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三顾”诸葛亮?因为其他人不“鸟”他,他没有选择

现在学校课本中,关于《三国演义》的章节,基本都是从刘备“三顾茅庐”后的部分中选出来的,因为真正“三国鼎立”大框架的出现,也正是从刘备在荆州成势、联合孙权阻击曹操、并趁机取得荆州、益州而开始的,中间有个承上启下的环节,那就是——三顾茅庐!

其实,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确实有点“将强文弱”的意思,打仗他不怕,张飞、关羽、赵云随便出去一个就能大杀四方,但是,打“巧”仗却不行,遇到曹操那样的对手,往往也是胜少败多,因此,空有一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

再来看咱们的主人公——诸葛亮,那在当时可是荆州青年士人团体的一个领袖人物。从诸葛的家族出仕与联姻状况来看,“出师表”中的那句“臣本布衣”就站不住脚,诸葛亮只是不愿“出仕”而已,“布衣”和他真不沾边。刘备重用诸葛亮之后,明确了取得天下、成就霸业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认可了荆州士人团体的战略发展理念,为自己后来取得南郡、进而占领益州、汉中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这两篇文章的不同在于:“三顾茅庐”的故事基本依据《三国演义》。这部书罗贯中在创作时没有回目之分,主要讲解王霸之道。到了明朝嘉靖年间,这本书已经演化为二百四十回的章回小说,而且内容也有所增删;到清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将嘉靖本进一步改造成一百二十回,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版本。其中王霸精神被淡化,忠义色彩被突出。尊刘抑曹、神话关于、夸大孔明的倾向就是在毛本中形成的,而我们要谈论的历史还要以嘉靖本为主。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史籍原文,罗本之中将其照搬,毛本三国则对其做了主题先行的关键性篡改。那么,在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中,是如何刻画刘备的战略转变呢?这要先从官渡大战前夜、刘备被曹操从禹州汝南驱赶,南下荆州投奔楼刘表说起

刘表起杀心

刘表是地方军阀,以保境安民为志。当年刘表联合荆州当地的豪族蒯氏、蔡氏,占领荆襄九郡四十二县,经营多年,相对中原,这里比较平静,很多中原士族门第的子弟都隐居于此。刘备来荆州时,已经是刘表在荆州统治的后期,这时,隐居于此的中原氏族子弟也已经开始形成气候,处于呼之欲出的状态。

刘备作为刘表的马仔,帮刘表打了几场胜仗,扫清周边内患,很卖力气,但是刘表这时却对刘备产生了猜忌,为什么呢?《演义》中说刘表领荆州头面人物请刘备喝酒,刘备把关、张、赵云推荐给刘表,希望刘表让他们带兵。宴后,蔡瑁让其姐——刘表的后老伴儿蔡夫人,劝老刘铲除刘备。但刘表优柔寡断,当时又用得上刘备,所以犹豫起来。这时,恰好刘备,把从叛匪张虎处缴获的名马“的卢”献给了刘表,于是就发生了“蒯越相马”的故事。

蒯越是荆州步兵统领,当地豪族的领袖,是仅次于刘表的实权人物。他突然来帮刘表相马,又是怎么评价“的卢”的呢:

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马”也,骑则妨主。张虎为此马而亡,主公断不可乘之

刘备善哭,两鬓斑白,所以蒯越名为“相马”,其实是在影射刘备,也告诉等于在暗示刘表荆州豪族的态度:刘备不可用!刘表见蒯、蔡两家都容不下刘备,遂将刘备闲置到了新野县。要知道,以刘备的功劳至少可以得到一郡,但刘表只给了他一个县,相当于打了二折。

不久,刘表又请刘备喝酒,跟刘备说起两个话题:一件是在儿子刘琦和刘聪中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一件是想重用刘备的角色安排问题。刘备怎么回答呢?关于继承人,刘备反对废嫡立幼;关于角色安排,刘备喝多了说,只要俺刘备有了稳固的地盘,庸庸碌碌之辈不在话下。这让刘表明白了,自己死后,刘备有意辅助刘琦,这样一来,跟蔡氏必然发生冲突,而刘备在控制了刘琦之后,更会将荆州占为己有。俗话说“隔墙有耳”,二刘的对话被蔡夫人偷听到,蔡夫人和蔡瑁在席后劝刘表杀了刘备,刘表默许,蔡瑁当晚谋杀刘备未遂,刘备通过安插在刘表内部的伊籍获知情报、逃脱此劫。

很快刘表又请刘备喝酒(他请喝酒好像就没好事过)。蒯越、蔡瑁安排伏击,刘备又借伊籍帮助逃出,上演了马跃檀溪的惊险一幕,并因此邂逅了水镜先生司马徽。

水镜荐贤

至此,刘备在荆州高层中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他必须有所行动。为自己下一步着想,刘备对水镜坦陈了自己想干大事、又屡遭失败的挫折感,司马徽趁机点拨他:你前半生没成功主要原因,一是光会抢地盘,没想到找能人辅佐;二是你身边除了关、张、赵云,就是孙乾、简雍这样的书生,他们形成一个小圈子,让外面的人没法儿跟你接近!司马徽接着就向刘备亮出了卧龙、凤雏这两个荆州青年士人团体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司马徽推荐孔明、庞统之后,先安排徐庶徐元直去投奔刘备,为孔明探路。刘备欣然重用徐庶,后者立即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但是《演义》中为了表现刘备的思想转变和求贤若渴的决心,在前后设置了很多的曲折,详细解释了刘备在此前此后命运发生转折的深层次原因。

刘备夜宿司马徽家当晚,司马徽密邀徐庶到庄上,二人有一番对话,是专给在隔壁烫完脚、还没有睡的刘备所听。徐庶的意思是刘表这个人能容人、不能用人,没有宏图大志,跟着他混不出头,刘备如果真的有雄图天下的决心,会跟着他干。

《三国演义》中,凡依靠豪族的人都没有远志,但求保境安民而已,如刘表、刘璋、马腾、陶谦等。从这时起,刘备开始学习,要利用荆州当权豪族和年轻士族之间的错位来得到卧龙、凤雏;孔明等人也利用了刘备与刘表间的裂痕,而达到出仕即被重用的效果。

不被看好的刘备

刘备回到新野,刘表派刘琦前来慰问,暗示不想撕破脸,刘备刚送走刘琦。化名的单福的徐庶就唱着歌儿来投奔了。用化名,代表徐庶对刘备的诚意还不托底,刘备也不点破,而且重用单福。 接下来,曹军连番来攻,单军师轻松搞定,让刘备尝到使用人才的甜头,也领略到荆州士子的厉害之处。可是曹操查明徐庶的真实身份后,以其老母为人质把徐庶挖走,《演义》中的徐庶临走推荐了诸葛亮。但后者并不领情,诸葛亮对刘备的观察、并最终辅佐早有步骤,徐庶的“走马鉴诸葛”显然打乱了自己的安排,而且有“揽好”之嫌。诸葛亮很不希望自己的出山有搭车、推荐信这些降低身份的因素,优秀士子们心里的那份骄傲是我们很难理解的,就像科考年代士子们的迂腐和固执一样!后来庞统投奔刘备,诸葛亮就用“推荐信”的形式压低庞统,搞得老庞很不爽,喝酒、闹情绪好一阵子。

徐庶走后,司马徽马上造访刘备,说明诸葛亮很想探明刘备的底牌,所以,刘备一问,司马徽就把荆州青年士人团的概况介绍出来:诸葛亮出身是琅琊诸葛氏,他还有四个同学,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和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其中,崔周平是东汉太尉崔烈的儿子,石广元和孟公威也是世家子弟,只有徐元直出身一般。后来,他们都在魏国做官,这几位的身价都很高,刘备不出点力气是请不出来的。而且,水镜明言:孔明是相才,“独观其大略”,自比管仲、乐毅!甚至在水镜看来,他完全可比姜子牙。

但是我们要注意,当时荆州青年才俊远不止此,至少还有四个重要人物:诸葛瑾、庞统、刘巴和马良!那为什么水晶没有推荐这些人呢?一问他们已经“高就”了。当时诸葛瑾在孙权手下,庞同在周瑜处找机会,由此可见,荆州青年士人团,并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庞统出身襄阳豪族庞氏,最初根本不看好刘备,刘巴和马良是与荆州当权豪族走的非常近的人,所以,司马徽也没有推荐他们。后来,马良是伊籍推荐的(就是多次从刘备手中救刘备那个),而刘巴一直躲着刘备,直到刘备取蜀,才不得已归顺。

“三顾茅庐”

士子们说完了,接下来说说诸葛亮出山前的关系网:诸葛氏在东汉也算是名门,曹操屠杀徐州,孔明之父、诸葛珪死去,一家人逃难到荆州,投奔与刘表关系不错的叔叔诸葛玄。诸葛玄死后,诸葛家的谨、亮、均三兄弟和两个姐姐相依为命,他们长大成人后,开始致力于家族的振兴。孔明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家族的蒯琪(后来被孟达灭门,孟达与诸葛亮的梁子就此结下),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孔明自己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硕为妻,黄承彦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刘表后老伴儿蔡夫人。复杂吗?太复杂了,当时诸葛家的婚姻已经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也可以看出诸葛后人对振兴家族的投入程度

再补充一点,孔明与黄硕完婚,媒人正是司马徽。这下,德高望重的水镜先生也被牵扯进去,也就不难理解水镜为什么竭力推荐诸葛亮了。

司马辉把孔明的家族情况告诉刘备,以刘备的身份,很快就打听明白了诸葛亮的背景,这提高了孔明在刘备眼中的身价,促成了刘备礼贤下士的决心,《演义》中,接下来刘备就要“三顾茅庐”了。

罗贯中为什么要写出刘备三顾茅庐,这么一段佳话呢?

·一顾茅庐

刘备为了表示诚意,在关、张二人及数10个侍从、保镖组成的大队人马,直奔隆中而去,结果门童却说主人早上外出了。前面那么多安排,到这时候却不见面,刘备感觉很意外。他此前从没与孔明打过交道,不知道其非常难缠,是个专注抠细节的人。张飞和关羽表现得很不耐烦,觉得很没面子,关羽比张飞细腻,看出孔明是有意不见。回新野路上,突然杀出个道袍人物,刘备以为是诸葛亮,那人却说“在下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在罗本《三国演义》中,刘备诚意邀谈,二人席地而坐,崔州平有一番高谈阔论。

崔州平谈论的大意是:天道轮回,汉朝气数已尽,刘将军想光复汉室,其实是逆天而行,就算拉上孔明恐怕也难有作为。刘备听他高论,心下有气又不便发作,等小崔说完,也不反驳,直接告辞。崔州平一番话等于白说,也就离开了。

其实,崔州平是有意来与刘备谈话的,是要用自己的观点来激刘备,让他亮出真正的意图。刘是老江湖,自然不上当,崔州平的话未必不是其真意。后来,崔果然到曹魏做官,孔明与崔州平他们常在一起,后者“天道轮回”的想法肯定对诸葛亮也有沾染,或多或少都会增加诸葛亮投靠刘备的疑虑

告别崔州平,关羽问刘备对崔州平言论的见解,刘备便说了自己的志向,是“安能不治乱扶危”,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关羽见刘备干事业的决心没有动摇,这才放心。

回新野数日后,常驻卧龙岗的下人来报:孔明露面了。于是“二顾茅庐”就随之产生

历史上,诸葛亮是访问过刘备的。《演义》中,诸葛亮撞见刘备“编帽子”而加以质问的情节,正是历史中现成记载的移用。后来诸葛亮“出师表”中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并没有说他不曾回访刘备。刘备毕竟是大人物,而且是诸葛亮的长者,按照正常礼节,即使确实不愿出山,诸葛亮也必须回访或回书刘备。书中为突出刘备的转变与诚心,特地这样写,使诸葛亮显得很小“器”,也没有礼节概念。

·二顾茅庐

二顾时,已经是隆冬雪下,刘备再来,只带了10数人。上次大队人马去访问,在排场上已经给足诸葛亮面子,这次再带那么多人没有必要。

这次刘备在路上遇见了正在路边酒店里唱歌的石广元和孟公威。刘备邀二人去孔明庄上共叙,哪知二人很拽,根本请不动。石、孟很不认同孔明向刘备靠拢的“赌博式”做法,而且很明显表达出来,这比崔州平的做法更加激进。

至此,孔明身边的几位高人全部露面。罗贯中写他们的意思,是要说明,诸葛亮如果想出仕,可行的选择很多,而刘备的市场面就不如孔明宽了。所以,刘备再困难也要请孔明出山,实有他的无奈。

刘备这次到孔明庄上,不见孔明,却见到孔明之弟诸葛均在唱歌,歌词里都是急于建功立业的意思。刘备问诸葛均:孔明在哪里?小诸葛说二哥孔明被崔州平勾走了,同时他还有意无意地提醒:大哥诸葛瑾如今是江东孙权的红人。

刘备深恨崔州平,问他们行踪何处,小诸葛说他们去游山玩水了,行踪不定。乱世之中、又是大冬天,有什么地方可以游玩呢?而且书中暗示,当时已经到年底了,诸葛亮干嘛不在家里筹备年关、反而到处乱窜?他又不是黄世仁,收租子去?诸葛均到底是嫩,话里尽是破绽,很明显孔明再次避而不见。

张飞恼火,口出怨言,刘备也有火,表面骂了张飞,其实也是当众发发小脾气而已。小诸葛受家兄之命周旋,见刘备发火,怕自己把事情搞砸,只好说改日定去回礼。刘备见他说的虚假,干脆给诸葛亮留书一封,让诸葛均转致,便离开了。

诸葛均后来因为二哥的关系,在蜀汉做到长水校尉。刘备回新野路上又碰见一人——孔明的老丈人黄承彦,自称是来看孔明和女儿的。刘备恍然大悟,原来孔明离家是为了躲老丈人的。对于黄承彦出场的安排,正是为了让刘备此行不至于太“走空”。

孔明庄上门庭若市、来来往往,这哪里是隐居的气氛?

·三顾茅庐

刘备回新野过年,转年开春,刘备又来新野请孔明,这就是“三顾”。注意,三顾与二顾之间隔的时间,远比二顾与一顾之间的时间长,刘备是给诸葛亮充分的时间考虑,也给他有可能的回访留下余地,诸葛亮果然没有回防。

这个举动说明什么呢??如果孔明回访,很可能是回绝刘备的邀请;不回访,则说明孔明已决定辅佐刘备,他“躲避”的举动是为了自抬身价而已,因为刘备来访两次、又留了书信,孔明却既不回访、也不回信,这是非常反常的。刘备不是大奸大恶、人神共愤之人,孔明没有必要表现的避之不及,唯一的答案是孔明已经决定出山了。

刘备这次“三顾”前,关于、张飞劝他不要去,张飞还说俺们兄弟三人纵横天下怕过谁,。刘备受司马徽的点拨,知道此前他不能纵横天下正是因为自己坚持玩“小圈子”、没有接纳能人,才导致事业无法做大,所以,举出姜子牙的故事。明确表示自己请诸葛亮出山就是要让他当军师、日后当丞相。

这次诸葛亮终于没有躲,却又装睡,让刘备客串了两个小时的门童才出来拜见。孔明为什么要反复考验刘备的诚意呢?原来此前他对刘备的背景也已经掌握,知道刘备是枭雄,但也是个很反复的人,而且有排斥陈登、激杀吕布、出卖袁绍的例子,所以,他要考验一下刘备的决心。刘备用常人所不能的隐忍通过了考验。

然而,在相见之后,诸葛亮先不说同意出山与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对》

《隆中对》

《隆中对》什么内容呢?主要精神是称霸天下要以人为本。以往看《隆中对》的人,常常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取荆州、夺益州、连吴抗曹、然后攻取中原上面,其实那都是远景规划。当时持这个战略构想的人,还有甘宁、鲁肃、周瑜、庞统,他们的意思大体相同,只是执行细节和执行主体有变化而已。

在当时的荆州和江东,这是一种很流行的战略构思,不是诸葛亮独创的,而且这个愿景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漏洞:

其一:刘备兼有荆、益两州后,势必威胁江东孙权,孙权不可能放任刘备恢复中原;

其二:孙权要统一长江上、下游,又必须从刘表头上踩过去,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但从总体上来说,设计出三国鼎立或二分天下的局面,对于一些急于建功立业的年轻士人们而言,总比被曹操一统天下、撤掉新人们的舞台要强。

刘备对这个规划也不见得是真信,但是,这是荆州很大一部分青年士人的共识,刘备只有首肯《隆中对》,才能让他们为己所用;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刘表没有远图,所以,他们才会舍近求远,到曹操和孙权的麾下去效力。刘备必须表现得“远谋”,才能吸引诸葛亮、才能笼络更多的人才前来。再说了,当时刘备还有其他选择吗?他只要表现出丝毫质疑,诸葛亮肯定会来个“拜拜,恕不远送”,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再然后刘备又抱着张、关哭的死去活来。刘备不傻,肯定《隆中对》,已经是他唯一的选择

干大事一定要有远大目标,这样才有凝聚力。《隆中对》后半部分的远景规划,只不过是先树立这么一个远大目标,目标是可以因势利导、加以调整的,关键是现在怎么做?

为什么说《隆中对》的实际宗旨是以人为本呢?你看《隆中对》怎么分析曹操、孙权的强大: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计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大乱时,一心抢地盘的人很多

曹操比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这句话更明确,曹操是“得道多助”,雪球越滚越大。这个“人谋”包括两个方面因素,其一,是有荀氏叔侄、郭嘉、程昱、贾诩那些谋臣出来为他计划;其二,是他兼容了当时各门各派各层面的力量。这一点很重要,就像得陈登而得徐州,得董昭而得献帝,得田畴而服乌恒...其他还有李典、张绣、张燕等,都是带着自己的部众投靠了曹操。而曹操从不裁人,所以曹氏能够做大、做强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不可图也

这句话是在分析孙权和东吴,明确指出孙权的根基在于“贤能为之用”, 《演义》中,紧接着“三顾茅庐”的下一节就是孙权“广纳贤士、重用谋臣,开设宾馆于吴会”。刘备得了一个诸葛亮就乐得不行,孙权呢?严峻、薛综、程秉、庞统、吕蒙、陆逊、徐盛、甘宁等,得了文武数10人,孙权还不得兴风作浪?人才是事业的根本,而且是多多益善。更重要的是,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成大事者,必用众智,孙权在这一轮的收获远远大于刘备。

也许罗本之中,孙权不需要“三顾”也能得到凤雏,与刘备“三顾”才得到孔明的对比显得太刺眼,所以,毛本之中把庞统从孙权招贤纳士的人才名单中删去了。

《隆中对》下面孔明怎么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意思:要先招揽各方面的人才,地盘将来自然会有的,先后秩序不要搞错;

紧接着孔明拿出一幅图——西蜀五十四州图。继续强调“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唯有人和可图”,诸葛亮出示“西蜀图”的意思,是看刘备有没有决心干掉占据益州的“宗室同姓”刘璋。至于荆州刘表,孔明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于人世”。其实哪里是什么夜观天象,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刘表的连襟,老刘得了老年性痴呆症、在家不时发作的事,孔明比刘备知道的更早更快而已

诸葛亮的战略主张,刘备全部接受,这时孔明才同意出山辅佐刘备,所以,不是诸葛亮先出山,再说《隆中对》、献“西蜀图”,而是他先说《出隆中》,在刘备表示全接受了,孔明才同意出山。《演义》中这个设置与历史记载正好相反,罗贯中就是要借此强调刘备思想的转变、态度的转变、事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改变他之后命运的关键。

有意思的是,这张“西蜀图”诸葛亮献过一次,后来张松献过一次,但是刘备没有能够用这个图拿下益州,而是张飞招降了严颜,老严做向导,又有法正、孟达等做内应,刘备才取得了益州,这个对比也同样揭示了成大事需要人谋,而不是什么藏宝图。

尾话

“三顾”中,诸葛亮这么摆谱后才勉强出仕,除了因为他确实有水平,还在于他要考验一下将来的主子任用自己的决心和重视程度。

当时的人物,司马懿善于装病,刘备善于装哭,周瑜陆逊善于装嫩,鲁肃装醇厚,诸葛亮装神弄鬼,张飞装疯卖傻,刘表装请人喝酒...乱世中的人物都是善于通过伪装而帮助自己达到目的的,这一点上,罗贯中并没有让诸葛亮成为例外

三国鼎立,实质上是三个人才集团的鼎立和比拼。曹、刘、孙先后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最后能够形成那个“英雄群起”的局面。得到荆州之后,曹操怎么说?“吾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也”!在他看来,能得到荆州各方面实权人物的支持,胜过得到八个郡地盘的意义。

“三顾茅庐”的典故,表面看,是刘备的礼贤下士,其实,更像是孔明和刘备之间的一种暗中博弈,刘备因为形势所迫,能拿到台面上的筹码太少,被诸葛亮占据了主导而已。如果说“三顾”是对刘备“求贤”态度的考验的话,那《隆中对》就是对刘备长远规划的探析,这不但决定诸葛亮未来在刘备账下的位置,也决定着两人能否就长远发展达成共识,同时,对刘备“招贤”的劝导也为荆州士人在刘备集团的崛起做好铺垫,可以说,此时,诸葛亮就已经开始布局自己的“荆州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