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仁义”

纵观刘备的“创业”生涯,改变他命运的关键点,是在一次失败的出兵中成功地救了一个人——

孔融

孔融被黄巾军围困,遣人向平原县令刘备求援。虽然背后有袁绍的威胁,刘备还是派出大部分兵马去救孔融。

从军事角度来说,行动完全失败:刘备救了人,却丢了根据地。但从政治角度来说,此举让名不见经传的刘备势力成为乱世中的一股“清流”、军阀中的“仁义之师”。

虽然在乱世,“仁义”无疑是“找死”的代名词,但对刘备而言,它至少带来了两个好处:

第一,“仁义”成为刘备最好的“护身符”

刘备第二次被吕布打败之后,转头就投奔曹操去了。曹操手下有人主张 “及早除之”,理由是刘备“有雄才而得众心,终究不会甘居人下”。

不过,曹操不傻,以刘备的名气,与其杀了他,不如把他“养”起来——人是没法儿用了,但至少不能任其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刘备虽是“枭雄”,仍会有人收留他,正是因为既不能杀,也不能放,只能“养”着。

第二,“仁义”让刘备成为一个值得追随的人

无论古今,一个人都是干不成大事的,必须是一帮厉害的人聚合起来成就大业。所以每一个想建功立业的人,都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自己创业,一个是追随别人。前者的目标是吸引后者,后者的目标是“跟对人”,这就让创业成了一个生态链。

在这个生态链上,核心是创业者,围绕创业者有合伙人、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氛围的员工。善于用人是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但问题是,在创业初期,你如何让别人相信你呢?

创业者好像生态链中的一个旗手,要么让别人看到自己身边已经有了一群厉害的人,要么让别人相信自己日后会找到更多厉害的人。刘备属于后者,而“仁义”是他的金字招牌。

除 “仁义”的名声之外,刘备还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赵云原本是公孙瓒的人,刘备以缺少骑兵将领为由,向公孙瓒借用赵云。这一借,就让赵云成了刘备的“忠实粉丝”。赵云后来因兄长去世而返乡,再次出山已是七年后,正是刘备最落魄的时候,赵云仍然选择了刘备。

刘备的人格魅力,不光是对将领而言。他常被人打得只剩下他一个光杆司令,连妻妾孩子都丢了。但神奇的是,只要他能安定下来,过一阵子,被打散的士兵又会陆续回到他身边。

这对于刘备的东山再起,起着很大的作用——招募兵勇是一项很大的开支,但刘备并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

很明显,在当时的人看来,刘备就是这样一个“创业者”:名气不小,坚持一条道走到黑,对手下很够意思,有牛人肯在他身上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