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自駕河北懷來,偶遇一座明代古城,殘長城,雙孔水關

寒冬自駕河北懷來,偶遇一座明代古城,殘長城,雙孔水關

如果在古代,從京城出發走一百公里山路到河北懷來這個荒遠的邊關古城,不知要多久?反正現如今,開著我的小車一路向西再向北,只不足2小時就到了。

這是北京西北部與昌平和門頭溝隔山相望的山區。五百年前,此地曾是我國西北與京城間的咽喉要地,歷史中它所經的戰事也常被人提起……

寒冬自駕河北懷來,偶遇一座明代古城,殘長城,雙孔水關

河北懷來縣,邊關古城——橫嶺城

我確信,我見到的橫嶺城老城樓多數人都沒見過。那時候它緊鄰的縣道還比較荒,南面鎮邊城也沒有遊客。當車自南面駛來,還沒靠近村莊就見到一條破敗的殘長城貼著山嶺,蜿蜿蜒蜒一直伸向公路。

這是河北懷來的橫嶺村,它的北部有延慶盆地和官廳水庫,東面是長峪城、白羊城、南口城和居庸關城。在明代這個關口可謂至關重要,從此向南經高崖口、流村鎮、羊坊鎮,可直抵昌平和海淀。五六年前,我是偶然從這裡經過,當看到一個古老的,風塵僕僕的城門樓孤零零立在山腳時,我激動得屏住了呼吸。

寒冬自駕河北懷來,偶遇一座明代古城,殘長城,雙孔水關

老城樓是橫嶺城的北城樓。城磚結實,拱券由於地基的抬升已不完整,城門上有個樸素的小樓,據說當年它是關帝廟,此時荒草萋萋,瓦礫和城磚在西北的寒風中早已七零八落。那時候這座古城門是原始的,彷彿可穿過歷史,一下子回到那個兵馬相戎的歲月。五百年前,土木堡之變時的瓦剌軍就是沿此通道而兵臨北京城下。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為了防止蒙古人的再次入侵,此地接連設置了橫嶺城和鎮邊城,作為扼守京西的軍事城堡,它們可互為攻防。

走進橫嶺城,冷風吹的我睜不開眼。如今城池的輪廓已辨不清了,老房幾乎全沒有,在某些個新房的角落,偶爾還能得見殘存的老城磚。時間落寞,在這裡昔日的血雨腥風已被歲月漂洗得少有瘢痕,除了那座孤獨的老城樓一切都變了。

寒冬自駕河北懷來,偶遇一座明代古城,殘長城,雙孔水關

寒冬自駕河北懷來,偶遇一座明代古城,殘長城,雙孔水關

村子就像是個新村,只有城中一棟戴紅五星的建築看著有些年代。老鄉說它建於60年代,過去是禮堂,如今已成了倉庫。南城門沒有找到,我只看見城西的雙孔水關。這座水關明朝時被用作洩洪,如今只有外型還在,卻成了荒草叢生的羊腸小道。

北城樓下,除去寒風帶來的狗叫聲,其它別無生趣。這麼冷的天村民沒人出門,莽莽群山除了一片孤寂,所留下的只有似是而非的兩個傳說。

寒冬自駕河北懷來,偶遇一座明代古城,殘長城,雙孔水關

寒冬自駕河北懷來,偶遇一座明代古城,殘長城,雙孔水關

相傳,橫嶺城是當年戚繼光為修長城,而先在橫嶺修的一道封閉的小長城。作為長城的模型和樣板,即橫嶺城也成了樣板城。後來照此樣板在西邊軍都山上修築了連接居庸關的大長城,所以當地人叫山下的橫嶺城為樣板城,山上的長城為樣邊城。這傳說不知是真是假,而另一種說法是,明開國皇帝朱璋即位的第二年,派遣大將徐達修築居庸關等處的長城。徐達為保證長城的建築質量,特地選擇軍都山崇山峻嶺中的險要地段作為長城示範工程,並以此為樣板來標定明代長城的修建工程,故稱為“樣邊城”。

以上無論是哪種,連接橫嶺城的長城曾為居庸關的樣本,這一點卻好像不假。只是遺憾的是,前些日我再去橫嶺城,它的北城樓已經修新。

寒冬自駕河北懷來,偶遇一座明代古城,殘長城,雙孔水關

不知經歷過地震、山洪和戰亂,走入了日常生活中的橫嶺城,還有多少是它最原先的模樣。我只看到在城池兩側,在青紫色山脊上的殘長城,依然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伸展在山巒間。彷彿在這裡,時間已變得渺小,一切都是平淡,平淡到或許一瞬即逝,就像這座邊關古城,過往的痕跡早已被山風吹去,飄向遠方。

經歷戰役:庚戌之變和南口抗戰

自駕線路:109國道——過雁翅後直行走x210——見岔路口向左懷來方向——過鎮邊城後再前行5公里即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