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了好多年!刘备并不是汉献帝的叔叔

三国的刘备以其仁义而家喻户晓,被人们称为"刘皇叔"。

"刘皇叔"这个称号怎么来的呢?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从一出场就自称是"汉室宗亲",到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汉献帝接见刘备时,排了世谱后,称刘备为"帝之叔",大汉皇室正式为"刘皇叔"这个谓称盖章背书。

那么,刘备究竟是不是汉献帝的叔叔呢?

在正史中,《三国志·先主传》也只承认了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对于"刘皇叔"之称只字不提。而给《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更是直言刘备"自祖父之上,世系不可考"。通俗地说,就是说刘备的祖宗最多只能考证到祖父一辈,再往上就无从考证了,连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那么,汉献帝称刘备为"刘皇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撇开刘备乱攀亲戚、汉献帝急着找强力靠山、两人郎情妾意一拍即合的因素,汉献帝称呼刘备为"刘皇叔",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

根据《礼记》记载的礼法,"天子同姓谓之伯, 异姓谓之伯舅"。在《春秋左传注》中,对这个称呼礼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天子谓同姓诸侯曰伯父或叔父,谓异姓诸侯为伯舅"。

翻译过来就是,根据礼法,皇帝可以称同姓的诸侯为皇叔,称呼不同姓的诸侯为国舅。

换句话说,无论刘备是不是真的汉室宗亲,汉献帝称呼当时颇有兵权的刘备一声"皇叔",是表现对刘备的尊敬和亲近,未必非得是叔侄关系。这种做法,是是合乎礼法的。

因此,因为"刘皇叔"的称呼,就以为刘备是汉献帝的叔叔,这是一种误读。

同样的误读,还有汉献帝的丈人董承。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汉献帝要称呼董承为"董国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