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为了讨好诸侯,杀晁错也已够了,为什么还要用腰斩这样的酷刑?

小不温柔


晁错,汉景帝时期的重臣,深受景帝信赖。晁错为汉室做了许多贡献,像提出“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提出“移民实边”的思想;坚决主张削藩。不过晁错命不太好,赶上了七国之乱,他作为了叛乱的牺牲品。


晁错的削藩政策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我们都知道,晁错是大力要求削藩的,曾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着力削藩,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看到有诸侯国被削弱,其他诸侯国坐不住了,于是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汉景帝为了缓解与七国之间的矛盾,让吴楚联军失去口号,便下令腰斩晁错。汉景帝对晁错采用这样发酷刑,也怪晁错人缘不好。晁错凭借着与汉景帝的关系,做事十分强硬,为人也是峭直刻深,得罪了很多大臣。像袁盎就与晁错有仇,在晁错当御史大夫时,曾举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的贿赂。而袁盎就是直接害死晁错的人,当他听到吴王反了,袁盎便献策:“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且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错不和,汉景帝为了巩固与大臣的关系,不得不牺牲晁错来换取大臣们的忠心。晁错过于自保,也让汉景帝不悦。当七国叛乱时,汉景帝询问晁错办法,而晁错却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待在长安。这把皇帝往火坑里推的事,汉景帝心里肯定不爽。

晁错对削藩有着很好的构想,但是无实际操作方式,加上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看来,一个人的性格对自己前途有很大影响。


历史百家争鸣


汉景帝是因为要讨好叛王才杀晁错吗?那为何用腰斩这样的极刑吗?

汉景帝是西汉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但他的一生中却有一个污点,那就是杀了晁错。晁错作为太子旧臣,本应该是太子登基称帝后最信任的人,可汉景帝却把他杀了,而且还是用的极其残忍的腰斩。汉景帝为什么要杀晁错呢?

晁错被杀表面上看是不应该的。首先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这也正合汉景帝意。削藩可以稳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对于皇帝对于国家都是好事,晁错能向汉景帝提这样的建议,可见晁错的衷心,也是国家的人才,这样的人不该杀。其次汉景帝在杀晁错之前也一直没有显现出要杀他,反而很是重视晁错,对他的建议也是听从。朝廷大臣也都知道汉景帝宠信晁错,晁错提的建议拿到朝中讨论时提反对意见的人很少,他们也知道提了反对意见也没用。如此看来汉景帝并没有事先有意要杀晁错,反而他们君臣关系很好,可为什么晁错还是莫名其妙就被杀了呢?

汉景帝听从晁错建议削藩后激起了七国之乱,而七国起兵的借口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后来汉景帝就把晁错杀了,这么看来杀晁错是汉景帝想平息七国之乱的决定。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不全对。汉景帝堂堂一个皇帝,怎么会杀了自己最宠信的大臣来讨好叛王,就拿后来的朱允炆来说,当时朱棣造反也是以清君侧为借口,朱允炆也没有杀了朱棣所说的“奸臣”啊。于情于理汉景帝都不是为了讨好叛王才杀晁错。而且晁错死后汉景帝依旧积极备战,完全没有想停下来看看叛王的态度。

袁盎曾经上书汉景帝说“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就是让汉景帝杀了晁错平叛乱,但是汉景帝当时是“默然良久”,可见七国之乱发生时他也没有下定决心杀晁错。那是什么原因让汉景帝下狠心以腰斩杀了晁错呢?

袁盎上书十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汉景帝弹劾晁错,因为晁错曾经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去平息叛乱,而晁错自己则坐守朝中。陶青、陈嘉、张欧等人认为晁错这是想要把汉景帝支出朝廷自己做大,以图皇权。这可是彻底让汉景帝动怒了,当时的晁错已经是御史大夫了,在三公之列,是当时最尊显的职位,再向上不久是皇位了。汉景帝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下定了狠心腰斩了晁错。

至于晁错到底有没有坐上皇位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现在来看晁错是冤死的,后来汉武帝也为他平反了。不知道汉景帝杀了晁错后有没有后悔过呢?


风尘讲历史


晁错削蕃的理论根据只有“削蕃亦反,不削蕃亦反”。明知必反,却不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可以说,晁错罪过很大。

这不是重点。

众诸侯已经反了,火已经燎到眉毛了。此时晁错不想法灭火,居然提出杀袁盎。袁盎是个君子,知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到皇帝面前提出杀晁错。

这还不是重点。

汉景帝脑子没问题,知道即使杀了晁错,猪猴也不会放了唐僧。

晁错提出叫汉景帝御驾亲征。汉景帝想了又想:“我是汉景帝,又不是汉武帝,凭啥叫我御驾亲征?朱棣才去呢!”

这才是重点,但还不是很重。

不是汉武帝的汉景帝心想:“变不变成汉武帝不重要,重要的是别变成朱棣牺牲在讨伐的路上。”不好意思说不想去,就问晁错“我去亲征,那你干嘛?”

面对如此尴尬的一个场面,晁错觉得有必要给汉景帝一个定心丸:“我在后方给你打气!你去吧!你去了就会变成汉武帝了。”

于是汉景帝深情地看着晁错:“哎吆,我去!”

于是晁错就永远的去了!

汉文帝是明君,在位时取消了肉刑。汉景帝也是明君,就把取消的肉刑又恢复了。这两代明君一起搞了个“文景之治”。

由于晁错开局很荒唐,简单的就把他杀了,会让后面的剧情压不住场。这样会让剧本不好写,史官会很为难。

为了让结局更精彩,于是汉景帝派人到晁错家骗晁错上朝。经过菜市口的时候,就把还穿着朝服的晁错给腰斩了。

这下,史官高兴了。晁错如此结局,真可称得上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以荒唐始,以荒唐终。

这能怪谁?谁叫你名字就叫“错”呢!


寄暇学宫


晁错为人严峻刚正,却又苛刻严酷。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研究《尚书》的人,晁错学过,汉文帝下诏令,任命晁错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太子家令。

晁错凭着他的辩才,得到太子的宠幸,太子家称他为“智囊”。当时,太子称赞晁错的计策谋略,袁盎和诸位大功臣却大多都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继位后,任命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每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

丞相申屠嘉心里不痛快,想给晁错点颜色看看。

内史府建在太上庙围墙里的空地上,门朝东,出入很不方便,晁错便向南边开了两个门出入,因而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

丞相申屠嘉听到了这件事,打算就这次晁错的过失写成奏章,请求诛杀晁错。

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当夜请求单独进谏皇上,具体详细地向皇上说明了这件事情。

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告了晁错擅自凿开太上庙的围墙做门,请求皇上把他交给廷尉处死。

皇上说:“晁错所凿的墙不是太上庙的墙,而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致于触犯法令。”申屠嘉谢罪。

退朝之后,申屠嘉生气地对长史说:“我本当先斩后奏,现在奏请皇上反被这小子给出卖,实在是大错。”

丞相终于发病死了,晁错因此更加显贵。

晁错被提升为御史大夫,请求就诸侯的罪过相应地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回各诸侯国边境的郡城。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讨论,晁错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都叫喊着反对,痛恨晁错。

晁错的父亲听到了这个消息,就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继位,你执掌政权,侵害削弱诸侯的力量,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纷纷议论怨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晁错说:“事情本来就应该这样,不这样的话,天子不会受到尊崇,国家不会得到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照这样下去,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便服毒药而死,死前说道:“我不忍心看到祸患连累自己。”

晁错的父亲死后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反叛,以诛杀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当时是腰斩弃市,夷族!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攻打吴楚的军队时,他担任将领。

邓公回京城后,上书报告军事情况,进谏皇上。

皇上问道:“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的军队退了没有?”

邓公说:“吴王蓄意谋反已经有几十年了啊,他为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所以以诛杀晁错为名义,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呀。再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进言了。”

皇上说:“为什么呢?”

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要求削减诸侯的封地,借以尊宠朝廷,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计划才开始实行,竟然遭到杀戮,对内杜塞了忠臣的口,对外反而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足取的。”

景帝沉默了好久,说:“您的话很对,我也悔恨这件事。”于是任命邓公担任城阳中尉。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老板是不可靠的,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时可以牺牲忠于他的人。


乙丙丁6


首先,需要还原一下当时汉景帝杀晁错的历史背景。

汉高祖刘邦击败楚霸王项羽后,迫于形势,分封了功臣为异性诸侯王,因为诸侯王在自家封地自治,拥兵自重等,威胁到了中央,后来高祖断然肃清了所有异性诸侯王,但又分封了同姓诸侯王,这也为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埋下了种子。

到了汉景帝时期,各路诸侯王经过休养生息,实力渐渐壮大,有尾大不掉的趋势,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策》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此时,汉景帝是十分赞同晁错的建议的,同时下令进行诸侯王削藩。因为动了诸侯王的蛋糕,吴王刘濞联合其余六王以“清君侧”的名号起兵。为了平息诸侯王的怒火,汉景帝不得已杀了晁错,腰斩于市。

明明杀了晁错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腰斩于市呢?我认为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问题,当一个人受到第三方人伤害时,反过来施害人收到的惩罚越大,被害人心里越痛快,就像一个人被毒蛇咬了,会恨不得把蛇砍成十八块,剁成肉酱。

这里的刘濞等七王就好比受害人,晁错就好比施害人,只是晁错被腰斩还是没能平息七王的怒火,最后还是由大将军周亚夫用三个月的时间平息了这场动乱。


LeungYung


汉吴、楚、赵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反。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为解七国之乱,问计于袁盎,袁盎与晁错不和,说: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后景帝乃使丞相、中尉、廷尉奏错:不称主上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无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于是腰斩晁错于东市。


我是一个存在483


七国之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除晁错”,可以说是师出有名,当时的景帝也十分年轻,政治手腕很弱,一时间七国的叛军对他造成很大的压力,他以为大杀晁错就能平息“众怒”。最后晁错被杀,战争也没有停止,他们真正想要并不是怎么杀晁错,而是那天子的位置。


反惑小声


主要是为了平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没想到吴王刘濞清君侧是幌子,杀了晁错根本没用,还是继续谋反,谋反才是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