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109篇文章

如果要談在大唐的外國人,有一個群體就不能不提,他們一般不常來,但是每次來都要不遠萬里遠渡重洋,冒著生命危險,才能踏上大唐的土地。他們來的人也不多,可是對於本國的政治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到大唐與外國的交往歷史,總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他們就是日本的遣唐使。

比如前一段時間很著名的一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其實就是日本長屋王所寫,隨遣唐使團傳播到大唐的。遣唐使作為大唐和日本兩國一衣帶水的見證,文化交流的橋樑,在兩國的歷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遣唐使。看看這些遣唐使,究竟為日本帶回了些什麼?

一、 “我太難了!”——二十年才來一回

所謂遣唐使,廣義來說,就是派遣到大唐的使者。按說使者沒有特定的地方,比如周邊的國家,什麼吐蕃、高句麗、日本之類的,只要是往大唐派使者都算是遣唐使。如果算數量來說,日本派出的遣唐使也不是最多的。但是由於日本遣唐使給日本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其意義相比其他國家更為重大,所以後來一提遣唐使基本上就單指日本的遣唐使了。

其實,這個遣唐使前面本來是遣隋使。根據《隋書》的記載,早在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就曾經“遣使詣闕”,也就是派出使節來覲見隋文帝。由此可見,日本派出遣隋使還是比較早的。

不過,日本派出的遣隋使卻搞得隋朝和日本並不很愉快。原因是日本總是要跟隋朝擺個架子,非得要找找跟隋朝平等的感覺。比如有一批遣隋使按照規矩帶了份國書,這會是隋煬帝當政的時候。隋煬帝打開一看國書上頭一句話寫的:“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當時就火大了。首先日本敢用天子這詞這本身在中原王朝就是不可饒恕的,關鍵日本還說自己是日出處的天子,隋煬帝是日落處天子,這意思好像日本還比隋朝地位高點。就衝這份國書,就能看出日本對於自己島外面的世界缺乏瞭解。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隨著隋朝很快被唐朝所取代,日本繼續積極的向大唐派遣使者,這會就成了遣唐使了。從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到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日本宇多天皇廢止遣唐使制度為止,這264年的時間裡,根據木宮泰彥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的考證,日本總共派出了19次遣唐使,可是派了19次不是等於走了19次,實際成行是13次。

260多年派了13次,平均下來20年派一回。為什麼要間隔這麼長時間呢?其實主要是這麼幾點原因。

首先來說主要是錢的問題。

來一趟不能空手來,得給大唐準備點禮物,也就是貢品。根據史籍記載,日本當時進貢主要是以珍珠瑪瑙等等寶物,以及日本的一些土特產,比如日本當時的布織的不錯,經常會給大唐進貢點。

另外遣唐使團派一次,怎麼也得幾百人吧,這些人人吃馬嚼可都是錢啊。問題日本那會也不寬裕,天皇家也沒餘糧啊。所以就為湊出派一次遣唐使的成本也得不少日子。這麼一來遣唐使肯定不能多派,派多了天皇也扛不住啊。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問題。日本與中國隔著汪洋大海,往返只能走海路,海上來個暴風雨這都沒準的,經常發生船毀人亡的事件。很多遣唐使還沒看見大唐什麼樣呢就葬身在茫茫大海。人員損失確實有點高了。

那麼,這二十年才來一回的使團,到了長安城主要乾點啥呢?

二、“學學學”、“買買買”——除了要學習,還得幹代購

一般來說,遣唐使團到了長安的官方活動,主要就是兩個。首先是覲見皇帝,其次是進獻貢品。作為日本的官方使團,溝通唐朝與日本兩國政府的信息當然是首要使命,其他還有一些比如派遣留學生的事情還需要唐朝皇帝批准。比如《新唐書》中就記載:“長安三年(703年),其大臣朝臣真人,來貢方物。……則天宴之於麟德殿,授司膳卿,放還本國。”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被女皇武則天在大明宮麟德殿賜宴,還被授予司膳卿的官職。

進獻貢品其實不是一個單向的活動,也就是說不是日本單方面給大唐寶物,大唐往往會賞賜比他們帶來的東西價值多很多倍的物品。現在日本奈良的東大寺正倉院裡,保存的就是大量唐朝賞賜給日本的寶物。日本對這些寶物非常珍視,保護非常完整。唐代的有些東西現在已經失傳了,要想看實物,有時候還得跑到正倉院去看呢。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唐代嵌螺鈿五絃琵琶 日本奈良正倉院藏

官方活動完事,使團也不能直接走啊,畢竟來一趟不容易。其實遣唐使團還有兩件大事要做,第一就是安排留學生,第二就是買買買。

01 日本遣唐留學生——別看人不多,成才比例相當高

日本使節在覲見皇帝的時候,往往都會趁機提出安排留學等事宜,皇帝一看人家好不容易來一趟,留學生也沒幾個人,也是想來學習中華文化,一般肯定是不會否了的。日本留學生大部分就會被安排進入長安的國子監學習。

不過,每次跟隨遣唐使團來到大唐的留學生其實並不多,也就十來個人。根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考證,日本歷次遣唐留學生實際到了大唐的總共也就118人。人雖然不多,但是學的還是相當不錯的。那既然是留學,那他們都學什麼呢?無非是三種,一種是學習儒學,一種是學習佛學,還有就是學習雜學。所謂雜學就是什麼天文地理醫卜星象之類的其他學問。

學儒學學的最好的,當然就是那位著名的阿倍仲麻呂了,這可是上過歷史課本的名人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阿倍仲麻呂是大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跟著第八批遣唐使團來到長安的。到了長安以後,唐玄宗賜他入學國子監,在這裡他仰慕中國的文化,為自己改名叫晁衡。阿倍仲麻呂學習還是確實不錯的。在刻苦學習之後,和大唐本國的考生一起同場競技,然後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考上了進士。

後來他歷任左拾遺、左補闕、衛尉少卿、秘書監等官職,其中這個秘書監那可是皇帝秘書長,這職位確實挺高的。

當然了,雖然阿倍仲麻呂學習確實挺牛的,可是真正讓他名垂青史的就是他的朋友圈了。當時最大的大V李白、王維都經常與他詩文往來。有這樣光輝燦爛的朋友圈,也夠吹一輩子了。

阿倍仲麻呂在入唐37年後的天寶十一載(752年),想要跟著那一批遣唐使團回家,結果船開了遇上了風暴,把船給吹到越南去了。阿倍仲麻呂死裡逃生,後來輾轉回到長安,此後也再沒回國。當然了,阿倍仲麻呂不是自己不想回國,實在是客觀因素影響沒回成。這不得不說是他人生的一大遺憾。

那學佛學學的最好的呢?最著名的就是《妖貓傳》裡那位總掛著神秘微笑的空海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其實當時跟著日本遣唐使團來到大唐的,除了留學生,還有大量的“留學僧”。根據《隋書》中記載,早在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日本就派遣了僧人來中國學習。“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空海當時來大唐的時候是唐德宗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他主要是為了學習密宗佛教。這個密宗佛教細說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密宗是天竺佛教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其所供奉的最高等級的佛是毗盧遮那佛,也叫大日如來。當時有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位僧人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入唐弘法,他們合稱“開元三大士”,當時他們所帶來的密宗後來也稱作唐密。

在空海來大唐求法的時候,當時最為高深的密宗大師應該算是青龍寺惠果大師。有多高深呢?唐密主要是有兩部大法,分別是金剛界和胎藏界,而慧果大師兩部大法都會,人稱“金胎不二”。空海就拜入了惠果門下學習。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青龍寺惠果大師

空海後來得到了惠果的灌頂,接受了惠果的“金胎不二”兩部密法。後來作為惠果的傑出弟子,在惠果圓寂以後,受唐憲宗的旨意為惠果撰寫碑文。後來惠果回國以後,創立了真言宗,也被稱作“東密”,成為了真言宗開山祖師。後來唐密在中國失傳以後,中國還專門派人到日本去學習東密,再回傳到中國,這也成為中日兩國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

那還有學其他的雜學的也不少,比如說學醫的。日本史料裡記載了有一位叫做菅原梶成的,他大概是在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來到大唐的。他來到大唐主要是為了學習醫術。他在大唐的時候,曾經被獲准進入太醫署學習,學差不多了回到日本去,也為日本醫學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02 買買買——看見好的統統買回去

其實,遣唐使到達中國以後,不是所有人都能去長安的,真正去的也就不到10%。比如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到大唐的遣唐使團,真正去長安的就是“

大使一人、長岑判官、營原判營、高嶽錄事、大神錄事、大宅通事、別請益生伴須賀雄、真言請益圓行,並雜職己下三十五人”。(《入唐求法巡行記》圓仁(日))

剩下的人往往就只能留在當地,一般主要是在揚州。那去長安的使團當然就是覲見皇帝安排留學之類的事情,留在揚州的這些人有什麼事呢?有,那就是——“買買買”!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買什麼呢?什麼都買,看見什麼買什麼。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行記》中就曾經記載了這麼個事,說遣唐使在長安的時候不允許買東西,所以很多已經入京的使節還又返回揚州買東西。“先入京使內監國信春道宿彌永藏、雜使山代吉永、射手上教繼、長州判官謙從白鳥、村清岑等十餘人,乘一船來……緣上都不能買賣,便著前件人等,為買雜物來。”為了買點雜物還專門從長安跑到揚州,可見日本當時對於唐朝物品的喜愛程度。

當然這些東西也不單單是為了自己買的,主要是為了給國內人帶的,這就跟我們現在的代購差不多。

除了遣唐使團“買買買”以外,很多在大唐學習完成後要跟著遣唐使團回國的日本人,也是在大唐買買買。比如前面提到的空海,他在回國的時候就帶了很多唐代的文化典籍以及名人詩集等著作。比如《王昌齡集》等一大批詩文作品,就這他還嫌拿的少,為此還專門給越州節度使上書,要求給他再贈送點各種書,比如什麼“經律論疏傳記,乃至詩賦碑銘、卜醫五明”。最後,據記載,空海回國帶的各類書籍足有905卷。可見空海大師的“剁手”有多瘋狂了。

此外,還有一些買的太多被抓起來的。比如前面說的圓仁寫的那部《入唐求法巡行記》中就記載:“長官謙從白鳥清岑、長岑、留學生等四人,為買香藥下船到市,為所由堪追,舍二百餘貫錢逃走”。這意思就說他們想去買香藥,有人要抓他們,沒辦法撇下200多貫錢趕緊跑了。可見當時香料和藥品應該在大唐是禁止賣給外國人的,要不怎麼有人要抓他們呢。

那麼,前面說了這麼多,這些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呢?

三、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呢?——帶回了全套的大唐Style

公元7世紀的日本,還處在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而如何能夠完成這樣大規模的社會轉型,日本需要一位老師學習。正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要學就得找最好的老師。而當時繁榮鼎盛的大唐帝國,就自然成為了日本朝野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所以,日本在向大唐派遣遣唐使的同時,這些從大唐學成歸來的遣唐使也在日本掀起了一場“大唐Style”的改革風暴

在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日本派出的第一批遣唐使開始回國,他們回國以後,在日本形成了一個革命集團,其中核心人物就是留華32年的南淵請安。後來在就是在南淵請安的兩位學生——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的策劃之下,消滅了權臣蘇我入鹿,奪取了核心權力。在大化元年(645年),孝德天皇即位,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開始策劃一場旨在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模仿大唐,改造日本,使日本變為一個政章制度完備的封建國家。這場影響日本歷史進程的大變革,史稱“大化革新”。大化也成為了日本天皇曆史上的第一個年號。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有四點:第一是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廢除世襲制貴族;第二是要實行班田制度;第三是命令將土地、部民改為公地、公民;第四就是仿照唐朝實行租庸調製。與此同時,還進行了婚姻、喪葬等方面的改革。這幾條一看就都是從大唐學習的。大化革新第一次確立了天皇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促進日本完成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跨越。

除了政治制度改革,日本人對“大唐Style”的熱愛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的都城。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平安京地圖

公元794年,這一年是唐德宗貞元十年,日本恆武天皇從長岡京遷都到了一座新都城,在之後的四百多年,這座新都城一直被叫做平安京,也就是現在的日本京都市。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幅平安京地圖發現了什麼,要是沒想起來你再看看下面這幅地圖,肯定就發現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唐代長安城全圖

看看,有內味了吧?平安京完全就是個小號的長安城啊

。無論是劃分南北城的朱雀大街,還是東西對稱的東西兩市,以及方方正正的佈局,棋盤格子一樣的結構,都簡直是一個模子出來的。不光如此,連日本天皇居住的平安宮,根據典籍記載,其建築格局與大明宮的麟德殿非常相似。

其實不光是平安京,在此之前的平城京,藤原京,也是照著長安城修建的,日本對於“大唐Style”的鐘愛真是可見一斑。

為了加快向唐朝靠攏,日本在法律典章的制定上也充分學習了唐代的法律。日本在這一時期先後編制了大量的法典,比如《近江令》、《天武律令》、《大寶律令》、《養老律令》、《刪定令格》、《弘仁格》、《弘仁式》等等,其“參考文獻”主要以唐高宗時期的《唐律疏議》為主。比如說這裡的《大寶律令》,裡面的條文幾乎原封不動的照抄唐律,連日本學者自己都說:“我國大寶律大體上採用唐律,只不過再考慮我國國情稍加斟酌而已”。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漂洋過海的遣唐使,到底給日本帶回了什麼?

前面說了,遣唐使團經常在大唐買買買,買到的也大多是大唐的儒家文化典籍。以至於很多在咱們這邊失傳的書在人家日本反而保留了下來。因為仰慕大唐的文化,日本如飢似渴的學習大唐的文化典籍,甚至天皇都手不釋卷。以至於到了日本也開始拜孔子,修太學,興科舉,這可以說是學習到骨子裡了。

再比如說日本的和服,就是源自中國的唐服,日本文字的平假名就是從漢字的草書而來,這些文化上的影響和借鑑,就更加數不勝數了。

【懶龍說】

回到本文題目的問題:“遣唐使到底為日本帶回了什麼?”帶回了什麼?政治體制?城市規劃?典章制度?和服假名?其實,從這些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遣唐使真正為日本帶回來的——是一個加入大唐構建的文化圈的入場券。

所謂“文化圈”往往是由文化領域比較先進的某一國家或者民族或者族群為核心構建的,從這一文化核心向外傳播和輻射,從而在周邊形成共同認可核心國家、民族或者族群文化的一個圈層。

由大唐所構建的文化圈,包括了非常深厚的文化意義。

當時的大唐,作為世界最為強盛的國家,對於日本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不獲得大唐的認可,進入大唐文化圈,這對於日本的國際地位可能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在公元7~9世紀的世界格局中,只有獲得大唐的認可,准許加入大唐文化圈,才能夠學習當時最為強大和先進的制度和科技。

日本所派出的遣唐使,刻苦執著的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他們並不只是學個皮毛,而是“靈魂深處鬧革命”,全身心向大唐文化靠攏,將對大唐文化的認同簡直刻在了骨子裡。

遺憾的是,當初曾經讓日本無比嚮往的輝煌的唐帝國,也在安史之亂後一腳踏入了軍閥割據、宦官專權的死循環,國勢日益傾頹,帝國日落,盛世不再。那些蓬勃的朝氣也化作了黃昏的沉沉暮氣。唐帝國的衰落,讓大唐的光芒在周邊國家心中日益褪色。終於在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菅原道真的建議,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在十幾年後,凋敝的大唐也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其實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的原因,除了大唐國力凋敝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遣唐使團的成本和損耗實在太大,日本也逐漸負擔不起了。再加上日本經過了二百多年對唐文化的吸收,已經有一種“學的差不多了,再學也學不著啥”的思想了。總之,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曾經在歷史上對日本做出重要貢獻的遣唐使終於也成為了歷史,中日之間的關係,也將隨著民間貿易的蔚然興起,進入下一個嶄新的階段。

而日本也擺脫了對唐文化的吸收階段,轉而進入了漫長的消化階段。日本在充分吸收大唐文化養分的過程中,與自己的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日本美學和文化。而這些文化因素,一直到現在,還對日本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試論遣唐使與日本科技文化的發展》 高媛媛 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試論遣唐使與中日關係》 韓文哲 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試析遣唐使停派的背景、原因及影響》 趙曉鳴 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遣唐使中的留學僧研究》 張興華 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遣唐使制度廢止原因試析》 孫玉巧 咸寧學院學報 2003年4月

6、《遣唐使與日本佛教的淵源》 馬春燕 錢淑妮 考試周刊 2014年第73期

7、《試論唐長安城大明宮麟德殿對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宮殿設計的影響》 王仲殊 考古 2001年第2期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