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猛将?

关乎蜀汉命运,刘备自然希望把能带的人全部带上,一战打痛孙吴,夺回荆州,甚至把孙吴彻底消灭。刘备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把能带的都带上了,但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都不能带哦。01马超病重,顾不了刘备章武二年(222年),也就是刘备称帝的第二年,马超已经病重。马超上疏给刘备说:"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马超病得都不行啦,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还要刘备替他打理、关照,他也就顾不了刘备的事。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02魏延驻守汉中,难以跟随刘备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越级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把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首先入蜀,为刘备取得益州,立下大功。同时,刘备也发现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才能,委以重任。魏延跟随刘备东征孙吴,自然是最得力的大将。但汉中之战结束后,虽然曹操已经病逝,曹丕继位,其内部矛盾也很复杂、尖锐,但汉中作为抵御曹魏最关键的前沿阵地,却丝毫不能松懈、麻痹大意。如果曹丕趁刘备东征之际,再来抢夺汉中,那么,刘备付出惨重代价得来的汉中就可能丢失,蜀汉也就危在旦夕。

湘水划界,白白地把长沙、桂阳二郡让给孙权,就是为了汉中,为了保护成都。刘备尽管已经失去理性,但这一点还是清醒的。刘备称帝,进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刘备伐吴,留下魏延守汉中,是最明智的决策。魏延不能离开汉中。03赵云不主张伐吴,自然不能带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准备伐吴。刘备本来安排张飞带领本部人马随征,但由于张飞平时总是喝酒,大骂部属。就在临出发前,被其部将张达、范疆谋杀。张飞被杀,魏延不能调用,这时候最合适跟随刘备出征的就只剩下赵云这位老将。赵云有勇有谋,跟随刘备多年,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但对于东伐孙吴这件事,赵云却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

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由此可知,刘备称帝之后,在军事战略上,赵云与刘备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赵云一向是谦谦君子,做事谨慎,但在原则问题上却绝不含糊。匡扶汉室,剪除汉贼是赵云一生毫不动摇的信念。刘备自立为王、继而称帝,虽然没有史料记载赵云是反对的,但也有些说法是,赵云曾经劝阻。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出征,需要的是同仇敌忾的士气。

赵云的战略思想,会令征伐孙吴的将士产生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提升将士们的斗志。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已经不适合作为先锋部队,跟随刘备出征。刘备也自信,没有你赵云一样能打败孙吴,那你就呆在江州都督军事吧。不过,刘备也做了万一进攻孙吴不利的打算,安排赵云作为后续部队,随后跟进。刘备夷陵战败,退守白帝城,赵云率领一万左右兵力,到达白帝城援助刘备。04诸葛亮没有跟随出征的原因这个说起来就复杂多了,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角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制定了将来的战略规划,表现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谋略和战略眼光,刘备也是非常的佩服。

但是,刘备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都不带着诸葛亮,也就有些微妙。夷陵之战,刘备又是没有带领诸葛亮,而把他留在了成都。究其原因,或许刘备有几方面的考虑:第一,汉中之战,诸葛亮坐镇成都,保障粮草和兵员的输送,显示出诸葛亮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夷陵之战,刘备如法炮制,让诸葛亮作为后勤保障。第二,汉中之战,成都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程度,民怨载道,矛盾已经很尖锐。继续东伐,后方不稳定,也是个大麻烦。诸葛亮坐镇成都,责任重大。不仅要保障后勤,还需要诸葛亮控制成都的局势。这个非诸葛亮莫属。第三,刘备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四,诸葛亮是坚定地孙刘联盟的维护者,讨伐孙吴不是诸葛亮的意愿。尽管诸葛亮没有像赵云那样力谏,但地球人都清楚诸葛亮的心思,刘备不会带一个并不积极东征的军师出征。没有坚定地意志想消灭敌人的军师在身边,恐怕会拖后腿。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感慨地说:“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能劝阻陛下东征的行动。”看来诸葛亮也想劝阻,但认为刘备心意已决,劝阻无益,也就保持了沉默。这就是政治家过招,拼的是内力,不像赵云,有啥说啥。由此看来,刘备东征是勉为其难的事,并没有得到核心阶层的全力支持,也不具备向孙吴挑战的实力。刘备一意孤行,最终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