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开国之君李渊为何有人说他存在感很低?

德羊生活


能成为开国皇帝,本身就有一定的能力,如果李渊是一个无能之人,怎么也坐不上龙椅,说他存在感很低那也是相对而言的。

出身贵族,建立大唐

李渊出身高贵,和杨坚是亲戚。其实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开国之君很少像刘邦和朱元璋这样出身低微的人,一般的人都是贵族出身,而李渊恰恰就是贵族,甚至可以说是顶尖的,他的祖父叫做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在北周时期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后来李渊继承这一爵位成为唐国公,当然后来李渊称帝,国号也是唐,就是跟这个有关系。

也许会有人问了,李渊的家族牛叉是在西魏和北周,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

在西魏的八柱国中有一个人叫做独孤信,此人了不得,他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毓,宇文毓是北周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第七个女儿嫁给了杨坚,杨坚自然不用说了,隋朝的开国皇帝,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嫁给了李昞,李昞是不是不出名,没有关系,他不出名,但是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出名,李昞就是李渊的老爹。

这样说起来李渊称呼杨坚为姨夫,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姨老表,是他是杨广的表哥,可以说李渊和隋朝皇室的关系也比较亲密。要是没有和隋朝杨家的关系,估计李渊也不能崛起,李渊的父亲在北周时期去世,李渊世袭唐国公,姨夫隋文帝杨坚和姨母都十分喜欢他,李渊历任谯州、陇州、岐州刺史。大业九年(613年),迁卫尉少卿。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时,负责督运粮草。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击破毋端儿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兵抵御突厥,屡传大捷。大业十三年(617年),升任太原留守,这个太原留守是李渊最重要的职务。

这个太原留守就太原的军政一把手,还握有兵权,乱世的时候什么最重要,那当然是兵权了,当时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杀死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带着几个儿子开始南征北讨,,攻克霍邑,斩宋老生;招降关中孙华起义军,顺利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年号义宁,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隋炀帝遇弑后,逼迫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所以说李渊出身贵族但也不一无是处,在乱世称帝建立国家的人没有两把刷子怎么能行?

李渊的存在感为什么低?

在开国皇帝中,李渊的存在感似乎真的显得有点低,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吧,比如看到秦始皇的依仗敢说我可以取而代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传奇故事更多,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有不少传奇故事流传等等,但是刘邦似乎没有那么多,好像他很平庸,因此也有人说他的存在感很低,这样一说还真的是那么回事,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小枫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前任和后任的名声太大了

李渊的前任是谁?他的表弟杨广呀!这一位在历史和史书上大名鼎鼎,三征高丽,开凿大运河,以及一些野史都在流传着隋炀帝的故事,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总之隋炀帝的曝光率简直是太高了。再说说李渊的后任,那是正面形象高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呀。李世民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开创了贞观之治,比如他善于采纳忠言等等,被各组尊称为天可汗,这样的皇帝成为后世皇帝的楷模。

李渊就是夹在表弟和儿子之间,似乎是除了开国没有什么功绩了,跟他的表弟杨广和儿子李世民比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了。

二、起兵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

李渊起兵是因为看到天下大乱,带着几个儿子就起兵了,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颂的事情,你看刘邦出道,直接就是斩白蛇起义,这样的事情很快传遍天下,人们都有猎奇心理,刘邦这一出让也给他平添了传奇的色彩,再比如赵匡胤,人家起兵的时候,有人说他家的房子上看到飞龙飞过,即使是有心人为之,那也是祥瑞不是。你看李渊怎么起兵的,有的说是睡了杨广的妃子,不得已而为之,相比之下就显得有点说不出口了。

三、长期在后方,很少经历战阵

李渊起兵的时候已经51岁了,刚开始的时候还能上战场,可是攻下长安之后,李渊基本上安心于政务了,上阵打仗的事情基本上交给儿子们了,特别是二子李世民,这也为以后埋下了隐患。反过头来我们看看刘邦那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是亲自上战场,他的后代刘秀和刘备等那一个不是战场的常客,赵匡胤更是号称凭借一根盘龙棍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朱元璋更是在刀光剑影中确立的自己地位,相比之下李渊逊色不少。

所以说李渊在开国皇帝中名存感有点低,也是相对而言的,小枫还是那一句话,能够成为开国皇帝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天枫说


李渊存在感低可能与几个原因有关。

在位时间短。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7月2日。所以,李渊做了8年多一点的皇帝。而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

李世民太强,掩盖了李渊的光芒。

李世民,善于作战,重视人才,秦叔宝、李靖、尉迟敬德等大将都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在建立唐朝政权中出力最多功劳是最大的。

“玄武门之变”也让李世民存在感激增,能对亲兄弟动手,自己取而代之,后来又逼太祖退位,自己登上皇位。历史上也罕见!

做了皇帝之后,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向阳花开7290


第一:不是李渊的存在感很低,而是有人刻意想让他的存在感变得很低。“玄武门之变”在当时发生的叫事实,而后人解读事实叫故事。事实它包含了大量的丰富的细节,但是后人去理解前人的事实和历史的时候,他只能把它变成故事,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节,而且里面包含很多道德判断。那玄武门之变最大的受益者李世民本人当然是希望后人这么去理解这件事了,就是整个大唐创业,其实都是我李世民的功劳,李渊其实很昏庸无能,只不过他是我老爹,怎么办呢?只好他先当皇帝,他百年之后,我再当皇帝嘛,所以我是真正的开国之君。


第二:就是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其实对历史书进行了大量的删改,这件事情唐太宗李世民甭管他在历史上有多好的名声,他确实带了一个很坏的头。因为在中国古代,史官写史,就是给皇帝写起居注,你皇帝是不能看的,这是对你皇帝千秋万代声名的一个威慑的武器,你不能干坏事。

但是李世民呢,给我看看,前后要求了三次,前两次史官给顶住了,第三次没顶住,他要看。那看之前,史官当然就把该改的就改了,该删的给删掉了,所以关于玄武门事变,很多现在我们看到的史料,包括《二十四史》正史里面,《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其实都不太可信。


第三:在正史当中,《新唐书》、《旧唐书》,李渊都描述的就是一个很窝囊的形象,天下是李世民打的,李渊就是坐享其成,细细想来可能并不可信。

因为李渊那叫开国皇帝,最开始在太原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只有十几岁,他怎么可能掌控大局?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做出如此果决的判断,我要造反,我要当皇帝,这需要多大决心和勇气?这叫建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略和军略博弈。虽然之后李世民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但是从整个这盘棋来看,战争只是一部分,它不能包揽所有建国的功劳,而李渊作为所有决策的最终的承担者,他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嘛。

李世民当然也没能把所有的史书给删干净,《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的作者叫温大雅,他是李渊起兵时候的秘书,搞一些文字工作,老一辈的人,没有参加到这些后生小辈后来的争斗,所以他的私家著述在历史上就比较可信。你再看《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的李渊,那是完全另外一个形象,是一个英武的君主,至少我们通过常识也可以判断出来了,李渊绝对不是窝囊废,也不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物。


李世民要这么写历史埋汰他老爹,想尽办法降低李渊的存在感,其实就三个字,不得已。因为李世民要向千秋万代证明,我的继位是有合法性的,那你总不能说我哥不是我杀的,玄武门之变没有发生,当时人人都看见了,你不可能抵赖这一点。

所以李世民唯一能做的就是贬低他老爹,整个天下是我打下来的,这个天下就应该我当皇帝,只不过他是老爹,我让他,他当皇帝,然后百年之后应该归我。


破乞


虽然他是大唐的开国皇帝,但是,他的天下基本上都是几个儿子打下来的,再加上玄武门之变,他基本上成了太上皇,有名无权,而且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很优秀,开创了贞观之治,所以很多人都只知道唐太宗李世明,而忽略了开国皇帝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