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北宋灭亡,南宋可以守住半壁江山,而南明却存在不了多久?

鬼马历史


南宋建立者,宋高宗赵构(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南宋开国皇帝。 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1127年6月12日,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

崇祯皇帝的一生当中有七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献愍太子朱慈烺、怀隐王朱慈烜、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照、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朱慈灿、悼良王。但是有三子早死,三个失踪,五子被明朝旧臣收养,但是晚年也被杀,这就造成最后一任皇帝的正统后裔灭绝。

宋徽宗还有一个儿子存活逃出,也就是最正统的后裔,所以宋朝残余势力没有分歧,共同推举为帝,势力统一,团结,在良臣猛将的辅助下能够迅速巩固存活下去。

反观明朝,在崇祯死后,又无儿子幸存,没有合法继承人,各地的王爷为争帝位,各自为政,互相攻阀,不断内耗,慢慢失去了驱除满族的机会,还被清兵逐个击破,最终全部消失。


历史研纠师


题主也说了,南宋是守住了半壁江山,最起码还有长江天险可以守。

蒙古族毕竟是草原上的马上民族,对于水战不是很擅长,所以一直打不过长江。

至于南明就太惨了。主力部队尽失,只剩下几个明朝遗老,苟延残喘。

宋朝经历了靖康之耻,两个皇帝被掳走,可以说全国上下,都是团结一心,抵抗侵略的。

至于明朝,甚至连南明皇帝都不是正统的,明朝的皇帝也就是崇祯都上吊自杀啦,怎么让民众反抗。

南宋的时候还出现了很多的民族英雄,抗金将领,蒙古的大汗都丧身在中国的钓鱼城之下,纯属是机缘巧合。但是也因为蒙古大汗的去世,造成了蒙古内乱,给了南宋以喘息之机。渐渐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

至于明朝则是出了几个大汉奸,清朝的三藩之乱就是明朝的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个大汉奸造成的。

说宋朝时出现的几个造反派,像宋江都被招安了,用来抵抗方腊的起义军,是以梁山好汉的性子,出现在抗击少数民族的战场上,也不足为奇。

至于明朝有才能的都被逼着造反,最后生生地被李自成将明朝给灭亡了,让清朝捡了一个大便宜。甚至就是明朝的军队都被逼着造反,这样的国家还想保留半壁江山,难啦!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与南宋极为相似的南明政权,建立之初,何尝不想中兴,不想延续统治?但是它天折了,为什么?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一开始也向满清求和,也表示愿刻地(割关外地),岁币(岁币10万)。这样做的结果和南宋初一样,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前提下,敌方是不可能同意的。

此时,南宋有另外几手为中兴而努力的措施,南明就没有了。当时两大支农民起义军中,张献忠部实力颇强,李自成军虽已被清军打垮,但余部还有一定实力,南明对之不作区别对待,一概视作仇敌,甚至对可以联合的明将左良玉部,也不能妥善处理,反而发生内战。

直到后来在西南一角永历政权建立,才考虑联合义军,为时已经太晚了。南明朝廷初建时,有四总兵支持,实力要比南宋初略强。但对手更强,满清早就懂得拉拢汉族官员,利用吴三桂这支精兵,带它打天下,不过,他们之间是既有互相利用、又有互相矛盾的一面,按说可以做一些分化瓦解工作的,但是没有人去做。

南宋五大屯驻大军互相间虽有矛盾,但朝廷还能控制,没有发生内战多少还能作一些配合。而南明无力掌控武臣,四总兵之中颇具实力的总兵高杰被另一总兵杀死。


南宋朝廷内部虽时有各种不同意见,但总的说来,国家机器还在正常运转,北宋晚期那种贪污腐败之风有所遏止,甚至能以减少官员俸禄的办法,保证军队的供应。


而南明朝廷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只忙于争权夺利,醉心于腐败享乐,不考虑如何去中兴,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在朝廷,军队不能及时得到粮饷。


宋高宗在最艰难时刻,尚有人出主意,下海避难,躲过一劫。弘光帝连这一点甜头都没有尝到,南京沦陷后,既然往芜湖逃跑,一下子就被清军抓住,成了阶下囚。

从上面简单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南宋政权的多项中兴举措,在南明政权身上找不见,南明政权只存在一年就天折,而南宋政权存在了一百几十年之久,甚至还能看到对手(金)亡在自己之前。对比之下,南宋朝廷不比南明朝廷高明得多吗?


鄜延路节度使李


因为北宋的灭亡是军事上的实力不敌!

徽钦二帝被金国俘虏 标志着北宋灭亡!但都城虽失 皇帝被俘 ,可大宋的 各地军队 朝廷官员 普通百姓还是依然拥护赵家皇帝! 最要紧的是 天下读书人仍然奉大宋为正朔!

而且当时灭亡北宋的金国 属于北方少数民族 ,北人善骑马,南人善使舟!能骑善射的金国勇士 遇到大江大河却是无能为力!

所以 北宋打不过金朝 但有长江天险的南宋却可以偏安一隅!

而 南明跟南宋相比差距要大的多!!

第一

明朝在被满清所灭之前 已经被农民起义折腾的千疮百孔 民不聊生 所以当时南明并不得民心

第二 军心涣散

南明小朝廷众多 却都是兵微将寡 几无立身之地 ,便是如此 都不懂联合各自为政,甚至还想互相吞并! !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诗赞扬郑成功,其中对南明的灭亡却是有一个侧面而又准确的描写!

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第三

大清灭亡明朝 用的大多却是明朝的军队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而正因为如此

南宋用来抵挡金国的无上利器 长江天险!

南明用来抵抗同样是女真人的大清 却是毫无用处!!!





费率特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句话其实也指出了南明迅速灭亡的深层原因。

南明所面对的形势比东晋、南宋都要好,首先,明朝在南京有一套现成的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是南京在整个明朝一直是作为都城而存在的,明代实际上是“两京制”,南京有六部尚书,所以,福王朱由崧一到南京,就有现成的机构可以立即投入运作。东晋的司马睿、南宋的宋高宗要在渡过长江之后,重新建立行政机构。其次,在南宋之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了,有所谓“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说法。重建大明,急需赋税和人才,南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最后,明朝有强大的海军,郑芝龙父子率领的水师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是,无论是明朝,还是南明均未能利用好水师,做到水陆配合。水师对于南明来说非常重要,水师可以封锁长江,一旦控制了长江,清兵就无法渡江了。

(明代皇帝上朝时的情景)

南明内部,文官与文官不能配合,文臣与武将不能配合,官军与农民军不能配合,海军与陆军不能配合,藩王与藩王之间不能配合,尚未御敌,已陷于瓦解,最深层的原因,仍然是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所以,“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第一:文官集团

有明一代,党争激烈,朋党之祸源自丞相制度被废,明代的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实,权力不固定,“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而且内阁的票拟,必须得到皇帝的授意,司礼监秉笔太监往往代皇帝批答,这就使得内阁之上还有宦官。

内阁首辅“其事既轻”,也使得整个文官集团没有了一个“带头大哥”,互相看不起。

(万历皇帝画像)

万历朝的党争,被带到了南明,为什么这么说呢?明代万历年间与崇祯年间,年代其实相隔不远,因为中间的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万历朝发生的“国本之争”,后续影响被带到了南明,弘光帝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东林党人当年为了维护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反对朱常洵即位,与万历皇帝僵持了很多年,万历皇帝无奈,最后只好封朱常洵为福王,封地在洛阳,按照明朝的祖制,藩王受封之后必须就藩,于是,朱常洵不得不离开京城,“国本案”暂告一段落,朱常洛的皇长子地位得到了维护,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擒获,福王朱常洵死后,其子朱由崧继位为福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师,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再加上他的三个儿子下落不明,此时,明朝皇位的继承人,按照祖制,应当是朱常洵的长子朱由崧,可是,当年东林党人反对过朱由崧的父亲,他们十分害怕朱由崧即位以后会报复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天天强调要遵循《皇明祖训》,如今却不支持朱由崧,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福王朱由崧最终在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的拥立下即位,于是,就造成了文官与武将之间的矛盾。南明还未在江南立足,已爆发内讧。

第二:孙可望与秦王

南明的军队主要有江北四镇,还有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部,后期面临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是,李自成与张献忠的部下都有归顺明朝之意,但是,南明小朝廷内部,文臣与文臣之间、武将与武将之间尚且不能联合,怎么能够招抚李自成与张献忠的部下呢?南明的皇帝与官员反而看不起农民军,将农民军看作是“贼”。实际上,明朝后期,农民军的战斗力已经超过官军了。

永历小朝廷自身已风雨飘摇,但对于封孙可望为秦王一事,犹豫不决,致使孙可望非常失望,孙可望被逼走之后,投降了清朝,清朝立刻封其为义王,孙可望到了清朝,献上了南明在云贵地区的防御图,致使南明的虚实尽被清廷所知,清军进入云南和贵州,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第三:海军

明朝的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郑成功父子率领的水师实际上是明朝和南明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崇祯皇帝在位之时,并未能够有效利用水师,做到水陆配合。到了南明,更没有想到要利用水师。对于南明来说,水师非常的重要,江南的地理环境,本身就利于水战,有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利用江南地区的有利地形,充分发挥水师的作用,就可以构建一套防御体系,水师一旦封锁了长江、洞庭湖和鄱阳湖,清兵就很难渡江了,南宋之所以能够抵御元朝骑兵很多年,就是充分发挥了水师的作用。

郑芝龙虽然有私心,以拥立唐王之名,争权夺利,但是,郑成功是一心想要北伐的,然而,郑成功的水师依然没有与李定国的陆军做到很好的配合。

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与郑成功本欲会师广东,直抵长江,如果明军得以会师,那么,南明后期最重要的两支武装力量就能够得到重整,复兴大明,指日可待,可是,郑成功并未按照约定会师,使得李定国大失所望。

南明文官集团内部爆发内讧,文臣与文臣不能合作,陆军与水师不能合作,藩王与藩王之间为争正统而互相攻讦,究其原因,就是:“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明代科举考试的殿试)

清朝同样没有宰相,那为什么清朝能够打败明朝呢?虽然说清承明制,但是,清朝并没有完全复制明朝的制度,清朝没有司礼监秉笔太监,清朝皇帝亲自批答奏章,相当于皇帝担任了宰相之职,顺治年幼即位,但是有摄政王多尔衮,康熙年幼即位,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摄政王与辅政大臣不是来自文官集团,摄政王是宗室,辅政大臣是勋贵集团。到了晚清时期,李鸿章虽然也是来自于文官集团,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此时进入中枢权力机构的大员,基本上都已经掌握实权了,李鸿章甚至掌握了部分兵权。清初鉴于明亡的教训,对明朝的制度还是有所改进的。


腾飞说史


北宋和明都是被一个叫金的国家给灭掉的,那么为何北宋灭亡后,保住了半壁江山,建立了南宋。而明朝灭亡后,南明确支持不了多久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来看待。

北宋虽然灭亡了,皇帝和皇室成员基本上被金军一网打尽。但是,毕竟皇室成员里还逃出去了一个皇子,而且这个皇子还是成年人,他就是康王赵构。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个国君。

赵构建立南宋之后,开始在长江以南,建立都城,抗拒金国。当然这时候的皇帝赵构主要是负责跑路。

真正替赵构抵挡金军的是朝中个地方的官员,和普通的地方豪杰。

就仅仅一个中原的河南地区,就消耗了金国的很多士兵。更何况这时候的南宋还有很多名将,岳飞、韩世忠、吴阶兄弟、刘琦、王俊......。

这些人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

若是金军想要灭掉南宋,就必须要达到长江以南,这个也是金军明白的。

提到金国最为著名的将军,可能就要数金兀术了吧。

金兀术带领着他的部队,确实是达到了长江边上,但是,金兀术因为在这里,遇到了大将韩世忠,差点把性命给丢在了这了。

当时金兀术带领着十万金军在长江沿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时候的韩世忠正向他靠近,还差一点抓住他。

金兀术死里逃生后,意识到了危险。他带领的十万大军,被韩世忠的八千人赶到了黄天荡。金兀术龟缩在黄天荡不敢出来。

大家是不是有个疑问,为什么金兀术十万大军,竟然打不过韩世忠的八千人呢?

要知道此刻是在长江,打的是水战,金兀术被堵在了长江的岸边,他想北上,就必须要过长江,可是,长江上有善水战的韩世忠军队,他们过不去。

金兀术大军的短板就在于他们不善水战。让他们骑在马上,他们无所不能,但是,让他们上船,他们就只会上吐下泻。没办法因为头一次坐船,晕船呀。

这时候的金兀术吓得要死,赶紧给韩世忠求和。只要韩世忠能放他一条生路,他就把所有的宝贝全部给韩世忠。

韩世忠当然不答应了,金兀术本来以为这次自己要死在长江边上了,但是,最后他还是逃脱了。因为他们出重金找了一个当地人,当地人给他们引荐了一条小路,他们就偷偷的离开了。

自此之后,金兀术再也不敢来这里和韩世忠,决一死战了。

可以说这也是金兀术最后一次的江南之行了。

因为长江边上有韩世忠,金军过不了长江,所以就灭不了南宋。这时候金军想从陕西通过四川,然后顺长江而下,灭掉南宋。

没想到的是,他们连山西都过不了,这里有名将吴阶。吴阶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每次和金军交战,都是把金军打的人仰马翻,根本前进不了一步。

在山西这个地方,两军打了几年,都是毫无进展,只好相持下来。所以,金军灭南宋的计划,也就成了泡影。

还有中原的岳飞,更是他们逾越不过的一条鸿沟。

总之,金军灭不了南宋是因为南宋有名将在,还有百姓的支持。

在看明朝就不一样了,当然明朝面对的是后金,后金相对来说,没有当时攻打南宋的前金强悍,但是,他们后金有一个前金没有的好处。

这个好处就是明朝的将领很多投降了他们,并且给他们引路来灭大明。

这个通敌卖国对于大明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吴三桂,耿忠明.......。

在一个对于大明来说致命的问题就是,当时国内还有很多起义军,比如说李自成......。

明朝可以说是亡在了自己人的手里,金国的入侵仅仅是一个外因而已。

还有那时候南明的皇帝,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陆秀夫背着他逃到了崖山,然后跳江殉国了。至此,整个大明王朝终结了。

南明之所以亡,是亡在了内忧外患之中。


史学达人


北宋灭亡后,由赵构建立的南宋政权(1127年—1279年)在历史存在了152年,而明朝灭亡后,由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1644年—1683年)仅存在了短暂的39年便宣告结束,为什么当时的南明政权不能像南宋那样守住这半壁江山呢?下面我来和大家说说这其中的原因。

外部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看南宋时期的地图。

北宋当时被金国所灭,赵构逃往南方建立南宋政权,此时的金国也曾多次进攻南宋,想一举吞并,但此时的金国却不具备这个实力!其一,金国对刚占领的汉地统治不稳固,民间常有抗金的武装力量;其二,金国刚崛起,本来内部就有不同的派系,1135年金太宗去世,他的孙子完颜亶继位(金国第三代君主),此时金国内部的派系斗争便更加激烈,内政不稳,当时对南宋的态度分为主和和主战两派,后来以和为主。也因此给了南宋喘息之机,使南宋得以偏安一隅。

反观南明当时的情况,这里我们先看一下南明初期的地图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问题,明朝不是后金(清)所灭,而是亡于农民起义军,也就是后来建立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所领导的起义军,南明政权后来被清所灭。1645年的局面如下图

到1645年,此时南明的主要大敌便是清,为什么南明抵挡不住清军的进攻呢?这里我先说说清国的优势,其一,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清军军事力量强大,先后灭了大顺,大西两个政权,其二,内部相比当年的金国来说,更加稳定,没出现大的内部矛盾。其三,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1637年,降服李氏朝鲜。后方较为稳定。其四,清军攻势迅猛,没给南明喘息之机,所以清军一直南下进攻,最终覆灭南明。

内部因素

南明之所以迅速灭亡,与当时复杂的内部环境也是分不开的。首先南宋之所以能守住江山,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其一,赵构上位,名正言顺,他是宋徽宗之子,得到当时官员,百姓的认可。其二,北宋亡于金国,当时人民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南明则大不相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南明,南明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政权,内部有多个政权并立,而且都称不上是很正统的政权。最初是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权,不到一年就被清廷消灭,后来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建立起隆武政权,但也维持了不到一年。为什么都灭亡得如此之快呢?其一,朱由崧,朱聿键上位,威望不够,得不大广大人民的支持。其二,当时的社会综合实力实在太差,明末人民生活本来就很窘迫,所以才引发农民起义,加之多年的战乱,生产一直遭到破坏,得不到发展。

隆武政权之后,便出现了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并立的局面,1646年十一月初二日,朱聿鐭在广州建立的绍武政权,半月后,朱由榔于肇庆称帝,建立永立政权。本来就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了,还不团结,更是分成了两个政权,外患未除,为了争夺帝统,两个政权竟然相互火并,兵戎相见,所以岂有不亡之理!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便乘势攻克广州,绍武政权覆灭。此时,南方大半江山已落入清廷之手。

到1662年1月,吴三桂杀害永历帝,明朝皇统彻底灭亡。这时只剩下郑成功在台湾所建立的郑氏政权了,史称明郑时期,郑氏以大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的身分号召恢复明朝,但已无力回天。到1683年降清,南明时期彻底宣告结束。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肯定还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教补充,一起来探寻历史的真相!


灵魂的感触


我是小小,专业解读不一样的历史。一个王朝的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内忧,第二就是外患。今天就来讲讲为什么北宋灭亡后南宋宋能坚持很久,为什么南明很快灭亡?我们先来做一个对比就可以知道原因。


灭亡原因和政权上的对比

1.北宋的是由金人灭亡的,当时的北宋末年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明朝末年外有后金,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大明王朝是由李自成农民军推翻的。

2.北宋灭亡后,南迁的抗金派和投降派一致拥戴唯一一位逃出来的皇族康王赵构为皇帝,南宋政权初期统治集团内部较为稳定,而且赵构是真正握有实权的皇帝;反观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后,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权内部派系争权夺利,党派之争非常严重,而且南明先后建立的五个政权:弘光政权、鲁王政权、绍武政权、 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等均是由明末非常有实力的武将扶植的,南明政权的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没有多大的实权。



3.凝聚力:南宋建立初期,南宋臣民大部分都十分痛恨金人,可谓是万众一心;反观当年大明王朝存亡之际,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大部分都巴不得李自成快点攻破北京,连民心都丧失了的明朝不灭亡才怪。

军事上

南宋建立初期,金人再一次向南宋发动战争,但是由于遭到南宋朝廷的顽强抵抗,金人不仅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在黄天荡一战中金人的十万大军被八千宋军重重包围。;反观南明政权在数次的对清军的战争中都是败多胜少。

南宋时期有非常多的名将,例如岳飞、韩世忠、刘琦、张浚等,他们都是一心为国的,正是有他们的存在,南宋在初期才能抵抗金人的数次侵犯。反观南明时期的武将,只有李定国是坚定反清的,其它有能力的将领大都投降满清,李定国一人难以支撑大局。



(南明著名抗清将领李定国)

经济上

纵观整个宋朝,经济发达程度是历代王朝之最,十分富裕,而且无论是北宋还是后来的南宋,国库存银的数量都是数千万两、打起仗来根本不缺钱;反观明朝末年,国家经济已经崩溃,国库仅有十七万两白银,连军饷都发不起,士兵肯买命才怪。

最后总结:综合以上所述南明朝廷之所以不能像南宋那样偏安一隅一百多年,主要有三点:1.政权内部派系争斗十分激烈,君弱臣强,政令不统一;2.失去民心的政权不能长存;3.国家经济崩溃。


小行读史


用现在的话来说,原因就是崇祯死后,大明没有一个稳固的领导核心。

对于金国来说,北宋的灭亡是个意外,金国的本来目的只是灭辽,但后来金人看到辽国败军都能击败宋军,于是南下灭北宋。

对于清朝来说,明朝的灭亡也是个意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自杀,与清朝打了数十年的大明突然没了,于是随吴三桂击败李自成,正式入关。

可是,北宋亡后,宋朝还有赵构这一领导核心,还有“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浚、刘光世,最终已杀岳飞为代价保住了半壁江山。

反观大明,虽然清朝入关后还有半壁江山,但始终没有一个领导核心,被追杀过程中政权更迭是大忌。

此外,史可法、何腾蛟等志大才疏,气节可佳而能力不足,当大明最后的保护神晋王李定国出现时,为时已晚。

假使郑成功不一味的自保,能与李定国联手,中兴大明保住半壁江山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然而,公元1662年,李定国和郑成功在同一年去世,这一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于昆明,大明彻底亡了。







心向青山


用《疯狂的石头》中一段对话开始本题的解答。

“兼并”与“合作”

首先从外部势力上比较,灭北宋的金国和灭南明的清军,他们在针对中原政权的方针上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金国是“单纯的掠夺”;清军则是“野心的合作”。

金国在看待中原政权上仍旧保持一种“渔猎游牧”的习性。他们认为中原大地就是一个能产生人口、财富、资源的沃土,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抢夺对这片土地的控制权,然后像牧民一样对这块土地上的资源进行获取。因此在他们的认知里,消灭这块土地的“所属人”是最终目的。只要消灭了统治核心,就能享有这块土地的资源——这也是为何要把徽钦二帝连同皇室的宗亲血脉全部打包带走的原因。

后金(清)则完全不同。从最开始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政权后就开始沿袭中原大明的行政方式,学习建立中央、六部等职能机构;而在草原部落传统方面,创造性地设立了旗制(八旗制度),这在统一巩固女真部落、蒙古各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到之后的皇太极上台建立大清,则将汉族政权统治方式提升为正式系统,八旗制也开始向汉人开放。

因此,北宋和南明尽管在表面上都是面对北方外族势力南下入侵,但本质上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带有排斥性的兼并,而另个则是带有融入性的合作。

清朝满人同汉人最明显的合作就是增设了“汉八旗制”。

汉八旗说直白一点,就是展示给汉人的一个“创业平台”。

投靠清军的汉人,只要能立下汗马功劳,就可享有同满清八旗、蒙古八旗几乎同等的级别与待遇。比方说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佟国维,佟氏家族。可是“满清八大姓之一”,佟国维的胞姐孝康章皇后就是康熙帝的生母,按辈分康熙得叫佟国维一声舅舅,但佟家就是标准的汉人,只因祖上佟家投靠了满清,也因家族丰盈被编入汉八旗。

清朝的政策本质上是将中原政权同中原百姓分割对待,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不是中原百姓而是大明统治阶级。这在明末灾害频发,朝廷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的时期,确实是一种高明的手段。还有比方说,金国南下受到了南宋在长江流域的有效阻击,一个原因是在水网密布的江浙湖地区不能施展大规模的骑兵进攻;但清军就没有遇到这么的麻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任进攻的清军其实是由汉人组成的汉八旗兵,在相当一部分的战场上是汉人步兵在对战。

内耗作死

说完外部的不同,再回到内部的问题。

南宋之所以能在长江以南地区站稳脚跟,也是出于自身的“简单纯粹”。

当初金国是将赵皇室几乎所有的亲系脉络打包带回了白山黑水,一个不留连根拔起。但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正好受命去了南边犒劳军士,很幸运地躲过一劫。回过头来一看,只剩下康王赵构这唯一一支即正统也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因此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便能迅速组织起崩散的朝廷,短期内就能将各方力量抱团握拳在长江以南能得以自保。再加上宋金两国不仅是政权矛盾也带有民族矛盾,因此抗金能上升到最高意志,南宋因此而能延续。

相比于南宋,南明太过“复杂纠结”:

(1)继承人存在合法性问题

当初崇祯吊死煤山后,三个儿子下落不明,这为以后南明政权的稳固埋下了隐患。

首先是福王朱由崧(崇祯的亲堂兄,朱常洵之子)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这时候讨人厌的东林党人又站出来,因为朱常洵是当初万历朝“争国本”事件的当事人,现在朱由崧继皇帝位,不是饶了个大圈又回来了嘛,所以东林党极力反对福王登基。

很无奈,弘光政权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居然是阉党和东林党出来吵架、翻旧账、扯皮,继续窝里斗,有了这一层障碍弘光政权自然不能齐心。名将史可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加上错误的“联虏抗寇”政策,让南下的清军围攻扬州之时,弘光朝一时“降兵如潮,降将如毛”,最后落得孤守扬州,城破殉国的结局。

这时突然又来了个“北来太子案”,弘光的合法性瞬间动荡。左良玉不顾清军南下居然进攻南京要去“勤王”(背腰捅来的刀子最致命),朝廷眼见不好调集北边的军队向西抵御左良玉,但却给清军敞开了南下的大门,一举便将南京打下,弘光政权覆灭。

(左良玉绝对的猪队友)

(2)看不清时局频频出错

弘光政权居然持“联虏抗寇”的政策——把野心勃勃的满清政权当成“驱除流寇”的“仁义之师”对待。

当初清豫亲王多铎率军与大顺军展开潼关战役时,弘光朝廷“坐山观虎斗”,江西总督袁继咸上疏说:“闯为虏败,虽可喜,实可惧。虏未及谋我者闯在耳。闯灭,非江南谁事?

想联合清军抵御大顺农民军,这本就是一厢情愿,清军从来没有要联合南明的意向,而且攻打南明丝毫不拖泥带水,志在将大顺、南明全部驱除。

弘光政权看不清满清意图吃了亏,而后的隆武政权改“联虏”为“御虏”。尽管在政策上扭转了局势,但在东南一隅势单力薄,一年时间内便被清军攻陷覆亡。

再之后的永历政权,在政策上进一步升级改“联虏抗寇”为“联寇抗虏”(当时张献忠部被清军攻陷覆亡,其最厉害的两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先后归顺南明),在几场关键战役中取胜,很有能站稳脚跟的趋势,但就在这时,又是内部出现了问题:孙可望因与李定国有矛盾而投降满清。也因孙可望的投降,清军掌握了南明的虚实,吴三桂协同清军进攻云南,永历帝被迫逃入缅甸,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

总结

南明政权之所以坚持不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仍旧延续了明晚期的朝廷腐败、党争内耗;在这样的朝局氛围下很难做出客观理智正确的判断,导致在联衡农民军建立抗清统一战线的问题上犹豫不决,频频出错;也因内耗争斗导致了将相不和,战不同心,兵败如山倒。

本质上讲:

宋朝败在了敌人的刀口下;

明朝败在了自己人的相互捅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