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什么不出来救国?

用户58961316941




主要是杨家后代为将者并不多,比如杨家将二代核心人物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历史上确有其人。杨文广,字仲容,曾追随狄青南征,立有军功,后来累积做到步军都虞候,定州路副督总管,1074年(熙宁七年),辽兵再次入侵代州,杨文广主动献阵图请战,奈何病逝,未能亲征,死后被追赠同州观察使。杨文广是否有后人?可惜这个问题史书未载。

宋史杨延昭传,说杨延昭“录有三子”,但三子中只有杨文广见于史册,一些史学研究者推测,杨延昭长子或也为将,有军功,后世评书演义以讹传讹,以其为原型凭空创造了杨宗保这一人物。而杨宗保与杨文广的兄弟关系,逐渐在传说中变成了父子。

同时,杨家有另外一些近支男性,也曾为官,见于史册。比如杨延昭的侄子杨琪。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集》有一篇“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这位杨君就是杨琪,这位杨琪,字宝臣,欧阳修称赞他“独好儒学,读书史”,官至供备库副使,银青光禄大夫,为人“材敏,谦谨沉稳”。以其履历看,并不长于疆场武略,而是一位称职,修养品德极好的儒家士大夫。

另外,杨延昭还有一位堂孙杨畋。宋史卷三百,有《杨畋传》,记载杨畋字乐道,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升大理寺丞,岳州知州。任内曾参与镇压少数民族暴动


晴天有时下猪

杨家将作为一个传说,大多数情节都是编排出来的,和抗日神剧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区别。自“澶渊之盟”之后,北宋和辽百年间几未发生大规模战事,哪里有啥杨家将“大破天门阵”类似发挥的空间。你指望一个大多是虚构出来的武将家族能在北宋灭亡时“救国”,还不如去看穿越小说过把瘾就算了。

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大多来自小说和评书《杨家将演义》。在《杨家将演义》的历史世界中,那是一个民族危亡的大时代,野心勃勃的辽国占据了大宋的东北和华北,狼牙棒武装到牙齿的百万大军亡我之心不死。天佑中华,大宋有一个号称“杨无敌”的名将杨业,麾下还有人称“七郎八虎”的八个勇猛儿子,其中最厉害的当然是六郎杨延昭。

在《杨家将演义》中,杨业是和岳飞同一层级的盖世英雄,带着八个儿子本可直捣黄龙,奈何因著名大奸臣潘仁美设计陷害,兵败金沙滩。不仅杨业撞李陵碑而死,八个儿子也几死伤殆尽,只有六郎一人顺利脱险,后来成为杨家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在抗辽事业上取得了比父亲更大的成就。他还养了一个生猛的儿子杨宗保,找了一个更生猛的儿媳穆桂英,大破了中国战史上著名的“天门阵”,还生了一个天下无敌的孙子杨文广,将抗击外敌的精神薪火相传,最终一举实现了灭辽的壮志,逼得萧太后自缢。总之,传说中不可一世的辽帝国是银样镴枪头,除了没被手撕,在杨家将面前其实不堪一击。

热血沸腾之余,请容许我用一巴掌把你拍出这幕“抗辽神剧”。或者可以这么说,作为一部情节感人的传说,杨家将当然也有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不过但凡让你我热血沸腾的桥段,应当都属编排出来的,比如什么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焦赞的抗辽神器“火葫芦”,完全可以看作当下抗日神剧的“传统文化资源”。

在正史中,杨业和杨六郎当然可以称得上抗辽英雄,比如《宋史》中赞杨六郎“在边防二十年,契丹惮之”,欧阳修赞杨家“父子皆为名将, 其智勇号称无敌”。但夸张之处在于:第一,他们都不算传说演义中的“抗辽领袖”,在大宋三百年的名将榜上甚至入不了第一阵营,说杨家将是抗辽“中流砥柱”或“主力军”明显是贪天之功了;第二,将其他抗辽盟友丑化成破坏抗辽大业者,这就更不厚道了。演义中的反角潘仁美,也就是历史上的潘美,本是在《宋史》中排位比杨家父子更高的一代名将,但被后世丑化成了大奸臣,甚至摊上了害死杨业的千古罪名。更委屈的是狄青,他是真正的顶级名将,但在演义中也成了和杨家为难的奸臣。

甚至“杨家将”这个概念,本身就值得怀疑。第一,杨业在历史上没有那么多猛将儿子,“六郎”杨延昭其实是大儿子;第二,“杨门女将”也是生造出来的,柴郡主、穆桂英、杨排风等等都查无此人;第三,演义中说杨六郎的儿子叫杨宗保,孙子叫杨文广,而《宋史》上很明确说了,没有杨宗保,杨六郎之子就是杨文广;第四,比抗日神剧更过分的是,好歹中国抗战打了八年,最后取得了胜利是真实的,只是说在“谁打的,怎么打的”这方面有创造空间,但北宋和辽自“澶渊之盟”之后,百年间几未发生大规模战事,杨六郎以后杨家将打的那些大战本身就是子虚乌有,更别提什么灭辽了。


张明扬不说话

说起杨家将,那真是家喻户晓,所谓杨家将跟杨继业一起出征辽国,血战金沙滩。因为潘仁美不施援军导致杨继业自杀,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被迫娶了辽人公主,五郎出家去当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继续抗辽,七郎突出重围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

此后还有佘太君带着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门镇、杨宗保挂帅出征、杨文广平定边关等等故事,读起来热血沸腾,但仅仅只是故事罢了。

宋朝的确有杨家将,但是远没有那么夸张,杨家将中出名的只有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人。杨业就是杨继业的原型,杨延昭不是他的第六子,而是长子,而且杨文广不是杨延昭的孙子,而是儿子。

杨业是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名将,北汉灭亡后归顺北宋,依旧带兵防御辽军,但宋朝派潘美节制。潘美是潘仁美的原型,但形象相去甚远,潘美乃是忠臣,不是故事中的大奸臣。

杨业威震边关,被称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北伐时,杨业率军跟随,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潘美错判形势,没有支援,导致杨业力战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潘美曾试图掩盖自己的失误,但被杨业的妻子佘氏(即佘太君)捅了出来,宋太宗将潘美降职,削级三等。

杨延昭也英勇善战,对辽战绩斐然,因为辽人相信天上的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所以称镇守边关数十年的杨延昭为杨六郎。

杨文广是杨延昭之子,杨家将从他开始向文官转变。杨文广的军事才华也不低,曾受范仲淹赏识推荐,但此时宋朝经过和议,与辽和西夏都停止征战,四方无战事,杨文广无用武之地。虽然他的最后官职比父亲还略高,但他担任的武职大多是偏向于荣誉性质的,更多的还是文职。

富不过三代,杨文广以后,杨家将已经渐趋没落,到了北宋末年,哪里还有杨家将的影子。像《水浒传》里的杨志、《说岳》里的杨再兴,说是杨家将后人,其实只是演义故事的附会而已,杨再兴除了姓杨以外跟杨家将没关系。

既然连影子都没有,何谈救国?况且宋朝当时不是没有军队,也不是没有将领,要是宋徽宗老老实实地守城,金人攻不攻得下不知道,但起码不会攻得那么容易,但迷信的宋徽宗派出了大师郭京,大开城门,让郭京作法,结果金军骑兵直接冲过来,迅速攻破汴京城,由此酿成靖康之耻。

所以说,杨家将是没有的,可即使有,以宋徽宗的尿性,也救不回来。


平沙趣说历史

别说杨家将了,就算是关二爷在世,韩信重生,哪吒杨戬葫芦娃一起来都不好使!

因为,大宋皇帝压根就不想打仗,或者错误的认为金国只是来捞点好处,不会打到首都。等到反应过来,晚了!

就好比,手里明明有枪,却等到别人刀架在脖子上了,才想要掏出来

不好意思,只有两种结局,一是偷摸掏枪被人发现一刀砍了,第二种是琢磨交枪不杀,乖乖的不反抗,至于能否活命看拿刀的人怎么想的

这种情况下的大宋,真的是无可救药

问题来了,假设宋徽宗不是政治白痴,想要搞事情,那么杨家将会重登历史舞台么?

所谓《杨家将》,一如《岳飞传》——哪有那么邪乎

《岳飞传》中,老岳同志和手下的一帮弟兄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连续击溃金国四太子金兀术,并最后由牛皋同志完成击杀这个金国boss的重任,打完通关

可历史上金兀术非但没有死,还有可能参与了岳飞的谋杀案(秦桧可能是他派去的奸细)而最终逼迫宋高宗议和,为金国争取了极大的利益

这是和书中描写大相径庭的,杨家将也是一样。杨业的确很厉害,和岳飞一样,都是历史上的名将,但杨家将就不一样了,虽然存在,只是水平和人数都极其有限

自杨业死后,历经数代杨家皆为宋朝武官,而知名度极高的七子共战实为虚构,但杨延昭在历史上却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无论是战功还是能力都和杨业没有可比性

再到北宋靖康之难,杨业后人中有杨文广尚存于世,是武将且带兵。只是非常遗憾,他至死也未曾受到重用,没有为大宋出战(不是不战,而是不被允许出战,也没机会出战)

所以说,直至北宋灭亡之前,所谓的杨家将只是寥寥几人,而带兵者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皇帝压根就没想过要打仗,更何谈救国一说

杨家将没上场,其他人呢?大宋就没有忠臣了吗!

其实是有的,可惜为投降派所排斥,虽然曾出战却未能挽救败局。在高宗时代他发挥余热,曾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此人便是主战派将才李纲

他曾组织军民,于金兵入侵汴京时,顽强的抵抗金军的进攻,成功的为北宋朝廷争取了时间,只可惜这次振奋人心的反击战并未打动投降派,也不曾让昏庸的宋徽宗回心转意

原本是可以凭借李纲的军事能力进行防守,然后号召天下勤王军来抵御入侵的。可宋徽宗偏偏轻信投降派的忽悠,撤掉了李纲并选择投降,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靖康之耻

而后北宋灭亡,二帝被掳到寒苦之地五国城坐井观天,侥幸逃回的高宗赵构重蹈二帝覆辙,不仅不思进取,反而为了苟延残喘放弃了大片土地,只是一味南迁只为苟活。这也让一心想要重建国威,还都汴京的李纲心灰意冷,随后被撤职

一生忠勇的李纲,于绍兴十年病逝,我想他是含恨而死的

北宋的灭亡,不需归咎于武将无能,也并不是战略失误;而是一味的委曲求全和奸臣卖国所致

比较知名的有蔡京、张邦昌、童贯。而张邦昌竟然在北宋灭亡后被金国立为傀儡皇帝,在沦陷地建立了伪政权齐国。

当然,宋朝重文轻武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武将被打压,更多的人不是投笔从戎而是一心想着读书做官,升官发财。文人多倒也不可怕,关键还是皇帝的问题

宋徽宗就是个艺术家,除了写字画画啥也不懂,宋钦宗也差不多。到了宋高宗,倒不搞这一套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软蛋

历史也告诉我们了,如岳飞、宗泽、李纲等一等一的名将,都无法挽救宋朝。究其根本,也正是印证了那句话——仗还没开始打,就已经输了

回归到主题,杨家将是否存在或尚存几人倒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

就像是你明明有个史泰龙,却让他当伙夫,怎么可能变身成为第一滴血里的兰博呢?


置身黑白的精彩

看过杨家将的人都知道,七郎打擂夺帅,杨家将集体出征辽国,金沙滩血战辽人。杨继业撞死李陵碑,大浪二郎三郎战死,四郎被迫娶了辽人公主,五郎出家去当和尚,六郎逃出生天继续抗辽,七郎突出重围搬救兵被潘仁美害死。

最让人激动的就是七郎八虎闯幽州的故事,后来的佘太君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门镇,杨宗保挂帅出征。还有后来的杨文广平定边患,这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其他的小说里边也出现了杨家将后人,比如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说岳全传里的杨再兴。

然而真相是什么呢?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

历史上真实的杨业,是一代名将。他的亲生父亲让他跟随北汉的皇帝刘崇,刘崇非常器重他,让他改名叫刘继业。

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北汉人称为刘无敌大将军。

当北汉旧主刘继元投降宋朝后,刘继业大哭,拜祭刘崇才结甲投降。

宋太宗素闻刘继业威名,为他的忠义所感动。让他重新镇守边关,恢复其杨姓,名业。

杨业和北宋名将潘美,多次联手,击败辽军的进攻。另外一些资料显示,说边关主帅曾多次向皇帝上书绯谤杨业,有不少人推测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潘美。

在后来一次宋辽之间的大战中,杨业出兵抵抗辽兵,掩护主力和百姓撤退,潘美本来答应接应杨业撤退。当杨业杀出山谷的时候却没有看到宋军,四周全是辽军,被迫自杀殉国。

后来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也就是小说中间的杨六郎,也曾经镇守边关,重创辽军。

至于杨家的其他人,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在现今的史料中间,没有看到任何记载。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杨家将确实是存在的。他们,也曾为宋朝的边境安全,做出过杰出贡献,只可能不像民间传说中的那么传奇。

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只有杨业和杨延昭两代堪称名将,其他的没有记录。而在民间传说中却有六代,他们分别是金台侯金刀杨会,火山王杨衮,金刀令公杨继业,忠孝侯杨延昭,平南王杨宗保,少令公杨文广。

富不过三代,武不过四代。

当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已经没有什么名将了。况且出在当时的形势之下,就算有名将又如何,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为了防止军人造反,宋朝非常重视文官,文官的地位远远高于武官。不管是文官然还是武官,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去学文,成为宰相之才。

因此宋人的武将后代,往往都不会继续去学武,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去读书,争取进入文官系统。这也是整个宋朝缺少名将的原因之一。

所以,杨家将的后人可能也去学文做文臣去了,在靖康耻的北宋被金兵的时候,杨家后人中大概没有人是武将了,自然也无从有人去救宋朝了。

中兴四大名将,免职的免职,回家的回家,最能打的岳飞也被杀了。这就是宋朝名将的下场。


新知传习阁

历史不容演义,真相绝不简单,欢迎来到成唐的历史没那么简单.

对于杨家将和杨门女将之间的故事,我想多数人都对此感到并不陌生。

穆柯寨、辕门斩子、雁门关,李陵碑、穆桂英挂帅……这些关于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杨家将忠肝义胆,血洒疆场和杨家女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誓死报国的精神更是令无数中国人为之敬仰!

走进历史,重温这段我们一度深信不疑的故事,去挖掘其中的蛛丝马迹我们不禁感到非常惊讶,关于杨门女将这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居然在正史上没有留下丝毫痕迹!就连我们熟知的那个敢爱敢恨、多次领兵挂帅、频频扭转战局、立下了战功赫赫的巾帼英雄穆桂英在史书上都是默默无闻!

我们知道杨门女将这个故事是从《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及《杨家将》中附会而来的,其主要人物有佘太君、王怀女、穆桂英等杨家女眷。

为了说明杨门女将,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杨家将。在杨家将中金刀令公杨继业一共有八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是杨六郎,杨延昭,杨延昭的儿子叫杨文广,杨文广的儿子叫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叫杨怀玉。

而正史上,杨继业确有其人,《宋史》明文记载杨继业原名杨业,原是北汉大将,在北汉灭亡后,他便归顺了北宋,此人能征惯战,骁勇无比。不过民间盛传的他与潘仁美(潘美)之间的恩恩怨怨却大多是假的,而杨业也并非死于潘美之手!

其次杨业一共只有七个儿子,而不是杨家将里面的八个儿子。而他的七个儿子除了杨延玉和杨业战死之外,剩下的也都是善终,并没有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的!再说《宋史》记载文广系杨延昭之子。字仲容……最后官至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而杨家将里的杨宗保因该就是杨文广本人。

所以总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杨家将的内容半真半假,扑朔迷离!而从杨家将中脱颖出来的杨门女将更是多子虚乌有的!

虽然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这些人物因为其鲜活的艺术形象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却确实是人们经过长达数百年不断补充,构思出来的文化产物!


历史的刀锋

先说是不是,再说为什么

关于各个人物形象的问题——在小说和戏曲里,大将潘美通敌,出卖国家是大奸大恶人。而杨家将各个精忠报国,战死沙场,幽州一战,父子七人齐上阵,五死一俘,只有杨延昭幸免于难。

不过无论是戏曲还是小说,确实把杨家将陷入绝境的还是一个人,那就是辽朝名将耶律斜轸,这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然后关于杨家将——杨继业真名杨业真实存在也确实为国家阵亡沙场,杨延昭也是真的但并不是六郎,杨宗保和佘太君、穆桂英杨排风纯属虚构。

再说为什么——因为北宋灭亡的时候,已经没有杨家将了好嘛。。。提出这个问题的小可爱你智商需要充值了。杨业本来是北汉将军,宋太宗亲征打到太原遇到杨业,杨业拒不投降,太宗惜才劝降杨业,杨业自此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成了潘美的手下

雍熙三年,太宗为拿下燕云十六州攻打辽国,杨业途中认为形势不对建议撤退,杨业与王侁、潘美约定让两人接应,王侁好大喜功,不见来人以为敌人撤退,是以前进,终至战败。杨业遇伏,此时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不值得,还可以突围报效天子。”众人感动流泪,但没一人离去。杨业且战且退,转战到接应地点,见空无一人,抚胸大哭,后堕马被俘。被俘后他拒绝饮食,三日后去世。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死于此战,将士无一生还。

史书记载杨业有7子,而唱本的杨延昭应该是老大或者老二,而潘美其实是个忠臣良将。



时拾史事

杨家将的故事有很多虚构的成分,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主要有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人而已。但杨家将一门忠烈倒是真的,尤其是杨业,被当时的辽国人称为“杨无敌”,在宋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延昭也确实在边关镇守多年,为大宋边疆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杨文广的历史贡献稍微小点,主要在北宋名将狄青和韩琦的带领下参与对西夏和辽国的战争,后来死于宋辽之战。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早已没落。自杨文广死后,杨家的政治地位便一落千丈,朝廷大臣中再也没有杨家后人,杨家也就不可能像在北宋初期那样统兵御敌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北宋灭亡时,统治阶级已经腐朽不堪,和明清两个王朝末期的情景十分相似,军队的战斗力甚至还不如明清晚期。宋徽宗重用高俅、蔡京等奸臣,不思治国,一味贪图安逸,各级官僚竞相敛财,置国家生死存亡于不顾。军队也是腐败不堪,吃空饷者比比皆是,军心涣散,纪律松弛,士无斗志,再加上朝廷长期执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很难产生像杨业、杨延昭父子那样能和敌人相抗衡的将领。武将长期不受重视,以致将星凋零,杨家后代也是如此。所以,北宋在面对金国军队的入侵时,无人可用,军队一触即溃、不堪一击。这时,北宋的灭亡也就无法避免了。


若耶溪水剑

一提到杨家将,我们满心的就是崇敬和敬仰,因为从小就听多了杨家将的故事和传说。

这一点来说,应该是著名的刘兰芳,单田芳等老一辈评书艺术家大力宣传的缘故;正是他们多年来的努力传播,才使得这些爱国的名族的英雄存活于千百万百姓心中,并且世代相传,还将继续流传。这个事实,我想谁也无法改变和阻挡。

近年来,史学界兴起了一股“考证潮”“删改潮”,将我们民族的历史的人和事进行考证“真伪”;将刻在我们心中的,难以磨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从教育平台删去。这些事情,作为那些所谓的专家来说,可能是专业的本分的;但是对于亿万百姓,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教育和传承,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实,我们都知道历史上那些英雄与奸臣,都是历史真实与民间传说共同构成或者说创造的。也许真实的杨家将和岳飞等人,历史上并没有做那么多的好事或大事,也许他们没有那么强大和坚强。但是,他们是爱国的忠于职守的,是保护国家利益保护百姓的,所以人们就爱戴和敬佩,更愿意他们能做更多善事和英雄事情;甚至可以说,希望他们心中的英雄更强大更闪光。

因此说,杨家将的英雄,其满门忠烈几代英雄,是我们亿万百姓希望的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和信仰。谁要是逆这个历史潮流而为,可以说不得人心,也会“享受”千万的唾骂!

再说,这样真实与传说共同创造的奇迹人物,乃至神话故事,中外都有还都不少,某种程度上来说西方更多。尽管如此,这些人和故事都在民族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孩子向善和爱国都靠这些深深刻在我们心间的英雄和事迹。

由此可见,杨家将的多少,他们有没有做过那么多好事和大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愿意相信那是真的,也不允许有谁来诋毁或减损其形象。

他们都做了那么多英雄事和可歌可泣的业绩了,那么当其王朝将要灭亡之际,一定不会冷漠不顾或者改了爱国心智:也许是努力行动了,却受到贪官污吏的打压;也许是有了相当的救国方案或行动,却又有什么意外;也许是他们拼死努力了,却依旧不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总之,面对大宋王朝的灭亡,杨家将及其后代是不会不管不顾的,不会没有拿出实际行动来救国抗敌打击外寇的。

我们坚信不疑!


读书评书2017

不是不救,而是已经没有杨家将了,宋朝历史上不仅有杨家将,还有折家将、种家将、岳家军……种家将创建于北宋仁宗时期,至宋钦宗时期种师中血染沙场,为国捐躯,种师道为朝廷猜忌,悲愤而亡,种家将终结。折家将创建于唐代后期,经历了五代十国、两宋,直至大宋王朝灭亡,折家将为国家长期镇守北部边关,直至最后为大宋王朝战至一兵一卒,无一人向蒙古鞑子投降!杨家将创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自杨业归宋就一直受到朝廷猜忌,从杨业到杨延昭,再到杨文广,直至宋神宗时期举家退出京城,回到山西,杨家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