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曾有半年時間截胡漢獻帝,為何最終沒有實施?

leejq1985


東漢末年,漢獻帝其實是很尷尬的存在,因為東漢經過黃巾之亂,董卓亂政之後,擺明了已經衰微,即將滅亡。微妙的是,在這將亡未亡之間,不僅漢獻帝很尷尬,東漢末年的諸侯們也尷尬,要聽東漢的朝廷的,明明已經式微,好好的諸侯不做,為何要受漢獻帝的領導和掣肘呢?那如果把漢獻帝架空算了,這不就是曹操了嗎?被罵了幾千年的“奸臣”,沒幾個諸侯有如此魄力。如果不奉朝廷,自己稱制呢?袁術就是個好例子。所以,大部分的諸侯都選擇觀望,袁紹也一樣,從這點來說,只能說袁紹確實沒有人家曹操的魄力。



更何況,當年董卓廢少帝立漢獻帝,《三國志.袁紹傳》說得明明白白,這非袁紹的本意。都說袁紹為人猶猶豫豫,不能明斷,奇怪的是,袁紹在拒絕董卓立漢獻帝一事上,表現卻是十分果決的,袁紹那是橫刀長揖而去,逃之夭夭了。此後,袁紹開始風生水起,豪傑之士大多來歸附,十一路討伐董卓時,袁紹更是被推為盟主。到了二袁爭霸時,袁紹還打敗了勁敵公孫瓚,可以說整個袁紹集團是壓著袁術集團打的。所以,袁紹勢力鼎峰之時,擁有四州之地,文有沮授,田豐,郭圖,武有河北四庭柱,實力超過了任何一個諸侯,曹操是他的小弟。這一切,並非只是袁紹的出身,能力帶給他的,關鍵還是建立在反董這個天下的大趨勢之中。



再看被董卓擅立的漢獻帝,從一開始就被架空,成了傀儡。更要命的是,這個傀儡還命運多舛,董卓被王允呂布殺了後,日子稍微好過點又遇到李榷,郭汜等西涼軍的反攻。此後,漢獻帝又被控制在幫軍閥的手中,關鍵這幫軍閥還內訌,李榷還拿著刀在漢獻帝面前說郭汜的壞話,漢獻帝只好唯唯諾諾。漢獻帝每次見李榷,身邊的侍中,郎中都得帶刀護衛,搞得李榷以為漢獻帝要殺他,幸虧老鄉李禎的開解,李榷才釋懷,裴松之注引《獻帝起居錄》。隨後,趁李榷,郭汜大亂鬥,漢獻帝好不容易逃脫控制,帶著公卿大臣逃出逃,又遇到大饑荒,此時上下級全亂了,天子的威儀早就不在了《三國志》並裴注《魏書》。袁術正是以漢獻帝出逃,下落不明,這才稱了帝。



漢獻帝逃到了河東,張揚奉食於道,漢獻帝一高興,封了張揚為大司馬。那袁紹在幹什麼呢?其實這是袁紹最接近漢獻帝的時候,可惜袁紹僅僅只是派郭圖出使,還拒絕了郭圖迎漢獻帝到鄴城的建議。這裡史料出了矛盾,《獻帝傳》記載沮授勸袁紹迎帝,被郭圖,淳于導勸住了。無論如何,袁紹始終沒有接來近在咫尺的漢獻帝,最重要的原因估計是,袁紹本來就對董卓迎立的漢獻帝不待見,所以討董時,本是想擁立劉虞的,無奈劉虞不肯。但是,有了這件事後,假如袁紹迎來漢獻帝,第一,君臣已經有了隔閡猜忌,第二,袁紹不是給自己打臉了嗎?第三,從後來袁紹讓三子一甥各領一州來看,這不就是帝王的“分封制”嗎?



所以,袁紹不接漢獻帝,開始是袁紹是反董起家,不待見董卓也不待見他立,威儀全無的漢獻帝,後來,又起了帝王之心。怪不得袁紹即使後悔了,也只是讓曹操把漢獻帝遷到比較近的鄄城,後又拒絕田豐偷襲許都奪帝的計劃。只是,袁紹有帝王的資本,卻最終沒有稱帝的時機,畢竟東漢雖然衰微,人心並非完全失去,再後來還有劉備立國,蜀漢北伐之事,人算終究還是不如天算呀。


大飛熊騎士


其實袁紹集團討論過迎漢獻帝,原因很簡單,他們畢竟都是漢臣,在當時道德的要求下,做為臣屬,有義務把漢獻帝接到自己的營下。

而且當時的袁紹實力最為強勁,他坐擁冀州這個大糧倉,糧食十年吃不完,皇帝卻在外面餓肚子,怎麼也說不過去。我們講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所以於情於理,袁紹應該迎漢獻帝。

袁紹所據的冀州離洛陽也並不遠,只有七百公里,跑快點也就是十來天的事情就能把這個事情辦妥了。擁有了漢獻帝,那曹操就不好對付袁紹了。

所以,袁紹的手下田豐跟沮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勸袁紹早早迎漢獻帝,這樣一來,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服,誰能抗之御之!”

袁紹原本是想採納的。但這時,另一位謀士郭圖則提出:“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這時候,袁紹就改了主意,儘管沮授又說:"今迎朝廷,至義也,又於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

但是,袁紹已經不會採納了(紹弗能用)

為什麼呢?

有人說袁紹不聰明,沒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有的說袁紹鼠目寸光。其實這有點不對,袁紹是個很聰明的人,他也是有才能的,不然怎麼會成為士人領袖,怎麼能夠坐擁數州。

我們現在看袁紹,有點成王敗寇論,認為袁紹失敗了,曹操贏了,那曹操就是棒棒的,袁紹輸了,袁紹就是大笨蛋。那這個估計曹操都不會同意。

袁紹之所以沒有走出迎漢獻帝這個棋,一是這個棋,曹操可以走,袁紹未必可以走。

曹操當時的勢力一般,他需要扯一面大旗,所以他對漢獻帝感興趣。

而袁紹已經是當時的一哥,他已經不需要漢獻帝這面大旗,迎過來反而是個牽扯,所以他心中的小算盤就是漢獻帝最好死在外面算了。

我們看袁紹之所以不迎漢獻帝,其實就是自己想當皇帝。

沮授勸的時候,是把漢獻帝當爺迎回來的: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對漢獻帝,沮授使用了大駕、安宮等等,其實是真的想匡扶漢室的。這一來,袁紹當然不太樂意。

我們再看郭圖,通常認為他是個小人,是個笨蛋,其實也不是的,他也是一個聰明人,而且善於迎合上司的旨意。他就看出了袁紹的心思:想當皇帝。

郭圖說: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其實就是表示漢家江山已經亡了嘛,以後是誰胳膊粗誰當皇帝嘛。

這一說,就說到了袁紹的心坎上,所以打死他不會迎獻帝了。


腦洞歷史觀


袁紹確實有時間、有精力、有財力去截胡曹操,先一步迎取漢獻帝。但事實,他沒有去做。


為什麼呢?很多愛好歷史的師友們回答的也很到位全面了。


散發弄舟就再羅唣幾句,從袁紹性格、心理上推究瞎侃一二。姑妄言之,君妄聽之。


世人言:性格就定命運。此句誠不欺人。古今多少王侯將相,因為性格或正或偏,走向神壇或跌落塵埃。


袁紹什麼性格呢?從各史料不難看出,此人應該是面慈易近而實則氣傲,甚或驕縱。言辭慷慨崇義而實則當斷不斷。

袁氏家族在漢末權傾朝野,天下盡知。袁紹的父親的父親,父親的爺爺,在朝中都是位居過三公的人物,是和皇上可以聊天的地位。地方上很多州府官員,不是受過袁家的庇廕就是袁家的門生。袁家門前,每日門廳若市。自己覺著有兩把刷子或是想走捷徑的才子、士人爭相謁見攀附。袁紹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生的,可以說是含著鑽戒鑰匙出生的。


袁紹一步步長大,全是在蜜罐子裡成長,除了袁術看不慣他遮出,妒忌他交友更廣,出言嘲諷過,他人面前,真是一路奉承話。挑指話長大的。


最盛時,來投靠袁家的門客,袁紹不論才大才小,都笑臉相待,給予恩惠。《後漢書》記袁紹列傳,說道{取譯文}:袁紹降低身份傾心結交士人,來的士人不論貴賤,在禮節上袁紹輿他們對等,來拜訪的賓客的各種車輛擠滿了大街小巷。皇帝身邊的侍臣對他很反感。中常侍趟忠在禁中說:“袁本初安然而做抬高自己名聲身價的事,喜歡養不怕死的人,不知道這小子究竟想幹什麼!”袁紹的叔父太傅袁隗聽到以後將袁紹叫來,拿趟忠的話訓斥他,但袁紹始終不改。


本來,以袁紹、袁術官二代的身份,當時隨便下到一個地方州府遊玩,當地高官必高接遠送,奉若上上賓。袁紹這一效仿東周孟嘗君,豈不人氣更旺。


當時當勢,袁紹人氣就是旺,一例為: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他全票當選總盟主,是必須的。二例為:他避居冀州,冀州牧韓馥竟然心敬心懼,交出官印,讓出冀州,交於袁紹打理。

此種背景,此種情勢,擱誰也不可能不有點兒飄。


飄得結果就是,看慣了手下笑臉阿諛,聽慣了順耳之詞。天下為我獨大,自負上了頭的不自覺心理。什麼事,我得是定盤心的孤傲。


後面,有人進言,迎取天子以便師正有名,他也認為主意不錯。可是又有人進言了,當年秦國失去大勢,先進軍得手的為王{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他一想也是,把漢獻帝弄來,雖說可當個傀儡。可是面子上事還得有,也挺麻煩的,諫表了奏章了,得有個形式,瑣及小事了也不可能冷寒了天子,不傳不達了。再者,手下還有不少忠於漢的老腦筋,真有了二心,對我也不利。到時我一嘴一手斷言的面子可就打了折扣了。


這應該是袁紹的當時心理想法,加上優柔寡斷的性格。於是,一恍惚間,漢獻帝被曹操先弄去了。


袁紹表面看似寬厚大度內心無主見的性格,還表現在對待手下幕僚上。手下幕僚為了投其所信任倚重,互相打壓不斷。袁紹呢,似乎很接受手下這種不和。到時他一出面,打些哈哈,一派大哥大的範兒,誰不偮手稱是。他似乎很接受這種,他一出面,手下“太平”的效果。甚或可能是,手下幾天不鬥鬥,不找他調停,他心裡會落寞幾分。殊不知,這樣的團隊,已失去了聚力,攻堅力。看似偶然的小打小鬧團隊不和的小事,其實存下了日後出大事的必然性。


驕縱的性格加做慣大哥大的心裡趨勢,容易聽不進刺耳的話,刺耳的忠言。他手下本有兩位大智之人:沮授、田豐。可巧這兩人又都是直性子人,進言不注意方式,或許熱血有多。幾次諫言,話直些,再加上其他不睦的幕僚詆譭。不但沒討到好,還受了一身氣。

官渡袁紹敗於曹操後,沮授被俘,求死不降,忠直之後,也能看出此人是犟性子之人,雖有大謀,但性情耿直少於變通。田豐在獄中聽到袁紹兵敗,料到自禍將至。也能看出此人大智,熟知袁紹性情,但卻之前也是一直良言進諫,期望袁紹更好。卻導致被袁紹下獄。也說明直性子、烈性子一人。惜乎,跟錯明主。


性格決定命運。不管怎麼說,勢大威大的袁紹如繁花最終凋零成泥,其行事處事方面,肯定出現了不少失誤與偏差,性格因素佔比絕對很大。


或許他一路太順了,暫拋開曹操卻是人傑不說。但他終歸將一手好牌打成了爛局!倘使袁紹有幾年在底層磨練,多知曉些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一些人們的經歷,性格會正能上揚一些。不至於敗殘。


但歷史沒有倘使。只有歷史經驗告訴今人,無論出身多麼金貴,切記不可驕縱。



我是愛看古書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個有時呼之即來;有時不請自來;一直堅持原創和厚著臉皮求贊求關注的小小三國迷——暮雨夜行歸何處,大家也可以叫我歸何處!

大家都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卻不知道,在曹操實行這個策略之前,袁紹的謀士沮授就勸諫過袁紹要利用漢獻帝,只不過袁紹沒采納罷了!

至於袁紹為什麼沒聽沮授的去迎立漢獻帝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袁紹太傲



袁紹一直以四世三公自詡,坐擁河北,兵甲幾十萬,實力強悍,在河北完全是個“土皇帝”,如果把漢獻帝迎接了過來,他就要尊寵漢獻帝為名義上的負責人,這對於傲氣無比的袁紹是無論如何也忍受不了的。

目光短淺

袁紹的目光短淺在《三國演義》中體現的淋淋盡致,再這裡我也不需要多說啥。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所有人的重點都是在爭地盤,哪裡能尊崇漢室王朝啊,所以說袁紹對於這個手無縛雞之力、權勢更是衰微到不行的漢獻帝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至於之後看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那麼好之後,他又想擁立劉虞為帝則更是體現出了他的後知後覺、志大才疏、眼高手低,難有大作為!


說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點一下關注,多多點贊,我會不定期的推送關於三國的小文章,謝謝!


暮雨夜行歸何處


是這樣的,他的謀士沮授曾經和袁紹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身邊的很多謀士都反對,反對的原因就是:

你把皇帝接到身邊,你是聽皇帝的還是不聽,聽就不如現在自由,不聽那你就是要反!所以接到漢獻帝你得到了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同時也得到了千秋罵名,就像曹操這樣一張大白臉。但是這個也不是袁紹不接漢獻帝的最主要原因。

袁紹是和漢獻帝有過節的,在董卓廢漢少帝,立漢獻帝的時候,袁紹就說漢獻帝不是漢室血脈,不承認漢獻帝,董卓後來把漢少帝殺了,就剩漢獻帝了,怎麼辦,你不承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

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袁紹和外戚何進商量剷除宦官,結果何進先被宦官殺了,接著袁紹又殺了宦官,好了皇帝的統治機構徹底崩塌,天下大亂,袁紹說起來是集合18路諸侯討賊扶漢,但是其目的還是希望能夠取而代之,所以會對一個傳國玉璽掙來搶去,而不去搶真皇帝

對於袁紹來說,漢獻帝就是燙手的山芋,要了沒用,不要被曹操利用的也讓自己眼紅。

所以袁紹不會去接漢獻帝


古往今來之淺談


只能用優柔寡斷四個字來形容!田豐,沮喪這兩大謀士早都提出來了,他的魄力不夠!所以沒能實施!最後曹操迎回天子,袁紹就後悔了!宮渡之戰亦然!最後才會之於曹操之手!都說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一主無能,那就更可怕了!


斷影super


三國時期沮授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這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眼光,其實也是一種軍事戰略的投資,但是可惜的是袁紹以及袁紹集團內部大多數人並沒有這種長遠的眼光。他們認為把皇帝迎接過來是一個累贅,回削弱自己的權利,而沒有實際用處,於是就放棄了這個大好的機會。

次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懊悔不已。


弓刀雪滿


因為袁紹此時想立劉虞為帝,看不上獻帝


討寒居士


袁紹多謀寡斷,情緒用事,所以從開始最大擁兵自重的最大勢力到最終被覆滅


雲世界3


袁紹本人就是沒有主見的人,看看他的謀臣一個都沒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