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地位如何?

黑曼巴6823991


简单来说,除了赵匡胤的儿子,都挺好。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位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这一直是个迷案,因为赵匡胤是有儿子的,而且不止一个。

赵匡胤共有四子,分别是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和四子赵德芳。

老大赵德秀和老三赵德林在史书的记载都很少,因为他们很早就夭折了,连名字都没有,一百多年后宋徽宗闲的没事才追赐了这哥俩的名字和爵位。

老四赵德芳的记载也不多,原因同上,他也不长寿,23岁就去世了。

剩下就是老二赵德昭了,他虽是次子,可在大哥早夭的情况下,他实际上就是长子,赵匡胤如果要立太子,他绝对是第一人选,赵匡胤也很注重对他的栽培,可奇怪的是赵匡胤在世时既没立他为太子,也没给他封王。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去世时,赵德昭已经26岁了,不小了,怎么着都不算年幼,但按照父死子继的规矩,正常操作应该就是他被大臣拥立,谁知北宋这戏码不一般,赵德昭的叔父赵光义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继位了,赵德昭被封为武功郡王。

后来赵光义拿出个“金匮之盟”,表示皇位继承顺序应是从赵匡胤到赵光义,再到三弟赵廷美,然后转到赵匡胤儿子也就是赵德昭兄弟手里,所以赵光义给了赵廷美和赵德昭位在宰相之上的地位。

皇位一朝在手,不传给自己儿子怎么甘心呢?赵光义自然是要整整弟弟和侄子的。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随赵光义攻打幽州,一夜军中惊乱,一时间竟然找不到赵光义在哪,为了避免群龙无首,有人提议立赵德昭为帝,结果赵光义回来了。

亲儿子上位都有可能引发皇帝暴怒,何况是侄子,因此赵光义大为不满,班师后也不给功臣封赏,赵德昭就去劝,赵光义怒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然后,赵德昭回去就自杀了,年仅29岁。

古人结婚早,赵德昭和赵德芳都是二十多岁去世,也留下了子嗣,赵德昭有五子,赵德芳有三子,也就是说赵匡胤有八个孙子,他的所有后代都来源于这八人。

到1127年北宋灭亡,赵匡胤的子孙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他们都享受着宗室子弟的待遇,当然按照直系跟旁系的不同,待遇肯定是不同的,有的封王,有的当知州,有的当知县,有的纯粹拿点供奉过活。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的儿子们只有赵构跑到了南方,赵构也被拥立为宋高宗,建立南宋,不过赵构后来失去了生育能力,独子又早夭了,不得不考虑从宗室中选择继子。

经过多年的繁衍,无论是赵匡胤一系还是赵光义一系,子孙都不在少数,且有不少不在汴京长住,靖康之变把宋高宗的近亲属一网打尽,使得他没有侄子可养,可再往远一点,堂侄子还有一大把。

不过宋高宗选择继子的时候,没有选关系最近的赵光义系宗室,而是选择赵匡胤系,倒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赵光义系当时势力太大,宋高宗叔祖辈的人物就好几个,叔伯辈的更多。宋高宗毕竟还是对自己的命根子存在幻想,他也想跟赵光义一样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啊!

如果选择势力庞大的赵光义系,就算宋高宗有了亲子,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而且如果大宗继位,再闹出“濮议”(宋仁宗养子宋英宗尊生父濮王为帝)这样的破事,他还怎么搞?

抱着这样的想法,宋高宗进一步否决了赵匡胤系中的赵德昭系,赵德昭五个儿子,起点就高,到南宋初年,子孙势力不小,甚至还有牧守州府、手握兵权的。

那么就只能是赵德芳系了,宋高宗千挑万选,从中选出两人,这两人的生父都是从八品小官,比知县还不如,属于小宗中的小宗,这样宋高宗就完全不担心自己死后闹出没儿子的破事了。

这两个继子很快变成了一个,那就是日后的宋孝宗。


平沙趣说历史


宋太祖赵匡胤一共生养了4个儿子和6个女儿!长子和第三个儿子赵德秀和赵德林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史书上几乎没记载!六个女儿中也有三个小时候就夭折了,分别是申国公主、成国公主、永国公主早夭。另外三个是魏国大长公主、鲁国大长公主、陈国大长公主,三个公主分别下嫁给了左卫将军王承衍、左卫将军石保吉、右卫将军魏咸信。

次子赵德昭,性格沉着冷静,喜怒不行于色,是赵匡胤内定的接班人!赵匡胤为了历练这个儿子,并没有直接封王给他,而是将他下放基层锻炼,相继担任了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务。赵匡胤没来得及将皇位传给赵德芳自己就突然死了,那时赵德芳已经25岁了,但是依然没有被册封为亲王,这使得他在突然到来的皇位争夺战中处于不利地位。等他叔叔赵光义登基皇帝以后他才被册封为武功郡王!

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御驾亲征攻打幽州。一天晚上宋军营遭到偷袭,赵光义失踪,群臣以为赵光义已经遭遇不测,便推举赵德昭为皇帝,但是赵光义却突然出现。班师回朝以后宋太宗对此事耿耿于怀,没过多久,赵德昭便不明不白的死了!宋太宗追封赵德昭为魏王,后又改封吴王、越王。

四子赵德芳,他的经历与赵德昭类似。先后担任过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等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赵德芳病逝,年仅23岁。宋太宗追封赵德芳为中书令、岐王。后来又赠太师,改追封为楚王、秦王。赵德芳共有三子,其后代一直以皇族宗室的身份存在。

宋太祖的孙子辈之中“不得其死”的就不多了,他们大部分都受到了宋朝的优待——毕竟他们对宋朝皇帝帝位的威胁已经基本消除了。宋神宗即位之后曾说“创业垂统,实自太祖”,所以他下诏令“考太祖之籍,以属近而行尊者一人,裂土地而王之。使常从献于郊庙,世世勿复绝”,他是这么说的,后世皇帝也都是这么做的——几十上百个太祖后裔中选一个出来,封个安定郡王还不是芝麻点小事!


耀眼观世界


赵匡胤子孙在北宋一朝的地位大致如下:

太祖驾崩之时,长子赵德昭二十六岁,次子赵德芳十七岁。赵光义即位后下旨将其儿子全部尊为“皇子”,不久之后取消了这种称号,并赵德昭和赵德芳的结局都比较悲惨。 太宗即位第一年就把赵德昭封为武功郡王,但是赵光义亲征之时被契丹击败,宋朝部队便有人想拥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听说了这个传闻,非常生气。后来赵德昭回家之后便自刎而死了。 太祖的孙子辈他们绝大部分都受到了宋朝的优待。宋神宗即位就从太祖后裔中找出一个封王,后代皇帝大致也是如此,即从其众多后裔中挑选一个封王。

这就是赵匡胤子孙在北宋的大致地位。


田田历史


有宋一朝(960年-1279年),历18帝,享国319年。分北南两宋。北宋赵匡胤立国,传弟光义。后有太宗一系传承至徽钦二宗。开封城破,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开始了太祖一系传承。

太祖传太宗,兄终弟及,以为皇位可以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是太宗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至于太祖一系,赵德昭因为谣言,自杀身亡。次子赵德芳就是电视剧中八贤王的原型。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是正义化身,出现于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故事中。但是真正历史中也是比较悲惨的。在23岁时候就病逝了。

虽然太祖两个儿子都因为其他原因早早就没了,但是有北宋一朝,太祖一系子孙都受到帝皇优待。除了没有实权,都安享富贵,荣宠一生。两宋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都是因为外患而灭国。不是因为内部争权夺利。


人生似水如流年



官子不多嘴


八王赵德芳,娃面金剪,上殿管君,下殿管臣,老厉害了,跟寇准是老铁,详情请听田连元的杨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