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宋会形成重文抑武的风气?

guiguke


华夏由一个尚武的社会,变为文弱的社会,这个陡变,主要是宋朝的重文抑武国策造成的。

如“庚戌法”,各地驻军经常轮换,以至于一支军队还未熟悉当地地理,就被调往他处。

歧视军人和武人。宋朝给予军人优厚的物质待遇,但不给地位;武人出身的人不能担任宰相;从军者难以凭借军功当上中央和地方大员;新人从军脸上需刺字,名将狄青也不能免俗,军人、武人地位低下,以至于整个社会以从军为耻,许多从军者是犯人(由此产生出歧视军人的用语“贼配军”),水浒传里体现的非常清楚。

而且这和政府对民间武器的管控是分不开的,比如禁止百姓佩剑。从文人墨客来看,从文人佩剑逐渐改为了带扇子。这与隋唐时武将的地位天差地别。唐朝还设有专门崇敬武将的“凌烟阁”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

可见唐朝武风之盛。

而且从历史来看,武将的地位确实一度低下,再没有汉至隋唐那时羽扇纶巾,上能骑马打仗,下能饮酒赋诗的儒将了,很多指挥将领都有文人担任。能从步卒升为将军的很少。比如北宋将领有范仲淹,宗泽等等。都是文人出身。所以宋人大都以进士作为一生的荣耀,以出仕为任,来实现抱负。

明朝建立初年,文武基本持平,所以才有了北征大漠的雄心。比如蓝玉的北伐,大挫北元。但土木堡之变后,明勋贵,武将势力基本全灭。


街角黄昏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文抑武,为何宋朝建立初期开始重武抑文

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发家史有关

众所周知赵匡胤原为后周大将,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宋朝建立以后,吸取前朝教训,总结经验,为什么唐末以来换了八姓十二君,皆因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无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

故宋太祖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起初赵匡胤并未想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认为都是故友有的甚至是结拜兄弟不会背叛自己,但赵普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

这些话实际上是在提醒赵匡胤不要忘记你是怎么起来的,不要忘了陈桥兵变的历史。不久后赵匡胤开始解除高级将领兵权,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北岭散人


矫正过枉,每个时代的形成都是吸取前人的利弊而形成的,宋承残唐五代,武祸之烈登峰造极,宋初的统治者为了吸取教训才压武扬文


无欲金刚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发动政变,夺取了后周江山,建立大宋王朝。为了防止再发生这样的事,就削弱武臣的势力,宠文抑武。


汉囧帝1


这个起因在于宋太祖赵匡胤得江山的方法,黄袍加身,自己的江山是这样得来的,自然要提防自己的江山这样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