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造假门”频发 日产再上“黑名单”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制造企业数据造假丑闻,最近又有了卷土重来之势。当地时间7月9日,日产汽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其在日本国内5家工厂的新车油耗和尾气排放最终质检数据遭到篡改,检测环节也存在不当行为,涉及19款在日本销售的车型。这是该公司一年内在其检查过程中第二次发现不当行为。

一、日产丑闻再现

而在之前的几年里,三菱油耗数据造假、日产汽车质检违规、丰田碰撞测试造假、本田发动机“机油门”事件,本田尾气排放造假及高田气囊篡改测试数据长达15年等一些日本车企造假和质量方面丑闻的爆出,也让人不禁发出疑问:一直以品质著称的日本车企如今究竟发生了什么?

据报道,这一丑闻也发生在即将下线车型的最终检测环节。当测试未能达到预期结果时,日产汽车员工对样本车的油耗及排放数据进行了篡改。此外,日产汽车还表示,即使检测环境未达规定的条件,例如室温和湿度并不满足测试条件,检测人员仍会继续进行测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车辆未在合适的速度下进行测试。具体而言,日产汽车对本土6家工厂约2200辆样本车进行抽检时,有5家工厂的1171辆汽车存在违规情况,占比53.5%。

日产汽车表示,除了一款车型仍在进行检测外,其他车型仍然符合政府设定的排放和安全标准,因此无需召回。该公司还声称,已删除篡改的数据,并将重新验证所有数据。但令人担忧的是,尽管由于去年9月质检丑闻的爆发导致审查越来越严,但该公司的数据造假行为却一直持续到今年6月。去年10月,日产汽车CEO西川广人召开新闻发布会道歉并表示,将努力改进质检环节,并采取预防措施以免重蹈覆辙,但不当行为依然在持续。

由于本土5家工厂都存在数据造假问题,而且问题率高达50%以上,日产汽车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摆脱对该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顽疾的质疑。日前,日本国土交通省命令日产汽车立即进行新的调查,并在1个月之内提交调查报告。此外,国土交通省还要求其他汽车制造商也检查是否存在类似的不当行为。这一丑闻将不可避免地对日产汽车的品牌形象和销量造成影响。

二、车企“数据造假门”频出

在2016年,日本三菱汽车公司社长相川哲郎在东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该公司有四款微型汽车在燃油经济性测试中存在违规操作,以美化排放水平,共涉及62.5万辆汽车。而根据三菱公司的公告,公司从1991年起就开始采用不合规范的燃效测试方法。随后的一个月内,日产宣布将为燃效数据篡改问题遭曝光的三菱汽车的经营重建提供协助。之后,日产汽车与三菱汽车联合发布声明称,双方将展开资本业务合作,日产将斥资2370亿日元收购三菱34%股权。日产成为三菱汽车最大单一股东,并获得董事会席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早前的2011年,三菱汽车和日产曾以对半出资形式,成立了排气量在660cc以下的“轻型汽车”的共同策划公司,在三菱汽车的水岛制作所生产,然后向日产供应。但关于4款“轻型汽车”的燃效数据篡改问题,三菱汽车表示“日产并未参与其中”。然而,在去年10月日产对外宣布,数十年来,未经国家注册的检查人员对日产在日本销售的汽车签署了最终检查,导致在日本召回120万辆汽车。再到现如今,日产发布声明承认旗下在日本销售的19款车型的尾气排放和燃油经济性进行了不恰当的测量。不得不说,上述事件的发生令日产陷入很尴尬的境地。

对于一系列的日本车企数据造假和质量问题频出的事件,有业内人士曾指出:主要是因为虚报数据丑闻在消费者层面看来,并不直接影响车辆的质量和使用,对车主和消费者的负面影响也不是很大。因此,造成部分日本车企选择铤而走险。

三、日本制造业陷诚信危机

由于造假丑闻频出,日本制造企业近来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公司高层道歉已成为家常便饭。今年3月,三菱材料3家子公司被曝出数据造假丑闻之后,社长竹内章再次鞠躬道歉。6月22日,竹内章宣布承担经营责任,正式辞职。竹内章辞职后将就任没有代表权的会长一职,副社长小野直树成为新任社长。竹内章表示,公司产品出现了一系列质量问题,为了使经营责任更加清晰,需要调整公司的经营体制。

就在同一天,斯巴鲁品牌总裁兼CEO吉永泰之道歉并辞职,其职务由公司副总裁中村拓美接任。斯巴鲁去年10月被曝出在日本国内两家工厂由无资质检验员进行新车出厂前的整车检查,而且持续了约30年时间。今年4月,数据造假丑闻让斯巴鲁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7月9日,日产汽车首席竞争官山内康裕在东京召开发布会为出现数据造假丑闻道歉。他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正在进行彻底调查,以找出发生这种不正当行为的根本原因。”山内康裕表示该公司将确保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在处理之前的质检问题时又再次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向客户以及合作伙伴道歉。”山内康裕还进一步解释道,正是由于此前斯巴鲁被曝出类似问题,日产汽车在进行自查时发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从斯巴鲁、日产汽车乃至神户制钢、三菱材料、日立化成等日本大型企业的丑闻可以看出,质检环节把控不严以及篡改产品数据已经成为日本汽车业,甚至是日本制造业的普遍现象,这绝不是靠高层道歉、下台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体制和企业文化的问题。当道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公众已开始感到麻木时,“日本制造”离信任崩盘也就不远了。

四、面对传统与新兴制造业国家夹击,日企优势逐步丧失

也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诸多企业竟可以长期篡改或者伪造数据?其实关键在于可以被视为日本制造行业中的的一项潜规则——“特别采用”制度。所谓“特别采用”制度是一种处理不合格产品的方法,即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方面与合同中信息不符,但在买家同意下可进行交货。因此,在合同安排中,若买家同意,就不会将其视为质量缺陷问题。久而久之,制造商对于质量方面的把控意识也就越来越淡薄。

不过,“特别采用”制度之所以得到买卖双方默许,原因在于日本制造商在设计产品过程中一般会将标准设定得非常高,而即使数据没有达标,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产品品质上也并非会存在质量问题,也不会造成后续影响。

曾经,日本企业曾凭借独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优异不俗的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中享誉美名。但面对德国、美国制造的不断发力,以及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制造业国家崛起,日本制造业在多方力量挤压之下,其制造业主导地位正逐步被竞争对手蚕食,导致近年来,日本企业质量问题频出。总之,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日本制造业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或许只有通过严控产品质量和保持不断创新,才会在竞争保持核心竞争力。

识别二维码测试您适合做二手车评估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