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有何传统?是走到胜利的向导,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学习

引言

坎尼之战大胜后,为何汉尼拔没有进军罗马?读到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有这个疑问,其实当时汉尼拔军队的指挥部也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指挥官们激烈地主张"进攻罗马",但汉尼拔坚决不接受。虽说攻占罗马是乘势而为,但迦太基当时没有那样的能力,兵力、物资的补充都不充分,还无法进攻强国罗马的核心地带。况且,越靠近罗马,越要巩固和周边地域的团结。这是汉尼拔冷静的判断。

在挫败中学习

坎尼大胜影响广泛,汉尼拔也满怀希望地观察它所带来的效果,也许他满心期待罗马的同盟者们会背叛罗马。实际上,在与罗马关系疏远的意大利南部地区,已有零星几座城市与汉尼拔军队联合起来。尤其是坎帕尼亚的主要势力卡普亚,它背叛罗马,让汉尼拔很是欣喜。尽管如此,其他城市没能出现连锁反应。不过,在背叛罗马的贵族指引下,汉尼拔通过夜袭,占领了重要的港口城市塔兰图姆。而且,从海的另一面传来喜讯,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和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都与迦太基结成同盟关系。横跨东西地中海形成对罗马的包围网不再是梦想。

罗马人有何传统?是走到胜利的向导,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学习

意大利重要地区的城市陆续叛变,不过是虚幻的梦。因为,从迦太基本土来的补给仍没有到达,对这些观望中的城市来说,缺乏后勤补给的汉尼拔军队现在还不能信赖。那罗马方面又如何呢?元老院发表慷慨激昂、热情洋溢的演说,再一次激发罗马人的斗志。共和政体法西斯主义国家正是在困境中才会发挥出它的优势。罗马在战争中连战连败,苦酒一杯接一杯。但出现了连汉尼拔都理解不了的现象。

以国家为己任的罗马公民越是危机时,就越能燃起爱国热情。尽管遭受打击,但只要不认输,最后就不会是单纯的失败。可以说,罗马人时刻铭记着从失败中学习,只要失败者还有东山再起的勇气,就不会受到责备,甚至会被热情欢迎。前所未有的国难唤醒了民众的爱国心,形成为祖国虽死不辞的氛围。响应征兵者不绝于途,富裕阶层把自己的奴隶提供给军队。

罗马迅速重整兵力,要求一鼓作气进行反击的呼声也高涨起来。元老院对此始终持慎重态度,开始重新考虑费边的"拖延战术"。和以往不同的是,元老院选出费蝉联任公元前215年及前214年两期的Consul,翌年又选举费边的儿子为Consul,父亲成为儿子的副将。不过,尽管有在失败中学习的智慧,但光是慎重,不是本领。

罗马人有何传统?是走到胜利的向导,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学习

罗马的盾与剑

费边的同僚、以勇敢著称的马塞勒斯被选为Consul。他曾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前在意大利北部同高卢人战斗,马塞勒斯在那里与敌军将领一对一骑马厮杀,杀死对方,夺其武器献给朱庇特神,这是罗马军人最高的功勋。得到这个荣誉的罗马人在马塞勒斯之前只有三人,在他之后则一个也没有。马塞勒斯开始着手进攻西西里岛的叙拉古。

这座城市是西西里岛上至关重要的城市,势头强大。不过,这里有古代屈指可数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设计的很多大型兵器让罗马军队烦恼不已,使罗马士兵闻之色变。马塞勒斯只好对城市进行封锁,采取消耗战。城内出现内奸,加之马塞勒斯用兵巧妙,公元前212年,叙拉古陷落了。阿基米德在城陷时被罗马士兵杀害,原本期待会见阿基米德的马塞勒斯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遗憾。

公元前211年,支援汉尼拔的城市中势力最大的卡普亚被罗马军队包围。汉尼拔没有直接攻击罗马的包围网,而是进军罗马。从卡皮托里山丘就能看到汉尼拔军队营地的篝火,但这只是把罗马军队从卡普亚引来的佯动作战。费边看穿了汉尼拔的意图,他让罗马民众保持镇静,呼吁继续包围卡普亚。民众相信费边的话,罗马城内没有发生混乱。不久,卡普亚也陷落了。

罗马人有何传统?是走到胜利的向导,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学习

之后,马塞勒斯返回意大利本土,和汉尼拔三次对战。双方都是英勇善战的军队,战争处于僵持状态。数年后,汉尼拔的骑兵部队在一次伏击中,意外杀死了带队侦查的马塞勒斯。汉尼拔火化了马塞勒斯遗体,把骨灰送到他儿子那里。越是有灵魂的敌将,对手越是对他充满敬意,理解其真正的价值。可是,汉尼拔已经没有把握可以一举定胜负了。他占领意大利南部,徒劳地浪费时间。

为此,罗马民众把费边称为"罗马之盾",把马塞勒斯称为"罗马之剑",赞颂两人功绩。在伊比利亚半岛,罗马持续不断的攻势被击退。统率罗马军队的西庇阿兄弟也战死,罗马在此地的霸权岌岌可危。但在意大利本土,之前势不可挡的汉尼拔军队也失去往日的势头。罗马军队与迦太基军队都在对方土地上陷入困境。比起战略和战术,陷入困境更重要的原因是后勤保障的危机。因为孤军深入敌境,战争时间一旦被拖长,就必然不能及时补充物资和兵源。

罗马人有何传统?是走到胜利的向导,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学习

信义的纽带,起用青年大西庇阿

和汉尼拔的战争开始时,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还只是十几岁的年轻人。在父亲指挥下,他在意大利北部初次披挂上阵,还救下被迦太基骑兵围困的父亲。在坎尼激战时,他作为青年将领参与其中,好不容易和残兵败将一起逃出重围。

公元前211年,父亲和叔叔的讣报从伊比利亚半岛送到了罗马,大西庇阿时年二十四岁。伊比利亚战线处于劣势,而有能力担任统帅的人少之又少。但继承西庇阿兄弟血统的这位年轻人没有胆怯,虽说大西庇阿曾担任过监察官,但从常理来讲,元老院一般不会启用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来担任统率军队的司令官。

不过,元老院无视惯例,把远征伊比利亚半岛的重任委托给才二十六岁的小伙子。对大西庇阿来说,有给亲爱的父亲和叔叔报仇的大义,很多罗马同胞也都深有同感。西庇阿兄弟的大名已在土著部族间传遍,兄弟两人性格敦厚,在当地还留有良好的人脉,这些因素使当地部族愉快地接受了大西庇阿。而且,大西庇阿这个年轻人身上还藏有某种不可言喻的魅力。

罗马人有何传统?是走到胜利的向导,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学习

我们这里稍稍扩展一下视野,谈谈共和国时期罗马社会的人际关系。概而言之,罗马共和国实行由元老院贵族主导的寡头政治,其中又由一群被称为新贵族的显贵进行世袭统治。所谓新贵族,就是其祖先担任过Consul级别公职的人,在贵族中属于有权势的家族。但血缘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担任Consul级别公职的家族依次交替,即使有历史渊源的名门贵族,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力量取得功绩,也不能成为权威人物。积累功绩,不辱没祖先,这叫做践行了"祖先的遗风"。

贵族要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就得忍受严酷的考验。总之,这些新贵族作为最高统治阶层的一分子,下面是无权无势的贵族或占绝大多数的平民阶层。这些新贵族和其他人之间,信义成为一条纽带,连接着强者和弱者。信义是一种心灵关系,因此也是自由的人际关系,约束力微弱。但正因为是没有契约的内心的信义,反倒形成两者间坚固的联系。这种人际关系像网一样扩展,以少数有权势者为顶点,各种势力鼎立。

罗马人有何传统?是走到胜利的向导,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学习

结语

占领地和行省也会缔结这样的人际关系。对看重名誉和权威的罗马人来说,这是格外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出征在外的罗马权贵和土著部族首领阶层之间,同样会基于相互的信义萌生友谊。那虽然是"保护—被保护"关系,但也是由心灵的信赖而产生的联系。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庇阿兄弟便是以这样的信义为纽带,和土著部族首领层联系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

《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看得见的欧洲史》

《罗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