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東亞人為什麼要學古詩詞、文言文?

最近,遼寧瀋陽的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家小朋友背誦古詩詞的場景而上了熱搜,由於古詩詞對於小孩子來說晦澀難懂,背誦起來很難,小朋友背到後面急得哇哇大哭,“謝謝櫻桃?為什麼要謝謝櫻桃”,以孩子的理解水平他根本就沒有辦法理解詩的含義。

我們東亞人為什麼要學古詩詞、文言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這個小朋友背誦的古詩詞是清代顧貞觀的《柳梢青·花朝春分》,全文是:

乍展芭蕉。欲眠楊柳,微謝櫻桃。誰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花前倍覺無聊。任冷落、珠鈿翠翹。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

詞的大意就是作者看到芭蕉葉開,櫻桃花落,感慨春光易逝要珍惜當下。詩中的“微謝櫻桃”小朋友理解成了微微感謝櫻桃,故而背誦該詞的時候感覺晦澀難懂甚至莫名其妙。

其實不止是中國人被古詩詞或者文言文折磨,日本和韓國也會學習古詩詞和文言文!聽起來非常魔幻,有些人可能會想連中國人學古詩詞和文言文時都疲以應對,外國人怎麼會學習一門古外語。

我們東亞人為什麼要學古詩詞、文言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日韓是離不開漢文教育的。眾所周知,古代日韓兩國受到中國文明很深的影響,尤其古代韓國,屬於中國封建王朝的朝貢體系,很長時間作為附屬國,在諺文未推廣之前,古代韓國的文字體系完全是漢語文言文,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漢文教育逐漸淡出了韓國民眾的教育體系,現今,韓國除了少部分的專業人士或者有工作需要的人會接觸漢文之外,其他人完全看不懂中文,但是不普及漢文教育不意味著韓國完全摒棄了中文的使用,韓國的古籍、古建築、人名都離不開漢文,因為韓國的諺文使用時間比漢文短的多,所以現在韓國經常會遇到一些諺文無法替代漢文的場合,比如法律條文的書寫等,所以現代韓國人的漢文學習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是非常熱門的。

而日本可以說是除中國以外,學習古漢語最普遍、最深入的國家。在日本高中,他們把本國古文和漢語文言文共同整理編寫在科目《高等學校古典AB》,就是分別是A、B、兩本書,其中每一本分為日語古文和漢語文言文兩部分。

我們東亞人為什麼要學古詩詞、文言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日本在其中學習的篇目也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論語》、《史記》等古典都會學,孔子、孟子、杜甫、李白等都是課堂座上客。因為日本古代就開始學習漢語文言文,甚至經過長年的積累,日本本土也有和漢語文言文一樣的作品以及古詩詞,漢文教育體系也非常完善,儼然已成為中華漢語文學的一個分支。到了現代日本也依舊將漢語文言文以及古詩詞列入中學教育必修科目,學習強度非常大,考試非常規範。

我們東亞人為什麼要學古詩詞、文言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中國人學習古文一般就是文言文翻譯成中文,解析古詩詞以及重難點字詞的釋義,而日本人也是一樣,就是不用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中文而翻譯成現代日文,文言文和現代日文語序之間的調整,以及重點字詞的日語讀法。

某一段時間,我國教育界曾經出現過要減少或者直接剔除古漢語教育的聲音,儘管在包括教育界在內的各界人士的聲討和反對中沉寂了下來,但是我們不禁要反思,漢語文言文以及古詩詞對中國乃至對東亞的意義在哪裡?擁有一個明確的現實意義,就不會再有人來反對中國古典文學教育。這就要談到文化根基的問題,誠然,中國古典文學教育並不能直接培養我們的生存技能,也不會直接影響社會生產力,但在萬千學科中,中國古典文學教育卻是塑造中國人靈魂的重要力量,有些學科可以給我們知識和技能,讓我們賴以生存,但古典文化教育卻會給我們心靈的歷練,打好我們的文化根基,這才會同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時候更有競爭力,更有話語權。

幾千年來,中國古典文化從中國發源,輻射整個東亞,有相同的文化薰陶,這是東亞各國無法抹去的現實,中國古典文化讓東亞三國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文化圈,儘管在歷史的浪潮中經歷過風浪,所謂“君子和而不同”,我們應以相近的文化背景在未來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共同領導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