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只是打下南京就能当皇帝,其他地方为什么就这么容易臣服?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是拿下一个城池又一个城池,摆平一个对手又一个对手,最终踩着无数人尸体才当上皇帝的。而朱棣看起来比他老爹朱元璋容易多了。他只以北平为根据地往南京打,打下南京就当了皇帝。事实上,真的如此简单?很显然不是。

首先,朱棣之前可能喝酒后会对自己要向侄子磕头有点不爽,也可能觉得自己比侄子更适合当皇帝。但清醒后,他肯定觉得还是做个手握兵权的燕王比较实惠。因为亲王没事造反玩,这个成本比起自己老爹当初乞丐造反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但是削蕃这事把他逼到了墙角。并且造反这事一旦干起来,是没有回头路的。

其次,看看朱允炆的牌面。朱允炆继位以来,天下已经升平二十多年了。除了边境打仗,中原百姓已经过起祥和的小日子了。加之朱元璋把能打仗的武将都杀了,只留了一个会守城的耿炳文。那样,朝中的将领基本都是二代们,如李景隆。那么和平年代文官集团开始掌权,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个人名气之大,说出来都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可惜一水的书呆子。齐泰脑子一热,想学晁错。可惜他忘记了朝内没有周亚夫。

再次,看看普通当官的和老百姓对朱棣造反的看法。刚才说了老百姓已经过了二十来年的太平日子。都相信这天下姓朱。至于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孙子当皇帝这不重要。反正这是你们家事。我该缴税缴税,该纳粮纳粮,该徭役徭役。

那么朱棣真那么容易就造反成功了么?显然没有,朱棣造反花了接近4年。失败无数次,打得自己没信心的时候抱头痛哭。但是年轻不懂事的朱允炆给了朱棣一个免死金牌,“不要让朕背负杀叔之名”。还有三次莫名其妙的大风,这个大风要不是记载在史书上,我是不会承认的,因为科学无法解释。和元朝攻打日本时遇到的神风效果是一样的。日本的那个神风是在海上遇到的,尚有点科学依据。朱棣遇到的神风,这这没法解释。其实朱棣即便拉上宁王打败了李景隆几十万大军,其实南军后起之秀还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比如盛庸,比如铁铉。基本上在军事上彻底打败南军(政府军)是没有希望的。到这感谢后来为整个明王朝扮演重要角色的一股势力。没错,死太监。正是在朱棣几乎绝望的情况下,这帮死太监告诉朱棣,南京城空虚,速来,皇位就在这里,等你!朱棣绕开山东,直奔南京,基本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南京!

天下要臣服朱棣,是有先决条件的。

首先,你得是大家认可的皇帝。按说你是朱元璋的儿子,大家可以认。但前提是只有一个人自称皇帝。朱允炆一把大火烧了皇宫,朱棣在没找到朱允炆尸体的情况下宣布,朱允炆死了。却暗地里派了两个人去找,一个叫郑和,一个叫胡滢。

其次,你一个藩王跑到南京来自称皇帝,必须名正言顺。当然这个道衍和尚帮他策划好了,造反的名义是“清君侧”,这仗叫“靖难之役”;所以杀齐泰和黄子澄;再让方孝孺写个诏书;废除“建文新政”;恢复太祖祖制。就一切名正言顺了。可是方孝孺却写了个“燕逆”,又气又怕的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但朱棣还是感谢一个人的,杨荣一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才使朱棣没有因为心急酿成大错。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杨”辅政。

再次,朱棣必须干出点政绩来,才能服众。所以登基以后,他发动了几次对漠北蒙古人的讨伐;提出“天子守国门”,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巨大工程;派“郑和下西洋”出使各国,宣扬国威;铸就了《永乐大典》宣示盛世;设置内阁,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功绩被朱允炆看到了,最终通过胡滢告诉了朱棣,朱棣终于解开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