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有何傳統?是走到勝利的嚮導,總結經驗在失敗中學習

引言

坎尼之戰大勝後,為何漢尼拔沒有進軍羅馬?讀到這段歷史的人都會有這個疑問,其實當時漢尼拔軍隊的指揮部也對此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指揮官們激烈地主張"進攻羅馬",但漢尼拔堅決不接受。雖說攻佔羅馬是乘勢而為,但迦太基當時沒有那樣的能力,兵力、物資的補充都不充分,還無法進攻強國羅馬的核心地帶。況且,越靠近羅馬,越要鞏固和周邊地域的團結。這是漢尼拔冷靜的判斷。

在挫敗中學習

坎尼大勝影響廣泛,漢尼拔也滿懷希望地觀察它所帶來的效果,也許他滿心期待羅馬的同盟者們會背叛羅馬。實際上,在與羅馬關係疏遠的意大利南部地區,已有零星幾座城市與漢尼拔軍隊聯合起來。尤其是坎帕尼亞的主要勢力卡普亞,它背叛羅馬,讓漢尼拔很是欣喜。儘管如此,其他城市沒能出現連鎖反應。不過,在背叛羅馬的貴族指引下,漢尼拔通過夜襲,佔領了重要的港口城市塔蘭圖姆。而且,從海的另一面傳來喜訊,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和西西里島的敘拉古都與迦太基結成同盟關係。橫跨東西地中海形成對羅馬的包圍網不再是夢想。

羅馬人有何傳統?是走到勝利的嚮導,總結經驗在失敗中學習

意大利重要地區的城市陸續叛變,不過是虛幻的夢。因為,從迦太基本土來的補給仍沒有到達,對這些觀望中的城市來說,缺乏後勤補給的漢尼拔軍隊現在還不能信賴。那羅馬方面又如何呢?元老院發表慷慨激昂、熱情洋溢的演說,再一次激發羅馬人的鬥志。共和政體法西斯主義國家正是在困境中才會發揮出它的優勢。羅馬在戰爭中連戰連敗,苦酒一杯接一杯。但出現了連漢尼拔都理解不了的現象。

以國家為己任的羅馬公民越是危機時,就越能燃起愛國熱情。儘管遭受打擊,但只要不認輸,最後就不會是單純的失敗。可以說,羅馬人時刻銘記著從失敗中學習,只要失敗者還有東山再起的勇氣,就不會受到責備,甚至會被熱情歡迎。前所未有的國難喚醒了民眾的愛國心,形成為祖國雖死不辭的氛圍。響應徵兵者不絕於途,富裕階層把自己的奴隸提供給軍隊。

羅馬迅速重整兵力,要求一鼓作氣進行反擊的呼聲也高漲起來。元老院對此始終持慎重態度,開始重新考慮費邊的"拖延戰術"。和以往不同的是,元老院選出費蟬聯任公元前215年及前214年兩期的Consul,翌年又選舉費邊的兒子為Consul,父親成為兒子的副將。不過,儘管有在失敗中學習的智慧,但光是慎重,不是本領。

羅馬人有何傳統?是走到勝利的嚮導,總結經驗在失敗中學習

羅馬的盾與劍

費邊的同僚、以勇敢著稱的馬塞勒斯被選為Consul。他曾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前在意大利北部同高盧人戰鬥,馬塞勒斯在那裡與敵軍將領一對一騎馬廝殺,殺死對方,奪其武器獻給朱庇特神,這是羅馬軍人最高的功勳。得到這個榮譽的羅馬人在馬塞勒斯之前只有三人,在他之後則一個也沒有。馬塞勒斯開始著手進攻西西里島的敘拉古。

這座城市是西西里島上至關重要的城市,勢頭強大。不過,這裡有古代屈指可數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他設計的很多大型兵器讓羅馬軍隊煩惱不已,使羅馬士兵聞之色變。馬塞勒斯只好對城市進行封鎖,採取消耗戰。城內出現內奸,加之馬塞勒斯用兵巧妙,公元前212年,敘拉古陷落了。阿基米德在城陷時被羅馬士兵殺害,原本期待會見阿基米德的馬塞勒斯聽到這個消息後感到非常遺憾。

公元前211年,支援漢尼拔的城市中勢力最大的卡普亞被羅馬軍隊包圍。漢尼拔沒有直接攻擊羅馬的包圍網,而是進軍羅馬。從卡皮托里山丘就能看到漢尼拔軍隊營地的篝火,但這只是把羅馬軍隊從卡普亞引來的佯動作戰。費邊看穿了漢尼拔的意圖,他讓羅馬民眾保持鎮靜,呼籲繼續包圍卡普亞。民眾相信費邊的話,羅馬城內沒有發生混亂。不久,卡普亞也陷落了。

羅馬人有何傳統?是走到勝利的嚮導,總結經驗在失敗中學習

之後,馬塞勒斯返回意大利本土,和漢尼拔三次對戰。雙方都是英勇善戰的軍隊,戰爭處於僵持狀態。數年後,漢尼拔的騎兵部隊在一次伏擊中,意外殺死了帶隊偵查的馬塞勒斯。漢尼拔火化了馬塞勒斯遺體,把骨灰送到他兒子那裡。越是有靈魂的敵將,對手越是對他充滿敬意,理解其真正的價值。可是,漢尼拔已經沒有把握可以一舉定勝負了。他佔領意大利南部,徒勞地浪費時間。

為此,羅馬民眾把費邊稱為"羅馬之盾",把馬塞勒斯稱為"羅馬之劍",讚頌兩人功績。在伊比利亞半島,羅馬持續不斷的攻勢被擊退。統率羅馬軍隊的西庇阿兄弟也戰死,羅馬在此地的霸權岌岌可危。但在意大利本土,之前勢不可擋的漢尼拔軍隊也失去往日的勢頭。羅馬軍隊與迦太基軍隊都在對方土地上陷入困境。比起戰略和戰術,陷入困境更重要的原因是後勤保障的危機。因為孤軍深入敵境,戰爭時間一旦被拖長,就必然不能及時補充物資和兵源。

羅馬人有何傳統?是走到勝利的嚮導,總結經驗在失敗中學習

信義的紐帶,起用青年大西庇阿

和漢尼拔的戰爭開始時,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還只是十幾歲的年輕人。在父親指揮下,他在意大利北部初次披掛上陣,還救下被迦太基騎兵圍困的父親。在坎尼激戰時,他作為青年將領參與其中,好不容易和殘兵敗將一起逃出重圍。

公元前211年,父親和叔叔的訃報從伊比利亞半島送到了羅馬,大西庇阿時年二十四歲。伊比利亞戰線處於劣勢,而有能力擔任統帥的人少之又少。但繼承西庇阿兄弟血統的這位年輕人沒有膽怯,雖說大西庇阿曾擔任過監察官,但從常理來講,元老院一般不會啟用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來擔任統率軍隊的司令官。

不過,元老院無視慣例,把遠征伊比利亞半島的重任委託給才二十六歲的小夥子。對大西庇阿來說,有給親愛的父親和叔叔報仇的大義,很多羅馬同胞也都深有同感。西庇阿兄弟的大名已在土著部族間傳遍,兄弟兩人性格敦厚,在當地還留有良好的人脈,這些因素使當地部族愉快地接受了大西庇阿。而且,大西庇阿這個年輕人身上還藏有某種不可言喻的魅力。

羅馬人有何傳統?是走到勝利的嚮導,總結經驗在失敗中學習

我們這裡稍稍擴展一下視野,談談共和國時期羅馬社會的人際關係。概而言之,羅馬共和國實行由元老院貴族主導的寡頭政治,其中又由一群被稱為新貴族的顯貴進行世襲統治。所謂新貴族,就是其祖先擔任過Consul級別公職的人,在貴族中屬於有權勢的家族。但血緣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擔任Consul級別公職的家族依次交替,即使有歷史淵源的名門貴族,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取得功績,也不能成為權威人物。積累功績,不辱沒祖先,這叫做踐行了"祖先的遺風"。

貴族要成為名副其實的貴族,就得忍受嚴酷的考驗。總之,這些新貴族作為最高統治階層的一分子,下面是無權無勢的貴族或佔絕大多數的平民階層。這些新貴族和其他人之間,信義成為一條紐帶,連接著強者和弱者。信義是一種心靈關係,因此也是自由的人際關係,約束力微弱。但正因為是沒有契約的內心的信義,反倒形成兩者間堅固的聯繫。這種人際關係像網一樣擴展,以少數有權勢者為頂點,各種勢力鼎立。

羅馬人有何傳統?是走到勝利的嚮導,總結經驗在失敗中學習

結語

佔領地和行省也會締結這樣的人際關係。對看重名譽和權威的羅馬人來說,這是格外重要的人際關係。在出徵在外的羅馬權貴和土著部族首領階層之間,同樣會基於相互的信義萌生友誼。那雖然是"保護—被保護"關係,但也是由心靈的信賴而產生的聯繫。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庇阿兄弟便是以這樣的信義為紐帶,和土著部族首領層聯繫在了一起。

參考文獻:

《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看得見的歐洲史》

《羅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