较一下历史,又有几个军事家族能够永远存在呢?所以即使真有作品之中那样的杨家将,他们能一直传承到北宋末年吗?即使传承到了北宋末年,还是那么有实力吗?若是有实力,怎么不派去前线和金兵作战?须知历史上是鲜有军事家族能够一直和王朝同寿的,大部分是不过两三代而已,家族将领规模也没有这么大,一般是周勃父子那种。

即使真有作品中的杨家将或者杨门女将,他们的传承也到了北宋末年,那么他们绝对会为国争战,因为他们是英雄。到了南宋,岳飞手下有个叫做杨再兴的抗金名将,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小说里面被认为是杨家将的后代,然后就是金庸笔下的杨氏三人了,可见创作者只是把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定格在了北宋。无论是真实历史还是历史故事都会由新的英雄去演绎,所以历史和历史故事才能有这么精彩。


淡看天上月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杨家将的事迹在正史中鲜有提及,但在晋北地区杨家将的各种传说至今在流传。

1.地名上除了知名的金沙滩(今怀仁县金沙滩乡),还有浑源县的败杨峪和落子洼(相传穆桂英在这里生过孩子)。

2.代县杨家家谱里可以找到杨业和杨文广的名字,但没有杨宗保。

3.怀仁县何家堡乡晏头村住着潘杨两个家族,在解放以前两家不通婚。解放后当地干部没少做两家人的工作。我爷爷在何家堡中学任教时还调解过两姓同学之间的矛盾。

4.曾祖父所在的村子进县城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块李陵碑,我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亲眼见过。90年前后该碑遗失。《怀仁县志》中有该碑的照片。

5.我读高一时班里有个姓杨的姑娘,他哥比我们大一届却姓王。她说她随母姓,当年杨家将男丁几乎都战死,杨氏女眷为了不使杨家绝后定下了生女儿随母姓的家规。(我本人对此深表怀疑)

6.五台山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庙宇,没有之一。里面供奉的神像是杨五郎。

7.直到现在晋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依然是晋北地区百姓最喜爱的。

能想到的就这么多,先写到这。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历史新秀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自金刀杨业第一代开始,第二代有杨家七子,第三代杨宗保、杨宗宪,第四代有杨文广、杨文举,第五代有杨怀玉、第六代有杨士瀚,第七代有杨金豹,第八代有杨满堂,第九代有杨再兴。再加上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杨排风、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天波府杨家可谓人才济济,自北宋初年到南宋年间,代代有英才,可谓是名将辈出,将星如云。



但是,这只是小说和演义中故事,在北宋年间,天波府杨家这种将门世家是断然不会存在。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北周重臣,然而在北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后,赵匡胤导演了一出了黄袍加身的好戏,夺取了北周的江山。在赵匡胤坐稳江山后,心里就有些后怕了,当年那些人可以拥戴他黄袍加身,那么他们手下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演这么一出呢?


当然,相比于那些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皇帝,赵匡胤算是仁慈的了,只是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至此之后,终北宋一朝,文盛武衰便是常态。若如小说中所言,天波府杨家数代出名将,这样的事情又岂能为北宋帝王所容忍?

不过,抛开小说家所言,历史上的杨家也算是一代名家之家。从老令公金刀杨业开始,也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人在北宋一朝为将,其中杨业和杨延昭都属于当世之名将。


金刀杨业自是不必多说,还是在北汉为将时就多次与契丹之战,有杨无敌之称。杨业的长子杨延昭颇有乃父之风,常年镇守西北,威震辽人。辽人素以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为克星,杨延昭屡克辽人,辽人遂以为杨延昭为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小说中杨延昭为杨业第六子,故而被称之为杨六郎,但实际上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

而到了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小说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孙子)这一代,虽然也在为官,但是比起其祖和其父来说,远不是同一个水平上的。

而自杨文广之后,杨家就此消失在两宋的历史上,而南宋名将杨再兴,虽然也姓杨,但是和杨业这一脉已经没啥关系了。

当然,这并意味杨业的后人就此消失了。如今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多个省份,都有杨家后人分布。在四川梓潼,有一位叫做杨开华的老人,自称是杨家的37代传人,熟练掌握杨家36路枪法。

杨开华老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儿子也就是杨家38代传人杨鹏对于杨家36路枪法毫无兴趣。


小镇月明


戏文中杨家将世代忠良,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但奇怪的是,仅仅100多年后大宋遭受靖康之耻,杨家将却销声匿迹,杨家将、杨门女将都去了哪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杨家将本来就没有创造那么多的辉煌,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杨家将也没有获得过戏文中那么高的地位,在历史上杨家将实际仅存在三代。

杨家将第一代就是“令公”杨继业,他的老婆是佘赛花,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杨门女将。杨继业夫妻均出身关陇豪门。

游牧民族都英勇善战,佘赛花确实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女将。杨继业归顺大宋后,一直镇守边关,先后担任过郑州刺史、代州知州、云州观察使等职,佘赛花始终伴随左右。

杨继业对辽作战,战功卓著,但因为宋朝忌惮武将掌权,所以杨继业最高官职不过从三品。


杨继业被蔚州刺史王侁(潘仁美乃虚构人物)陷害致死后,除了次子杨延玉战死外,其他六个儿子都入朝为了官。

长子杨延昭子承父业,替大宋镇守边关。其他五个儿子都不过从八品左右的官,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就是一基层公务员。

杨延昭颇有其父之风,作战勇猛,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但官职最高也只有正四品。

杨延昭去世后,其三子杨文广继承了他的官职。但由于大宋边境一直处于和平状态,也没打过几仗,所以杨文广一生虽然几度起落,但官职一直没超过正四品,死后才追封了从三品同州观察史。


杨家至杨文广后就没落了,大概原因有两点。1、没有了战争,武将更没有了用处。

2、杨继业本来就是降将,在朝廷也没有根基,大宋都换了好几位皇帝,自然也没人还想起杨家的功劳,所以杨家没落也很正常。

另外,戏文中常提到的天波府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一生基本都在边疆,不可能到开封购置什么房产,即使有官衔不高,都不会有什么大宅子。


而杨家其他子孙都是芝麻官,能搞个小康生活就不错了,也没能力购置房产。

如今开封的天波杨府不过是个私家园林,以盈利为目的,和历史上的杨家完全没关系。

总之,戏文中的杨家将、杨门女将,都是后人添色加彩的感人故事。不过虽然人物、情节有虚构部分,但戏文中杨家将的爱国精神还是值得后人去传承。


花木童说史


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干什么去了?其实杨家将一直在抵抗异族的战斗第一线,就连与岳飞同时代的杨存中(杨沂中)也是杨家将。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杨家将先抗辽再抗金抗元,杨家将一直战斗到南宋灭亡!只是当时大厦已倾,杨家将独木难支,在投降皇帝下达的投降命令面前,杨家将只有放下武器才能避免更多百姓无谓伤亡。

  关于杨存中是不是杨家将后人,或者直接说他是不是杨家将,一直有很多争论。其实历史本来就是应该争论的,因为毕竟参考不同的史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今天就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来简要地讲一讲历代杨家将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的突出战绩。在展示杨家将战功之前,请读者诸君先看一份后人整理的杨家将(包括折家军)世系表,这个折家,就是佘太君的娘家。

  

  按照这两张世系表,咱们从头到尾聊一聊杨家将。当然,杨业及其长子杨延昭的事迹就不说了,咱们还是说说不常见诸史料的其他杨家将吧。

  杨延昭并不只有杨文广一个儿子(演义小说把儿子当成了孙子,杜撰出了一个杨宗保),杨文广是次子,长子为杨充广,三子德政、四子传永。而杨宗保也不是凭空杜撰,因为兼祧杨延贵、杨彦彬兄弟的,有个孩子叫杨宗闵,这个杨宗闵就是杨存中的父亲(也有史料说此杨宗闵非彼杨宗闵)。而杨文广大哥充广一脉,辗转到了播州,成了杨家将的另一分支,并且与唐朝就已经成为播州望族的杨家合流——播州杨家乏嗣无后,过继了杨宗闵子嗣。至于详细世系关系,请读者诸君参考上图。笔者接下来就按年代开始讲各代杨家将的战功——从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也就是元太祖十五年开始讲起,这时候杨家将在播州已经站稳了脚跟,“杨氏守播州十四世”,此期间杨家将的掌门人是杨粲,“官至忠州防御使,封武毅侯,卒,子价嗣。”  

  继承了杨家将领导权的杨价听说蒙古大军已经兵临渭水,就抓紧征募操练士卒,在宋宝庆二年、元太祖二十一年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两万精兵。宋端平元年、元太宗六年(还是说公元吧,免得读者诸君还得去查年代)、公元1234年,杨价带领杨家将在蜀口《栈道南口》阻截想入川的元军并大获全胜,因此被加封为雄威军都统制,雄威军就是南宋小朝廷专门为杨家将新设的番号。

  其后杨家将又在1236年配合孟珙合战三峡口,击退元军后因功升迁为武功大夫、閤门宣赞舍人,次年与余玠、孟珙守御两川,累迁宁武、威远、忠征三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次年杨价卒,封威灵英烈侯。其子杨文“总播州军政,以功加武功大夫、领雄威军都统制。”杨文之后的继承者叫杨邦宪,在四川陷落之后,仍然死守播州,并扼守赤水,击退进犯的水西罗闽部落,因功升为利州观察使,并接到宋廷“入卫京师”的诏命,但是此时的播州已经是四面皆敌,杨家将就是肋生双翅,也飞不过去了,这时候是1275年。就是这一年,宋恭帝被俘,南宋实际已经灭亡了。但是已成亡国之君的宋恭帝和太后还是给杨邦宪发来诏书,但这诏书不是让他继续抗敌,而是命令他放下武器投降。杨邦宪“捧诏三日哭,据播州、珍州、南平军降。”世代忠良杨家将就此谢幕……


半壶老酒半支烟


宋钦宗靖康二年(西历1127年),金朝俘虏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两位君王,北宋灭亡。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北宋的江山稳定,在军事上主要依靠杨家将,那么,在靖康二年的时候,杨家将在何处?为何北宋灭亡之时,不见杨家将前来救援?

杨家将的遭遇

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历史上,宋朝徽钦二帝时代,杨家将都处于日渐式微的状态。


在文学上,杨家在宋英宗时代,杨怀玉为北宋讨伐西夏立下赫赫战功,但却不被宋英宗信任,最终,杨怀玉选择带全家辞官归隐,杨怀玉的曾孙青面兽杨志,甚至沦为一个小吏,最终因为工作不力遭到高俅迫害,而被迫上梁山做了盗匪,杨家的能力,已经不足维护宋朝安宁了。不过,杨怀玉的另一位曾孙杨再兴,则在南宋高宗在位时期,跟随岳飞一起为抗击金朝,立下不少战功。

在历史上,杨家本为北汉降将,归顺北宋后,杨业曾参与宋太宗讨伐契丹的战争,最终因为宋太宗的战略失误而丧生。之后的杨家,依旧为宋朝的边防而效力。

宋真宗和契丹签订檀渊之盟之后,北宋和契丹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但是,北宋西北边境开始不太平,为此,在檀渊之盟后,北宋的主要边塞战争,是和西夏发生的。


杨业的孙子杨文广就是在北宋和西夏之间的战争中成名,宋神宗在位期间,神宗皇帝对西夏采取强硬态度,并对西夏发动了著名的元丰五路伐夏战争。而杨文广则在宋神宗时代,在对西夏作战中,歼灭了大量的西夏军队,对西夏起到了震慑态度。

不过,杨文广之后,北宋的将领中,几乎找不到出自杨家的名将,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成,杨文广是最后一代杨家将。

杨文广之后的杨家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杨文广之后,杨家再没有出现过名将?归根结底,这要和北宋的制度有关。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深知五代十国的战乱,是武将权力过大所导致,因此,制定了打压武将的政策。并由此,在北宋朝廷内部,掀起重文轻武的习气。宋仁宗时期的名将狄青,为北宋立下大功,但即便如此,因为其出身武将,而被宋仁宗所猜忌、被文官集团所打压,甚至还遭到文官的羞辱。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选择从武,大多属于无奈之举。因此,像杨家这样世代在朝中做官的人家,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有说法认为,杨文广之后,杨家子弟为了求个好地位,而选择放弃从武,转而从文,自此,杨家将成为历史。

靖康之变时代,距离杨文广去世的宋神宗时代,已经隔了哲宗和徽宗两个时代,当时的杨家人,已经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又哪有力量去挽救朝廷于危亡?


藤树先生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杨家将的故事中,自金刀杨业第一代开始,第二代有杨家七子,第三代杨宗保、杨宗宪,第四代有杨文广、杨文举,第五代有杨怀玉、第六代有杨士瀚,第七代有杨金豹,第八代有杨满堂,第九代有杨再兴。再加上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杨排风、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天波府杨家可谓人才济济,自北宋初年到南宋年间,代代有英才,可谓是名将辈出,将星如云。

根据《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录,历史上的杨家将仅仅只有三代人,他们主要是活跃在北宋的中前期。

这三代人分别是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

杨业就是杨家将的创世人,他在领着杨家将打仗的时候,一开始是为北汉效力,那时候的大宋,要统一全国,就开始和北汉打仗了。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北汉打了两次仗,北汉都是因为杨家将的存在,没有让赵匡胤得逞,最后赵匡胤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赵匡胤神秘的死亡之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开始登基,继承了他的皇位。

赵光义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为了能超过哥哥的历史功绩,他又开始继续了哥哥未曾完成的统一大业。

结果北汉就是在赵光义当朝的时候,被赵光义所打败的。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今天,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就想起来了上文的这些往事,不由大为感慨,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因为杨家将、杨门女将本就是北宋时期,北方辽地汉人为了寄托故国哀思,以及宋人为了表达爱国情怀,结合杨业等爱国将领当年给坐镇北方,打得辽人屁滚尿流的往事,以他们为原型,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啊。

不过,现在想想,虽然他们只是艺术加工形象,但结合他们在戏剧演义当中对辽和西夏英勇作战的忠义故事——想必现实当中将门杨文广的后人就算不是演义里面的杨怀玉,也不会差多少吧!他们的后人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必然也曾铁马金戈,与来犯金人大战过吧!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尚宫女史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给个老婆饼


历史记载上来看,“杨家将”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历史只言片语的只记载到了杨祖仁,至于北宋灭亡之时,“杨家将”后人为什么不出来匡扶社稷,是因为杨家后人在宋徽宗时期就已经没落了,就算有后人,也不复当年先祖的武勇了。

简单的说一下历史上的“杨家将”。

第一代:杨宏信

“杨家将”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麟州刺史杨宏信,当时的杨宏信是麟州本地的地主豪强,《资治通鉴》里面记载说杨宏信趁后汉动乱的时候,赶走了当时属于后晋的麟州刺史,直接自己上任做了麟州刺史。

麟州,不仅地方偏僻,而且地盘很小,杨宏信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就把自己的长子杨重贵送到了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身边做了个贴身侍卫,变相的来说就是但了人质,当时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太原担任节度使,勇武杨重贵受到刘崇的喜爱,就收了做义子,古代收义子的风俗很流行,杨重贵就改为了“刘继业”。

杨宏信除了去但人质且改名的杨重贵之外,还有次子杨重训,而杨宏信死后,麟州刺史位置也就传给了杨重训。

第二代:杨重贵(刘继业)、杨重训

后周太祖郭威兵变取代后汉,当时太原的节度使刘崇也宣布建国称帝,就是历史上的北汉,义子刘继业(杨重贵)担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据史料记载,麟州刺史杨重训夹在后周和北汉之间,一直都是摇摆不定,在后周和北汉之间相互站队,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在夹缝中生存。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后,在历经雄主柴荣,对比赵匡胤之后,杨重训觉得北汉不可能长久,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投降了赵匡胤,被任命为麟州防御使,防御北汉,曾经也和北汉打过战,所以,这个时候的杨家就算是彻底分成了二支。

"烛影斧声"事件,宋太祖赵匡胤暴毙,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消灭北汉政权,刘继业投宋,把姓氏改回杨姓,就变成了杨继业,随着北汉政权的瓦解,麟州防御使杨重训被调离了,调到安徽宿州任保静军节度使,公元974年杨重训病死在任上,杨继业则战死于公元986年,杨继业也称杨业“杨无敌”。

第三代:杨继业之子杨延昭,杨重训之子杨光扆(YI)

杨四郎大家都很熟悉,关于杨延昭的事迹就不多说了,最高的官职做到了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公元1014年病死的,长子杨文广。

杨光扆在公元985年死在老家麟州,31岁。杨光扆最开始是被调回了老家麟州,当然西头供奉官,用来监视麟州的兵马,但是由于去世的太早,长子杨琪才七八岁,根本无力接替杨光扆的位置,杨光扆“世镇麟州”的目标破碎了,要不然的话会和种家、折家一样的世代镇守麟州。

第四代:杨文广、杨琪

由于杨光扆逝世太早,其功绩无力让长子杨琪恩荫,所幸杨延昭功劳够,所以依靠杨延昭的恩荫补了一个职务,虽然杨琪是以武职进入仕途,但杨琪一辈子都没有打过战,一直做的是后勤工作,而且职务也不算太高,只是一个供备库副使,于公元1049年去世,儿子杨畋。

相比杨琪,杨文广就风光了,杨文广一直四处征战,宋仁宗时期因为军功官职做到了步军都虞候,位列三衙管军,这个职位在北宋时期是武人的最高点,杨文广也是从杨宏信开始,杨家将里面官职最高的一位,于公元1074年去世,后代没有记载。

第五代:杨文广后继无人、杨畋

到了这个时期,杨文广后代的记载就没有出现在史书上了,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也是以杨畋这一脉为主了。

杨文广后代应该是有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太大的建树,所以史书不曾记载,因为杨文光能恩荫的职位不高,如果杨文光的后代不能有所建树的话,那获取的官职应该和现在的连长或者营长的职务吧,大家都知道,北宋军队有多么庞大,依靠这种官职肯定是不可能出现在史书上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杨文广这一脉应该就会慢慢成为平民百姓。

杨畋,他是杨家里面第一个进士,而且还是名将之后,所以官职一路像火箭一样升的,可以这么说,杨文广之所以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杨畋也是功不可没的,因为杨文广受过杨畋的提拔,杨畋在担任岳州知州的时候,曾经推荐杨文广担任讨伐湖南禁军造反的巡检。

当然了,杨畋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但是这一面也让名将狄青更加出名,原因是刚开始平侬智高叛乱的是杨畋,但是杨畋失败了,才换成的狄青。

杨畋平定侬智高的失利并不影响他的仕途,杨畋最高职位和“包青天”的一样都是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也英年早逝,去世的时候杨畋的儿子杨祖仁才八岁。

第六代:杨祖仁

能够根据史料及考古发现的“杨家将”后代就只有杨祖仁了,而且根据资料显示,“杨家将”后人到了杨祖仁的时候,后代就在也没有记载了,应该不会绝嗣,更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代建树不够,没能出现在史书上,慢慢的变成了平民百姓,或许在真正后人在族谱上还能追溯。

关于杨祖仁的记载其实也不是很多,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杨祖仁也应该是一位文官,而且还是一位闲散官,大家都知道宋朝“三冗”问题,杨祖仁差不多就是“冗官”中的一位。

后期大奸臣杨存中,名将杨再兴我认为都不是“杨家将”后人,至于网上说播州杨家土司更不可能是,除非能拿出真正的证据来证明,否则都是冒充的。

所以,历史上“杨家将”却有其事,但是因为随着后人的逐渐没落,等到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后人已经没有能力挑起重担了,所以也就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