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猛將張瓊是宋太祖的救命恩人,為何趙匡胤要賜死他?

文史磚家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身,但為人寬厚,鮮有用嚴厲手段對付大臣的舉動。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對於他的救命恩人兼心腹愛將張瓊,宋太祖卻痛下殺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張瓊到底犯了什麼罪?


張瓊是五代宋初的將領,很早便在趙匡胤的身邊效力,以驍勇忠誠聞名。後周世宗柴榮討伐南唐期間,曾命趙匡胤攻打壽春,彼時,城上的守軍連發車弩,射出的箭矢跟椽子那般大。張瓊見形勢危急,便用身體死死地護住趙匡胤,結果被車弩射中大腿,昏死後良久才復甦。經此一事,趙匡胤對張瓊非常感激。



張瓊,大名館陶人。世為牙中軍。瓊少有勇力,善射,隸太祖帳下。周顯德中,太祖從世宗南征...及攻壽春,太祖乘皮船入城壕。城上車弩遽發,矢大如椽,瓊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瓊股,死而復甦。見《宋史·卷二百五十九·列傳第十八》。


趙匡胤稱帝后,大力提拔張瓊,命他管理禁軍,累遷至內外馬步軍都軍頭,領愛州刺史。數年後,宋太祖因為欣賞張瓊的武勇,便讓他接替皇弟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並誇獎他說“殿前衛士如狼虎者不啻萬人,非瓊不能統制”(引文同上),由此可見對他的器重。


張瓊性格剛強、嫉惡如仇,因為討厭奸佞小人史珪、石漢卿作對,便經常輕辱、壓制他們。史珪、石漢卿為報復張瓊,便在宋太祖面前誣告他“擅乘官馬,納李筠隸僕,畜部曲百餘人,恣作威福,禁軍皆懼”(引文同上)。宋太祖獲悉後勃然大怒,於是在朝堂上審訊張瓊,在後者拒絕認罪的情況下,竟指使石漢卿用鐵撾將他打得半死,隨後又將他關進大牢嚴刑拷打。



張瓊熬刑不過,最終被屈打成招。案件審結後,宋太祖下令將張瓊賜死於城西井亭,時在乾德元年(965年)。事後,宋太祖命人查抄張瓊的家產,結果卻發現張家並無餘財,而且奴僕也僅有三人而已。至此,皇帝方知被小人矇蔽,併為此懊悔不已。從張瓊遇害的全過程來看,這似乎是一樁典型的皇帝被矇蔽而殘害忠良的案件,但從宋太祖一貫的作風來分析,卻是疑點重重。


既然如此,說明張瓊之死必然另有隱情,而這個要將他置於死地的原因,很可能便是《宋史》中極隱晦地提到的一句話“誣毀太宗為殿前都虞候時事”(引文同上)。太宗即趙光義。那麼,張瓊究竟說過趙光義哪些壞話,為什麼要說,正史當中並沒有記載。不過,在宋朝名僧文瑩所著的《玉壺清話》中,倒是有詳細的記載。



宋太祖稱帝建國後,曾任命弟弟趙光義擔任殿前都虞候的職務,數年後又進拜為開封府尹,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隨著權勢和名望的攀升,趙光義漸生不臣之心,為此暗中網羅豪傑、權貴,意圖在太祖駕崩後自立。雖然這些事情都在隱秘的情況下進行,但百密一疏,終究還是被某些人聽到風聲。


不僅如此,趙光義還放縱屬吏、奴僕多行不法,也引起某些人的反感。然而宋太祖出於手足之情,既不肯相信臣下的告密,又不願約束弟弟的行為,由此導致後者變得愈發有恃無恐。所有這一切,令代替趙光義擔任殿前都虞候的張瓊憂心忡忡,最終決定鋌而走險,告發趙光義。



於是在某天,張瓊向宋太祖冒死進言,稱趙光義有至尊至貴之相,而且在開封府尹任上多行不法,放縱屬吏、奴僕為非作歹,並暗中結交豪傑,恐有不臣之心,希望皇帝早日加以防範。沒想到,宋太祖聽後非但沒有警覺,反而斥責張瓊離間他與趙光義之間的兄弟之情,實屬大逆不道。隨即,張瓊被下令處死。


開寶初,太宗居晉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曰:“晉王天日姿表,恐物情附之,為京尹,多肆意,不戢吏僕,縱法以結豪俊,陛下當圖之。”上怒曰:“朕與晉弟雍睦起國,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離我手足耶?”亟令誅之。見《玉壺清話·卷七》。



由此可見,張瓊正是因為犯了“疏不間親”的大錯,才徹底惹惱自以為是的宋太祖,最終慘遭殺害,屬於徹頭徹尾的冤案。不過讓宋太祖沒想到的是,他如此信任趙光義,但最終卻落得離奇駕崩的結局,而他的兩位成年皇子也均未能繼位,而所有這一切,都是拜弟弟所賜。



文史磚家


張瓊確實是有過救駕之功,宋太祖對此人也十分感激。故此,宋太祖對張瓊提拔重用。但是,張瓊犯了一個身為臣子不敢犯下的錯,觸到了身為皇帝的宋太祖趙匡胤的逆鱗,於是被宋太祖不問青紅皂白直接賜死了。

這逆鱗是什麼呢?

《宋史》中,因為張瓊之死牽扯到宋太祖與宋太宗兩位皇帝,因此,史書在記載時語焉不詳,我們需要結合“杯酒釋兵權”的大背景,方才能明白張瓊被殺的真正原因。

張瓊,大名館陶人。世為牙中軍。瓊少有勇力,善射,隸太祖帳下……城上車弩遽發,矢大如椽,瓊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瓊股,死而復甦。

張瓊乃是宋太祖心腹將領,從周世宗時代就追隨宋太祖,是宋太祖最信任的部下之一。征討南唐時,趙匡胤奉命指揮壽春戰役,城樓上射的箭如房屋上椽子般大,差點射中趙匡胤,是張瓊挺身而出替宋太祖擋下這一箭。因此,張瓊有救駕之功!

在陳橋兵變時,張瓊是追隨者之一,時任內外馬步軍都軍頭。

兵變成功不久,宋太祖就召集禁軍高級將領,搞起了杯酒釋兵權。他明白告訴這些將軍,你們跟隨我出生入死,想的就是晚年富貴。只要你們肯交出兵權,我便讓你們去地方擔任節度使,並且與你們結成親家,讓你們安享晚年。

於是,以石守信為代表的禁軍高級將領紛紛提出辭職,宋太祖成功完成第一次收奪兵權。

在後周時代,禁軍分成兩支,一支是殿前司,一支是侍衛司。殿前司最高掌管是都點檢(趙匡胤自己就是擔任此職務),下面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曾任此職務)、都指揮使(石守信曾任此職),副都指揮使。

在下面則是都虞侯,副都虞侯……侍衛司最高掌管是都指揮使與副都指揮使。

在將一班久掌禁軍的大將罷免之後,禁軍也必須由人來帶。那麼,選誰來管理禁軍呢?宋太祖遍觀朝廷那些中級將領,選來選去,最後看中了張瓊。

因此說,在宋太祖繼位之初,對張瓊是十分信任的。他下達聖旨,提拔張瓊為殿前司都虞侯,在諸多老將先後罷免,都點檢、都指揮使職務都被趙匡胤收回並廢除後,張瓊一躍成為禁軍最高將領!

有句話叫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張瓊此人為人剛烈,缺少心機,打仗是一把好手,卻不善為官謀身之道。宋太祖最擔心的就是武將叛亂。如今石守信等老牌大將離開了,張瓊不知不覺成了新的威脅!

沒錯,張瓊被害的真正原因,是宋太祖對武將的忌憚。尤其是對手握禁軍最高權力武將的忌憚。

為了預防軍中將領做大,宋太祖採取了許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讓各級將領相互監督。

當時,張瓊手下有個軍官叫做史珪,擔任馬步軍副都頭,還有個人叫做石漢卿,擔任散員指揮使。這兩個人也是趙匡胤的親兵出身,經常越級向趙匡胤打小報告。張瓊很鄙視這種人,宋太祖卻很需要這種人,

於是,史珪、石漢卿“用事”,得到宋太祖信任,必然十分驕橫。但是,張瓊鄙視他們,把他們當成“巫媼”,既靠著哄人混飯吃的巫婆神漢。

二人銜之切齒,發瓊擅乘官馬,納李筠隸僕,畜部曲百餘人,恣作威福,禁軍皆懼;又誣毀太宗為殿前都虞候時事。

於是兩人就揭發張瓊曾經擅自將皇帝的馬騎出宮,又收攏反賊李筠的僕從,私下養了百多死士,儼然就是要謀反;二人深知趙匡胤兄弟情深,又說張瓊曾汙衊趙光義如何如何……

於是,宋太祖將張瓊抓起來審訊。張瓊不肯認罪,宋太祖大怒,下令用刑。石漢卿趁機拿鐵撾(鐵爪)亂打,接過張瓊當場被打得半死。張瓊被拖下去之後自知已經被懷疑,必死無疑,於是主動自殺,以表心志。

人一死,宋太祖怒氣就消解了。他這時候再派人打聽,得知張瓊根本就沒有蓄養死士,家裡只有三個僕人。

因責漢卿曰:"汝言瓊有僕百人,今何在?"漢卿曰:"瓊所養者一敵百耳。"

得知真相之後,宋太祖的反應也很冷血。宋太祖斥責石漢卿:“你不是說張瓊家養了死士一百多人嗎?現在那些人在哪裡!”石漢卿狡辯道:“張瓊的僕人,一個抵一百個!”

結果,宋太祖只是將石漢卿大罵了一頓,竟然沒有懲罰史、石二人。

張瓊之死,表面是因為史、石二人誣告,骨子裡卻是由於宋太祖對禁軍統帥,尤其是深得軍心的高級將領的恐懼。

宋太祖本就是兵變出身。一聽到武將做大、圖謀不軌,一貫寬厚仁慈的宋太祖立刻化身冷血狂魔。所謂“寧可錯殺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網”,張瓊就屬於那個被錯殺的倒黴鬼!


葉之秋


在權力面前,最是公平,不會摻雜任何感情。張瓊之死,只不過是為了維護權利的需要罷了。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了這樣一件史實:宋太祖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候張瓊以陵侮軍校史珪、石漢卿等,為所誣譖,下吏,瓊自殺。說的是殿前都虞候張瓊欺辱軍校史珪、石漢卿等人,被他們聯手誣告。張瓊被送交有關部門審查,審查期間自殺身亡。


張瓊性情火爆,率直又無心機(性格明顯容易招死)。時,有軍校史珪、石漢卿二人,因會投機取寵,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對此,張瓊非常看不慣,言談中常帶輕侮之意,稱他們為“巫媼”。因此二人心中懷恨,於時,有機會就在皇帝面前誣告說:“張瓊私養部曲百人,作威作福,禁軍皆怕他”,又說:“瓊擅乘官馬”、“背後誣毀趙匡義”等等。趙匡胤本身就是靠兵變奪取政權的,他深怕張瓊走他的老路,於是於乾德五年丁卯(967),下詔於金殿之上審問張瓊,瓊不服,太祖令擊之。石漢卿乘機拿起鐵撾亂打,瓊血流如注,當即昏絕。太祖下令將其拉出,送交御史審問。張瓊知道自己這次難逃一死,行至明德門,解下所繫腰帶,託獄吏轉交他的母親。不久,張瓊死於開封城西井亭


張瓊究竟是怎樣死的,歷史上有兩種說法。《宋史.太祖本紀》記載是“自殺”,而《宋史.張瓊傳》及《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料,都記載是“賜死”。雖然兩字之差,意思卻大不相同。“賜死”是確認張瓊有罪,是一種懲罰。而“自殺”用詞相對中性,表明張瓊之死並非出於皇帝本意。可見趙匡胤不希望揹負忘恩負義、濫殺功臣的惡名。

其實,原因很簡單。帝王最是無情,在權力面前,無論是兄弟姐妹、父子甥侄、同僚好友,都是可以被犧牲掉的。趙匡胤作為一位禁軍將領,在陳橋驛黃袍加身,最害怕的就是這些當兵的將領模仿他,也來一次政變。張瓊,只不過是一雞,殺了給猴子們看。告誡哪些帶兵的將領,連恩人都可以殺死,何況你們呢!


蝸牛愛趴


1.杯酒釋兵權

建隆二年,宋太祖招集石守信、王審琦、張令鐸等禁軍老兄弟一起吃肉喝酒,大家光著膀子猜拳行令正喝得高興,趙匡胤讓侍者們退下,大家正莫名其妙時,只見趙匡胤醞釀了一下情緒,滿眼淚花,仰天長嘆道:“若不是兄弟們幫襯,我也坐不了這把龍椅,兄弟們的恩德,我會永遠牢牢地記著。可是,我這個皇帝做的很不快樂啊,幸福值還不如一個節度使,TMD,連睡個覺都得睜著一隻眼睛”

石守信等人紛紛表示:“咋的啦,誰TM惹大哥不高興就是惹俺不高興,誰?告訴俺,俺立馬去做了他”

趙匡胤抺了抺眼淚,“唉,其實大家都明白,俺屁股下這把椅子,人人都想坐上來試試舒適度啊”

聽了趙匡胤的這番話,石守信等人酒醒了一半,跪下來恭恭敬敬地表示,“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

趙匡胤伸出指頭擺擺手,“NONONO,此言差矣!我們是一鍋裡舀過粥一個炕上睡過覺的老哥們,自然信得過。可是……如果你們手下的人也跟你們一樣,想立下擁立之功做個大官吃香喝辣,強行扒去你們的衣服套上龍袍,那……又該如何是好呢”

趙匡胤聳聳肩,兩手一攤

大夥酒全醒了,“莫非大哥想玩卸磨殺驢的遊戲”?於是,紛紛痛哭流涕,抱著趙匡胤的腿苦苦哀求:“大哥,大哥,只要不殺驢,哦,我們,讓我們幹啥都可以,大哥行行好,給我們指條生路吧”

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趙匡胤淡淡一笑,從懷裡掏出演講稿:

人生如白駒之過隙,所為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

同聲傳譯:跟浩瀚的宇宙相比較,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要把握機遇,不負此生,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我們要攢下一份子子孫孫都花不完的錢,我們還要吃好喝好做自己愛做的事厚待自己

爾曹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天年

同聲傳譯:執掌禁軍的工作很勞心費力,大家不如放棄在禁軍中的職位,到地方上做一個土豪,投資房地產,買多多的良田,建大大的宅院;廣納歌星、舞星、影視歌三棲明星,組建私人藝術團體;每天在豪宅裡啃著雞爪喝著小酒欣賞包場演出,豈不美哉

我且與爾曹約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同聲傳譯:我趙匡胤今後還要與各位卿家結為親家,從此我們君臣之間再也沒有猜疑,大家都好好地過安生日子,有機會聚在一起喝喝小酒,兄弟們,美好的生活在向你我招手

第二天,禁軍將領們集體生病了,紛紛表示再也無法勝任繁鎖的工作。上喜,所以慰撫賜齎之甚厚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建隆二年七月戊辰

2.青眼有加

七月壬午,以皇弟泰寧節度使兼殿前都虞侯光義兼開封尹同平章事。既管軍又管民還管朝廷,趙光義覺得吃不消。老兄弟們享福去了,弟弟升官了,留下的攤子總要有人看著

上謂殿前衛士如虎狼者不下萬人,非張瓊不能統制,乃自內外馬步軍都頭、壽州刺史擢殿前都虞侯、領嘉州防禦使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

杯酒釋兵權,釋的是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侍衛都指揮使、殿前副都點檢的職位從此長期空缺,從五品殿前都虞侯便成為殿前司的最高指揮官,一般選用“德不高,望不眾”的低品級皇帝親信擔任。趙匡胤認為,曾救過他的命的張瓊這小夥子還不錯

3.張瓊其人

瓊少有勇力,善射,隸太祖帳下。周顯德中,太祖從世宗南征,擊十八里灘砦,為戰艦所圍,一人甲盾鼓譟而前,眾莫敢當,太祖命瓊射之,一發而踣,淮人遂卻

趙匡胤跟著周世宗柴榮徵南唐時被南唐軍艦包圍,有位南唐一哥舉著盾牌駕船直衝後周軍船隊,所向披靡,趙匡胤令張瓊用弓箭對付他,張瓊只一箭便準確命中射倒了南唐一哥,後周獲勝

及攻壽春,太祖乘皮船入城壕。城上車弩遽發,矢大如椽,瓊亟以身蔽太祖,矢中瓊股,死而復甦。鏃著髀骨,堅不可拔。瓊索杯酒滿飲,破骨出之,血流數升,神色自若。太祖壯之

攻南唐壽春城時,趙匡胤帶張瓊划著小皮船到護城河裡窺視城防,不料被南唐守軍發現城牆上的車弩射出的箭有房檁子那麼大。張瓊見勢不妙,撲倒趙匡胤以身相護,一支箭射中了張瓊的大腿,箭頭深深地扎入髀骨,拔都拔不出來,劇烈的疼痛使張瓊昏迷過去。甦醒後張瓊喝了一大杯酒讓人使勁拔,箭拔出來時骨頭碴也跟著飛了出來,張瓊卻面不改色

毫無疑問,張瓊既忠且勇

~《宋史》.卷二百五十九.張瓊

4.張瓊之死

張瓊做了兩年殿前都虞侯就死了

(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侯張瓊以陵侮軍校史珪、石漢卿等,為所誣譖,下吏,瓊自殺~《宋史》卷一.太祖一

瓊性暴無機,多所凌轢。時史珪、石漢卿方用事,瓊輕侮之,目為巫媼。二人銜之切齒,發瓊擅乘官馬,納李筠隸僕,畜部曲百餘人,恣作威福,禁軍皆懼;又誣毀太宗為殿前都虞侯時事。建隆四年秋,郊禋制下,方欲肅靜京師,乃召訊瓊。瓊不伏,太祖怒,令擊之。漢卿即奮鐵撾亂下,氣垂絕,曳出,逐下御史案鞫之。瓊知不免,行至明德門,解所繫帶以遺母。獄具,賜死於城西井亭。~《宋史》.卷二百五十九.張瓊

(乾德元年八月)壬午,殿前都虞侯、嘉州防禦使張瓊自殺……時上已下郊祀制書,方欲肅靜京都。召瓊面訊之,瓊不伏。上怒,令擊之,漢卿即奮鐵撾擊其首,氣垂絕,乃曳出,遂下御史府按鞫。瓊自知不免,行至明德門,解所繫帶以遺母,即自殺~《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

到底是自殺還是賜死呢?

李燾在考證部分寫道:新錄及國史並宋白所為瓊傳並雲,獄具乃賜死於城西井亭。今從舊錄。疑新錄與國史及宋白或加潤飾也。

很明確,張瓊無罪,何來“獄具”?無疑,張瓊死於自殺

張瓊蒙冤慘遭毒打,看到自己曾捨命相護、對自己曾無比信任的趙匡胤只因小校幾句誣詞便翻臉無情,張瓊無比絕望。在去往御史府接受進一步審訊的路上,張瓊解下腰帶託人捎給母親留作念想,便在悲憤中自殺了

5.死因淺析

小校史珪、石漢卿誣告,直接導致張瓊蒙冤。趙匡胤事都沒搞清楚就讓人用鐵撾闢頭蓋臉打自己的救命恩人,就其原委稍作分析

誣告部分

1.擅乘官馬。張瓊作為親信武將,這事並不大

2.納李筠隸僕,畜部曲百餘人。李筠是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李筠第一個造反,收納李筠的隸僕,會不會受李筠事蹟的影響啊?還自己花錢養了一百多親兵,這是在圖謀什麼?

3.誣毀太宗為殿前都虞侯時事。這事就大了。京尹+平章事+親王是五代皇儲標配,膽敢散播誣毀皇儲的言論,影響到儲君的光輝形像,這是想幹什麼?

現實擔心部分

“郊祀”的詔書已下,大家都知道皇帝和大臣們要出城,這個時候正是圖謀不軌的好時機。趙匡胤早就想到了這一點,郊祀之前要“肅靜京師”,消除一切隱患,正在趙匡胤精神比較緊張、草木皆兵的時候

受寵“用事”負責監督軍隊將領動向的史珪和石漢卿便抓住了這個機會,致張瓊於死地

6.題外

上旋聞其家無餘資,止有奴三人,甚悔之,責漢卿曰:“汝言瓊部曲百人,今安在”?漢卿曰:“瓊所養者,一敵百耳”。亟命優恤瓊家,官給葬事。以瓊子尚幼,乃擇其兄進為龍捷副指揮使。然亦不罪漢卿。~《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

很快有人告訴趙匡胤,張瓊家裡很窮,只有奴僕三人。趙匡胤很後悔,責問石漢卿:“你不是說張瓊養了一百多部曲嗎?他NN的,人呢”?石漢卿臉不紅心不跳地從容答道:“陛下,張瓊的奴僕都是身懷絕技的高高手,一個能打一百個,我說一百多還說少了呢”

趙匡胤下令撫卹張瓊家人,由朝廷拿錢埋葬張瓊,張瓊的兒子年紀還小,就讓張瓊的哥哥張進做了個禁軍基層軍官。也沒有追究史珪、石漢卿誣告之罪

從此,兩宋嘴炮誣毀政敵最致命最拿手最一步到胃的手段就是“陛下,大事不好,XX圖謀不軌,要造反啦”

反正被證明是誣陷也沒事,“俺性子急,俺最大的缺點就是太正直,俺眼睛裡容不下一粒沙子。這件事情俺的確沒搞清楚,沒抓到真憑實據,俺有錯。但是俺可是一心為大宋的社稷江山著想啊,陛下!要防範於未然嘛,如果不是俺冒死舉報,那傢伙可能真的就反啦……”


為國釣魚


張瓊乃是宋太祖趙匡胤麾下的一員猛將,後周時期就跟隨太祖趙匡胤征戰,還曾救過太祖皇帝的性命,深得趙匡胤賞識。

趙匡胤即位皇帝后,石漢卿、史珪兩人成了寵臣,這兩個奸臣依仗太祖皇帝的威嚴,在朝中作威作福,橫行霸道,隨意詆譭他人,還曾誣陷過太祖皇帝的弟弟趙光義。

性格耿直的張瓊曾在語言上侮辱過石漢卿、史珪二人,二人記恨於心,在太祖皇帝面前反汙衊張瓊生活奢華,擅乘官馬,蓄養部曲百餘人,作威作福,太祖皇帝聽後龍顏大怒,召見張瓊審問,張瓊被石漢卿打得快要氣絕了也不認罪,太祖皇帝最後還是下令處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張瓊。

宋太祖趙匡胤後來才聽說,張瓊為官清貧,家中沒有什麼財寶,僕人都只有三人,知道真相後的太祖皇帝非常懊悔,還責備過石漢卿,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太祖皇帝善待張瓊家屬,還賜了個大官給張瓊的哥哥張進擔任。





仇復者聯盟


在古代封建歷史社會當中,古人也是將義氣與恩情看的十分重要,可以說在古代有些有情有義之人甚至為了義氣而丟到了性命的也有,就像我們在熒屏上了解的水滸傳一樣,都是一群有情有義之人齊聚在一起,而到最後華榮和李逵更是追隨這宋江而去,著都無不讓一個熱血男兒心中澎湃不已。

當然在古人當中也有受到別人恩情和幫助,為了報答恩情在古人更是各種方式都有,有的送起錢財還有的為了報答恩情將自己家中的女兒嫁給別人這種也在歷史當中發生過。更是有一句話俗話講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在宋朝的開國之祖趙匡胤的一生當中,他征戰與沙場之中曾經被麾下張瓊大將救了第二次生命,而伴隨在皇帝身邊又豈是那麼的容易,最後在張瓊被人誣告陷害的時候,宋太祖沒有半點猶豫就對他下手。

張瓊是五代十國末年期間的人,從小他的力氣就非常的大,並且跟隨別人練就了一身的本領特別是擅長騎馬射箭,之後就投靠到了趙匡胤的身邊跟隨他四處征戰。而趙匡胤的大軍之所以有不小的名氣,這和他手下的衝鋒陷陣的將士脫離不開關係,而在這些將領當中尤其是張瓊更是在戰場上勇猛無比,每一場戰爭他都是身先士卒,為趙匡胤立下了不少的功勞。而張瓊不僅僅是在打仗上十分的勇猛,對於趙匡胤也是十分的忠勇,曾經在趙匡胤生命受到了威脅的時候,他更是不顧自身冒著隨著離開人世的風險救下了趙匡胤的性命。

有一次趙匡胤接到了命令去攻佔南唐的壽春城,而在雙方交戰之前趙匡胤為了摸清楚對方的情況,就帶著身邊幾位最親信的兵士就上了前方,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城中的敵人發現了趙匡胤等人,並且讓弓箭手對著他們就是不惜代價的狂放箭。在趙匡胤往回奔撤的路上遇到了危險,這個時候的張瓊就拿自己的身體為擋箭牌保住了趙匡胤沒有受到任何的傷害回答了大營。張瓊卻是身上中了好幾支的箭,因為失血過多而昏了過去,之後更是軍醫的搶救之下,張瓊才保住了一條性命,這位忠勇之士更是受到了趙匡胤的特別器重。

之後後周的皇帝柴榮不幸離開了人世,而趙匡胤就在陳橋發生了兵變,並且輕而易舉的就接手了後周的朝政,改立為宋成為了宋朝的開國皇帝。當然在登上皇位之後的趙匡胤並沒有忘記當年救下自己的張瓊,就讓讓掌管城中的禁衛軍之職,這在古代當中時相當大的一個職位,皇帝只會將他交給最信任的人,從這其中我們也看出宋太祖對張瓊的信任。

但是張瓊的一生並沒有那麼幸運,已經建立了國家的稱為了開國的功臣本該是享受未來幸福的時刻,張瓊的人生卻是來了一個反轉,這位正直忠勇的將軍就是因為得罪了一些小人,而像皇帝身邊吹耳邊風誣告張瓊私自培養兵力意圖謀反,當然也通過舉兵起義獲得皇位的趙匡胤當然知道這其中的危害,他也想“殺雞儆猴”給哪些不安分之人,就連給張瓊說話的機會都沒有,被宋太祖之間處斬。


道中道道而道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宋太祖是以仁義治天下,對大將大臣都很優厚,對對手都很好,對黎民百姓也很好,獨獨對恩人不好,是個忘恩負義之人,顯然不是。

為什麼要殺張瓊呢,難道他神志不清,自然不是。

張瓊是員勇將,很勇猛,只是他武人的個性比較突出,與人交往中不轉彎,按個性做事,簡單粗暴,與同僚不睦。有人舉報,因為是趙匡胤的兄弟,自然要親自審理,審理過程中張瓊仍然簡單粗暴,認為趙匡胤應該相信他,趙匡胤不應該懷疑他,負氣頂撞趙匡胤,張瓊是被審理中賜死。

是人都有缺點,如同岳飛之殺舅。岳母最愛的小弟,岳飛的舅舅因為得罪岳飛,岳飛想要殺了舅舅,母親苦苦哀求岳飛不要殺自己的弟弟,岳飛答應了母親。等到岳飛抓到舅舅時,岳飛讓王貴等抓住自己的舅舅的手,自己手刃舅父,親手並將舅父開膛破肚,將舅父的心臟挖出,剁碎,即使岳飛答應母親的求情也在所不惜,處死犯人是要經過審訊,由司法機關或者專人執行的,自己親自動手,這要有多大的仇恨啊。當然相信這是岳飛舅父威脅到岳飛的生死存亡。

所以肯定是有相應原因的,只不過有些原因普通人無法洞察,何況是帝王權術,沒有高度,只能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聽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伴君如伴虎,功勞越大死的越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