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武术体系训练出来的人,为啥搏击擂台上的对抗能力这么弱?需要在哪方面补强?

長風浩荡


对于现代武术的训练体系来说,多数人所重视的是套路的练习,再加上对于传统武术的一些曲解,把很多的真正实用的东西丢掉了,而留下了众多的华而不实的花法。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下当代武术与搏击的一些差别,以及搏击的训练特点与武术体系的训练特点。

1、中国武术体系的训练方法

无论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现在的比赛多数都是以套路比赛为主的,而很多的武术对于功力以及实战(包括对抗练习)都没有要求,而套路以各种复杂的身法、手法、腿法为主,而这些身体的技巧,本身就已脱离了实战。实战的技术无论多么高深的武功,都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技巧,而非复杂的身法。

再说训练,在训练当中,当代的许多武术都是以“拳打百遍自然熟、拳打万遍神灵现”为主的套路练习,而失去了很多的如单式千遍万遍的训练。拆招、对打、散手等实用的技巧也多数被神化,功力的练习也十分的匮乏,没有功力,没有力量,更别谈抗击打能力了,这种训练模式,除了有很好的身法技巧之外,基本上出手就是输。在古代的训练中,我想武术绝对不是现在的这种训练模式吧。

就比如吴殳《手臂录》中讲枪法的训练,每天要练扎十余斤的大枪就要练500下以上,连续百天的不断练习,这样一个扎法才能练到熟练,过万遍的全力以赴,连续百天的练习,一个动作,每天训练,试问现在哪种武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正是这样辛苦的练习,还需要多年的其他技法训练、实战拆招、双人对扎等技术训练完全熟练,最后才能使枪法应用于军队实战搏命之中,这也是古代武术高深之处,他们付出了许多的辛苦,不断的努力,最终才将技法发挥出去。

2、搏击的训练特点

现代搏击的训练,就有古时的兵器训练方法,哪一个搏击选手或是业余选手,每天的出拳、打沙袋等训练直拳或其他拳种的训练不得百下以上,而专业的搏击选手除了千百下的拳法训练之外,还要针对体能、抗击打、反应、身体协调性、闪躲等专项进行不断的训练,最后训练完这些基本动作之后,还要经历双人对战的考验,在实战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在实战中找到实战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保持了一个武者的求胜之心,也保持一个武者征服他人的欲望。

3、当武术遇到搏击时

现在的许多练习武术的人,对于体能的训练远远小于搏击者,包括力量、抗击打、反应、体能等,武术的体能基本上就是在练习拳术套路时所付出的训练动作,所形成的一种体能方法,很多的传统武术尤其是内家拳的大师们,很少练习体能的,看看一个个的大肚子就知道了,而搏击选手有几个大肚子的?

没有体能就意味着连续出拳几十秒后,即使没有人来打你可能你的体能就会出现不支,当你没有很好的反应速度及体能的话,当一个连续十余次以上的快速出拳就可以把你击倒。就好比某雷与某东的比赛一样,没有任何的反应速度,也没有任何的闪躲技巧,或许在倒地之后,才只是身体的一个下意识保护,而已经完全没有了征服别人的欲望了。不是心余而力不足,而是心和力都不足,包括智。

虽然练习武术的人,也练单式,同时也练习很多的推手或是双人的对抗,但多数的都是在两者都知道相互要出的动作而作出的反映,体现出了知已知彼的战法。而武术对搏击的对打,其实是一种不知已更不知彼的战斗。不知已在于其对于自身的武功修为没有很好的认识,同时对于古时的武术没有深刻的研究,更没有研究前人的功力训练方法,更不知道武术的训练同样要像搏击一样,训练体能、拳法、散手对练等诸多环节;不知彼在于他们对于搏击的训练方法一无所知,对于搏击没有任何的概念,更不知道一个非专业搏击拳手的出拳速度有多快,力量有多大。

想要让武术能够迎合现代擂台搏击的要求,那么,就要向搏击学习,在学习搏击的同时,保持武术传统技术的训练,将两者结合,并融会贯通,并不是说武术不好,而是要在练习武术的同时,去知道武术的传承、武术的训练方法、搏击技巧,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在实战中寻找真谛,借鉴现代搏击理念才能更好的让武术适应当代擂台的需求。


杨营双节棍


我自己练过传统武术,也在用现在搏击的训练方法,与格斗技术。我来谈谈我自己体会到的一些差别,与看发。

1:传统武术具有的社交属性与文化传播属性的特点,这个属性是高于格斗竞技属性的,很多联系学习传统武术的爱好者,第一目的不是为了打实战去的。所以就导致了训练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谈拳,聊拳,聊聊前辈的一些人文轶事,然后讲讲手摸摸劲,大大套路,在这样热闹祥和的氛围中就过去了。

2:目标不不明区,不够专注,太过于庞杂。来学武的过程中,没有明确是为了健身活动活动作为目的,还是练习竞技套路最求好看为目的,还是摸劲训练推手为目的,徒手格斗为目的,还是兵器实战为目的。徒手实战有规则的,拳击规则,散打规则,踢拳规则还是泰拳,或者mma规则?兵器无甲兵击还是有甲兵击? 所以会发现武术里感觉什么都包含一点,但是都不够专注。而各种擂台比赛,都是在当前规则下发展出来的最合适的技术。 所以传统武术要自己制定一个规则。要么就在这些规则下去适应打磨技术,那么从外形表现上也就难以区分了。

3:训练强度不够,低效率。安排不够合理,不愿意与现代技术做对比修正。传统武术有很多桩法,练习的话可以整合骨架,获得一种整体力,这一点很好,很有特点。但是格斗不但要有整体力,还要有步法,体力,抗击打,击打位置精度,反应,闪躲,对抗心态等等很多部分组成,致谢都需要不断的实践实战去磨练,才能真正的掌握。 而之战对抗训练恰恰是传统武术最欠缺的,大多都只是师父打弟子的讲手配合,这是不符合客观实战的场景的。

4: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太过于尊古崇祖。认为技术越古老越好,这是违法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当学的技术用于实践时,发现不好用时,不去参考其他技术分析原因。反而是回到古籍,古老故事中去寻求慰藉,认为是自己没有练好。所以就造成了一种错觉古代是100分,后代一代比一代差,最后连古代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都达不到。我个人感觉这种结论是很魔幻也很返智的。拳击泰拳空手道mma等等,擂台上的技术都是一代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只会在特定的场景下越来越强,中国的传统武术不应该是个例外。

所以综上所述,我觉的:

1学武术要首先定好目标,

2多实践验证,修正

3抛开门户之见,多多交流

4制定合适的表现竞技规则

5多多宣传,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格斗嘚吧嘚


武术系统训练出来的人搏击擂台比较弱?散打也属于中国武术,现在的散打训练方式和搏击差不多的,至于为什么上搏击擂台比赛表现出来比较弱,全部都是因为训练方式么?



我不这么认为,外国综合格斗和中国综合格斗,外国足球和中国足球这些训练方式都一样的吧,结果实力对比如何呢?
还有比赛规则也很重要,许多著名拳王跨界打比赛,结果基本上都失败了,甚至输过了并不出名的选手,无论散打,武术套路表演,还是传统武术都和搏击不是一个体系,武术上搏击擂台比赛就是跨界打,地下黑拳王厉害吧?上擂台就不行了,搏击比赛的拳王一般也不敢去打黑拳,一样的道理

武术分2个部分,刚刚说了散打,现在说说武术套路表演,如果让武术套路表演上搏击擂台比赛,简直就是搞笑,武术套路表演的要求是好看,和打没有关系,如图:南拳套路表演亚运会冠军


当然中国武术除了散打和武术套路表演,还有民间传统武术,传统武术虽然能打,但是上搏击擂台比赛打过搏击,是不是异想天开了啊?传统武术练习者入门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只是随便练练,

传统武术门派很多也是教的国家大力推广的武术套路表演,加上传统武术主要是兵器,次要的才是拳脚,而且并不是针对擂台,何况是搏击擂台比赛,搏击是职业,传统武术是爱好,你叫一个喜欢在家做饭的人参加日本厨艺大赛,能赢么
如此多的原因怎么能用一个训练方式就解释了呢,还有政策支持,社会环境,商业运作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比如跆拳道,武术套路表演,都不能打,一样发展得非常好

一家之言未必对,欢迎大家批评更正补充,留言评论,一起讨论我是文明理性看传武 喜欢我就关注我吧


文明理性看传武


传统武术是防身,最短的时间内打完就跑了,而搏击擂台是竞技体育的产物,传统武术的体系不完善。这是现代体育运动能力的思维导图,传统武术估计没有几本书或是几个传统大师,能搞清楚的。

传统武术能实战,有训练体系,但无法做到更细致的区别对待,每一个人独立个体训练方法与手段非常有限。甚至有些传统武术强调正宗性,不可改变宗师的动作模版。

如果要改变传统武术的擂台竞技能力,只有不断的进行实战演练,并且需要借鉴同时代的训练手段,训练科学监督来跟踪运动员的训练承受力,恢复力,还要进行大量的统计学,至少一年的实战赛事,包括模拟比赛,要总结出最大成功率的动作。


福州禅武


本来就是杂耍,与传统武术没有多少关系。近二三百年,武术舞蹈化、套路化非常严重,新生套路如雨后春笋,有些根本就不靠谱,纯属胡编乱造。像什么宋江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拷拳、孙二娘大战拳、李元霸拳、降妖拳、螃蟹拳、鸭子拳、跛子拳等等等等,有的人在历史压根就不存在,有的不可能因为发生一件事就创立一套拳,有的拳则没有任何意义。说白了编拳者纯属意淫,不排除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喜欢找个历史名人当创拳、传拳背景,不是武状元就是大将军,纯粹是胡说八道,这样的传统武术能打就怪了。

传武有几千年的历史,假传武的历史往往不足几百年,真与假、对与错不要听名气,看看他们身上有没有东西就明白了。单纯的四肢运动、使用蛮力和僵力、花里胡哨的、节奏感和停顿感明显的、造型高大尚的都是假货,可惜会看的人太少了……


单氏武技a


为什么现在搏击体系的人在擂台上相对较弱?以下部分是我在另一个问答中的回答:

传武在擂台上败给了现代搏击,与泰拳王跨界去打ufc被普通拳手击败一个道理~训练方向针对的规则不同,进入了别人的规则,不适应。

传武的训练方向是在法治环境极差没有监控摄像头的跑江湖攻防技巧,没有规则不限人数可用器械没有禁打部位没有裁判喊停可以逃跑,因此训练针对性有别于能保证一对一有禁打部位不能用器械有裁判喊停的现代搏击。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柔术寝技和扎马步。在保证一对一有禁打部位的情况下,柔术寝技是极强攻击技能。但在无规则情况下,特别是被围攻时,倒地意味着有可能被人踢脑袋。于是,被现代搏击瞧不起的扎马步反而更显作用~它保证了被围攻时人不能随便被摔倒。无规则下人的攻击习惯是十打九摔,只要不被摔倒,人被重脚攻击到上半身的要害的机会就会减少。

大家之所以觉得传武比不上现代搏击,是因为现代搏击擅于利用规则,将传武拉入对自己有利的位置来对决。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要练习的武术呢?想要荣誉,就参加竞技体育,多打比赛。想要日常综合防身技巧更多,就学传武。

补充:

个人的擂台实力,往往涉及到种族人种问题。例如美国人以牛肉为主食,这对发展像柔术、摔跤等纠缠类技术,是有运动营养学上的优势的。人家全民从小就食,挑选出来的人自然比中国人在快成年时挑选出来并开始搭配吃牛肉的拳手有优势。人种中,黑人在爆发力上有优势。综合来说,中国偶尔出个刘翔这类的天才,但整体上肯定不如人家。


云出无心David


最主要的原因是训练的目的不一样。

学武术,大多是为了表演和显得牛逼,从来没有人学习武术是为了登上擂台打比赛。

一个是兴趣爱好和健身项目,一个是擂台竞技比赛,如何能相提并论。光是耐力、体力和攻防技术都无法和搏击相比较,哪能对抗。

而最需要加强的就是武术的目的性,如果非要比赛,那一定得以实战和竞技为目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一旦确立了这个目的,则武术会被化繁为简、精益求精,也会在训练方式和技术上进行突破和改变,一味地墨守陈规不可能逃离武术目前的现状。


武力封神榜


因为人是肉做的,再怎么练都有极限,只有重量级差异才是绝对的。其他的都是幻觉


穆景天


放弃套路演练,放弃套招,放弃无用的马步训练,增加直勾摆三拳,增加面部抗击打训练,改推搡制为ko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