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且看網絡,風月最火。東瀛西至的十六個字,引來國人旁徵博引、長篇累牘,足證風月無邊。熱點冷觀,換個角度說風月與天同。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泰山“風月無邊)石刻

西渡

公元733年夏,時在大唐帝國開元二十一年,日本國天平五年,日本貴族多治廣成率領近600人的“遣唐使團”從難波起航八月漂流至蘇州,榮睿、普照,兩位學問僧隨團西渡。兩位僧人肩負特殊使命,即在中國找尋精通戒律的僧人,也就是那個時代的律師。當時的日本規定,僧人可以免除賦役,又因沒有嚴格的戒律,導致很多人私度為僧。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需要到中國找尋戒律精嚴、聲望卓著的律師以為援助傳戒定律。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此時的中國處在開元盛世,國力強盛,威震八方,佛教自東漢明帝傳至東土以來,到唐朝以道宣為創始人的律宗開始形成。民國年間《古大明寺唐鑑真和尚遺址碑記》載鑑真和尚“年十四歲隨父入大雲寺,見佛像而出家,神龍元年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初抵長安依荊州恆景律師稟具(即受具足戒)實際寺,就融濟律師學南山鈔”,當時“住揚州大明寺,為戒律宗匠”,為律宗的正宗傳人。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揚州大明寺內的鑑真銅像)

西渡而來的榮睿與普照先找到了名僧道璇,道璇到得日本後卻未將授戒之事發揚光大,因道璇為禪宗弟子,為神秀一脈的傳人,而戒律並非禪宗專業。兩人在大唐的十年時間裡,又先後找到不少名不見經傳的僧人,都未能如願。使命未達,不得不回國,回國途中,路過了揚州,機緣巧合,他們與鑑真相見了。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東征

根據前碑記載,在揚州,“天寶元年,日本國榮睿普照來寺聽講,拜請(鑑真)東渡”,鑑真稱“我聞南嶽(慧)思禪師(天台宗)生彼為王,興隆佛法,”請問日本是否就是“彼國”。鑑真又言道“又聞長屋王制千袈裟施此土(即大唐)一千沙門,衣緣繡偈子‘山川異域,風月一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思是佛法有緣之地也,我當往矣”。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因著這句佛偈,鑑真和尚相信“彼國”為有緣之地,於是默許懇請,招募弟子彥祥、思託,於天寶二年(即公元743年)冬“募二十五人首途泛海,前後五次以運蹇不果”,但“其志凡在逆旅,飢渴困厄,兩眼失明仍不變初念”。天寶十二年十月,日本駐華大使藤原清河至揚州,鑑真懇請隨船東渡,乃“與高弟三十五人乘副使大伴胡萬之船同年十二月達日本”。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鑑真和尚渡海出發之處,在揚州東南的古運河,尚有碑石一通,其旁有文峰寺,內有文峰塔,為運河四大古塔之一。日本歷史學家常盤大定教授曾在民國年間來揚州探訪,其在著作《中國佛教史蹟》中將大明寺考證為和尚所住舊址,“大明寺前有平山堂,又云谷林堂,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所建,寺東有棲靈塔,棲靈之名本於隋代梵僧大覺遺靈之言”。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棲靈塔,新建)

佈道

歷經六次顛簸,鑑真一行終達東瀛,時在公元753年,日本正值聖武天皇時代,碑文稱“翌年二月入南京館於東大寺,聖武天皇譴正議大夫吉備真備傳宣,委以授戒傳律之任,敘燈大法師位。四月建壇於盧遮那殿,前上皇始受菩薩大戒,皇帝太后皇后太子公卿以下受法戒者凡四百三十餘人”,開創了日本登壇受戒的制度。後來鑑真被“賜大和尚號,以寺田稅創唐招提寺,築戒壇”,尊為日本律宗的祖師。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揚州文峰塔,明代)

其實,鑑真不僅熟通佛法妙理,還精於岐黃之術,醫療經驗豐富,對日本醫藥學影響深遠。日本典籍《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鑑真東渡之時,除了攜帶經書外,攜帶了大量諸如麝香、石蜜、訶梨勒、蓽茇等名貴藥材。《續日本紀》載“又諸藥物,本朝不知真偽,敕(鑑)真上人令辨之,真以鼻別之,一無所錯誤”,鑑真在日本著有醫書《鑑上人秘方》,日本國人並將其奉為漢方藥的鼻祖。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揚州大明寺內“天下第五泉”碑刻)

日本天平九年(公元737年),九州島爆發瘟疫“是年春,疫瘡大發,經夏涉秋。公卿以下天下百姓,相繼沒死,不可勝計”,此時鑑真尚在海上漂泊找尋扶桑之地。天平勝寶八載(公元756年),日本聖武上皇病重,召100餘位禪師看病,顯效不佳,最終為盲僧鑑真及其弟子治癒,鑑真還用從大唐帶來的天台烏藥治癒了光明太后的頑疾,在日本樹立了醫學權威地位。

回報

一千多年後,隔海相望的中華大地瘟疫橫行,日本漢語水平事務局通過支援武漢高校物資再次將這兩句話送回中國,竟引發網絡上爭論紛紛,實有溯本清源之必要。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劉化一老師作品,書法家篆刻家中醫世家)

《全唐詩》七三二卷《繡袈裟衣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署名長屋,其中有注“長屋日本國相也”“明皇時長屋曾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佛偈核心為“風月同天”一語,何為風月,如何同天,試作淺論。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風月者,清風明月也,本言風物美好,常代淡然心境。《全唐詩》收錄僧人智亮《戴雲山吟》,其詩言“人間謾說上天梯,上萬千回總是迷。曾似老人巖上坐,清風明月與心齊。”;又錄皎然和尚《題湖上草堂》“山居不買剡中山,湖上千峰處處閒。芳草白雲留我住,世人何事得相關。”近代豐子愷先生集兩人句“芳草白雲留我住,清風風明月與心齊”成聯,即為一種面對世事淡然處之曠達心境的表達。由此觀之,清風明月在古人眼裡絕非僅為風物之佳,更為心境之妙。故而,南宋趙蕃有詩作“學語渾似學參禪,要保心傳與耳傳。秋菊春蘭寧易地,清風明月本同天。”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前引所謂秋菊春蘭、芳草白雲者,或為四季風物時間之變,所言山川異域、湖上前峰者,或為東西南北空間不同,然可得“同天”“心齊”者,當為清風明月之下隱藏的那份心境或心情。所謂“同天”即心齊,可作同病相憐、感同身受之意也,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心連心”罷了。面對威脅生命的疫情,伸出援手,亮出愛心,何錯之有。特別是有著鑑真東渡行醫濟世、傳律授戒,從身體到心靈對日本人民的奉獻與拯救的傳奇經歷,將這句佛偈再次送到中國,恰其時,得其意。

換個角度說說“風月”與“同天”

需要提及的是,揚州大明寺《古大明寺唐鑑真和尚遺址碑記》拓片(我在2016年到訪時並未見到這通碑)稱“風月一天”,碑首時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國鈞亦題“山川異域風月一天”,而常盤大定教授所著《中國佛教史蹟》稱偈亦為“風月同天”,應作何解。經請教河北金石學會秘書長李俊卿老師,稱應與“秋水共長天一色”相似,“一”與“同”可通用。如此而言,王昌齡“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或是最好的註解了。

多餘的話

至於江城邸報刊雄文欲批網民者,所謂“加油、挺住”豈能與彼佛偈相提並論,放言加油、挺住者,僅為旁觀者的態度,偈子中體現出那份觸及心靈的感同身受非“加油”所能“挺住”。問題的關鍵不在詩歌與白話,關鍵在於其一貫的一元主義也,固守一元,實為霸權,所謂的話語霸權而已。如何說話,說什麼話,非雅即好,信更為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