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被1桩心事缠绕21年,一日深夜神秘人求见,朱棣大喜:升官!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使朱家江山万万年,大杀功臣,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扫平了道路。而且还封儿子们就任藩王。以朱元璋的算盘,天下都是姓朱的人,谁还敢反。孰不知,千算万算,朱元璋恰恰害了自己的孙子建文帝。

朱元璋脚一蹬归西了,孙子建文帝继位,此时朝中虽然都是听话的大臣,但能臣良将却没有了,因为基本让朱元璋杀光了。而建文帝那些叔叔大爷们更不好惹,个个都是藩王,正虎视眈眈的瞄着皇位呢。其中势力最强的当属燕王朱棣。

朱元璋初衷是好的,以为孙子坐江山,他这些儿子来辅佐。但他没想到,历史上王朝都是因为藩王势力过大而出现内乱。朱棣一看老子死了立刻就反了,凭什么江山就是建文帝坐,我朱棣也是嫡子。

朱棣经营北部边防多年,又有老丈人徐达的辅佐,不仅势力强大,而且作战经验丰富,为了当皇帝早就酝酿多年,手下精兵良将一大堆,所以一起兵朱允炆就感觉叔叔不好惹。

朱棣到南京城后当了皇帝,但侄子朱允炆却不知下落。有人说在后宫大火中烧死了,但却没有发现建文帝尸骨。这让朱棣很上火,找不到侄子建文帝,自己坐一天皇帝就要揪心一天,毕竟皇位是夺来的,既名不正言不顺,而且随时都像一枚定时炸弹,扰乱自己的皇位。

正是带着这种心情,朱棣就派人去寻找,但光明正大找肯定找不到建文帝,必须秘密寻找才能有结果。朱棣就选中27岁年轻臣子胡濙去。

为什么选胡濙呢?一来胡濙的资历浅,没人认识他。二来胡濙是建文帝时期的进士,这样更容易隐蔽。更重要的一点,胡濙年轻老成,少言寡语,这是朱棣看中的一点。

胡濙接到寻找建文帝的秘密任务后,也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因为寻找建文帝既不能暴露身份,又要行事诡秘,否则打草惊蛇根本找不到。

胡濙进行了艰苦寻找,他先去社会上传言最多的地方,走街串巷,翻山越岭,只要他认为可能隐藏的偏僻角落他都找遍了,但依然没有建文帝的下落。

别看胡濙年轻,但他是一个有耐性的人。1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就这样一直找了10年,胡濙心也慌了,如果完不成任务,朱棣肯定不会饶过他。此时胡濙多么盼望建文帝突然出现,但他等来的是老母病故的消息,于是请求回家守孝。

朱棣重赏胡濙,并给他升了职,嘱咐他回家守孝后再接着找。胡濙守孝三年后,又接着进行了秘密寻找建文帝的工作。

永乐21年,也就是1423年,朱棣率领大军在边境攻打蒙元残余时,但一场大仗没打上。朱棣很上火,他想重振老爹雄风当一个马上皇帝。一天,朱棣在军中大帐中睡下后,半夜他被侍卫叫醒。

在古代半夜叫醒皇帝是很忌讳的事,除非发生大事,没有什么大事打扰皇帝休息,小心脑袋搬家。但朱棣被侍卫叫醒后,立即坐起来,因为有一个神秘人物要求见。

此人便是胡濙,此时的胡濙已经找寻建文帝21年。胡濙拜见朱棣后,两人一直谈到凌晨四更天。具体谈了什么史料并无记载,但《明史》有一段记载:“闻濙至,急起召入,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这句话很明白的告诉后人,胡濙见完朱棣后,打消了朱棣多年疑虑。什么疑虑?当然是建文帝生死情况。

但建文帝是一个历史之谜,难道胡濙找到了建文帝?既然正史中有记载,为什么还成谜了?关于这段记载,在这里还要根据史料来解读。

首先,胡濙见完朱棣后,随后升官。而且此人寿命也很长,经历了六任皇帝,一直活到近90岁才善终。如果胡濙没有找到建文帝,但至少有建文帝的消息,才让朱棣打消疑虑。

其次,朱棣见胡濙很高兴。为找建文帝,朱棣可以水陆并进,陆上由胡濙,海上由郑和寻找,郑和在朱棣临死前一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到了南洋。这个时间节点与胡濙回来吻合。可能胡濙让朱棣吃了定心丸:放心吧,你侄子不能兴风作浪了,或者说建文帝已经死了。

第三,两人深谈时间。以胡濙的为人处事方式,他没有十足把握不会来见朱棣。因为朱棣是一个多疑之人,胡濙能不知道。两人谈到四更天,这样长的时候谈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朱棣信了。

不过建文帝下落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更多精彩历史,请关注【泥腿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