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番茄8
殲-10C正式走入大眾視野,是在前一段官方媒體大規模宣傳其進入戰鬥值班開始的。雖然殲-10C這個改型在軍迷口中已經相傳很久,但官媒這麼大張旗鼓宣傳一個改進型號,確實不多見。
殲-10可以說是第一種我國自行走完戰鬥機整個研製過程並投入部隊服役的現代化戰鬥機,其意義不言而喻。我國戰鬥機和其它很多武器裝備一樣,都是走過組裝、仿製、改進、自研、發展這樣一個過程。從殲-10開始,我國戰鬥機研製擺脫了蘇聯老路子,在接觸了西方先進航空科技、管理辦法,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有我國特色的戰鬥機研製方向。殲-10的服役意味著我國的戰鬥機事業進入一個新篇章,給國家、給軍隊、給軍迷都打了一針強心針。
殲-10是種單座單發機腹進氣鴨式佈局中型戰鬥機,在世界同類單發戰鬥機中體量最大,可執行多種對空、對地任務。對比世界名機F-16,超音速機動性、瞬時格鬥能力更好,在研製之初就具備了中距攔射能力;弱點在於武器裝備多樣性不足,對地能力稍弱,電子設備還有差距。不過,殲-10和F-16一樣,在服役過程中會依據作戰環境變化,航空科技、電子科技的發展而持續改進。殲-10C就是這樣一個產物。
殲-10C最大的升級就是電子設備,從網絡流傳的隻言片語來看,殲-10C配備了主動式相控陣火控雷達,整合了更加豐富的新型對空、對地精確制導武器,且有傳聞可使用保型油箱,綜合性能全面壓倒F-16早期型號。殲-10C最大的意義在於走出了一條通過改進電子設備從而大規模提升戰鬥力的路子,對比殲-10前面的型號,殲-10C最大的改進在於其火控設備和電子設備,從外觀上難以與殲-10B區別,但內在戰力已經提升了一個檔次。這和殲-8,殲-11這樣不同型號間改進幅度較小,但戰力提升也較小的改進方法是不同的。殲-10C這樣的戰力提升也和我國作戰思路的改變,航電科技的發展有很大關係,沒有這些基礎,是搭建不好上層建築的。所以殲-10C才被宣傳機構如此重視。
航空君
俗話說的好:還是自家孩子好,別人家的始終的是別人家的。
殲十始終是中國第一款三代機,也是第一款先進的現代戰鬥機,雖然出來的時候,美國F22已經試飛很多年了,它正式大規模生產服役的時候是2008年,而這時候也正是F22量產的時候,但是殲十也確實是中國的爭氣機,正因為有殲十,才有後來的殲二十的。
殲十C主要的劣勢其實也是現代所有中輕型戰鬥機一樣的劣勢,那就是戰鬥力與同代重型戰鬥機有明顯的劣勢,而價格其實相差並不大(初期採購成本還是差距大,但是在全壽命使用上,由於現代戰鬥機的主要成本在於航電和軟件升級,硬件成本其實所佔比重不高),換句話說就是性價比低,在沒有預警機的支持下,重型機能夠先輕型機發現,而且能夠攜帶更多的武器,能夠巡邏更長的時間,用中距彈先來一波BVR,輕型機只能躲,這時候機動就消耗能量,再來一波BVR,就基本上躺屍了,哪怕還沒死,進入近距離格鬥的時候,由於前面幾波BVR,輕型機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面對重型機的近距離格鬥彈,基本上就死定了。
而且殲十當初的設計方案是在80年代,那時候我國面臨蘇聯的強大轟炸機的壓力,我國的國土防空壓力非常大,所以無論是殲八,殲九等等的方案,始終是把截擊任務作為首要任務的,所以殲十A在設計的時候,處處體現了其高速截擊的性質,比如後掠角較大,以及多波系進氣道(比F16好),所以殲十的速度比F16快,但是這樣也決定了殲十未來的多用途能力不如F16,畢竟F16速度慢,比較適合對地轟炸(相對專用攻擊機F16也是很快的,是的,我說的就是F35)。
殲十的優勢則是先進的中耦合鴨翼兼顧俯仰控制和渦流發生,雖然與颱風相比力臂較短,但依靠面積較大,升力效率出色的鴨翼,獲得了頗為出色的超音速俯仰控制權限,高速性能絲毫不弱於鴨翼力臂更長,整機推重比更高的颱風戰鬥機,至於陣風,那就是為了追求所謂的多用途性能而犧牲了空戰能力。
而殲十一設計則是70年代那時候空戰由於導彈性能不高,尤其是近距離紅外格鬥彈,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咬尾鎖定時間,因為當時的紅外導引頭靈敏度很低,只有尾部的尾噴口的高溫才能讓導彈鎖定,所以殲十一在設計的時候,非常注重亞音速持續轉向率更高,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長時間的咬尾。
但是現代三代近距紅外格鬥導彈的導引頭靈敏度很高,已經具備全向攻擊,也就是可以迎頭髮射,而且鎖定時間也不像七八十年代要幾分鐘,所以穩盤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反而是機頭指向性很重要,而這恰恰就是鴨翼戰鬥機的優勢,中歐同時採用鴨翼戰鬥機設計就是因為確實是先進的氣動設計。而到了現在的四代紅外格鬥導彈,其具有的越肩發射能力,這並不是說機動性不重要,恰恰說明機動性更加重要,因為當戰鬥機給導彈一個更好的發射陣位,和一個更高的起始速度的時候,導彈命中目標的概率更高。
在實際的對抗演練中,殲十超音速飛行性能和亞音速機敏性遠在殲十一之上,殲十一的優勢則只有亞音速持續轉向率更高(穩盤),在近距格鬥中基本上就是穩贏殲十一。
木榮雨北
單發中型機最大的優勢是平時的使用成本低廉,只有重型機的一半。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只有一個發動機,所以需要維護的工作量、油耗都大幅度降低了。其另一個優勢是採購成本要低不少,一支部隊在一定時期內的軍費是有限的,但又需要維持一定的規模,所以就需要價格更低的中型機——即使是美軍這樣的土豪更多裝備的也是中型機。
殲10C戰機
有人說同樣是一架戰機,重型機綜合作戰性能更強,但問題是,對於目前的大國來說,和平是主要的,大部分戰機在整個服役期基本都在訓練與巡邏中度過,同樣是訓練和巡邏,中型機要便宜不少。殲16相對特殊的地方還在於,他需要兩個飛行員——飛行員的培訓費用也是很昂貴的。
殲16戰機
至於殲10C為何引起這麼多人的關注,,更多人關注的是殲16吧——不過在面對殲20時,殲16也差點成了過氣網紅。要說這幾天關注殲10C的多點,那是因為國家正式公佈他戰鬥值班了而已。
其實筆者一直很喜歡殲10系列,因為它是第一款真正屬於我國的3代戰機,相對於殲-11系列,其氣動設計起點高(追求機頭瞬間指向能力和敏捷性),易於維護,出勤率高,機體壽命相對也比較長些。
2013年,殲10B開始交付,成為我國第一款3.5代戰機。當時,日本已批量升級自己的F-15戰機,改進了航電系統,裝備了新一代的格鬥導彈;印度已大量裝備性能先進的,裝備有無源相控陣雷達、矢量推力發動機的蘇-30MKI戰機,韓國購買了性能先進的F-15K戰機,就連對岸也開始進行F-16升級計劃,如果當時國內只有殲10或者殲11B戰機,那麼就顯得在單機性能方面沒有優勢或者弱了別人一頭。
殲10B戰機
殲-10B的橫空出世,直接將我國現役戰機提升了半個代次,並在技術水平上領先於周邊國家,大大振奮了廣大軍迷的士氣。隨後殲-20、殲-16的服役又將大家的士氣推向了更高。而同期服役的殲-10C,反而沒那麼多人關注了。
相對來說,殲10C相對於殲10B又有了較大的提升,比如換裝了最新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最大探測距離在180公里左右,而且具有強大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按照官方說法:殲10C雷達全面繼承了同期最新科研成果,各項性能指標優於國際同期產品,創下新體制雷達首次列裝部隊的又一個第一。該雷達以零故障通過嚴酷的可靠性鑑定試驗,充分展示了14所優異的雷達研發水平、批量生產能力和全壽命週期保障能力。
有消息稱,在我軍對抗演習中,殲10C的雷達讓殲-11B戰機的大功率電子干擾基本無用,而且在格鬥中破開了殲20的強電子干擾(還是距離近了),可見其性能的強悍。
晨曦軍情
近期官方媒體密集報道了我國殲10C戰機擔負戰備值班任務的消息,這標誌著殲10C戰機已經全面形成戰鬥力。
根據官方介紹,殲-10C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改進型超音速多用途戰鬥機,配裝先進航電系統及多型先進機載武器,具備中近距制空和對地面、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殲10C的優勢或者說特點有以下幾點:
1、通過換裝先進航電系統,殲10C的制空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成飛在研製殲10C時廣泛使用了四代機的成功經驗,以1臺有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構建了先進的航電系統,探測距離遠、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並且使用4代機上廣泛使用的綜合信息處理技術,可以更好的與體系配合作戰。
殲10C+PL15+PL10的組合再空戰中可以壓制除F-22、F-35、F-15K、F-15SG之外的一切空中力量,尤其是三哥的蘇30MKI。
第二、殲10C擁有先進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多用途能力出色。筆者認為,目前我國以殲20、殲16這種重型戰機挑大樑的情況下,殲10系列飛機會跟美國空軍中F-16系列的角色一樣,更多的承擔多用途打擊任務。殲10C先進的航電使得其執行這種任務輕車熟路。在我國近幾年的“紅劍”系列演習中,殲10系列越來越多的承擔了對地打擊和防空壓制任務。尤其是防空壓制任務,筆者覺得殲10C是最適合的機型。
在紅劍-2017演習中掛載鷹擊-91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殲10C,國內沒有第二種機型比殲10C更能勝任這種任務了。
3、殲10C繼續了殲10系列機體結構好、使用壽命長、維護性能好、可靠性高、人機功效出色的優點,有更好的任務妥善率和出動率。殲10是我國第一種按照西方先進戰機研製標準研製的三代機,結構強度大,機體壽命高達6000小時,是殲11系列的2倍。而且殲10飛機出色的人機功效使得飛行員上手更快、對地勤也更加友好,是一款非常趁手的裝備。
殲10把可維護性在研製過程中就考慮在內,維護性能和可靠性能是俄系的蘇27系列不可同日而語。
4、殲10C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款三代機,在研製之初就考慮到了在我國全地域、全空域的使用環境,尤其是高原使用環境。我國的蘇27系列由於飛控限制,長期不能再高原正常使用,而殲10系列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實際上殲10裝備的第一團就是在雲南,對印作戰的考慮比較明顯。殲10C系列可以再高原作戰環境中有效壓制印方的蘇30MKI。
殲10長期以來都是高原作戰的主力。
當然,殲10C雖然非常先進,但是作為一款單發輕型戰機也有它天生的缺點,在筆者看來,殲10系列最明顯的缺點就是其掛載能力不足,限制了多用途能力的發揮。
這張照片清晰的暴露了殲10C掛點設置不合理、掛載能力不理想的缺點。在掛載了執行任務必不可少的三個副油箱後,只剩下4個掛點可用。
殲10的主要研製思路就是為軍隊提供一種以中距攔射為主要作戰方式、突出截擊性能的戰鬥機,有點小F-15的意思。因此在性能取捨上就突出高速截擊能力,因此為了避免設置翼尖掛架而使翼形改變所引起的阻力增加對截擊性能造成負面影響,取消翼尖掛架不能說不對,但是客觀上使得翼下掛點少了兩個(F-15翼下掛點也很少)。而殲10採用的與F-16類似的腹部進氣方案使得其腹部掛載條件較差。雖然殲10在進氣道下方兩側也設置了掛點,在最初的方案中這兩處掛點也有掛載空空導彈的能力。但是在正式的研製方案確定後,這兩處掛點目前只能掛載電子吊艙和小孔徑炸彈。覆盤殲10整體方案,腹部進氣是最大的敗筆。
在殲20、殲16這樣的頂級重型戰機已經服役的情況下,發展殲10C這樣的中型戰機仍有有必要性。即便強如美帝,也一直使用F-15+F-16、F22+F35這樣的搭配方式。重型戰機固然性能更加出色,但是價格昂貴、技術負責,難以大規模裝備。而且我國面臨的空中任務複雜,既需要在東部方向用殲20、殲16這樣的頂級重型戰機應對美國及其僕從國的F22、F35、F15這樣的先進戰機,也需要殲10C應對其他方向上的F-16、蘇30系列。用不同機型進行任務搭配的路子效費比較高。
另外題主說的我們已經徹底吃透蘇27的平臺,這話說的太滿。如果“徹底吃透”,為什麼只生產了30架的殲15在短短數年內因故障摔了3架?為什麼照著蘇30MKK這個葫蘆畫殲16這個瓢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一直搞不利索?為什麼殲11系列的結構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為什麼殲11B系列換裝先進雷達後還得加幾百公斤的配重以平衡重心?為什麼還要進口蘇35?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殲-10是高低搭配的高敏捷輕型戰鬥機平臺,與重型戰鬥機形成高低搭配。至於112廠徹底吃透蘇-27平臺?還是算了吧
現代戰鬥機作戰需要高低搭配
重型戰鬥機雖然戰鬥力強,但是造價昂貴,生產工時長,成本高。而輕型戰鬥機生產較方便,成本較低,方便鋪貨。這也是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總共只裝備了671架F-15A/B/C/D型,以及224架雙重任務的F-15E,卻裝備了2203架F-16。而輕型戰鬥機雖然在電子戰、超視距戰鬥、航程等方面先天性不如重型戰鬥機,但是輕型戰鬥機比較靈活,容易船小好調頭,在近距離格鬥戰等領域有較大互補發揮的空間。
F-16原本設計是在F-15的帶領下進行與各種輕型靈活的米格機們進行格鬥戰的,美國在二戰後過度迷戀重型戰鬥機,結果越戰中被米格-21,米格-19等輕型高度靈活的米格機們近身肉搏打的較為鬱悶,最後採用F-15與F-16的高低搭配組合,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在1982年以色列的貝卡谷地空戰中,F-15遠射與F-16肉搏的互補,橫掃蘇制戰鬥機。
蘇-27平臺雖然是個極其優秀的空戰機動平臺,機動性能不輸F-16這種輕型戰鬥機,但是寬大升力體佈局和抬頭力矩過大,導致其滾轉性能差成為阿喀琉斯之踵,超音速情況下,蘇-27滾轉僅20度/秒,其最終解決方案是採用TVC矢量發動機進行彌補。殲-10的滾轉性能達到200度/秒,擁有高度的敏捷性能,格鬥性能不比蘇-27差。
國內徹底吃透蘇-27平臺?還是醒醒吧
的確,推出過殲-15,殲-16,航電水平比原版蘇-27簡直是諾基亞神器與蘋果X的差別,不知道酷炫狂拽多少倍,發動機也換裝了更大推力的渦扇10B發動機。但這就敢說吃透蘇-27平臺嗎?蘇-27真正的核心改進問題飛控和結構強度改進多少?
在飛控方面,蘇霍伊公司,在蘇-35BM上面也實現了“飛火推一體化”設計,而且飛控系統與發動機的TVC矢量控制系統相結合,可以在各種複雜條件下,完成各種匪夷所思的高機動動作。不僅如此,矢量與飛控系統的結合,對於飛機整體設計和性能也有極大幫助,蘇-35BM不再需要老的蘇-35M和蘇-30MKI系列中一樣的三翼面佈局,矢量控制系統與飛控結合替代了前面小鴨翼的作用,減少飛行阻力和雷達反射面。蘇-35BM背部不再需要設計巨大的減速板,矢量和兩個垂尾方向舵同時內傾就可以實現減速板的效果,從而減少重量,增加內部油箱容量。這才叫吃透!
再看看沈霍伊,只能說別再害死人就謝天地了,殲-11BS的幾次就不說,自己可以搜索,殲-15公開報道過的兩次事故全部都是飛控事故。
2016年4月6日,海航曹先建駕駛艦載機進行機陸基模擬訓練過程中。飛機剛剛起飛,高度300米,遭遇飛控系統工作異常,機頭急劇上揚、戰機飛速下墜失去高度。危急關頭,曹先建全力加大油門,試圖飛機重新拉起。錯過最佳彈射時間,彈射高度不夠,降落傘沒有完全打開,導致飛行員重傷。
2016年4月27日,海航張超駕駛艦載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結果推杆無效,4.4秒後被迫跳傘,同樣開傘高度不夠,墜地後重傷,經搶救無效犧牲。
說完飛控再說結構,蘇-27最大問題是什麼?就是機體結構,早期蘇-27為了降低重量,對自身結構進行弱化設計。其機體壽命只有2500小時,結構問題導致蘇-27逼出超載油箱的理念,平時訓練9.5噸的油箱不加滿,只帶5.7噸燃油。蘇霍伊公司先後在T-10M和T-10BM兩個項目上,幾乎以推到重來的勇氣,對機體結構進行大規模徹底的補強。在空重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才實現蘇-35BM的5000+5000小時使用壽命的標準(5000小時使用壽命,翻修後還可以用5000小時),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8.8噸。
而沈霍伊呢?在研製殲-11B過程中內部文件的那句“改動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實在說的太好了,殲-11B機體結構基本上照抄了蘇-27SK,也就是早期結構問題最大的那種。幸好在逆向蘇-30MKK過程中,可以接觸到蘇霍伊第一輪結構強化方面的經驗。但是蘇-27的第一輪結構強化主要是為了提升多用途能力,機體重量增加了一噸多,屬於面多加水的類型……
五嶽掩赤城
【殲-10C完美升級,海、陸、空目標都能打,等待換裝國產發動機!】
至於說殲-10戰鬥機的不足之處,應該還是動力問題。目前,中國還要重金引進俄羅斯的航空發動機,用以製造國產的各型先進戰鬥機。此前,大批量生產的殲-10,主要使用AL-31F。如果國產的渦扇發動機徹底成熟,那麼殲-10系列戰鬥機的採購成本會逐步降低,產量還會進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未來,殲-10戰鬥機外銷時,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更強了!
軍事觀察員東旭
謝毛猴邀。我認為,殲10c的優勢在於以下幾點:
1.裝有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遠。
2.裝有具有完全國產化的太行10渦扇發動機。
3.鴨翼佈局的飛控裝置使得殲10具有很好的機動性能。
4.國產太行10渦扇發動機在使用壽命上遠高與此前從俄羅斯進口的AL-31發動機。
缺點:不能實現隱形,在遇到第五代隱形戰機時沒有任何優勢。
至於殲十c一面世就引起各方關注的原因正是因為,它幾乎可以代表我國第一款實現完全國產化的戰機,此前的殲十、殲十B、蘇27.、蘇30等的發動機都要依賴俄羅斯的發動機。也就是說,以後我們想造多少就造多少,再也不用受制於人了。
遠牧天山
目前,中國規模化現役的戰機有殲-20、殲-11、殲-16、殲-15和殲-10C。毋庸置疑,殲-20戰機的服役代表著中國解放軍空軍的最高戰力和威懾力,殲-11是在吃透蘇-27家族戰機之後魔改出來的一款雙發重型戰機,殲-16是我國服役的一款重型雙發多用途戰機,殲-15是中國服役的第一款重型雙發艦載戰機。
殲-10C是一款典型的單發中型戰機,對標機型是以F-16為代表的3++代戰機。
我們瞭解了中國現役的各型主力戰機之後,就重點分享一下殲-10C為啥這麼火,居然能引發國際關注熱潮!
中國空軍的戰略轉型
中國空軍當前現役的主力戰機大多還是以殲-7、殲-8及蘇-27、殲-11戰機為主,如果把三代戰機分為高中低三擋,那麼,這些戰機屬於三代戰機中、低檔位。
殲-10C戰機的定位則屬於三代機的“高檔位”機型,完全具備替代殲-7、殲-8、蘇-27等服役多年的上代戰機全部特質。
同時,殲-10C的服役向外宣示著中國未來的三代主力戰機將會由殲-10C全面替代,間接佐證了中國空軍正在加速轉型,距離空軍強國又邁出了一大步。
隱身性能的改良和升級
日前,據業內專家稱,殲-10C戰機採用了一種中國獨有的隱身技術,與殲-20戰機的隱身技術完全不一樣。殲-10C戰機表層材料並不是直接折射雷達波,而是待雷達波進入機體之後吸收和消耗雷達波,RCS達到了0.07,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殲-10C就是“入門級”的四代隱身戰機。
雷達系統的改良和升級
殲-10C所搭載的雷達為有源相控陣雷達,其規格與四代戰機殲-20的雷達相當,可在100-120千米外發現F-22、F-35、蘇-57等四代隱身戰機的能力,有了這一能力,在未來5-10年內完全可以滿足中國國土防衛的實際需求。
武器系統的改良和升級
我們知道,殲-10A投產數量為幾百架,殲-10B投產數量為近百架,殲-10C未來的投產數量將超過1000架。不僅如此,殲-10C還可以掛載殲-10A/B不能掛載的超視距空空導彈,譬如:PL-21超視距空空導彈、YJ-91超音速空面導彈等,此外,還可掛載2枚PL-8/PL10型的中近距離格鬥導彈。
通俗來講,殲-10C已經具備在100千米以外對四代隱身戰機進行直接的超視距打擊。那麼,1000架服役規模,在擁有絕對數量的優勢前提下,足以應付未來10-20年中國或西太區域部署的數百架F-35戰機。
如果要說劣勢,除了單發和作戰半徑不如重型雙發戰機之外,從應對未來中國周邊局勢變化的角度來看,並無太多的劣勢。
因為畢竟是經過了中國數百科學家、專家的“魔改”,賦予了殲-10C濃厚的“共產主義光環”,在正式戰備值班之後,豈容宵小之輩張狂!
墨墨觀察
根據中國空軍微博消息,殲-10C已經在2018年4月16日開始執行戰鬥值班任務。而央視最新曝光的內部演練畫面透露,殲-10C搭載了先進的機載武器,飛行員還通過英語溝通,殲-10C具備對空、對地、對海和複雜電磁環境下的作戰能力。殲-10C的正式入列,表示著我空軍擁有了第四代隱身戰機殲-20和三款“三代半”組成的強大空防力量(蘇-35、殲-10C和殲-16)。
圖、空軍官方發佈的照片
殲-10又名“猛龍”,北約代號:火鳥。其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生產,1998年3月23日首飛,2005年正式服役。宋文驄院士擔任總設計師。2009年11月5日,殲-10的1001號首飛原型機在中國航空博物館首次公開展出,軍迷們有眼福了。殲-10C是殲-10A的第四個衍生機型,內部裝置了相控陣雷達,其外形和殲-10B類似但是具備部分隱身功能,戰機背部、垂直尾翼等部位還增設了天線。香港的軍迷甚至樂觀的給出了和美國F-22戰機3:1的損傷交換率。
殲-10C的服役標誌著我國首款3.5代標準戰鬥機形成全面戰鬥力。此外我空軍還公開了其加入戰備值班的消息,顯示我空軍越發自信。根據官方的定位,殲-10C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改型超音速多用途戰鬥機,具備中近距離制空戰鬥力,和對地、對海的精確打擊能力。殲-10C此前還參加了“紅劍-2016”“紅劍-2017”等行動,在實際演練中加快戰鬥力成長。接下來我們就要期待殲-20加入戰備值班的序列了。
航空報國,厲害了中國空軍!
航空之家
殲10C的改進是強化多用途能力,而不僅僅是國土防空。也就是除了空戰這個基本能力,殲10C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所以,殲10C經常會掛載對地用的導航和瞄準吊艙。殲10C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探測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比如探測距離就絲毫不亞於重型機所裝的機械掃描脈衝多普勒雷達,在對戰時殲10C並不吃虧。而且有源相控陣雷達具有更好的多目標打擊、多功能性,這也是殲10C任務擴展的重要保證。
中國空軍這些年的裝備是有了很大發展,但是重型機的數量還不多,而且作為大國空軍必須要擁有較大的規模,如果全部為重型機顯然負擔不起,所以必然要裝備大量的輕型機或中型機,就如美國空軍裝備F-16的數量遠大於F-15一樣。從新聞中看,中國空軍還有為數不少的殲7戰鬥機在服役,可見空軍的經費並不是像外界想象的那麼寬裕。而殲7在未來必然是要被殲10C這樣的戰鬥機所替代。
在空軍戰機體系中,重型機未來主要是到更遠的空域去作戰,近海以及周邊較近的縱深打擊可以讓殲10C去挑重擔。再者殲10C完全是我國自主研製的先進戰鬥機,用起來、改起來都很順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